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0
2
/10
剩余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专题二 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专题二 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静夜品瓷程应峰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中、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10\n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夜静时分想到的一只薄胎青花瓷瓶”及因此而想到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的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了文化气息。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淑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到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答案 B解析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2.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②总结全文。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芽叶”“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更加自由。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3.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n答案 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耳醒之地八溪乡只有四千多人,却一把撒向了极目难尽的广阔山地,于是很多地方见山不见人,任雀噪和蝉鸣填满空空山谷。近些年,青壮年又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广东、浙江、福建等以前很少听说的地方,过年也不一定回家,留下的人便日渐稀少。山里更显得寂静和冷清了。很多屋场只剩下几个闲坐的老人,还有在学校里周末才回家的孩子。更有些屋场家家闭户,野草封掩了道路,野藤爬上了木柱,忙碌的老鼠和兔子见人也不躲避。外来人看到路边有一堆牛粪,或者田边的一个稻草人,会有一种发现珍稀物品时的惊喜:这里有人!寂静使任何声音都突然膨胀了好多倍。外来人低语一声,或咳嗽一声,也许会为自己的声音所惊吓。他们不知是谁的大嗓门在替自己说话,不知是何种声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闯下这一惊天大祸。很多虫声和草声也都从寂静中浮出来。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与辽阔,还有各种天籁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急切如鼓,延绵如潮,其音头和音尾所组成的漫长弧线,其清音声部和浊音声部的两相呼应,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开,扑打而来。我得赶快捂住双耳。(二)笑 脸下乡的一大收获,是看到很多特别的笑脸,天然而且多样。每一朵笑几乎都是爆出来的,爆在小店里,村路上,渡船上,以及马帮里。描述这些笑较为困难。我在常用词汇里找不出合适的词,只能想象一只老虎的笑,一只青蛙的笑,一只山羊的笑,一条鲢鱼的笑,一头骡子的笑……对了,很多山民的笑就是这样乱相迭出,乍看让人有点惊愕,但一种野生的恣意妄为,一种原生的桀骜不驯,很快就让我由衷地欢喜。10\n相比之下,都市里的笑容已经平均化了,具有某种近似性和趋同性。尤其是在流行文化规训之下,电视、校园、街道、杂志封面、社交场所等都成了表情制造模具。哪怕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女生们的飞波流盼都可能有好莱坞的尺寸和风格,总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男生们可能咧咧嘴,把拇指和食指往下巴一卡,模仿某个港台明星的代表动作——有一段时间我就好几次见到这种流行把戏。公园里的一个小孩不幸冲着照相机大笑了,旁边的母亲竟急得跺脚:“怎么搞的?五号微笑!五号!”吓得小孩赶快收嘴巴缩鼻子,整顿自己的表情。山里人远离着“五号”或者“三号”,不常面对照相机的整顿要求,而且平日里聚少散多,缺少笑容的互相感染和互相模仿。各行其是的表情出自寂寞山谷,大多是对动物、植物以及土地天空的面部反应,而不是交际同类时的肌肉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无政府和无权威的状态,尚未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统一收编,缺乏大众传媒的号令和指导。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一条条奔放无拘的笑纹随时绽开,足以丰富我们对笑容的记忆。我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南瓜或者石碾的味道,让自己大感陌生?(两篇小品文都选自韩少功《山南水北》,有删改)4.下列对这两篇小品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耳醒之地》开篇并不直写醒耳之声,而是先写八溪乡地阔山空,极其寂静,再写人声、虫声和草声,让人“耳醒”,既突出了对“醒耳”之声的赞美,又表露了对“耳醒”之地的喜爱。B.“我得赶快捂住双耳”是因为“全线展开”“扑打而来”的喧闹之声让“我”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C.作者在《笑脸》中描写“小孩照相”的细节,旨在说明小孩的大笑有山里人的天然,而母亲的笑脸有都市的近似性和趋同性。D.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笑容天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追求自由的生活。答案 A解析 B项“喧闹之声让‘我’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错。C项文中并没讲到母亲的笑脸。D项“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在文中没有依据。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1)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城市的喧嚣曾让耳朵受到严重的堵塞,乡村的虫声和草声,让耳朵获得了新生,重新变得灵通、精敏。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惊喜。(2)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山里人也许很少与外界交流,无法追求到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从不缺少对内心情感的奔放无拘地自然表露。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赞美。6.两文在构思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而在其相关内容的详略处理和行文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n答案 相同点: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构思技巧,《耳醒之地》拿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寂静进行对比,《笑脸》拿都市的笑脸与乡村的笑脸进行对比,都以小见大,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不同点:《耳醒之地》的对比,详写乡村的寂静,并以虫声和草声反衬、突出乡村的寂静,从而间接反映城市的喧嚣;《笑脸》的对比,对城市和乡村的笑脸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平均使用笔墨,直接批判了城市笑脸的平均化,抒发了对乡村笑脸的由衷喜欢之情。问题直击分析散文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点。最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分析句段作用,二是分析全文思路结构特点。考生对前种题型最容易犯的问题是不从具体句段出发、乱贴标签、术语不清等,对后者常常感到不知如何下手。这种题型的核心考点是在散文结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不断提高对散文结构的分析能力。一、读懂思路,答准整体思路结构题1.识文遵路,把握结构(1)关注标题,聚焦核心内容。对于一篇散文而言,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标题,然而在平时的复习中或在考场上,不少考生不太关注标题,甚至视而不见。其实,标题是散文的窗户,透过标题可以把握其核心内容。如2022年高考全国卷Ⅱ《窗子以外》一文,标题就告诉我们作者要写的是“窗子”以外的人、事、景。(2)确定文体,了解大体思路。不同的散文文体,思路不尽相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游踪为线索,循时间、空间顺序展开;状物、说理散文大都是由实及虚;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交往为线索,采用或纵或横的顺序。(3)圈点勾画,寻找思路标志。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4)抓住线索,理清全文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2.精准答题:分析特点,答出作用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来哪些作用、效果。答题关键就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10\n(1)线索特点及好处。如何找出线索呢?先判定一下它属于哪种散文,如写景散文通常以游踪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某物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交往为线索。再找标志,线索在文中都有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有时要注意双线(明线与暗线)。使用线索的好处主要有: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思路特点。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等。(3)叙事特点。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4)详略繁简。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5)段落特点。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情,直抒胸臆等。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一下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当然,文本整体结构特点还应从具体出发,不可一概而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奔走的大树刘 江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戏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10\n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挨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有删改)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2)然后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3)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二、从具体句段特点出发,答准局部句段作用题1.通过定点精读,精准把握所给句段的特点分析句段作用题是最常见的题型,考生大都能掌握其答法与技巧(详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散文阅读”考点一),之所以出现乱贴标签、多写滥答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认真阅读,把握“这一个”句段的特点。办法只有一个:实行定点精读,把握所给句段的三个特点:(1)把握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怎样的主旨。(2)把握表达特点:看它表达上有无什么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3)把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其在段落中的位置。2.分析句段的作用要立足三个层面(角度):(1)内容层面,主要是概括其内容、情感。10\n(2)结构层面。开头,引入话题、为下文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中间,过渡照应;收束,卒章显志,呼应开头;圆合首尾,余味绕梁。(3)表达层面。运用了什么技巧或句段安排上有何特点(如独立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要注意的是内容与结构作用往往结合在一起,很难拆开来分析。3.鉴于散文“神聚形散”的特点,要特别注意插入性段落的作用,其总体作用是拓展思路,使行文摇曳多姿。如根据其插入材料的特点,具体作用如下:(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秋天的怀念林中洋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②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③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软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④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10\n⑤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⑥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有删改)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2)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3)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如果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4)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香格里拉夏 磊①那会儿正是九月,我踏上了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告别了所有的繁杂事务,告别了浩瀚的滇池,在大观楼感慨一番之后,就一直往西。我期待着这次旅行,期待着让心灵和脚步一起一点一点走向心中那个圣洁的地方,期待着在那个地方找回已经丢失的一些纯净的东西。②世上没有一种花是这样命名的,当你心里感到幸福、喜悦的时候,你看到身边有一朵无名的小花,那么这花就可以叫作格桑花。因此,当我离开丽江几小时停下车向着香格里拉腹地慢慢走着的时候,我感到心里是那么的温暖,我真的没想到这里除了已经凋谢的杜鹃,竟然还有那么多幸福的格桑花在幸福地开着。③我相信眼前这个开阔的山谷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格里拉,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和我想象中的“心中的日月”。我无须像很多人一样总去探究到底哪里是香格里拉,因为香格里拉是遥远地驻扎在心里的。④按我平素的喜好,我更愿意在有人文景观的地方流连,更希望在与前人的对话里寻找历史的华彩和远去的云烟,比如刚刚离开的昆明的大观楼。可不知为什么香格里拉却一直牵动着我的思绪,那一方山水那一片天空有一种说不清的亲切,让我一想到这个名字就感到几许温暖,而且我觉得香格里拉和大观楼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可以联想的东西。10\n⑤或许,正是和我今天一样,当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也走在这样的草原上,他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消失的地平线》里这样告诉我们:“香格里拉是那样的可爱,那深深蕴含于秀丽高雅的芯蕊之中的神秘让人怦然心动。那清凉的空气静谧得似乎停止了流动。”书中说大约在七十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避难而迫降在一个叫蓝月山谷的地方,这里四面雪山环绕,只有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寺庙、金矿和纯净的空气。这里没有贫穷和疾病,没有仇恨与死亡,只有开满山野的鲜花和健壮的牛羊。这里的人们都很长寿,人们自由自在地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以及自然界的一切。在这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蓝天下到处挂满了经幡,喇嘛庙永远都香火缭绕,庇护着这一方生灵。后来他们就留在了这里,香格里拉就成了西方人心里的世外桃源。⑥我只想一直往前走,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着,或者说更像一种召唤,也许这正是一种皈依的状态,正是那种说不清的亲切的来由。人的心灵有时强大得能容得下所有的俗事纷扰甚至苦难,可当面对这陌生的纯净的时候,却渺小得只能选择服从。(节选自《散文》,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3.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丰富内容,加入上个世纪英国人在这里的遭遇,不局限于作者个人际遇,使文章更具时空纵深感,且富于传奇色彩。(2)插入史料,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变得曲折有致,更具艺术感染力。(3)深化主题,说明香格里拉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人类普遍的追求。10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课标2022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增分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一小说阅读B
浙江专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精准突破主观分析概括题中要点不准不全问题
全国通用2022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三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试题
全国通用2022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一货币价格与消费真题体验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六找准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突破口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精准分析小说情节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三精准理解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七精准把握小说中物象的意蕴和作用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专题一选择题:精细阅读精准比对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3:54:07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13 M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