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2022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3

2/63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省2022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2022·江苏单科,24,2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①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调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22·天津文综,7,4分)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63\n新常态体现了(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 “新”说明运动是绝对的,“常态”说明静止是相对的,①正确;量变表现为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结构)的变更,新常态在速度、结构、动力上的特点体现了我们由原来追求数量、速度带来的发展转变为靠质量、效益和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发展,②正确;③说法不准确,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3.(2022·福建文综,34,4分)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B 定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不对应实践的观点,排除①;②表达了不同的条件下事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对应发展的趋势原理;③正确,高尚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④正确,“坐地”是静止,“日行八万里”体现了绝对运动。故选B。4.(2022·江苏单科,26,2分)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答案】 A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切题;B、C不符合题意;D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2022·浙江文综,27,4分)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B 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体现了物质的相对静止,但是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③④正确且切题;①②反映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63\n与题意不符。故选B。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二、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贯彻了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认为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客观实在客观存在63\n区别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三、哲学上的运动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区别含义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63\n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全面认识相对静止: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没有发生易位。(2022·江苏单科,27,2分)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解析】 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雪莱《无常》诗歌的哲学寓意,他承认了世间万物运动的绝对性,“像闪光一样短促”表明这种绝对的运动是我们无法把握、不能捕捉的。这明显是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的观点。和此诗哲理相近的是克拉底鲁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A、C两项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唯心主义观点;D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选。故选B。【点拨】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3)“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2022·福建厦门期末,19,2分)“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B.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63\n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 D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与题干意思一致;B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的相对运动,感觉山迎面而来,与题中哲理一致;C中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与题中哲理一致;D中诗句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哲理不一致。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D。2.(2022·云南昆明质检,17,2分)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答案】 A 由“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可知毛竹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其根则长达几千米,钻出地面后又迅速生长,表明毛竹又是运动的,A正确;B表述错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C、D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3.(2022·河南天一大联考,18,2分)近期,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通过“沉睡”在塔里木盆地下1000多米的沉积岩心,解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A 题干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研究,解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因而③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①符合题意;②④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4.(2022·福建泉州一模,20,2分)右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63\n【答案】 B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表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明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表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而B符合题意。1.(2022·课标全国卷Ⅱ,23,4分)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答案】 D A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提供认识工具的进步能够促进认识的发展;以往的认识经验既可以阻碍也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B观点错误;在艺术领域也有客观的评价标准,C不选;有人批评画得不像,说明了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D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2.(2022·江苏单科,6,2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答案】 A 题干材料“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表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意识是主观的,正确的意识是真实的;C、D与材料无关。3.(2022·江苏单科,30,2分)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  )63\n①尊重经验、崇尚权威 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③居安思危、知难而进 ④有备无患、未雨绸缪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D ①缺乏创新意识,②只强调了勇敢,都没有强调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不符合题意;③④强调要有忧患意识,不断进取,符合底线思维的要求。4.(2022·福建文综,34,4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答案】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滴水穿石体现了物质的反应特性,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根系沃土、④犬吠非主体现了生物的反应形式,这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③敬德保民属于人类的意识。从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角度,A符合题意。5.(2022·重庆文综,3,4分)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答案】 A 机器人实质是一种工具,其作用有利有弊,但不可能发生人被机器人控制起来的事情,这样就否认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A正确;机器人不是人,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B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C与题意不符;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题意中对机器人的作用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并未使用辩证否定观,D不选。6.(2022·重庆文综,4,4分)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答案】 B 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没有高级和低级阶段的关系,A错误;科幻文学是人的意识的表现,体现了人的意识的特点,B正确;想象与现实不符合是正常的,只要不承认意识决定物质就不是唯心主义,C63\n不选;科幻文学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D观点错误。7.(2022·四川文综,6,4分)观察右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漫画显示,两个人看到同一个火炬,但联想到的事物是不同的,说明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正确;①不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能力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且材料中没有体现实践观点,③不符合题意;④正确,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为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特点,因而会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的情况。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下题。8.(2022·课标全国Ⅱ,20,4分)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美食属于物质的东西,文化意蕴属于观念的东西,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了物质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化为观念的东西,②④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①③说法错误。故选C。9.(2022·北京文综,26,4分)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 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是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此表明了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③符合题意;①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选C。10.(2022·天津文综,4,4分)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63\n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答案】 B 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A不准确;人脑把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想象成完整情形,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B符合题意;C错误,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错误,意识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还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11.(2022·重庆文综,9,4分)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答案】 B 根据题意,“雾”的意象变化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变化,时间、地点、条件变化了,所以人们对雾的联想也在改变,A与题意不符,B正确;C观点错误,“雾”意象的变化根源在于实践;D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而不是人的意识可以建构的,“雾”的意象属于人的意识,并不是人为事物联系。12.(2022·海南单科,19,4分)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 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是从坏处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强调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性,②符合题意;“凡是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体现了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实践和创新,①③不符合题意。13.(2022·海南单科,20,2分)《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①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 上述材料中虚幻的形象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的反映,①符合题意;上述神话故事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观念中的矛盾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二者具有同一性,③63\n说法错误;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14.(2022·江苏单科,27,2分)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生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答案】 C 苏州园林的设计源自江南风景,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正确;置身于苏州园林中引发了人们的江南情思,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D与题意不符;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B错误。15.(2022·课标全国Ⅱ,23,4分)202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①错误,意识形式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的;③错误,反映者的想象力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意识与客观现实是否吻合;②正确,材料中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体现了意识反映形式的多种多样;④正确,“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16.(2022·课标全国Ⅰ,21,4分)202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意识无论反映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事物的本质,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①错误;科学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人造树叶”,体现了②④;人在发挥意识的创造性时,必须以尊重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前提,③观点错误。17.(2022·山东文综,24,4分)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63\n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答案】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派生的,A错误;C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材料中病人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使其存活下来,调节的是心理和自身生理健康,而不是在改造客观世界,D不合题意,B正确切题。18.(2022·重庆文综,31,4分)明朝《医有百药》言: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这说明(  )A.人的善恶观念决定其善恶行为B.道德教育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C.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D.善恶相对,有恶方有善,有善才有恶【答案】 C A说法错误,人的善恶观念不决定其善恶行为,否则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B说法错误,道德教育不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说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C切题,D不切题。故选C。19.[2022·课标全国卷Ⅱ,39(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分)【解析】 通过审读设问明确运用的知识是意识能动作用,围绕主题是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回答时结合材料,先把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答上,原理应完整,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具体到抗战精神的作用可从精神动力、斗志、信心、战胜各种困难等层次予以分析。【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63\n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3分)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20.[2022·江苏单科,37(2)(3),12分]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22”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请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别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4分)(2)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8分)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解析】 第(1)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列举的必须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分析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第(2)问属于探究类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两个角度分析;二是要注意使用政治模块的学科语言,做到言简意赅。【答案】 (1)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商家行为,促进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确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2)答题示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63\n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21.[2022·课标全国Ⅰ,39(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解析】 本题属于评析类题目。可以从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角度分析:首先回答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然后分析不同教学观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是有道理的。但是应该注意,教学观念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还可以从上述观点的不足,即片面性角度去理解: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是需要条件的,一方面需要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努力。没有这两个条件,先进的教学理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答案】 示例1:①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示例2:②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22.[2022·浙江文综,41(1),10分]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63\n,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材料,找出美食的创造过程,然后结合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思考。美食的创造过程,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美食的创造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需要发挥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 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美食的创造是在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3.[2022·山东文综,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解析】 本题设问是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限定了原理依据。回答时要先答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再结合材料说明在学雷锋活动中怎样做。【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一、意识的本质意识本质问题要明确三个“并不意味着”:63\n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物质的被动反映;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2022·江苏单科,26,2分)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作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解析】 选A。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可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点拨】 在对意识本质的理解中,一些错误表述必须注意,如“意识是大脑的机能”“电脑代替人脑”“虚幻观念是人脑自生的”等。二、意识的作用1.意识活动的特点2.意识的能动作用63\n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需注意的要点(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我们在表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不可以笼统地表述成“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3)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经过“实践”这一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必经途径。(2022·四川文综,9,4分)观察右图。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 选C。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所以犯错误往往难以避免,怕犯错误就是否认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②符合题意;漫画表明由于怕犯错误而自缚手脚,不敢去闯,这否认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符合题意;①④均与题意不符。【点拨】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时,往往提供一些名言、古诗文、漫画、现实事例等,考查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三个特点的区别;或设置一些反面的考查方式,如人的主观随意性等。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作为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出现,63\n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知识点一起用来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设计为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题目。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时,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科学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否认物质决定意识,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2.其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的,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把两种作用的地位等同起来,就会陷入唯心主义。[2022·福建文综,39(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材料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63\n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10分)【解析】 设问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成果,应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大方面分别结合材料说明。【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点拨】 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类问题在解答时应注意:(1)分析材料,只要涉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或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事例,如“人造树叶”、癌症治疗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就可以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来答题。(2)做非选择题时要规范运用原理回答:要求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某问题时要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方面回答;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回答某问题时要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回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时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应用。分析、回答问题时要遵循“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1.(2022·黑龙江哈六中期末,17,2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这句话强调(  )A.哲学的任务在于预见未来B.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主观反映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答案】 C 真正的智慧在于对未来事物的预见,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正确;哲学的使命是指导实践,A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而不仅仅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反映,B对意识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材料引言没有强调指导实践活动的问题,D与题意不符。2.(2022·福建厦门一模,23,2分)202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发现了大脑中的定位系统细胞——这种人体中的GPS细胞让人们能在空间中定位,并成为更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该研究成果证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认识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D.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63\n【答案】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A观点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材料未体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排除B;思维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观点错误;大脑中的定位系统细胞成为更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证明了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D符合题意。3.(2022·河北邯郸期末,17,2分)文人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再现 ②地上之山水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的内容 ③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主观映象 ④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D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观因素影响,不是机械再现,具有创造性,①错误;画上、梦中、胸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③正确;意识源于客观事物,而非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④错误。4.(2022·河南天一大联考,20,4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图形(右图)以中文“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互”字中心由八个圆形交织而成,寓意互联网信息的纵横交错。这一创意(  )A.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如实的能动性反映B.完全摆脱了自在之物对人类思维的限制C.揭示了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D.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答案】 D 互联网大会标志图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突出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因而D入选;A中“如实”、B中“摆脱”表述错误;C与题干无必然联系。5.(2022·河南周口调研,17,2分)在2022年7月初美国《新科学家》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中,研究者第一次实现了用电击大脑单独区域的方式将意识关闭。这个发现表明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作“屏状核”的地方,将分散的大脑功能组合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思想、知觉和情感。这让我们对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上千年的一个问题——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③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D 题干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对人脑的刺激解释了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上千年的问题,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也说明了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③④符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①表述错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②表述错误。6.(2022·陕西重点中学联考,14,2分)“土豪”“时间去哪儿了”“待我长发及腰”等流行语的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63\n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流行语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符合题意;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体现了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④符合题意;①中“不可分离”表述错误;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表述错误。7.[2022·广东肇庆二模,37(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云烟。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阅读的品位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克服“快餐式阅读”的局限。(8分)【解析】 本题答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是“意识的作用”,因此具体可从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角度,结合材料分点作答。【答案】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阅读书籍应着眼于提升自我人文素养,而不应仅仅以休闲消遣为目的。(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阅读应有所取舍,选择优秀的文化作品。(2分)③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分)阅读应重视深层精神思索,提高阅读质量,提升认识能力。(2分)(如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汲取优秀文化作品的营养,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可给4分。本题总分不超过8分。)8.[2022·重庆西北狼教育联盟联考,1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关于经济增长,李克强总理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他认为7~8月份,疲软的发电量、信贷等数据是高基数,外部经济低迷以及内部深层次矛盾造成的正常调整,符合政府预期。只要就业不出问题(1~8月就业几乎完成全年任务),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定向调控出现“新常态”。“新常态”下,政策重心向“促改革”转移,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将存量和增量货币引导至“三农”、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三农”、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阅读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10分)【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反作用两方面,在回答时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时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立足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新常态”下,我们的政策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5分)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做出政策的调整,重心转移,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63\n增强“三农”、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5分)1.(2022·广东文综,33,4分)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错误;人的主观意识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说法错误;②③说法符合题意。2.(2022·江苏单科,31,2分)“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 D 鱼本应该生活在海洋里,鸟本应该翱翔在天空中。如果鱼迷恋天空,鸟痴情海洋,这是从主观出发、违背客观规律的表现。题意旨在表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不符。3.(2022·福建文综,35,4分)研究人员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1)置于晴天的室外,对其进行24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2)。该实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图1       图2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 ④客观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D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活动认识成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符合题意;从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某气体的含量呈波浪式变化,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事物的发展,①63\n与材料不符;②说法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4.(2022·重庆文综,10,4分)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答案】 D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但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直接联系,A不选;向污染宣战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而是变革粗放的生产方式,B不选;C中“消除”用词不当;D正确且符合题意。5.(2022·北京文综,27,4分)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答案】 B 孩子的成长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材料中家长的做法忽视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6.(2022·北京文综,28,4分)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这说明(  )①成功总是以挫折和困难为基础 ②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④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 ①错误,“总是”说法太绝对;③错误,客观条件能影响到人的成功;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7.(2022·天津文综,6,4分)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  )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63\n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答案】 C 漫画中的人该补的栏不补,却补不该补的栏,并美其名曰根据“亡羊补牢”的原则,这说明犯了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错误,C切题;A、B、D不符合题意。8.(2022·广东文综,34,4分)对漫画《以大为荣》所示的文艺创作倾向,评价正确的是(  )①创作者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 ②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规律的客观性 ③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 ④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 漫画《以大为荣》违背了创作的客观规律,不属于创新,②切题,排除①;“以大为荣”是一种错误价值观,其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③切题;“以大为荣”是错误的方法论,其对人的行为有错误的导向作用,排除④。故选C。9.(2022·四川文综,27,4分)观察右图。右图蕴含的哲学寓意不包括(  )A.顺应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B.承认因果联系,增强科学预见C.分清主流支流,辨别事物性质D.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答案】 C 漫画寓意是不要盲目追赶太阳,如果转身,会有不同结果。A转变思维方式,强调与原来的不一样,是正确的;B中的“增强科学预见”与D中的“尊重客观规律”均符合漫画寓意,漫画未涉及主流和支流,C符合题目逆向选择的要求。10.(2022·浙江文综,27,4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A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①正确;地质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防灾减灾,②63\n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应排除;防灾减灾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是“顺从自然”,④排除。11.(2022·江苏单科,28,2分)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答案】 C 漫画《破旧立新》从反面说明对古建筑的保护应尊重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大拆大建,C切题;A、B、D不符合题意。12.(2022·海南单科,17,2分)“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 B 我国某农学专家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总结失败教训,尊重自然规律,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多个蔬菜品种,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表明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①③符合题意;②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说法太绝对。故选B。13.(2022·北京文综,27,4分)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A 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及出现的新问题,说明要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④错误。14.[2022·海南单科,25(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63\n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会成功;脱离实际,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成功。【答案】 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一、物质运动的规律1.图解规律的概念(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6)规律不能等同于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前者是客观的,后者都是主观的,是对前者的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论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63\n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2022·江苏单科,28,2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解析】 选A。题干强调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A正确;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D与题意不符。【点拨】 通常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现等事例为背景素材,设置选择题或非选择题来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明确是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哪一个角度:是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还是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还是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等。(2)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有“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的单独考查,也有“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证明……”“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为……献计献策”等结合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题型涉及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依据类等类型。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比较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又叫自觉能动性63\n区别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主动自觉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表现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想”“做”“精神状态”范围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022·山东文综,42(1),6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6分)【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通过审读材料对应知识点作答。把握并顺应必然趋势,对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点拨】 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但是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制约客观规律。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63\n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2022·天津文综,5,4分)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解析】 选D。漫画中的人在创新活动中不从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或者说违背了客观规律,事与愿违,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D正确;A不符合题意,漫画中人物并非没有解放思想;漫画中的人不是没有做到批判继承,自我否定,而是没有抓住本质和规律性,B不选;创新活动中标新立异不可取,C不选。【点拨】 本题为漫画类选择题,做这类题学生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不能准确把握漫画的内涵或实质,造成错选;二是不能准确把握题干设问指向性,造成错选;三是对题干与题肢是否存在最直接内在联系把握不准,造成错选。因此,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1)仔细揣摩漫画的内涵或寓意。要综合漫画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思考,把握其褒扬、倡导或讽刺、批判的是什么思想或行为,明确其实质。(2)明确题干的指向性。漫画类选择题的题干结尾的关键词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要求不同,对题肢的取舍标准就不同。(3)认真辨清题肢,不能单纯看题肢是否对错,关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和选择要求。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63\n区别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侧重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角度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原理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联系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1.(2022·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33,4分)《庄子·外篇·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B.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 A 本题可用排除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应抓住物质、意识、规律三个关键词。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C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D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只有A是唯物论的内容。2.(2022·广东高三九校联考,33,4分)2022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率先在浙江和上海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A.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只有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才可能是真理C.只有正确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才能正确利用规律D.实践的目的全在于获取真理性认识【答案】 C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这反映了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C说法正确;A说法错误,应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B63\n说法错误;D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且说法错误。3.(2022·广东揭阳一模,33,4分)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D.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答案】 D “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表明树叶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A、B、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4.(2022·河北邢台一模,19,2分)面对九个性情各异的子女,梁启超因材施教,坚守原则又兼顾包容,孕育了一家俊秀,九个儿女各放异彩。这主要蕴含的哲理是(  )A.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B.科学理论促进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精神力量可以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答案】 A 梁启超因材施教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A入选;B、C与题干主旨不符;D中“决定”表述错误。5.(2022·陕西重点中学联考,13,2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两句古语启示我们(  )A.在客观规律面往前,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B.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C.规律是普遍的,要承认所有的物质运动都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客观的,人类活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答案】 B 题干材料强调要“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也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B入选;A中“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表述错误;C、D与题干主旨不符。6.(2022·河北邯郸期末,18,2分)近日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款子弹壳上面的鳍片能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狙击手不必根据风向、天气、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倾斜的角度以及目标移动来做出复杂的调整,就能从更远的地方射中目标。该项试验的成功说明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改变规律②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④人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3\n【答案】 B 题干材料强调人们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制新事物,更好地改造世界,表明人们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④符合题意;①中“改变规律”表述错误;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表述错误。7.[2022·山东潍坊期末,27(2),8分]2022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意见》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到2022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8分)【解析】 本题的设问限定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知识”,可以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分析时必须联系材料。【答案】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立足实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3分)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3分)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分)8.[2022·广东六校联考,36(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2年继续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22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与上年持平,有利于稳定预期,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防范通货膨胀,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择。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16分)【解析】 本题设问限定为“唯物论”,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应抓住物质、意识、规律三个关键词。此题可结合材料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第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三,规律具有客观性。【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择,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4分)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63\n4分)(或答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原理也可。)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分)④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按规律办事。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防范通货膨胀,遵循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按规律办事。(4分)1.(2022·课标全国卷Ⅰ,21,4分)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C ①观点错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不能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正确,根据意识的能动作用可知,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正确,人的意识能够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因而可以成为促进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意识不决定实践,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不一定就会不同,④观点错误。2.(2022·北京文综,24,4分)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 从题意中可看出人们根据节气进行农业生产,体现和运用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①正确;人们发现和认识了节气的规律变化,并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体现了②;③前半句正确,后半句观点错误,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不可能获得完整认识,④观点错误。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回答下题。3.(2022·重庆文综,11,4分)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63\n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 ①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指没有人的参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琴乐的发生属于人为事物联系;听琴者的情感体验由其实践活动决定,不由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②不选;③正确,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对人起到感染作用;古琴制作、琴曲创作等属于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④正确。4.(2022·江苏单科,31,2分)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 人们从只认识到海洋是一方水域到揭开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正确;人类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对海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正确;③④题意未体现。故选A。5.(2022·江苏单科,33,2分)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B 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调整,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正确;A观点错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问题,C、D与题意无关。6.(2022·广东文综,35,4分)下面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63\n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 D A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排除;漫画没有涉及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可能相同,C错误;D说法正确且符合漫画主旨。7.(2022·浙江文综,29,4分)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B 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等文化载体的变化,由此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表明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③符合题意;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而表明了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④符合题意;①②与材料不符。故选B。8.(2022·海南单科,17,2分)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的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 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要,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以扩大销路,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提高甜度,现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体现了认识受人们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认识决定于实践,但不一定落后于实践;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④说法错误。9.(2022·海南单科,22,2分)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 原来需要机械加工的产品,现在需要3D打印就能够完成,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通过3D打印,把数字模型文件中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63\n体现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④符合题意;观念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存在,①说法错误;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现实的存在属于物质的范畴,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②说法错误。10.(2022·浙江文综,30,4分)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 研究人员最新的实验结果改变了科学界对年龄影响辨别音高能力的认识,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②④正确;①与题意不符;认识具有反复性,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③说法错误。11.(2022·山东文综,23,4分)“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答案】 C 梦想能否实现,关键在“脚步”——实践。A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B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符合题意;D夸大了理想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中“行动”指实践,“纲领”指认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故C正确。12.(2022·北京文综,26,4分)右面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答案】 D A错误,人们的主观愿望如果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可能变成现实;B错误,正确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错误,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A、B、C均排除,答案为D。13.(2022·广东文综,35,4分)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63\n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答案】 B 材料中的人们立足实践,通过创新改变实践手段,研发出新的材料,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及事物质变,A与材料不符;联系具有客观性,C突破条件创造联系的说法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不能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D错误。故选B。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完成下题。14.(2022·安徽文综,4,4分)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 题干表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也是主观能动的,①④符合题意;②逐步接近真理的说法错误;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的改造活动,③与题意不符。故选B。15.(2022·四川文综,8,4分)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C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①揭示了知与行的关系,没有强调重视实践;②③强调“行”即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④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故选C。16.(2022·重庆文综,9,4分)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答案】 C A错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错误,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社会;D错误,“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主客观相结合的描述;C正确且符合题意。17.[2022·山东文综,42(2),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63\n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9分)【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属于体现类题目。首先对材料分层,然后与认识论的原理对应,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角度分析。【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2022·北京文综,40(2),12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回答时应从材料中找到相应信息,分别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进行分析。【答案】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19.[2022·重庆文综,38(3),10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10分)【解析】 本题的“题眼”为“认识有明显差异”,说明“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论角度讲既有主观因素,63\n又有客观因素;从认识论角度讲主要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将上述知识进行整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可联系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回答。【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②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20.[2022·广东文综,36(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2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解析】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本题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说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的产生和发展,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说明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既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63\n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1.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3.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5.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2022·课标全国Ⅱ,39(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22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63\n,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10分)【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分为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结合材料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即可。【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从另一意义上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人们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一种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认识(前后两种认识)。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022·陕西重点中学联考,16,2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在强调(  )A.思维的重要性B.实践的重要性C.创新的重要性D.发展的重要性【答案】 B 题干古语强调“行”与“为”的重要性,也就是要重视实践,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主旨不符。2.(2022·广东中山一中等七校联考,34,4分)2022年A省高考语文作文以“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对探究的理解”为话题。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从认识论角度看,探究性学习坚持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 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④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 ①属于唯物论,不是认识论,63\n排除;“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②正确;“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2022·广东茂名二模,35,4分)右面漫画《过沟方案》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规律B.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也不同C.要注重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答案】 D 通过观察漫画《过沟方案》可知,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D符合题意;A中“改造规律”说法错误,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说法过于绝对化;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4.(2022·河北邯郸期末,19,2分)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或许再过5年时间,澳大利亚人便可以预先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先进的基因测试。通过全球计算机数据库,科研人员便能够快速进行诊断,并提供该基因供体患上遗传疾病可能性的分析报告。这一事例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循环往复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 D 人可以预先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①符合题意;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②错误;通过科研实验,人们能够预测疾病,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不是圆圈式的循环,④错误。5.(2022·山东青岛一模,33,4分)“科学”流言,就在你身边。比如,自制水果酵素排毒减肥、淡盐水浸泡果蔬可去除农药残留、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车里晒过的矿泉水有害不能喝等。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这佐证了(  )A.流言是现象,真理是本质B.真实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理C.谬误的叠加就转化为真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 D 抓住材料中“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入选;A把流言与真理等同于现象与本质是错误的;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B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错误。6.(2022·山东济宁二模,35,463\n分)从2000年第一期目标的亩产700千克、2022年第二期的亩产800千克、2022年第三期亩产926.6千克,到2022年的亩产1026.70千克,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创造这一辉煌业绩的袁隆平院士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告诉我们(  )A.实践对人类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C.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D.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答案】 A “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A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B表述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7.(2022·山西运城期末,21,4分)2022年12月,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好奇号”火星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发现,火星曾在较长的时间里存在过比较温暖的气候,平均温度高于零摄氏度,这对证实火星曾存在湖泊的假设给出了有力支撑。这一事例佐证了(  )①认识总是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②科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③认识从实践中来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④实践的发展为认识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D 题干材料强调人们通过“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加深了对火星的认识,表明了科学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②④符合题意;“不断反复的过程”“回到实践中去”均在材料中未体现,①③与题意不符。8.(2022·陕西重点中学联考,26,8分)2022年6月30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2022年度调研工作会议,认真总结2022年度调研工作成效,对2022年度调研工作作出部署。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强调要认真落实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研制度措施,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和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等天津发展的重大课题、人大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国计民生的关注焦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形成实际需要、分析透彻、措施可行、效果可期的调研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推动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要把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和方法贯穿于人大各项工作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水平。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天津市人大重视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8分)【解析】 题目限定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属于原因类试题,要求分析重视开展调研的原因。作答时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既包括实践决定认识,又包括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次明确实践决定认识的四点表现;最后必须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不能只是理论阐述。【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天津市人大通过开展调研获得认识。(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天津市人大通过调研能发现新问题,推动认识的深化。(2分)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天津市人大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提供决策参考。(2分)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63\n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天津市人大通过开展调研工作形成一系列正确的建议意见,能够指导市委、市政府的工作。(2分)1.(2022·上海单科,23,3分)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 D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正确切题。2.(2022·广东文综,34,4分)右面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B 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体现了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①符合题意;在“能过去”的前提下,是“门”,“过不去”的前提下是“槛”,体现了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②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③错误。故选B。3.(2022·四川文综,7,4分)观察右图。下列对漫画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 ①错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③错误,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即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觉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②④符合漫画蕴含的哲理。4.(2022·福建文综,35,4分)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63\n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答案】 A 题干表明牛顿力学理论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观点符合题意;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观点错误;C观点与题干无关;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观点错误。故选A。5.(2022·安徽文综,11,4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表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理想世界的创造要靠实践,①观点错误;认识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③观点错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新认识为防病、治病开辟了新道路,表明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新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原有认识,表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②④观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6.(2022·上海单科,20,2分)文学名篇《醉翁亭记》开头一段写成后,作者欧阳修觉得没能准确反映景象。于是再赴滁州城外,最后把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写作修改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  )A.参加实践的过程B.抽象思维的过程C.获得经验的过程D.寻求真知的过程【答案】 D 欧阳修再赴滁州城外,目的是“准确反映景象”,是一个寻求真知的过程,D正确;虽然这一写作修改过程是实践活动,也可能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获得经验,但这都不是目的,A、B、C不符合题意。7.(2022·江苏单科,28,2分)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 ①表述错误,真理在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完善,而不是不断被推翻;认识是基于历史条件的,而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排除④;②③分别说明了真理的发展过程和具有的特点。63\n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属性理解误区真理是客观的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即规律;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2022·天津文综,8,4分)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63\n【解析】 选B。题干中不同人对同一张图的认识不同,虽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符合题意;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A观点片面;材料没有涉及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C、D两观点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选B。【点拨】 在处理哲学选择题时,对题干主旨的把握是关键一环,因为很多选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也有某些联系,但并不能与题干主旨准确切合,如本题的C、D两项,在解决问题时,必须注意类似问题的处理。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2.真理与谬误具有统一的一面,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并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1.(2022·广西梧州调研,21,4分)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黑与白无法实现相互间转化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③事物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 题干材料“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63\n表明了事物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及真理的客观性,②③符合题意;黑与白作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①说法错误;④材料中没有体现。2.(2022·安徽合肥质检,18,2分)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信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因为(  )①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D 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实际上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会因为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失去其真理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④符合题意;人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①错误;②题干没有体现。3.(2022·云南名校联考,20,2分)2022年8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贫穷、卫生系统失灵和恐惧助长了埃博拉疫情在西非蔓延,而完全控制这场疫情需要“很多个月”的时间。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对它是无效的,对于感染者的治疗,目前人类能做的也只是辅助性的治疗。这说明(  )A.真理只有一个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是因人而异的【答案】 B 材料强调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认识其各方面的因素与条件,B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中“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对疫情是无效的”不相符;D表述错误,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4.(2022·江苏东台一模,12,2分)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①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③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④真理脱离了自己适用的特定过程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D 真理走到极端就会变成谬误,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③与题干主旨不符。5.[2022·福建厦门高三检测,27(2),6分]“法”字当选2022年度汉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63\n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要议题,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6分)【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首先要明确真理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其次要运用这些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必要性,同时还要说明不能照搬别国模式的理由。【答案】 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人类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2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的依法治国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2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依法治国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不能囿于既有认识。(2分)1.(2022·广东文综,34,4分)水在常见的三种形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了解,但在受限空间内却不完全为人所知。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烯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新存在形式。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低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 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 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 ④说法错误,新旧事物不能单纯以出现形式的新旧来判断;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会引起质变,事物数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引起质变,因此,质变不一定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②说法错误;水的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说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通过研究团队的努力,人们对水形态的认识又前进一步,说明人类认识是无限的,①说法正确;研究团队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改变水的存在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③符合题意。2.(2022·浙江文综,27,4分)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①63\n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 中国先哲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体现了唯物主义观念由来已久,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②符合题意;真理的价值并非只有到实践中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实践,③④说法错误。3.(2022·天津文综,9,4分)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答案】 B 由漫画可知,对于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却描绘出了不同的形象,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自身状况的影响,B符合题意;A题干没有体现;C说法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并非简单“移入”;D说法错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4.(2022·安徽文综,10,4分)右面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答案】 A 漫画中两个人的高度不同、视野不同、认识不同,表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A正确;漫画没有涉及认识对环境的影响,排除B;经实践检验的认识也可能是谬误,C错误;认识由实践决定,D错误。5.(2022·山东文综,35,4分)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答案】 C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再到20世纪30年代,直至现在,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表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C符合题意;A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作用,63\n与题意不符;B错误,世界是可知的;D说法不准确,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能混淆。6.(2022·北京文综,27,4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 分析材料中某地在实践中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认识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认识不同,表明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正确;①错误,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点;③错误;上述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多次反复实现的,④符合题意。7.(2022·海南单科,21,2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 对项羽能否实现东山再起,杜牧和王安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②说法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同,③不符合题意。8.(2022·课标全国Ⅱ,20,4分)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认识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符合题意;从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④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①说法错误;认识的发展离不开认识的主体,③说法错误。故选C。9.(2022·江苏单科,31,2分)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63\n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答案】 C 材料表明的是人类对未来的事物很难预测,没体现新旧更替的必然性,A不符合题意;B、D与材料不符;人们之所以对未来的事难以预测,主要受到客观条件、实践水平的限制,C符合题意。10.(2022·浙江文综,29,4分)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 D 虽然人们对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真正搞清楚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时间,这是因为主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①当选;题干没有说明实践对认识的作用,②④不选;要搞清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表明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③当选。故选D。11.(2022·课标全国,19,4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B 材料强调了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借鉴等对我们认识世界的作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但不会不犯错误,①符合题意,②错误;③犯了历史唯心主义错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诉我们要自觉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④符合题意。故选B。12.(2022·课标全国,22,4分)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 本题以科研领域的重大发现为背景,63\n考查求索真理的过程和认识的反复性等知识。①中“循环过程”这一表述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科研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生物生存条件的认识,说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符合题意;人的认识总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错误。13.(2022·山东文综,24,4分)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22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答案】 A 题干主要说明了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对中微子的认识不断深化,A符合题意;B表述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有原则界限的;C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与题干无关,题干主要涉及认识世界的活动,而没有涉及这种认识活动的目的。故选A。14.(2022·海南单科,21,2分)2022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 人类有关中微子的认识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错误;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的上升,③错误。故选B。15.(2022·课标全国,20,4分)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D ①表述错误,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能不同,而不是总是不同;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④分别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说明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D。63\n16.[2022·课标全国卷Ⅰ,39(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22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解析】 审读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认识论,围绕主题是不同学者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根据认识论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先答上这一原理,然后结合材料阐释即可。【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安定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特点表现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在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发展63\n1.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2022·课标全国Ⅰ,22,4分)2022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选A。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正确切题;③中“永无定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观点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真理又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被推翻,④观点错误。【点拨】 (1)认识具有反复性,但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3)真理都是客观的,不等于真理是不变的。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4)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真理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而发展自己。二、认识过程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2022·山东泰安二模,23,2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D.真理是无条件的【答案】 C 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B说法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D说法错误;“做学问要不知足”,因为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具有反复性,主客观条件不断发展变化,63\n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又是不断上升的、前进的,C说法正确;A与题意不符。2.(2022·浙江重点中学联考,25,4分)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  )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体现了①④;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不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3.(2022·河南郑州一模,21,2分)中国人很早就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了圆周率问题;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经过反复演算,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近年来,人们借助计算机把圆周率精确到了难以想象的10万亿位。这说明(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发展的 ②实践是人类认识得以最终完成的强大动力 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④新的认识总是在推翻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A ②“最终完成”表述错误,认识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④“推翻原有认识”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信息,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4.(2022·湖北荆门元月调研,16,4分)我国的经济增速,2022年为9.3%,2022年为7.8%,2022年为7.7%,2022年上半年为7.4%。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彼此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②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而谬误不是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有绝对的界限,①说法错误;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与主体的实践经历无关,④与题意不符;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学术界存在争议,这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②③说法正确。5.(2022·河南天一大联考,21,4分)微波炉的发明源自于美国工程师斯宾塞的一个偶然发现。一天,他在针对战争用的雷达磁电管做实验时,一块巧克力棒粘在了短裤上。他注意到,当运行磁控管时,裤子上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研究发现,这是人肉眼看不见的辐射光线所致。在此启发下,他发明了微波炉。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①科学发明常常是善于利用事物间固有联系的必然结果②科学认识的获得总离不开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③偶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④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能够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63\n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答案】 C 题干材料强调科学研究的偶然发现促进了微波炉的发明,体现了①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表述错误;④中“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述错误。6.(2022·湖北襄阳一模,20,4分)在医学领域,一种革命悄然而至。长期以来以“心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有了首次实践。当然,其中必然伴随着争议,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从哲学上看,“脑死亡”取代“心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表明(  )①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②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 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 A ②表述不合理,正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并可为实践所检验;④表述错误,认识不是推翻真理的过程,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脑死亡”从仅是一种理念到首次实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表明①正确;在医学领域的实践中,以“心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脑死亡”的标准成为科学和理性的选择,③正确。7.[2022·山东青岛一模,41(1),9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依据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四个全面”战略蕴含的哲理。(9分)【解析】 本题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的内容。“四个全面”战略的提出根源于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全面”战略是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分)“四个全面”战略针对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的实践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2分)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的实践,对中国的发展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个全面”战略正是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分)63\n(时间:45分钟__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科学家布雷特和惠勒1934年提出,如果让两个光子通过撞击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变成物质,形成电子和正电子——这是最简单的“光变物质”方法。回答1~2题。1.(2022·山东潍坊质检,23)布雷特和惠勒首次提出这一理论时,虽然所有物理学家都相信它是真的,而且听起来也很简单,但要想实验证明却非常困难。这是因为(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规律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人类实践受主客观条件制约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 C “光变物质”理论由于受到人的知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要想实验证明非常困难,表明人类的实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主旨不符。2.(2022·山东潍坊质检,24)2022年,科学家宣布确实找到了利用现有技术即可验证这一理论的简单方法。从哲学上看,“光变物质”的前提是(  )A.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B.发挥意识的能动性C.坚持实践的社会性D.尊重理论的科学性【答案】 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物质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A入选;B、C、D不符合题意。3.(2022·江苏常州期末,26)物理学中的力、速度、位移等矢量的合成均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在对这些物理量进行分析时,如果应用三角知识,许多题目会大大简化分析过程或运算步骤,起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这表明(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答案】 A 题干材料“在对这些物理量进行分析时,如果应用三角知识,许多题目会大大简化分析过程或运算步骤,起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A符合题意;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说法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4.(2022·河南洛阳一模,17)右边漫画《思想的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  )A.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实践的效果C.思想对人们改造世界有能动作用63\nD.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物质力量【答案】 C 思想属于意识范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D说法错误;思想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C符合题意;A不是启示,排除;B认为意识决定实践,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5.(2022·甘肃兰州一模,10)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D.要善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答案】 A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指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干主旨不符。6.(2022·江苏常州一模,2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这种“智慧”表现为(  )A.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B.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C.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答案】 D “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D符合题意;A、B、C均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7.(2022·浙江杭州一模,15)APEC峰会期间,为保障空气的质量,北京等6省市区采取了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蓝天熠熠、白云朵朵。“APEC蓝”迅速成为热词。“APEC蓝”在北京的出现体现了(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治霾的关键③意识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④改变生产状况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A 通过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收到了蓝天白云的良好效果,表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体现了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①②符合题意;③中“意识活动割断联系”表述错误;④中“就能实现”表述过于绝对。8.(2022·河南豫南九校联考,19)和许多曼妙的梦想相比,躬身实践更为重要。梦想犹如远方的风景,行动才是我们靠近的脚步。下列名言与此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63\nC.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D.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答案】 D 题干强调“行动”即实践的重要性。A强调闻与见的差别,B强调积累的重要性,C强调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均与题意不符;D中“不如亲手下地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要求一致。9.(2022·河南豫南九校联考,20)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在50多年前预言,人们可以通过触摸按钮的方式改变天花板和墙壁的背景颜色,普通的玻璃将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特殊玻璃。而且,这些玻璃的阳光折射率可以根据用户预先设定好的数值进行自动调整。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这表明(  )①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③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④意识活动因其主动创造性而成为实践的先导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 C 人们通过实践把曾经的预言变成现实,强调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及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①④符合题意;题干主旨未强调认识的局限性,②不符合题意;实践具有能动性,但实践是一项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③中“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表述错误。10.(2022·山东文综,25)2022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答案】 D A错误,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观点;B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C错误,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是人创造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创造的,但也是客观的;材料是说即使对于复杂的事物我们也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D符合题意。11.(2022·湖北元月调研,22)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培养出需要移植的器官。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上述事实说明(  )①人们可以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②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细胞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 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63\n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会不断发展,新的认识的出现不是对原有真理的推翻,③说法错误;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说法正确。12.(2022·课标全国,21)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 C ①强调“经验”这一意识的重要性,与漫画所强调的“实践”无关,排除;漫画讽刺了一些人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对我们的启示就是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于实践,②④均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③则强调了失误和错误的重要作用,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3.(2022·河南周口调研,27)2022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显然,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调速换挡的必然过程,我们的发展理念必须与之相适应。(1)结合材料说明经济发展理念必须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唯物论依据。(8分)(2)联系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宏观调控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分)【解析】 第(1)问考查唯物论知识,唯物论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二是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围绕这两大观点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2)问考查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的知识,具有综合性,难度较大,需结合时政术语与教材知识组合答案。【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出发,调整经济发展理念。(2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坚持正确经济发展理念能推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的健康发展。(3分)③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调速换挡的必然过程,经济发展理念必须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既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表现,又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做出正确决策的体现。(3分)63\n(2)①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不特意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保持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②宏观调控的目标要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③宏观调控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④宏观调控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完善定向调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每点3分,共12分)14.(2022·山东泰安二模,29)新常态下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通过改变政府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使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化。山东调整干部考核体系,将以往最受重视的GDP增长指标在考核中的位置下降到第12位,不但出台了对七大行业过剩产能处置的计划,还实施了22个制造业行业的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科学的考核政策,让山东经济发展更趋科学化。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2022年增加1.5个和1.2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旅游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都实现了新突破。材料二 2022年12月22日下午,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指出,民营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确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与经营模式。(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山东省把握经济新常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的做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2)运用“企业经营”的知识,分析民营企业如何才能抓住经济新常态的机遇,实现新飞跃。(10分)【解析】 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哲学道理,要抓住关键字眼进行分析。山东省从经济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改变政府绩效考核办法,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发展的实践决定了考核办法的改变,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第(2)问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企业经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企业经营成功依赖于以下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除了这些因素,还需要根据材料内容,从其他角度加以分析概括。该问还可以从通过企业兼并和重组、强强联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等角度回答。【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山东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办法的决策,体现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4分)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山东省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山东省新的考核办法来源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分)(2)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民营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分)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身优势,63\n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2分)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民营企业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3分)④民营企业要通过兼并和主动关停过剩的产能、产业,不断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3分)6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33:02 页数:63
价格:¥3 大小:3.53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