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领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3-1-6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领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3-1-6课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忆冼星海先生茅 盾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噩梦。15\n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傥来”的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志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节选自《茅盾散文集》,有改动)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和冼星海的见面,是在听过冼星海作品《黄河大合唱》小规模的演奏会,并且读了他的万余言的自传之后才进行的。B.在作者的心目中,冼星海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因此当作者见到冼星海后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C.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悲伤。D.冼星海与作者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生疏与拘谨,而是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音乐创作,这使作者感到沉闷。E.“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噩梦。”“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抒发了作者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解析:B.因果关系不当,“见到冼星海后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致,而不是由于想象到冼星海是一个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D.“这使作者感到沉闷”错,文章写到“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很显然这与D项所说是有区别的。答案:BD2.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n答案:①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②说熟识,是因为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是因为过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3.在作者心目中,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具有超强的艺术创作与表演才能。《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及演奏。②对艺术孜孜以求,坚忍不拔。不远万里去莫斯科。③热情、开朗。与作者初次见面,谈起来照样滔滔不绝。④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临行前对作者深情地说:“要写,还得回中国来!”4.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②作者通过想象冼星海还活着的情形,想象他可能获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表达无限的惋惜与悲伤之情。③作者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噩梦”,“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直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相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15\n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选自《读者》2022年第7期,有改动)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15\n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D.本文通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解析:B.使用的是对比手法。E.前面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后面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答案:BE6.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7.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他开朗风趣,勤劳淳朴;有着高贵的人格,处处为他人着想。8.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唤,于是选择了木鱼,以便“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作者透过现实生活,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n木格花窗的眺望李汉荣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精细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柄……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笑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看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经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着。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过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色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睡熟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15\n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与浩大的天地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描写了众多生动活泼的植物和动物,写了雕有简单的图案的窗框,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B.第2段中的韭菜、白菜、葱和花椒树四种寻常植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是因为“我”借助了母亲的视角。C.母亲将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想象这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等她收阅,表明了母亲对幸福的渴望。D.从第5段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寡居的母亲,或是一个经历过爱情挫折的母亲,她安静而安详地生活着。E.“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说明“我”从早上到深夜一直伫立窗前,一边欣赏窗外美景,一边浮想联翩。解析:B.是以“我”的视角写的,而不是母亲的视角;C.应是将“透过窗格的月光”比作“一封封信”;E.“我从早上到深夜一直伫立窗前”中“一直”不准确,原文“此时”是自己思考的时候,并不能说明就是“从早上一直到深夜”。答案:AD2.阅读全文,木格花窗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飘散松木的清香;②富有乡村(民间)气息;③融入植物的灵魂;④与人情感互哺,彼此尊重。(意思答对即可)3.第3段画横线的“天地生命的颜色”的内涵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指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②指心中坚守着的不为外部环境所干扰的美好的品质。(意思答对即可)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精神返乡”“怀想母亲”“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等不同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n答案:(示例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①人与植物是密不可分的,“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②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了美好关系;③作者所感受到的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以及“人世悠远,天道永恒”。(示例二)精神返乡。①第1段中的“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提示我们“气息”是“我”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②文中多次描写“我”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③第9段再次点出“我”的返乡者的身份。眼前的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而且精致。(示例三)怀想母亲。①开篇第1段即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瞭望世界的眼睛。②第3~5段集中叙写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内心愁苦。③第7段写菜园之外热闹而充实的美丽交响,恰与母亲的“寂寞”形成了反差;第9段写我深夜在窗前伫立,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怜与感恩。(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雄关夕阳情更浓李志亮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看嘉峪关,那状貌与印象是各有不同的。如在飞机上俯瞰,那堪称是难得的最佳角度了。这里南有常年积雪、千峰崔嵬的祁连山,北有高峻奇特状如蟒蛇起伏的马鬃山。两山峦叠对峙,恍如两把巨大的虎钳紧扼嘉峪咽喉。那嘉峪关恰正建在咽喉的“喉结”上,构成河西走廊西端的第一隘口。而当我伫立在嘉峪关下,仰视天空,劲风中白云竟瞬息有变,时而一片片,时而又裂成一重重,时而云朵似乎纷纷飘落,时而又变得凝重而深不可测。一切皆依风势摆布:天空是无际的幕布,云是点景,而风是俨然的画笔——一幅寥廓的漠上雄关写意画。那么,登上雄关之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我觉得首先令人惊叹的是关隘的气势!说到气势,不是空泛得来,而不能不称奇于它的布局和结构。那内城、外城、瓮城、角楼、城楼、箭楼和敌楼,各自配当严整,相互倚衬,堪称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乎是无懈可击。嘉峪关作为一桩体系工程,无疑是静态的;但它静中有动,丰神独具,其灵动意态只能以一只硕大无朋的雄鹰喻之。雄关前的关口为鹰之喙,而祁连山与马鬃山悬臂长城应是雄鹰的两翼。也怪了,你看的时间愈长,它的动感愈强;它的基座愈厚实,给人的感觉意态愈活。不仅是在草木生长的春夏之间,即使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严冬酷寒季节,雄关的鹰也是一种奋飞的意象。15\n非凡的工程,必然要有非同寻常的付出;而由此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则同样要付出绝不敷衍的巨大的努力与艰辛,如此方能奠定长久而坚实的有形与无形的基础。嘉峪关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从动工伊始到建成,前后共花费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当内、外墙体初建成后,以强弩与力箭射之,凡不完全合格者,一律拆了重建,而且还要追究责任。要求如此严格,在中国军事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可以想见,在当时交通条件相当落后的明朝,能建成这样规模宏大、不同凡响的天下雄关也可谓“难如上青天”。无论是从物质还是从精神价值上说,它都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不啻一部经典“大书”,言其囊括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军事史、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部分亦不为过。当然,还是那句不应颠覆的老话: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他们的智慧和体力创造出的有形的中国历史。啊,雄哉嘉峪关!奇哉嘉峪关!还有唐诗、丝绸之路等等,一时间都在我脑海里涌现。这嘉峪关无疑是唐诗宏大苍凉意境在数百年后的延伸与凝结;而雄关堞楼上的每一扇窗户,都在反射着历史,映射着昔日丝绸之路未尽的辉煌。还有,我的耳间,也仿佛依稀听得见从前驼队铃声的余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时分有什么不好,我和几位花甲游人仍在深深地爱恋。我这时就站在悬臂长城的一角,宛似在雄鹰的翅膀上观赏夕阳景观。此刻,血阳熔金,涂遍了雄关上下的方方面面,真是一种罕见的景象,这是在一般地域所难以看得到的极致。蓦然,我近旁一位中年女游客所带的一双儿女的笑声,惊动关侧大树上栖身的鸟儿冲向天空飞去,仿佛也将金色的夕阳带走,非常的声色,竟使宁静的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多么好的夕照啊,激动之下,我轻轻抚摩着这长城的砖石,觉得也有些微微发热。我的心不由得为之振奋,如此知情的血阳,虽然处于下落之际,还毅然发出一定的光来,为本是冷漠的长城献出些微的热量。这时,我不禁想起古人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真是,雄关之下无弱草,只要是被金色夕阳染过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一种不俗的风韵。(摘自202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5.下面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嘉峪关的气势令人惊叹,是缘于它布局和结构的奇特。它静中有动,丰神独具,如一只雄鹰。B.嘉峪关作为一桩体系工程,你看的时间愈长,它的实态给人的动感愈强。C.嘉峪关体系工程,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价值上都算是一部经典“大书”,说它囊括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军事史、中国文化史亦不为过。D.文章的首句在结构上有引领下文的作用,而“夕阳无限好”一句,则是承上启下。E.对嘉峪关体系工程,作者视之似“雄鹰”,思之是“史书”,这组比喻,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深远。解析:A.指“其灵动意态”只能以雄鹰喻之。B.错将“意态”说成“实态”。C.错将“重要部分”历史,说成全部。答案:DE6.结合文意,概括“雄关夕阳情更浓”的两层主要含义。(每层不超过2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n答案:①嘉峪关意态灵动似一只奋飞的雄鹰。②知情的血阳给关隘增雄,为草木壮色。7.从文中看,嘉峪关与夕阳让作者的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雄奇的嘉峪关令作者惊叹,知情的血阳令作者激动、振奋。8.嘉峪关体系工程在作者的眼中、心里各是什么?这样写的意旨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嘉峪关体系工程在作者眼中是一项“非凡工程”,在他心中是一部经典“史书”。意旨:赞美用智慧和体力创造出嘉峪关体系工程这有形的中国历史的广大劳动人民。(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寂 寞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15\n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它虽然“形散”而枝蔓较多,但无论描写抑或抒情,皆为一个中心服务。B.本文描写之处细腻,如1、2段使用的白描,能给人直观而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对其“寂寞”感同身受。C.“寂寞”作为文本的线索,忽隐忽现,作者或直接表露其“寂寞”的感悟,或间接描写造成其“寂寞”的环境。D.本文结构清晰,首尾圆合,呼应紧密,以感悟开头,以感慨结尾,令人回味。E.作者所赞美的“寂寞”不同于“参禅入定”,后者是通过静坐的方式强迫自己入于寂寞之境。解析:A.本文形神兼聚,不枝不蔓。C.本文线索一直很“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寂寞”的渴求。答案:AC2.怎样理解作者所谓“寂寞是一种清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种独特的感悟,是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是逃离现实社会的方法,是进入自己所想象的理想社会时的一种心情,是跳出尘世渣滓时所获得的宁静。3.请按要求理解下面两句话。(1)“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请分别说明他们各自是什么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请说明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是受黑暗生活压迫,无可奈何的人;一是在黑暗的生活中,能够努力调节自己的人。(2)对黑暗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控诉。4.本文所言“寂寞”是否受时代所限?为什么?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是。本文所言“寂寞”,有很强的时代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浑浊、压抑甚至反动,才使得许多像作者一样的人有了强烈的“寂寞”的心理需求,即摆脱现实社会的压抑、浑浊,让自己能够暂得轻松;作者也正是通过抒写自己对“寂寞”的“赞美”,揭露当时社会的腐朽与残暴,让我们在体味作者特殊的“寂寞”之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了深刻的了解。(示例二)否。虽然作者对“寂寞”的需求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但这种心境并不局限于那个时代。生活总不会时时如意,事事顺心,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每当我们的心处于压抑、禁锢之中,都想获得解放,哪怕是暂时的、片刻的清净;作者的“寂寞”虽为当时社会所迫,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但我们未必不可将其迁移到对其他环境或个人心境的观照与反思,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生活是美好的[埃及]艾哈迈德·哈桑·齐亚特生活是美好的,只有被称为人的这类动物歪曲生活之美。因为人类并未像其他万物生灵那样循着天定正途、大自然的引导生活,而是按其自定法则生活,这些法则乃是其依据唯我主义、狂妄自大和个人好恶所随意制定的。所以,他常对同类行恶,与异类为敌。15\n或许兽类会为食色而相互残杀,鸟类会为食色而相互厮咬,但那种残杀和撕咬只是短暂的行为,既无预谋,亦无后仇,更没有伴随其后的罪恶。而人类与之不同,他是平安之中的浑浊,生活之中的灰尘。他有记忆力,所以对往事念念不忘,将仇恶牢记在心;他有洞察力,所以常为自己制造布满恐惧的未来。他的现在是永无休止、永不消歇的激烈厮杀,他要么为记忆中昨天的旧恨复仇;要么为预见中今天的食物而不择手段地攫取;要么为想象中明天的恐惧而小心防范。生活是美好的,比之更美好的是生灵,是能够感受、品尝、体会到这种美好并以其点缀自身的万物生灵。鸟儿美于花园,因为它懂得怎样将花园中的五颜六色装点到自己的羽毛上,将花园中的乐曲集于自己的啭鸣;狮子美于森林,因为它能够使森林的威严活生生地体现在它的威严之中,将森林的雍容和庄重体现在它的雍容和庄重之中;骆驼美于沙漠,因为它将自己存于大漠之间,使大漠中的山丘化为它的形体,将大漠的黄沙描绘在它的肤色之中;鲸鱼美于大海,因为大海是它生命的一部分,平静的海水、汹涌的波涛和湍急的水流便是构成它这部分生命的内涵。生活是美好的,它的美并不局限于某个民族而不惠予另一个民族,亦不局限于某个阶层而不惠予另一个阶层。让我们全身心地去追寻,尽情地去享受吧!凡有听觉、视觉和感觉的人,都会在每一个景致中发现美,都会在每一个地方感受到美。那些对生活之美熟视无睹的人,生活的自然之花在他们身上已然枯萎,他们的感官已经麻木,所以,存在于他们和世间万物之间的真实和正确的思维纽带也已然断裂。生活是美好的,美的感受,其表现是欢乐与幸福。你会看到:哪儿笼罩着暮气与忧伤,哪儿的生活便是被疲惫所困扰,被丑恶所蚀化,被邪恶所败坏。那里生灵的悟性便会死亡,或者美丑被倒置,善恶被颠倒。大自然之美须由心灵之美去感应,生活的清纯须由心灵的清纯与之对应。对于那些感觉阴暗、暮气沉沉的人来说,他们是永远品尝不到生活的醇美的。要成为心灵美的人,方能视万物皆美,包括原本丑的东西。何时你意识中充满了美的感觉、美的感受,世界便会在你心中显得无比美好,苦味在你口中便会变得甘之如饴,苦酿便会在你口中变成玉液琼浆,你会情不自禁地向往去尼罗河、花园岛和乡村一游,同鸟儿一道鸣唱,同蝴蝶一道飞舞,同鱼儿一道戏水。你可同富翁们比富有,同他们赛欢乐。你可以自豪地对他们说:美好产生出来的幸福远远超过金钱产生出来的幸福,金钱属于你们,你们只能自己享用,而美好则属于主,可把它施与众人!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之子啊,你是这美好的继承者,你为何将头扭向别处,对它视而不见,将忌妒和仇视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奢侈的人们?他们终日沉湎于享乐,或上山行猎,或雪地溜冰,或水中浮游。君不见,开罗市区和郊外,有着不可胜数的天然美景,向生灵撒播着无限的享受,这些美景和享受足以遏止你对富有的嫉恨,足以平缓你对生活的愤怒。这美丽的尼罗河在它神奇的两岸之间奔涌向前,为两岸平添了许多娇媚。有谁能阻止平民百姓在尼罗河中泛舟荡桨,又有谁能阻止他们乘舟劈浪戏水,又有谁能阻止在尼罗河两岸举行各种比赛盛会和娱乐集会?你可以任意在早晚哪个时分在尼罗河岸边徜徉,都会感到在笼罩着岸边和水中的无边静谧之中,尼罗河仿佛在人烟罕至的旷野上奔流。(选自《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有删节)15\n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与人类相比,兽类之间为食色而相互残杀,鸟类之间为食色而相互厮咬,都只是短暂的行为,既无预谋,亦无后仇,更没有伴随其后的罪恶。B.鸟儿美于花园,狮子美于森林,骆驼美于沙漠,鲸鱼美于大海,作者认为,只有来自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万物生灵才能够感受、品尝、体会到生活的美好。C.在作者看来,凡有听觉、视觉和感觉的人,都会在每一个景致中发现美、感受到美,人们对生活之美之所以熟视无睹,是因为他们的感官麻木,不善思维。D.如果一个人将忌妒和仇视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奢侈的人们,就会终日沉湎于享乐,或上山行猎,或雪地溜冰,或水中浮游,就看不到那不可胜数的天然美景。E.文章以排比的方式进行架构,层层递进,“生活是美好的”成为每个层次的引领性语句;以议论、抒情为主,也有概要的叙事,全文蕴含着浓厚的哲理意味。解析:A.理解恰当。B.基本准确,但“又高于自然”不符合作者意思。C.“不善思维”这一分析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因为“他们的感官已经麻木,所以,存在于他们和世间万物之间的真实和正确的思维纽带也已然断裂”。D.理解错误。“终日沉湎于享乐,或上山行猎,或雪地溜冰,或水中浮游”的是那些生活奢侈的人的做法。E.对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恰当。答案:AE6.导致生活不美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归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类依据唯我主义、狂妄自大和个人好恶随意制定生活法则,对同类行恶,与异类为敌;②人类对往事念念不忘,将仇恶牢记在心,为了复仇而相互厮杀;③人类常常因眼下的利益和未来的恐惧而不择手段或小心防范。7.文章最后一段,概述了开罗市区或郊外的美景、尼罗河的美景,写这些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者意在指出人世间不是没有美好的景致,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对它视而不见;②这些美景人人都可以欣赏,它不会像个人的财富那样为某个人所有;③欣赏这些美景可以平缓一个人对生活的愤怒,体会到生活的美好。8.文章围绕“生活是美好的”这一中心,从认识生活之美、发掘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美15\n等不同方面来谈。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生活之美需要人类去认识。①对于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心灵去认识;②人类应该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之美;③对于生活的美好要打破民族、阶层、贫富的界限去认识。(示例二)生活之美需要人类去发掘。①要认识到美的感受,其表现是欢乐与幸福;②要认识到大自然之美须由心灵之美去感应;③要认识到生活之美属于每个人,它不受金钱地位的影响。(示例三)生活之美需要人类去感受。①应该感受到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之美;②只有用心灵之美去感受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③只有抛开嫉妒、仇视等各种杂念去感受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42:55 页数:15
价格:¥3 大小:52.2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