首页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强化练7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组合强化练7 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时间:38分钟 赋分:38分)一、基础知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C.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4\n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二、语言运用4.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一则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卫冕,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您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今日分别,谨祝教祺!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从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两人,续写两句话。(6分)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脊梁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正道直行的无悔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倔强清高的浪漫告白;                     ,                        ;                     ,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9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4\n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于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四、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9~10题。(9分)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①杜 牧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③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注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②一阳生:冬至日。③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10.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4\n组合强化练7 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1.D 解析此题要求选填衔接句。从语境角度看,由“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可知,其主语应为“中国人”,故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语句应用主动句式的要求,可排除B项。结合句式的一致性,前三项都是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的混合,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造成句意不连贯。故选D项。2.C 解析“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永不改变。根据语境,第一空选“亘古不变”。“朴素无华”,俭朴、不浮华。“质朴无华”,朴实而毫不虚夸。此处二者都可。“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根据语境,应选“息息相关”。“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根据后面的“各自发挥长处”,应选“扬长避短”。3.B 解析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C项,搭配不当,“抵抗”可改为“抗衡”。D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前。4.参考答案(1)“建树”应改为“提高”。(2)“卫冕”应改为“考上大学”。(3)“慧眼识金”应改为“不放弃”(意思对即可)。(4)“超凡入圣”应改为“超越别人”。(5)“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1)“建树”,词义太重,用词不当。(2)“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3)“慧眼识金”,自称“金”,用语不得体,没有注意谦敬辞的用法。(4)“超凡入圣”,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用在此处过于夸张。(5)“刮目相看”不得体,用语没有注意对象。5.参考答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傲岸不屈的赤子衷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解析首先要注意仿写语句要切合语境,合乎情感基调;其次,取例要恰当,阐释要准确;再次,要注意句式一致,诗文引用恰当,能凸显文化名人的精神特质。6.A 解析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7.C 解析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8.C 解析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9.B 解析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还是写自己思念弟弟。10.参考答案①“疑”字把诗人客居江南所闻所感与弟弟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②“疑”字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赏析“疑”字的表达效果,要注意“疑”字所处的位置,由此分析它在结构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47:14 页数:4
价格:¥3 大小:21.3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