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Ⅰ2022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考点强化练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22·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从几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服饰的情况,故A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故B、D两项错误。2.(2022·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所学,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较大。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道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故排除A、B、C三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不久,“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这说明( )A.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B.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C.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D.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答案:A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了民间的行动,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项。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项。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5\n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故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不能推断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故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D项正确。6.近代以来,中国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邮电通信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②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③合身适体的旗袍开始出现 ④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开始实施A.②④③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④①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出现在1877年;②出现在1906年;③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④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即1912年之后,故C项正确。7.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封建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员的喜好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交通近代化本来就是向机械动力方向演进,但材料仅涉及人们对铁路的态度转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故D项正确。8.(2022·10浙江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映的是( )A.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B.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C.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D.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该奏折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对“电线之设”的忧虑,奏折内容未反映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可以得出奏折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可以得出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可以得出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5\n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电讯稿”,可知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10.(2022·浙江金华十校高三上期末)1897年《申报》载:“梨园竞尚时调,闺阁均效时装,甚至握管文人亦各改头易……有客籍之人谓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焉。”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C.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上海消费观念D.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报刊、影视业的发展。材料强调的是上海物质生活的变迁而非半殖民地化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时调、时装、改头易、求时新”“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反映了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维新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生活的变化而非报刊的影响,故D项错误。11.报刊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大众媒介。观察右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主要报刊B.这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的第一手资料C.成为先进中国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D.以通俗的语言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载体,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报纸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故B项错误;宣传维新变法的做法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故选C项。12.《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5\n解析:本题考查报刊对社会的影响。图表的关键信息是文章的主题,都涉及妇女问题,且文章数量逐渐增加,所以D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万国公报》创办最早和言论自由的结论,故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也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参考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第(1)问考查维新思想,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第一小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推断是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方式。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14.20世纪重要的大众娱乐媒体——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程,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电影”一词,原本是“电光影戏”的缩略。因为中国人早在电影进入中国以前便享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很自然,在接受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时人们把它看作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的延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拍摄自己的首部电影时,非常自然地从京剧中借用了题材。这部由同名京剧若干片断构成的电影于是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滥觞。——摘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电影的黄金时代。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以后,一批表现抵抗侵略的救亡电影应运而生。如《风云儿女》……抗战结束之后,一部反映5\n全民族抗战(1937—1945)中一个家庭悲剧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连映80天不衰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描写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和变化,使观众发生了深深的共鸣。民族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使一部家庭伦理片跃升为一首经典的民族电影史诗。——摘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材料三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订以后,中日两国进入友好时期。中日合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由中国演员和日本演员联袂主演,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由于准确地表达了正确的历史观,而受到中国观众的好评。——摘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1)请写出以京剧为题材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名称及拍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电影深受国民欢迎的原因。(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电影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参考答案:(1)名称及时间:《定军山》,1905年。地位: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2)民族危机加深;抗战升华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电影艺术的感染力。(3)展示传统文化精粹,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丰富生活,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了解,拓宽视野,树立进步的文明史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民族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并结合时代背景、抗战电影的作用及电影本身的魅力等回答。第(3)问可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精神追求、爱国主义、文明交流等角度来进行概述。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