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T单元选修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T单元选修目录T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T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3-T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9-T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5-T5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94-T6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94-T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2201)】T1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知识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答案】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5分)(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9分)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可分析出“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工业革命的英、法两国;“理解”从材料一中“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可分析出“绝望的搏斗”是指俄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英、法等国。(2)“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是对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的评价,强调俄国农奴制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消极作用,本问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和影响进行分析作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并对俄国农奴制的背景和影响等相关内容准确把握。-18-\n【【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2201)(word版)】T1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以来,“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从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开始,宋神宗下令于中书设立“详定官制局”,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有革有因,有损有益,有举诸此而施诸彼,有舍诸彼而受诸此,……自.事以上,本末次第,各区处而科条之。”同年八月,宋神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元丰五年二月,颁布新的官制条例(“三省六曹条例”)。材料二清代学者钱大昕评论说:“元丰以前所云尚书、侍郎、给事、谏议,诸卿、监、郎中、员外郎之属皆有其名而不任其职,谓之寄禄官,以为迁叙之阶而已。”“寄禄新格”将旧的文武散阶增减编定为二十四阶。自元丰三年九月推行之日起,寄禄官不再以尚书、侍郎、卿、监等职事官为名,而“以阶易官”,同时取消旧的文武散阶,于是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如阶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阶特进,即为正二品。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概括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内容。(10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5分)【知识点】古代中国·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答案:(1)背景: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耗竭财力。(5分)内容:“元丰改制”对中枢机构进行了调整,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实际职权;定新官品,定寄禄新格(升迁、俸禄均按新格办理);官称与职守合一。(每点2分,三点5分)(2)使原来繁琐而复杂的品阶制度趋于简化和较为合理,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废除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使职差遣官,精简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每点2分,三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中“官既众,事益繁……添簿书之拥滞。”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的信息从“官员多,费用繁杂”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改革内容从材料一中““详定官制局”,“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以及材料二中“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的信息来概括作答。(2)改革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并结合所学官吏改革对机构精简,冗官清除以及财政支出的减少等角度分析作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T1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18-\n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北宋规定与建议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内容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知识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护生产正常进行。(4分)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分)(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任选三点即可得9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进行目的的概括即可,即: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护生产正常进行。(4分)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分)(2)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本题反映的是宋代土地兼并对生产发展的重要影响,依据材料内容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不难分析出其主要涉及的时代背景问题。【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2201)】T1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请回答:-18-\n(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4分)(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3分)【知识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答案】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农民问题”从农奴制的角度分析根源;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俄国当时面临内忧外患从“阶级矛盾尖锐和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的信息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中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三中“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的信息来概括列宁观点;第二小问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对近代化影响角度组织答案。参考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1分)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分)(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4分)(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1分)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1分,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三1月月考(202201)】R1R2T134.(12分)中国近代经历了新旧思想的交锋,引发思想界的巨大变化。(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近代以不同社会思潮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请你填充下列表格空白处。(6分)通过对维新思潮人物的探究,同学们又搜集到如下史料:史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定》-18-\n史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2)史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2分)(3)从史料一到史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2分)【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维新变法【答案】(1)根据所学,洋务思潮是由地主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计以治夷”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学说。维新思潮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结合其背景即可分析出主要原因。第(2)问属于解读史料信息题,依据材料一中“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信息来说明主张。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并比较材料一中全面变法来比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从顽固派力量强大以及维新派自身局限性”来分析作答。参考答案:①“中体西用”(1分)②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③“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文化,肯定西方资产阶级学说。(1分)④“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2分)(2)要求实行维新变法。(2分)(3)变化:由全面主张维新变法到只主张废除旧的衙门和罢黜陈旧的官僚大臣。(2分)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1分)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1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18-\n-18-\nT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8-\n【【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2201)】T2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备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摘编自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主建国的设想及其历史意义。(9分)(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6分)【知识点】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孙中山的宪政【答案】答案:(1)设想:把民主建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3分)意义:顺应了时代背景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孙中山自身思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6分)(2)国家尚未统一;民智尚未开化;自治民选尚未实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1)“设想”根据材料中“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可分析出孙中山的民主建国的设想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三个时期;“历史意义”结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孙中山的思想变化和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可分析出答案;(2)“原因”从材料中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和1924年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2201)(word版)】T2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沈家本陈言:“-18-\n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5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知识点】近代中国·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答案】答案:(1)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保证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的合法性;缓和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遏制资产阶级革命。(每点2分,三点5分)(2)特点:以西方法律为模式;法律门类齐全;以维护君权为核心。(3分)积极作用:中国法律开始和先进的西方法系衔接;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和历史潮流,是封建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重要一步;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4分)局限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部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3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予领事以裁判之权,……立权日削,后患方长”的信息来归纳原因。(2)第一小问特点从“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的信息来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评价从法律近代化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回答积极性,从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保留封建色彩的角度回答消极性。【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T2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2年改革法案颁布时,人民曾寄以深切期望,希望他们受的种种苦难能够部分——即使不是全部——得到消弥……所谓改革法案无非是把权力从某一个掌权派移到另一个掌权派,而人民仍得不到任何保障。——英国《全国请愿书》(1839年)材料二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掀起了改革运动高潮,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1836年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争取议会改革为中心任务的宪章运动开始,1837年“人民宪章”起草,包括如下几项要求:成年男子普选权,按照代表和人口比例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代表无记名投票,议会每年改选一次。60年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会联合起来,再次掀起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18-\n(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宪章运动推动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具体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影响。(6分)【知识点】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答案】答案:(1)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法国七月革命;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增强。(6分)(2)表现:普选权、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无记名投票、议员每三年改选一次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政治逐渐完善;促进了欧洲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推动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1832年改革法案颁布时,人民曾寄以深切企望……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掀起了改革运动的高潮……60年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会联合起来,再次掀起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即可概括出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成年男子普选权,按照代表和人口比例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代表无记名投票,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已经实现了全民普选。”即可归纳宪章运动推动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不难说明其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影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并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T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2201)】T3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美)P.R.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劳埃德·克雷默《近现代世界史》材料二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段炳麟《世界当代史》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18-\n结合史实分析这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7分)【知识点】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答案:(1)一战后: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4分)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4分)(2)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4分)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兴起,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3分)解析:(2)“不同之处”,从材料一中“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可分析出一战后的和平思想,从材料二中“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可分析出二战后的和平思想。(2)“影响”可结合一战、二战后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2201)(word版)】T347.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英国总理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付其责任。德国总理宣称:假使英国政府能力劝俄罗斯勿预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可幸免。”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有下述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材料二在英国的努力下,巴尔干半岛的战事没有蔓延,奥地利和俄国的军事行动最终也得到了控制。在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两至三年中,英国和德国也重拾友谊,尽管两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该被破坏。而且,很显然,法国和意大利的民众也都对英国表示支持。除了英国的政界,英国的商界人士以及工人阶级对于德国和法国也保持同样的友好态度。并且,他们一直反对英国帮助俄国向欧洲和亚洲扩大势力。另外,英国也帮助了一些小国和中立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挪威、瑞典和丹麦,确保这些国家的统一、中立与和平。阿斯奎斯曾坦言,一次大战与英国的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内阁应该一致反映广大民众的普遍看法,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毫无疑问,只有严守中立才能确保英国的利益。而且,这一态度也帮助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确立了一个更好的立场,那就是,即使战事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英国也能在疲于攻防的作战双方之间有效地进行斡旋。(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态度。(7分)【知识点】近代世界·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案】答案:(1)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19世纪末20-18-\n世纪初,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导致矛盾激化,战争爆发。所有国家都应为一战爆发负责。(8分)(2)英国曾长期坚持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伴随英国利益受到侵犯,20世纪初加入协约国。英国的政策始终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7分)解析:(1)材料一中明显是介绍帝国主义国家利益分配不平衡史实,一战爆发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上争夺殖民地利益的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等以及国家殖民地瓜分的矛盾激化的角度组织答案。(2)依据材料二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说明英国在一战中执行中立政策,结合所学随着一战战争扩大,英国才着手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并说明英国对待战争态度是和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T3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10月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1957年3月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材料二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表示:“法国和英国将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德国也不会。他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英国还未可能成熟到接受这个做法,但是苏伊士事件可以有助于她思考。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欧洲团结将是你复仇之路。”——基辛格《大外交》(1)根据材料一,分析埃及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9分)【知识点】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案】答案:(1)埃及军民的坚决反抗;国际社会的支持;美苏对英法以施加强大压力。(6分)(2)标志着美苏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世界的力量;加速英法殖民体系瓦解;加剧美国与英法间的矛盾;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埃及的国际地位,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任选三点即可得9分)解析:(1)“原因”从材料一中“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可分析出答案。(2)“影响”可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一的几股政治力量(美苏、英法、美国和英法、欧洲、埃及)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18-\nT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2201)】T448.(15)¡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ÔĶÁÏÂÁвÄÁÏ£¬»Ø´ðÎÊÌâ¡£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6分)(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9分)【知识点】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答案】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解析:(1)从万里长城东段、中段和西段修建特点分别总结。(2)结合秦始皇活动,从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积极作用,秦朝暴政消极影响两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2201)(word版)】T4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8-\n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10分)【知识点】古代中国·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案】答案:(1)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点4分,3点5分)(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每点2分,共6分)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4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对死刑严肃慎重。(2)第一小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角度归纳影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T4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和外族压迫,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的正常发展。加里波第(1807-1882)受革命党人影响,一心要把祖国从奥地利手中解放出来。1854年5月,加里波第率军深入敌后,连战皆捷。在夺取两西西里王国(意大利邦国)后将其政权交予撒丁王国。为笼络加里波第,国王送给他一座别墅、一艘汽艇,但被加里波第拒绝。当意大利政府屈从外来压力,准备武力解决加里波第时,加里波第无意同室操戈,“不要开枪,意大利团结万岁!”材料二1866年,加里波第再次临危受命,击溃奥军,夺回一些失地。9月20日,撒丁政府军和加里波第部同时开进历史名城罗马。至此,意大利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加里波第被称为“现代游击战之父”,他所创立的一整套战略战术,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8-\n加里波第隐退后,不再担任任何官职,只靠一点养老金生活。政府拨款帮助也被他一概拒绝。1882年6月2日,加里波第因病去世,整个世界为之动容。——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加里波第的传奇一生对意大利所产生的影响。(9分)(2)据材料概括加里波第的去世使“整个世界为之动容”的原因。(6分)【知识点】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案】答案:(1)推动意大利摆脱外国控制,实现国家独立;推动意大利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9分)(2)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毫不气馁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不图名利、正直清廉的品格;顺应统一潮流的大局意识。(任选三点即可得6分)解析:(1)“对意大利的影响”从材料中“一心要把祖国从奥地利手中解放出来”“意大利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可分析出答案;(2)“原因”从材料中可分析出加里波第的个人品格特征进行分析作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综合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2201)】T4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贞观政要》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请回答:-18-\n(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4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3分)(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3分)【知识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答案】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从“移民、筑城、设县”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信息概括指导思想;第二小问民族关系举措可以结合所学从“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中依据材料三中“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信息并集合所学从“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的角度分析意义。参考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2分,任两点2分)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2分,任两点2分)(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1分)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2分,任两点2分)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3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18-\n江苏省苏北四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计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BDCADC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BBCDACD二、非选择题:21.(12分)(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分)形成了二元体制。(2分)(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2分)属吏为本地人。(1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1分)(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2分)(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分)22.(14分)(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2分)异:评价视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2分)(2)原因:“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分)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2分)(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2分)影响: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4分)23.(14分)(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1分)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1分)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2分)(2)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滞胀);(1分)西欧、日本的竞争。(2分)影响: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2分)(3)变化: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或国际货币多元化);(2分)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2分)趋势: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1分)24.(10分)(1)根源:农奴制问题。(1分)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分)(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4分)(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1分)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1分,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25.(10分)(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2分,任两点2分)-18-\n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2分,任两点2分)(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1分)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2分,任两点2分)(3)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3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2201)】14.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②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③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④让位都是无奈之举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知识点】A2T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华盛顿;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D解析: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君主专制继续,不是否定,故①错误;华盛顿《告别辞》谢绝则体现了他对捍卫民主共和的坚定意念,这与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有着本质的不同,故②正确;乾隆帝行为对政治民主化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故③错误;华盛顿是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主动谢绝,不是无奈之举,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物评价的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22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2201)】5.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戊午年B.癸卯年C.己未年D.庚申年【知识点】T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答案】A解析:与“午”对应的是马,故A项正确;与“卯”对应的是兔,故B项错误;与“未”对应的是羊,故C项错误;与“申”对应的是猴,故D项错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学理论中文学常识正确理解T5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T6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5:44 页数:18
价格:¥3 大小:644.4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