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通用版2022高考化学总复习优编增分练: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题型一 传统文化描述型1.(2022·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涉及下列操作方法的是(  )A.溶解B.渗析C.蒸馏D.分液答案 A解析 上述操作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进行萃取、溶解、过滤、供人品尝等过程,没有涉及的操作有渗析、蒸馏、分液,选项A正确。2.(2022·石家庄高三模拟考试)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柳絮飞时花满城B.朝如青丝暮成雪C.狐裘不暖锦衾薄D.春蚕到死丝方尽答案 A解析 A项,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正确;B项,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C项,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项,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 B解析 A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项,升华利用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C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4.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这样写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文中“漉”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  )A.过滤B.分液C.升华D.蒸馏答案 A5\n解析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是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所以“漉豉以为汁”采用了过滤的方法把豆豉和豆汁分开。故A符合题意。5.古代中国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蒸馏B.过滤C.萃取D.升华答案 A解析 题干中描述的制取花露水的方法实际上和现代蒸馏的方法是一样的,“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冷凝液体的过程,故本题选A。6.(2022·南昌市高三二模)《本草纲目》中对烧酒的制作工艺有如下记载“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最适用于分离(  )A.NH4Cl、I2B.KNO3、Na2SO4C.丁醇、苯酚钠D.氯化钾、碳酸钙答案 C解析 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该法为蒸馏。A项,NH4Cl、I2不能用蒸馏法分离,错误;B项,KNO3、Na2SO4均是易溶于水的固体,不能用蒸馏法分离,错误;C项,丁醇、苯酚钠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法分离,正确;D项,氯化钾、碳酸钙分别是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固体,不能用蒸馏法分离,错误。7.(2022·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  )A.醋酸亚铁B.冰醋酸C.氢氧化铁胶体D.铁粉答案 A解析 根据题目描述,制作的过程是将钢(主要成分是单质铁)制成片状或粒状,表面净化后,加氯化钠溶液,在醋缸中放置较长时间,在钢的表面会生成铁华粉。所以铁华粉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醋酸亚铁,选项A正确。5\n8.(2022·南平市高三质量检查)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的“然”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B.“司烜氏,掌以夫遂(青铜凹镜)取明火于日”的“夫遂”是单质C.“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D.“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是硅酸盐产品答案 B解析 A项,“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燃烧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正确;B项,“夫遂”是古人用于日下取火的凹形铜镜,属于合金,为混合物,不是单质,错误;C项,“曲蘖”是酶,为催化剂,正确;D项,“瓷”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9.(2022·唐山市高三三模)《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渉及到“法”。分别是(  )A.蒸馏 焰色反应B.萃取 升华C.蒸馏 丁达尔效应D.升华焰色反应答案 A解析 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法”是指蒸馏,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项正确。10.(2022·安阳市高三三模)《本草述钩元》中的“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B.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C.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蒸发结晶操作D.“浣衣发面”都与石碱的碱性有关答案 C解析 A项,“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原水淋汁”,说明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能去污亦能作为发酵剂,说明“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正确;B项,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正确;C项,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等操作,但没有蒸发结晶操作,错误;D项,“浣衣发面”,碳酸盐用作去污和发酵剂是利用碳酸盐水解显碱性,正确。11.(2022·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n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有“味酸”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D.唐末《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答案 A解析 A项,绿矾不能电离出H+,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FeSO4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呈酸性,错误;B项,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C项,“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流动的声音了,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正确;D项,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黄(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正确。12.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以下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记载的化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化学解释A《开宝本草》“(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制取KNO3可“煎炼而成”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B《格物粗谈》“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C《本草纲目》“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D《徐光启手迹》“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答案 A解析 制取KNO3要利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性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乙烯有催熟果实的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A项,“煎炼而成”涉及蒸发结晶操作,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来制取KNO35\n,错误;B项,成熟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促进未成熟红柿成熟,正确;C项,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为蒸馏,正确;D项,根据“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判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50:02 页数:5
价格:¥3 大小:79.3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