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命题比赛16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部分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202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对位于上城区江城路以东的原江城文化宫所在位置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吴越王钱镠兴建的五代吴越捍海塘。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对研究唐五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海塘修筑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历史地理坐标对研究杭州古代城市发展史也有着重要意义。这说明A考古学是得到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B历史事实要得的确证需要考古学支持C考古学能够准确定位历史事实发生的时空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做2022年浙江文综第14题时有很多同学错选C选项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在他们看来,考古学高大上,几近于万能,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有必要对考古学的局限性加以说明。题干选用了近期浙江省重大考古发现材料,引发学生兴趣,选项ABC实际都涉及考古学的局限性,从现有历史知识来看,文献记载还是占主导,能通过考古学确证的只有极少部分,而由于现有科技局限性,我们仍旧不能通过考古准确定位历史的时空,尤其是时间。考古学仅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13.一般来说,着眼于社会秩序的思想家往往过于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等级定位与调试合作,而不太重视个体存在的自由与真实,先秦诸子中,与此差异较大的是:A孔子B韩非子C墨子D庄子材料来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三)个人存在,作者认为儒墨法等都是入世的,他们主张没有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个人是没有位置的,而庄子思考人与人地一也,强调齐物,追求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即追求个体存在的自由和真实。14.学者研究发现,汉代的历法曾数次变更,变更的主要依据是五行学说,参照自然变化,象征性颜色、数字、音律、王朝更替来调整的。这说明在汉代:①主要是为农业服务②体现了儒家和阴阳家融合的特征③政治因素是其变更的主要原因④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历法改革重要因素之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材料选自费正清主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中的“中国汉代天文学及天文学家的政治职能“一章。作者艾伯哈德认为汉代天文学家虽然经受一定科学训练,但实际上是政治家,由于汉代将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学结合,天文现象往往带有政治色彩。汉代历法体系并不是以服务农业为主要目的,而是为王朝政治统治服务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汉代儒学的基本特征。材料并未体现①主要为农业服务④科学性。故选B.15.右表反映了南宋时期东南部1148和1256年中榜进士的人口变化和社会流动,其中新人指的是祖上都没有做过官的人,据此可以得出A东南部是进士比重比较高的地区B-7-\n科举制成为南宋官吏的主要来源C科举制下各路录取有一定百分比D科举制破除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地位材料选自选自费正清主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中的《中国科举制中的地区、家庭与个人》一章,表格能较好体现科举制下社会流动情况,而新人占比基本上都在50%以上,说面科举制下世家大族不再有对官场的垄断地位。本题以表格为载体,着重考察学生提取有效性信息能力。AB虽然符合南宋情况,但不能从表格中得出,C也不能从表格得出,而且说法错误,科举制的地区配额制度要到元朝才实施。16.右图是著名画家张书新作画时女弟子在旁观摩,张作画工与花鸟。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画家当时应在画国画B体现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时代特征C旗袍是当时女性的主要服装D女子已经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束缚材料选自《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图片体现了民国时期新旧交融的温情和浪漫。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推断能力。其中A从毛笔可以看出;B画家长袍马褂,毛笔都为中古,女子集体学画,着旗袍为新传入的西方文化;虽然六位女弟子都穿旗袍,但只能推断是流行服装而不是主要服装。从六位弟子和张书新关系来及神态可以看出D.历史学习忌以偏概全。17.近代一思想家做孔教儒学中的民本主义与近代西方的民主主义之辩:“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本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该思想家是A严复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材料转引自李泽厚《现代思想史论》。在教学中,常发现学生把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混为一谈,发生美丽的误会,实际两者有本质差异,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早已明确阐明,可惜今日不少文章却依然认为中国民本思想是西方民主思想源头,从而增加饿了不少民族自豪感,但这种建立在虚无基础上的自豪感终究是不可靠的。材料比较典型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彻底批判中国旧文化旧道德,此种思想与严复、康有为、孙中山都不相符。18.英国学者科林斯“明朝的没落是中国历史的一幕,而清朝的灭亡则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对“清朝灭亡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理解正确的是:A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2年浙江省文综39题强调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辛亥革命,考察角度是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材料选自科林斯《大内》,作者原意是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主要指明朝灭亡是古老王朝的更替,而清朝灭亡是古老中华文明的衰弱和终结。但文本解读可以超越作者原来观点获得更丰富内涵。本题选项来自课本,考察学生审题能力,AB都属于中国史的意义,D史实错误,而C属于世界历史上的意义。19.右图是国民政府举办的十月革命庆祝会,横幅是斯大林的话“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开端和前提”-7-\n,两边悬挂共产党党旗和国民党党旗,这应该发生在:A.辛亥革命发生后B.国民革命期间C.十年对峙时期D.抗日战争期间材料选自《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材料极具典型性。考察知识点是抗日战争在国内是国共合作,国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考察的主要能力是学生从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国共合作排除AC,共产党党旗和国民党党旗同时悬挂排除B.20.毛泽东对马寅初等社会学家展开批判,认为:人口问题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苏联没有任何的人口控制,却没有遭受什么消极后果—中国为什么就不同了呢?……越多工作意味着越多的产量和越快的经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甲同学认为毛泽东的观点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②乙同学说毛泽东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人口问题有本质不同③丙同学认为这是“左倾错误”的体现④丁同学说这给中国的发展造成沉重负担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材料选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人口问题是当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毛泽东将学术问题意识形态化,鼓励多生多育,使人口过度增长,从而给中国发展造成沉重负担,只能实行计划生育;随着那部分人老龄化加剧,中国又不得不有条件放开二胎,在艰难中前行。但这种简单化的左倾思想在现实社会中依旧存在并没有消失,值得我们注意。21.小李在学习《中国外交的突破》中找到了下列四幅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美国乒乓球队访华②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④基辛格访华③尼克松访华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④③在《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中,不少学生和教师都误以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挫败了美国孤立中国的阴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所以才有基辛格秘密访华来缓和中美关系。但实际是先基辛格3月访华,10月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后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教材明确指出:基辛格秘密访华曾以此试探中国。-7-\n22.《世界:一部历史》总结道:“美洲是一个巨大的富源配置有土地、食物和矿藏,有富饶的劳动力配置机遇、有新市场和新产品。西欧人获得这些资源的优先权,使他们可能创造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这主要说明A.西欧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发展B.美洲为西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C.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D.西欧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材料选自《世界:一部历史》。传统欧洲中心论强调欧洲发现了美洲,促进了美洲发展,但新的全球史观更强调世界的相互联系,欧洲在发现美洲开发美洲的同时美洲也在客观上促进欧洲的进步,材料正是这种史观的体现。选项ACD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参考答案选B.23.20世纪20年代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说“在街上的人们,会意识到地面上没有任何力量能保护其免遭轰炸,……轰炸机会赢得最后的胜利。”下列战役不符合他的预测的是A不列颠之战B莫斯科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材料选自《人类文明史图鉴23:战争机器》,考察知识点为不列颠之战,是希特勒首次没有达到目的的战役。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考虑为:战争特别是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当时人们预测轰炸机的发明会使战争变得简单,人在战争机器面前再无可为;但人类在战争机器面前不仅仅只能投降,还能奋起抗争。在不列颠之战刚开始时,希特勒把目标主要放在军事目标,但效果不大,于是决定违法基本国际战争原则将战争矛头投向伦敦,但讽刺的是这样做反而加强了英国人作战的决心。选项BCD都不属于空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2大题,共52分,每题26分38.被历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流”的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歉意,彻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欧洲,甚至在马铃薯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马铃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欧洲文化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从不友好到接受。(2分)原因: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影响(8分)材料二:“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砷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包世臣《齐民四术》“…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己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7-\n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滋,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185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玉米种植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0分)包世臣支持、汪元方反对(2分)易于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4分)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破坏;影响正常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美洲作物传播的主要因素(6分)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任意三点6分)说明:生态史学是20世纪新史学的一种,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与自然不断变动着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变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同演化过程。近代以来,对人类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哥伦布交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历史教材侧重于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所以选择了这类材料。我们在教学中一般会强调高产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从而极大促进了人口增长,但是很少会提到欧洲对美洲高产作物的接受需要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直到工业革命开始才迅速推广,这自然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劳动力相关。材料一的选取侧重于欧洲文化对马铃薯态度变化。美洲作物却具有突出的两面性。在中国传播一方面拓展了耕地面积,养活了大量贫困人口,但由于政府推广不当,人口增加过快,因而过度垦殖,生态严重破坏,导致明清以来自然灾害远过于以前,最终结果不仅山地废弃,连良田都遭受破坏,导致学者所称的山区“结构性贫困”,最后一些地区被迫禁止玉米种植。材料二即在这方面做设问。但为什么欧洲没有形成这种结构性贫困而中国却有,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讨论,结论往往围绕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这些方面进行,第三题设问在于总结经验教训,考察学生信息的提取和知识运用能力。39.世界的中国形象包含三层意义:一是西方对现实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与想象,二是西方对中西关系的自我体认、焦虑与期望,三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1250年前后为起点,西方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一系列美化中国的形象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在不同层面上,从物质到制度到观念,不断美化中国,使中国成为西方现代性社会期望中的理想国。——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中国现实”角度概括西方美化中国的理由。(8分)物质: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世界领先;制度:开明君主专制;国家统一稳定;科举制的具有一定公平公正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科学艺术发达。(物质、文化各2分;制度4分)材料二:1750年之后,西方的中国形象,却明显被丑化了……中华帝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历史上是停滞的……中国形象的功能不是某种程度上反映或认识中国的现实,而是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现代文化完成自我认同,并确立西方中心的地缘文明秩序。——周宁《天朝遥远》(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750年之后,中国形象“如何帮助西方文化完成自我认同”?(10分)西方文化的自我认同: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理性为核心的启蒙精神;近代科学产生并发展;外交上:殖民扩张加快,欧洲优势不断确立。-7-\n材料三:标题:岁月的艰难上方大石块上的文字是“日本的压迫”,战士身上的文字是“中国”,脚下石块上的文字是“抗战第七年——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3)从材料三的漫画可以看出在美国的中国形象有何特征?结合本题线索说明产生此种中国形象的原因。(10分)形象:受人同情,坚忍不拔(2分)原因:中国: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中美关系:同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2分)美国:突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增强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胜利的信心。(2分)说明:跨文化形象研究是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中国形象,还是中国的西方形象,都不完全属于现实,而是现实和想象的结合,更多是作为“他者”表达自身的意愿、心理和诉求,所以同一历史事实完全因为时代差异而产生不同形象,比如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在1750年前多被视为文明的象征;而到1750年后却成为文明停滞不前的表现。本题意图即在于此。导引词是周宁《遥远中国》中对中国形象所下定义,作为本题理论支撑。三个设问都围绕这一部分展开。材料一材料二选取前后相连续却相反的两个中国形象展开,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和综合概括能力。前者关注中国古代文明辉煌表现,材料二突出工业革命以来西方阶段特征。材料三采用漫画形式,并在设问中提醒学生要结合本题线索,也就是要结合导引词三个角度进行探讨,综合说明中国形象抗日战争期间产生的原因。在全球化今天,中国形象依旧被野蛮东方化处理,对中国形象的反思,有助于更好理解自身优劣,也有助于理解世界,更理性对待西方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的西方形象。本试卷中的全部题目都为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恭迎指正。-7-\n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DDBDCDCDDBBA二、非选择题38.(1)从不友好到接受。(2分)原因: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影响(8分)(2)包世臣支持、汪元方反对(2分)支持原因:易于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4分)反对原因: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破坏;影响正常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4分)(3)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任意三点6分)39.(1)物质: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世界领先;制度:开明君主专制;国家统一稳定;科举制的具有一定公平公正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科学艺术发达。(物质、文化各2分;制度4分)(2)西方文化的自我认同: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理性为核心的启蒙精神;近代科学产生并发展;外交上:殖民扩张加快,欧洲优势不断确立。(3)形象:受人同情,坚忍不拔(2分)原因:中国: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中美关系:同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2分)美国:突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增强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胜利的信心。(2分)-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