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地理总复习 1-4-2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章末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2022年天津十二区县联考)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回答1~2题。1.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和风力侵蚀有关。答案:B2.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种物质循环无关(  )A.地壳物质循环B.碳循环C.水循环D.氮循环解析:喀斯特溶蚀桥是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碳酸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故其形成与地壳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均有关。答案:D2022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甲所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3~4题。3.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①B.②-11-\nC.③D.④解析:红色砂砾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其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图乙中①为岩浆活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固结成岩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只有③为外力作用,故选C。答案:C4.有关图甲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发现化石 b.受高温高压变性而成 c.可能埋藏有煤炭 d.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A.acB.adC.bcD.bd解析: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煤炭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外生矿床。答案:A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一区域沉积岩岩层变化图,据此完成5~7题。5.在图中,a、b、c、d四岩层的年龄大小为(  )A.a>b>c>dB.b>a>c>dC.c>b>a>dD.d>c>b>a解析:正常情况下,沉积岩的下层岩层年龄老,上层岩层年龄新。答案:D6.在图中,发生地质作用后,很少形成的地貌有(  )A.裂谷B.河口三角洲C.块状山地D.陡崖解析:图中所示的地质构造类型为断层,断层处很少形成河口三角洲。答案:B7.(2022年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11-\n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考察并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图(图A)及EF河床剖面图(图B),读图回答8~9题。8.下列景观图与素描图中P区域相符合的是(  )解析:图中P区域的地貌特征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C景观图所示地貌为峡谷,与其地貌特征相符合。答案:C9.下面有关沿EF所作的河床剖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E岸为沉积岸,河床缓,如图B的①B.F岸为沉积岸,河床缓,如图B的①C.E岸为侵蚀岸,河床陡,如图B的②D.F岸为侵蚀岸,河床陡,如图B的②解析:由图可知,E岸为侵蚀岸(河床陡)、F岸为堆积岸(河床较缓),如图B的②。答案:C-11-\n流水侵蚀是重要的侵蚀作用,其侵蚀地表的强度与地形、降雨、植被、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回答10~11题。10.读土壤结构图,图中何种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  )A.①B.②C.③D.④解析:从土壤结构看,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不易被流水侵蚀。答案:A11.读坡面角与侵蚀强度关系图,当坡面角超过40°时,流水侵蚀强度逐渐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A.坡面植被覆盖程度好B.降雨强度减弱,坡面流量减少C.坡面流水冲击力减小D.接受雨量减少,坡面流量减少解析:从坡面角看,一般坡面角越大,越易被侵蚀,但当坡面角超过40°时,流水侵蚀强度逐渐变小,应与接受雨量减少、坡面流量减少有关。答案:D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12.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1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11-\n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14.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处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故选C。第14题,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两者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属地质灾害,有规律地分布于断裂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分布遵循地质规律,故选C。答案:12.A 13.C 14.C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15~16题。旱地林草地盐荒地滩涂其他合计占总面积比例(%)171232182110015.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说明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盐荒地比例较大,说明此区域旱涝频发。甲图中由于阿斯旺大坝建立,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不断后退。乙、丁两图中水土流失不是很严重,三角洲增长较慢。答案:C-11-\n16.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A.滩涂→盐荒地→旱地B.盐荒地→滩涂→旱地C.旱地→盐荒地→滩涂D.林草地→旱地→滩涂解析:最初,土地离海较近,应为滩涂;随着三角洲向海推进,离海较远,变为盐荒地;经过人类改造,变为旱地。答案:A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17~18题。17.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常见地形部位,①为山顶,②为鞍部,③、④为山脊,⑤为山谷,故选D。答案:D18.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方面的知识。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题中所给的解题信息,如题中已知花岗岩为侵入岩,所以其地质循环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C。答案:C下面A图为某大洋东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B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地层界线。回答19~20题。-11-\n19.下图中能反映上图地层剖面的示意图是(  )20.若丙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B.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C.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D.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解析:第19题,从等高线判断该地是谷地,而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的老,两翼的新,是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故选择D。考查两种地理事物的叠加。应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分析地形和地质构造。第20题,丙地终年受西风控制,即受西风带的影响,应为南半球,乙河流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甲河流域为地中海气候,甲河的左岸即西南岸冲刷严重,乙河流量更稳定,落差和降水量对水能资源都有影响,而乙河下游等高线稀疏,水流平稳,航运条件好。考查河流的相关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答案:19.D 20.D二、综合题(共40分)21.(10分)(2022年上海地理)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1-\n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题干和地层剖面图可知,C为砂岩,河湖沉积的产物,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而E层为石灰岩,F为砂岩,G为页岩,石灰岩为深海沉积,F为河湖沉积,陆地环境,G为浅海沉积,由此可判断该地从E层到G层海平面变化为,从E到F层,海平面下降,F为陆地沉积环境,从F到G层,海平面上升,G层为海洋沉积环境。(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在K地层之前的都发生倾斜变形,而N地层之后都呈水平状态,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以前。(3)M断层左右两侧,如果没有缺失,应该是一一对应的,由C开始比较可知,左侧缺失岩层有H、I、J、K等地层。(4)断层M形成,使O地层发生断层,由此可以判断O地层形成之后,才发生的断层。(5)由图中及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壳演化中内力作用有地壳升降运动,使地层发生沉积,褶皱使岩石发生变形,断层使岩层发生错位。外力作用表现有岩层沉积,有岩层受侵蚀变薄甚至缺失,即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3)H、I、J、K地层缺失。-11-\n(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5)内力作用表现: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22.(10分)阅读材料(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___;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解析:(1)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南岭。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现象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的多样性。(2)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答案:(1)流水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2)成因不同: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治理措施差异: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23.(10分)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设想: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年降水-11-\n间分布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mm/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03(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坐标图。(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解析:第(1)题,从表中资料可知年降水量大、时间分布均匀、气温高、溶蚀率高。第(2)题,坡度越大,水的溶蚀越差,地貌发育越差。第(3)题,从图中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高。第(4)题,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水漏斗和暗河,故地表水缺乏。答案:(1)年降水量大、时间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高;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如图(3)植被覆盖率高,减少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此点可以不答)。(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导致地表缺水。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11-\n材料二 刘东生(1917~2022)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1)如用右图表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风向主要是________风。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  )A.荒漠B.草原C.森林D.水乡(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而现代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  )A.蓄水植树种草B.植树造林C.退耕还林D.退耕还牧解析:第(1)题,风从西北吹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第(2)题,鹅卵石说明黄土高原在形成以前曾是水乡。第(3)题,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现在的主导外力作用是流水的侵蚀与搬运。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适合种草。答案:(1)戈壁 沙漠 黄土 西北 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2)D(3)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的侵蚀与搬运作用 D-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2:32 页数:11
价格:¥3 大小:2.85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