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跳出题海】高考地理 解题策略复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地理解题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10种方法选择题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答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考的成败。选择题题目虽小,但其覆盖的范围却可能很大,如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知识点跨度、思维跨度等,甚至超过了一些综合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选择题。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切忌凭运气去胡乱猜测。1.认真阅读试题材料,明确考查的内容——认真审题做任何试题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审题,做选择题也不例外。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资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诱使你犯错误的。在试题与答题卷分开设置的情况下,读题时就可把上述要点内容用笔圈注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一般而言,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2)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3)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13\n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这方面出现问题,如:给出下列两图,要求考生判断雅典8月和北京9月的降水量状况,由于给出的两幅图大家非常熟悉,不少考生只注意了比较降水柱状的高低,而忽略降水量的数值不同,从而出现误判。(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2.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正确解题(1)直选法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的,这类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试卷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例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答案】B【解析】13\n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2)精确计算法地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计算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计算类选择题经常会在试题中出现。在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例2】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依诺斯艾利(西四区)的区时约为A.6月21日9时B.6月21日21时C.6月22日9时D.6月22日21时【答案】B【解析】根据该地北京时间6点左右日出(太阳高度为0°),13时达到正午,且正午的太阳高度为83°,可推算出太阳每小时约升高12°,当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北京时间应该为6月22日9时,所以可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时,即6月21日21时。B项正确。(3)因果联系法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③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例3】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回答“……变化会导致”13\n,显然是推导结果。通过比较表格中每个方格内的两个数字可知,该地呈现了大面积(比例)的湖泊变成了耕地,即该地围海造田或湖泊淤积严重,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湖泊向大气中输送的水汽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大,灌溉用水的增加,辽宁西北部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A项正确。(4)图文转换法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认真分析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分析各种类型图的一般方法。对于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记忆和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例4】设M(0°,30°E)、N(30°S,30°E)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Hn,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C.每年有9个月以上Hm≥HnD.任何时候都是Hm≥Hn【答案】C【解析】本题只凭在头脑中思考,几乎没办法正确地作出解答,但若根据题中的有关信息,转化为示意图,则思考起来就简单得多。根据转化出的图(右图),可以看出:①太阳直射点在AB之间移动,一个往返需时一年;②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③太阳直射点位于M、N两地正中间(C地)时,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④离太阳直射点近的点太阳高度大于离太阳直射点远的点。结合题中的条件可知,C项正确。(5)优选法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例5】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区划B.加强水利建设C.建立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D.退耕还林还草【答案】C13\n【解析】不难看出,上述的四个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都有帮助,但它们的作用有大有小。若使我国的农产品充分打开市场,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降低生产成本。而这特别需要加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因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可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挥地区优势;同时有利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建立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可以市场为目标,认真研究和把握市场规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本题的最佳选项为C项。(6)排除法大多数同学在解答选择题时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例6】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近几年来,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上每天有数千辆运煤车隆隆驶过,使整个石窟景区煤尘飞扬。国家投资2.2亿元将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其积极意义是①减少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②避免载重车辆对石窟的震动性破坏③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④消除云冈石窟景区的酸雨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的题干明确说明了石窟景区的环境问题是煤尘飞扬,而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中含有大量的酸性气体,煤尘和酸雨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④项肯定是错误的,据此,考生可以将含有④项的A、B、D三个选项全部排除掉,然后就可得出正确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例7】读下图,与图中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13\n【答案】C【解析】河流所处地区的地势较低,即河流经过的地区其海拔低于两侧的地区;据图可知,XY一线共三次经过河流,即有三个地势相对低的河谷,显然可排除A、B、D三个选项,答案为C项。(7)特例反证法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出现“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例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不大B.地中海气候区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C.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答案】D【解析】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区的河流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季节变化,故排除A项;1月,南半球为夏季,故此时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故排除B项;我国西北地区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为外流河,故排除C项;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8)排序法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对其某一特征按某一规律排序是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或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例9】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表,据此判断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R2小时26分24小时0小时5小时42分H43°26′46°52′23°26′46°52′A.②④①③B.③②①④C.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13\n【答案】A【解析】由表可知,③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为0小时,即该地一年内每天的昼长都是12小时,该地位于赤道,是四地中纬度最低的,应排在最后一个;②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是24小时,即该地会发生极昼极夜现象,其纬度不低于极圈的纬度,应排在第一个。即A项正确。(9)同意相溶法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但同学们解题时切不可陷入“方法”的困境中,不要时时刻刻想“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方法只是别人在实战中逐步总结出来的,通过实践和研究,坚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例10】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河水补给地下水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C.北京盛行偏南风D.悉尼的白昼比南京短,正午太阳高度比南京小【答案】A【解析】同学们可直接看四个选项,A选项发生在北半球的冬半年,B、C、D三个选项都发生在北半球的夏半年,显然可将这三项排除掉。再结合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题干也是指北半球的冬半年,从而验证了A选项的正确性。二、地理非选择题之审题技巧自然与人文结合,整体与区域融合,关注现实,多角度开放性设问,文字与图表混合是高考非选择题的发展主流,其特别强调对“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归纳提炼出完整的解题思路就可以避免遗漏要点,从而使答案层次鲜明、思路清晰。在近几年高考中,非选择题已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地理非选择题有以下命题特点:(1)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多样,综合性、应用性强13\n试题多选材新颖,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综合运用,使考查的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种综合性极强的信息呈现方式,涉及的地理要素多、知识跨度大,考查的内容也常融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而且关注时政、社会热点,以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为情境,显现出极强的应用性。(2)区域载体各具特色,空间性、时间性强以区域为载体,从特定区域环境的各个角度切入,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思想、观点、方法去分析区域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农业生产活动布局,比较区域差异,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预测区域发展趋势等。(3)围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设问多变,创新性强非选择题多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问题,情境材料不同,在设问形式上不断翻新,这对考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思考问题的“面”有很好的考查。近年来,试卷中出现了开放性设问,对考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维角度和地理科学态度又有很好的考查。所以,培养批判性、创新性等多角度的思维是应对设问多变、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出路。(4)答案制定系统、灵活,不局限于教材,选拔性强试题不仅设问新颖,答案的制定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突出系统性。常需要考生在给出的大量综合性信息中挑选出有用信息,组织、总结自己的论点。这需要考生对所用知识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构架和脉络,清楚各知识间的联系,对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能灵活地针对问题,全面、系统地把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完善答案。针对以上特点,同学们在解答非选择题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取得高分。1.科学审题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题干(情境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时,首先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标记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和要求答题;其次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1)做好题干(情境材料)的审查试题的情境常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一般它会对题目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由于13\n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常常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且提供的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考生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对信息提炼、分析和整合的能力。①图表材料的解读地图考查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图的判读、迁移等能力。在判读图表时,考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失误,所以要想对试题进行正确解答,就要遵循判读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要认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设问指向;二要看清图名,明确图名中包含的地区、时间、图示要素等关键信息;三要仔细研读图例和坐标,要注意不同图例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四要判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并思考成因,在分析数值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数值的峰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并思考其成因,如果是复合图,要注意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五要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正确读数,进行适当的计算,并联系相关知识,找出地理事物的规律,解释或分析、描述地理现象,正确作答。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答题时要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②文字材料的解读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会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内容回答词是“有利因素”。明确设问的指向与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词语,把握好答题的角度和层次。常见“词语”的答题要求如下表所示: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13\n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阐述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评价有利+不利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所以A比B……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他地区(事物)意义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他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判断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变化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等关系。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等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例如:202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6题的设问,“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简述”说明应该简要描写,答案为“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非常简洁。“分析”原因,就要求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多个方面进行,答案为“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①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片段,分别找出每个片段的有用信息;将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分析出材料与地理知识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它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对照,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分析材料,就可以明确解题方向。③找出材料与设问间的连接点。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13\n问放到材料中去读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倾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导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所以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很高的要求。(3)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地理很多图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地球经纬网、曲线坐标图等都可以用来考查太阳高度。所以考生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把地理原理、规律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采点得分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想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采点答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每个非选择题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采点答题”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①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漏点。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②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③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要作答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检索记忆库,根据知识网络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当然,要做好上述几点,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在平时13\n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其次,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于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最后,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考生在明确了基本的得分点和答题的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了。①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经常有考生觉得自己各个得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是表达不准确,要么是不着边际。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并用来判断考生答题是否“采点”。这启示我们,平时就应该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记忆。毫无疑问,地理课本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②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切忌将得分点混作一团,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下面就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为例,来看看如何条理清晰地答题。【例】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但多水旱灾害;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②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居民喜食大米;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3)答题时点要多,但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于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做文章,写了很多条,却只有一个分值。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4)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13\n近几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非选择题往往材料篇幅很长,而设问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对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信息。许多非选择题其实就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4.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非选择题规范答题的宗旨。(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答案来自于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整合,这叫“论从图(表、文)出”。(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酝酿“语言”时,应“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答题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到位。【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贫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因此,答题时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3)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4)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还要注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解答非选择题是否高效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只要同学们按照答题思路进行规范化训练,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不断构建个人的答题模板,就一定能顺利突破非选择题答题的瓶颈!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1:19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60.7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