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6 论述类文章阅读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6 论述类文章阅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
2
/9
剩余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阶段性训练六(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14一、(2022·新课标区上学期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秋溯源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延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选自2022年9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对“中秋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中“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B.“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C.“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9-\nD.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重要节日。【解析】 “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错,《唐太宗纪》如今已然散佚,无法确定。【答案】 B2.根据原文,下列各项对“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时候,中秋节就和月亮建立起了联系。B.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却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C.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产生了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D.古今中外都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或许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解析】 这时候,中秋节还未和月亮间建立联系,不能作为原因。【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诗文著作中,虽有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但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B.《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C.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不过,从史料上寻找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的具体时间依据很难。D.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解析】 中秋节“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错,至明清时期,才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答案】 C二、(2022·洛阳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世界的青花瓷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年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开始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9-\n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新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或“solaymn”的音译,前者意为“天空之色”。“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广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中国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选自《人民日报》)4.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先被大量使用。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解析】 B项说的是伊斯兰世界对中国出产的瓷器的喜爱。【答案】 B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解析】 20%是整个海上贸易占南宋经济的收入比例。【答案】 C6.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是(3分)(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B.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像造型具有浓烈的汉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影响。C.日本大街小巷上的广告或招牌使用了很多艺术汉字,表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D.第二轮十二生肖邮票的设计以我国民间工艺生肖图为主,移植了刺绣、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解析】 第二轮十二生肖邮票的设计不属于不同地区艺术的互融互鉴。【答案】 D三、(2022·河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9-\n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昨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仍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得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7.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D.庞德《诗章》第49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解析】 内涵上与中国诗歌的意象叠加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古典诗歌实即将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意象累加复叠。【答案】 D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燕子这一意象,其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9-\n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解析】 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无中生有。【答案】 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解析】 “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错。【答案】 A四、(2022·正定中学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9-\n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10.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解析】 原文中说“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答案】 B11.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解析】 第二段“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韵”不等同于“中国书法”。【答案】 C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解析】 “这样就可以……”错,原文“以让自己……”。“尽快进入……”错,原文为“慢慢地进入……”。【答案】 B五、(2022·安徽师大附中模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①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倘若我们用白色表示人类已知,黑色表示人类未知,那么,在无限广阔的黑色背景中,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在一块极其有限的局域中,疏疏地划了一些有限长度的白色线段。这些线段绝不可任意延长,稍做延伸即成谬误。这些线段之间交互连接,沟通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网络”。这些线段是无限细的“几何”线段,无论两条线段靠得多么近,它们之间仍旧“疏可走马”,仍旧可以容下无限多条新添的白色线段。②-9-\n科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抹出一块白色的“面”——属于完全的已知,中间不再存有任何黑色的间隙,它意味着在这块有限的面积里(无论其面积多么小),科学再也不可能发展了——绝不可能存在这种“科学墓区”。科学永远依存于未知,永远离不开对未知的探索。科学只有扎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远保持鲜活。③优秀的科学家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而天才的科学家又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了简单,依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能够将已有的科学知识系统化,并分门别类地梳理成“知识树”形式。然而,作为整体联系着的大自然并不承认这种人为的割裂自然的狭隘见识。它常常神奇地使这些孤立的树之间“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有时两门年轻学科少年气盛,一个向着宏而又宏方向,另一个向着微而又微方向各自孤军奋战,长驱直入,活象两个孙悟空在大自然的掌心中,分别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拼命翻着跟头。当悟空们意得志满地在各自的“天尽头”小解时,到头来,却发现两泡猴尿浇到同一根大肉柱子上了。古生物学拨动着核物理学的“绝对时钟”;宇宙学的脉冲中子星弹奏着微观中子物理的乐谱。④也许人类最大的未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永远无法知晓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确确实实已经知道了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你对它就不再是一无所知。⑤我们的头脑中只能贮存“知”,不能容纳“非知”。不论是“已知”还是“未知”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知”。一个人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他不知“有什么”,也就不存在“看不见什么”具体东西的问题。这是一种“非知”状态。只有当他触到某一物件才产生“看不见什么”的问题,它属于未知状态。⑥人类只能知晓“知”,不能知觉“非知”,更不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只是从哲学的理念上看,应该存在着无穷无尽的“非知”。一个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不仅他所通晓的“已知”以及他脑中的“未知”要远远多于一般人,而且他的头脑中对“非知”也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机遇出现,他能突破头脑中“已知”的束缚,敏感地识别,及时地捕捉,并竭尽全力地将“非知”转化为“知”,最终成为“已知”。(选自詹克明《敬畏自然》,有改动)13.对第②段“科学墓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个有限的领域已经完全为科学所认知,再也没有研究价值和可能。B.某个有限的领域还处于“非知”状态,科学研究不可能再向前发展。C.在某个有限的面积里,对未知的探索陷入困境,碰到了研究的难题。D.在某个有限的面积里,科学研究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解析】 依据上文“属于完全的已知,中间不再存有任何黑色的间隙,它意味着在这块有限的面积里(无论其面积多么小),科学再也不可能发展了”就可得出答案。【答案】 A14.对原文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用“有限”“无限细”来形容“白色线段”,意在表明相对于广阔的未知世界,人类的科学“已知”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B.第③段用两个孙悟空拼命翻跟头的比喻,旨在说明走“宏而又宏”或“微而又微”的学科研究之路并不科学,提出委婉的批评。C.第④段中提出“悖论”一说,其基本思想是,人类永远要面对无限的未知领域,了解到未知领域的存在,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础。D.第⑥段阐释了几个概念,描述了杰出科学家敏感地识别“非知”,将其转化成“知”,并最终使之成为“已知”的科学研究过程。【解析】 并未对走“宏而又宏”或“微而又微”的学科研究之路提出委婉的批评。【答案】 B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nA.将代表人类已知的白色线段稍微延长,就会进入我们目前还“未知”的领域,甚至触及“非知”;往前一步,真理就可能成为谬误。B.永远有无限未知的世界在前方等着我们,激发起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使科学生生不息、永远保持鲜活的是未知。C.为更好地研究未知世界,我们需要从现象中发现规律,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简单原理;当然,大自然始终是整体联系着的。D.人类完全理解的领域才能称之为“已知”,这是人类已有的知识存储;科学的最终追求是知觉“非知”,懂得有更多的“非知”存在。【解析】 从“科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抹出一块白色的“面”——属于完全的已知”,可知D项错误。【答案】 D六、(2022·浙江省效实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羌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古羌文化,被人们喻为东方的“玛雅文化”,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显现和演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羌族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以自己的族名绵延相传,至今仍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所独有的风俗和文化。由于羌族特殊的历史沿革、生活环境,至今他们仍承继着祖辈的传统,信奉以巫师为代表的原始自然宗教,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祗,是一个沿袭氏族社会多神崇拜的少数民族。他们信奉的自然神之多不胜枚举,诸如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树有树神……而且各神都有一定的祭期,因而羌族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祭山等多种宗教祭祀活动,按时崇祭,从无懈怠。羌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观念,但在多神崇拜中,却独尊白石神。这是因为羌族同蒙古族一样都崇尚白色,其古老服饰是以白色麻织为装饰,而白色的火成岩石则成为羌族最为普遍的图腾崇拜。白石以其质地的晶莹、纯洁、坚强,象征和蕴含着羌族的传统品格和精神。羌人白石神信仰起于上古时期,当时中华大地上只有西羌、东夷两个族团,西羌族团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北、西南和中原。原始羌人在狩猎和制造石器中,偶然发现两块坚硬的白石相撞可以发出火星,而火为人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便伏地向苍天祭拜,以后又逐渐演化为向白石祭拜。火的发现,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古羌人当立首功。至今,羌人仍沿袭着用白石取火的风习。有些边远山寨的羌族男子远行,往往带上小白石、火镰刀、棉花草,需用火时,便将火镰刀在白石上一擦,火星点燃棉花草即取火成功。羌族的白石崇拜,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依羌族的观念,日月江河、山树祖先,各有具象代表神祗,因此均有局限,而唯有白石神是诸神的象征。它与山结合,即为山神;与火结合,即为火神;与林木结合,则为树神。白石象征天地人间的所有神灵,是将所有诸神均用白石涵盖代表,是一种抽象的无形。这与封建社会盛行的有庞杂的神灵谱系的人为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显示了自然宗教巨大的包容性和原始神话丰富的艺术想象。羌族的白石崇拜还紧紧地维系着民族斗争的历史。传说古羌人在迁徙途中受到戈基人的追击,伤亡惨重,面临全族覆灭的危险。此时多亏始祖天神木比塔相助,他从天空扔下三块白石,落地立刻变成三座大雪山,挡住戈基人前进之路,羌人靠天神赐予的三块白石化险为夷,从此在富饶美丽的“日补坝”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可见,白石崇拜又贯穿着羌人的祖先崇拜和雪山崇拜的观念。-9-\n汉代以后,羌人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石神的山王塔、山神庙。1923年四川羌区理县星上人(今西山村)八寨在天盆山顶建了专敬白空、白羲、白郎三尊白石神的白空寺。人除在神庙、神山敬奉白石神外,还在各家的房顶正中修有供奉白石神的石塔,或在房角、大门顶上供放着白石神,以镇邪驱恶。白石在羌寨随处可见,或供于林岗,或奉在屋房,或竖于寨顶,或立在田间,或设于炉边,或置在水旁……可谓无所不在。尽管羌人并不认为白石即是神灵本身,但却认为它是神灵的代表,所以供奉白石便是供奉某位神灵,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白石神”寄托着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企盼。16.下列关于“白石神”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石神是原始羌人因在狩猎和制造石器中的偶然发现而确立的,他们发现两块坚硬的白石相撞可以发出火星,而火为人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因而产生了崇拜心理。B.白石神可以与山、火、林木等等结合而成为不同的神,因此相比于那些有具象代表的神祗,白石神是没有什么局限性的。C.至今,羌人仍沿袭着用白石取火的习俗,有些边远山寨的羌族男子远行,往往带上小白石等取火工具用以取火,以此表达对白石神的崇拜。D.羌人认为,“白石神”能代表天地间所有的神,但必须要与其他神灵一起供奉,才能得到庇护。【解析】 A.原文说“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便伏地向苍天祭拜,以后又逐渐演化为向白石祭拜”,可见“白石神”是在此后逐渐演化,慢慢确立起来的,并不是原始羌人直接确立的。B.从第五段前半段的表述,可知正确。C.“以白石取火表达对白石神的崇拜”无中生有。D.“必须与其他神灵一起供奉才能得到庇护”无中生有。【答案】 B1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羌人的祖先们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信奉原始自然宗教,这种宗教以巫师为代表,是一种多神崇拜,信奉的自然神不胜枚举。B.白石本身不过是白色的火成岩石,而羌族之所以独尊白石神,一是因为羌族祟尚白色;其二,白石除了色白外,还有晶莹、纯洁、坚强的质地,可以象征和蕴含羌族的传统品格和精神。C.白石崇拜是一种自然宗教,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没有庞杂的神灵谱系,与封建社会盛行的人为宗教有很大不同。D.羌人从汉代以后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空、白羲、白郎三尊白石神的塔、庙。此外,羌人可以在山、房、寨等各种地方供奉白石神,可谓无所不在。【解析】 A.根据第二段描述,可知正确。B.根据第三段描述,可知正确。C.根据文章第五段末句的描述,可知正确。D.原文末段说“汉代以后,羌人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石神的山王塔、山神庙”,并不确定具体供奉的是否白空、白羲、白郎这三尊白石神,专门敬奉这三尊白石神的寺庙,是四川羌区理县星上人八寨在1923年于天盆山顶修建的。【答案】 D18.结合全文,分条陈述羌族白石崇拜的内涵。(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白石崇拜代表了对天地间所有神灵的崇拜,白石崇拜维系着羌族的民族斗争历史(或“白石崇拜贯穿着羌人的祖先崇拜和雪山崇拜的观念”),白石崇拜寄托着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企盼。(3分)-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9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8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4 文言文阅读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2 写作训练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1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3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1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4 论述类文章阅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4:24
页数:9
价格:¥3
大小:54.6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