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历年真题
>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备考】2022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3.L202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 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唱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17\n。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现在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4.L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14.(1)[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2)[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答案]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二)L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延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秦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2分)21.[答案]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的能力。根据诗句中富人与狱中受害妇孺受害惨状的对比,很容易想到杜甫的这句诗。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22.[答案]17\n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应从诗中对比的内容、对比的意图及造成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赏析。14.L202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山寺夜起江 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14.(1)[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诗歌赏析】江湜,清代诗人,诸生,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照亮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飘飘荡荡,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17\n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可为上乘之作。L2022·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诗中“去还来”“前时”“昨夜”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由“惆怅”“遥怜”“相思”“成灰”“落鸦”“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惆怅、孤独、寂寞、失落的心情。L202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竹轩诗兴张 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8.[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7\n【诗歌赏析】这首七言律诗,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开头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三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定是体会得非常细致。五六两句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儿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结尾两句,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14.L[202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14.(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诗歌赏析】17\n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词人首先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长恨”即无尽的痛恨。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联系现实,“恨”主要指面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收复北地的宏愿无法实现的遗恨。“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两个典故。《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事不得谐,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便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的苦衷。其中“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这里,词人借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兰”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和“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来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词人用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下片“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所以,词人以“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词人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这是先从反面说明自己的心迹。结拍“归与白鸥盟”,则是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欧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的高洁志节,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的意味,从而照应了题面。辛弃疾这首词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却一无凄楚或哀怨。9.L202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 眠唐 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17\n(2)[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诗词赏析】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浅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的“花”与“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的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的“眠”字来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醉卧竹席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暗合了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全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14.L202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2)[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6.L202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17\n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6.[答案](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12.L2022·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客 从杜 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12.(1)[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长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收,但后来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歌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表明了深刻的寓意,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有隐字”,即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认为珠上“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已经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减,所以说“哀今征敛无”。它意味着从今以后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我们解答时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12.L[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古风(其十)李 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17\n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12.①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能力。B项“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诗中“后世仰末照”一句形容鲁仲连的功绩留下的光芒能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令人景仰。②[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诗歌赏析】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解围。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开篇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高妙”二字,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视为明月出海,极度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非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记载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令人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更因为其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生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合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仲连为同调。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写法很质朴。寥寥数句,就刻画了一个“高妙”的历史人物形象,且寄寓自己理想的人格于其中。L[2022·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同褒子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17\n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诗歌赏析】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出作者个人独特的感受,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并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韦应物《秋斋独宿》写山中的月亮皎洁明亮,风儿不时吹动竹林,半夜里鸟儿不时被惊起,只有屋里的人独自静静地安眠。诗人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但孤独是淡淡的,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出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雨声下在深深的竹林里,惊动得鸟儿不时地发出一声鸣叫,寒冷的树枝上想睡也睡不成。作者以惊鸟无宿暗喻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孤独中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12.L2022·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12.[答案](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诗歌赏析】这首词大约作于明清之际,从词题为“酬孝峙”来看,为交游唱和之作。钱继章在这首词中叙写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并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迹,从中体现出易代之时明朝遗民的民族气节。17\n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首句勾勒出自己的容貌的一个轮廓,就如画了一幅头像,词人先非常具体地勾画出头发、眉毛、胡子的特点:短短的头发,长长的胡子,高突的眉毛。第二句,显然换了一个角度来补足这幅画,“病容”是很抽象的,故词人打了一个比方,说是“怪于僧”。这里提到“僧”,联系清初明朝遗民纷纷遁入空门的情况来看,正暗合上句“发短”的含义,念念不忘自己为明朝遗民。“突兀”承上句“有棱”,除描绘出容貌“怪”之外,还表现出傲岸的民族气节。以上两句是写自己的容貌,接下两句写自己的意志:尽管生活的环境如霜侵雨打般的恶劣,但我的意志就像终南山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一任风霜,坚强不屈。“霜侵雨打”比喻当时清廷统治下明代遗民面临的残酷的社会现实,点明了上句“病容”直接的原因;“寻常事”表明这种恶劣的环境不是短时间或偶尔出现的,对词人而言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实的压力。在结构上,它既暗合前面的“僧”,又绾合下片的隐居生活。下片表明自己不愿再为官的心迹。尽管外在的社会环境很严酷,词人觉得隐居生活是闲适的:或倚杖信步亭阁,以消闲暇;或临池张网捕鱼,以为娱乐。“倚杖”“临罾”概括自己的隐居生活,“罾”是有支架的渔网。“闲”“戏”表明隐居生活的闲适。“折腰久矣谢无能”,表现出词人坚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词的最后两句,扣题中“酬”字写,“熏风”即南风,炎炎夏日,即便是有风南来,也无法消解这池亭的酷暑。“熏风”“暑”不只是单纯写天气,联系明清易代的社会情况,这里当另有所指。“捧出”在此是捧读的意思;“新词”当指王屋写给钱继章的词;“字字冰”是读词的感觉,南风不解暑,而王屋的新词则新意迭出,字字如冰可消酷暑。10.L202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钓船归贺 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句。(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10.[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喻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1.2022·安徽合肥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 江张 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其深藏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从深处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显出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答案】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诗歌赏析】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舟桥市镇,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晚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若到过吴江,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宋·龚明之:“张子野宰吴江,尝赋诗云云,为当时之绝唱。”今人钱学增说:“此为诗人任吴江县令时所作,描写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清淡幽雅,造语工巧。”2.2022·惠州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第三、四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答案】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2)【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句写自然环境,三、四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出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句,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诗歌赏析】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第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交融,自然贴切,足见羁愁之深。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辞淡意远,颇耐人咀味。3.2022·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7\n【注】①迷津:迷路。(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首联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2分)首联借树叶凋落、鸿雁南飞、北风萧瑟、江水寒凉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前路茫茫的愁绪做铺垫。(4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以景作结,照应首联。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前途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总说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诗歌赏析】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非骈俪声病小技所能束缚,乃大家风范。首联以秋冬之交的时令特征起兴,颔联叙述隐含的思乡之情,颈联描写思乡之深、之久,尾联写欲归而不得之抑郁。称得上是一首乡情力作。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地写出了季节的气候特点,这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之情,于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弯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之情,一个“尽”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归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归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到哪里去问路。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可以发现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是一首抒情诗。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4.2022·南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兰溪舟中韩 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答案】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词人心情的写照。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换。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地疾驶。(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5分)(2)【答案】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2分)【诗歌赏析】“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一巾华发上溪船。”次句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余韵。5.2022·重庆九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幽居初夏①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诗歌赏析】这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光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合。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出句着一“观”字,明写所见;对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出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而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写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对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出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既“已过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枝叶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象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合,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尾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往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向谁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能无惆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中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问。第四首尾联说:17\n“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还另有陶、白所不曾具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荡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山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1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病句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标点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杂题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扩展语句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情境表达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字音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字形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图文转换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句式变换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作文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历年真题
发布时间:2022-08-26 00:26:36
页数:17
价格:¥3
大小:55.8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