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选自《今传媒》)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18 ,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代表,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寓意为目的,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选自《文学与艺术》)材料三: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前所未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5首。刘商所写的6首题画诗有5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选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B.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时,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C.诗歌和绘画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D.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解析:选C A项,“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找寻了方向”不等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B项,“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并不等于“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同时,这里讲的只是王维的诗,并不是所有的诗。D项,“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清晰,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B.《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C.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彰。D.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解析:选A A项,“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3分)(  )18 A.“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B.“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C.“题画诗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面之外,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D.“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解析:选C 材料二提到“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所以C项中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与之相一致。4.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4分)答:                                                                                                                                                                                    解析:依据“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可知,材料一写了题画诗的产生,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知,材料二写了题画诗的发展,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依据“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刘商……”“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可知,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可见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参考答案:(1)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18 材料二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2)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6分)答:                                                                                                                                                解析: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等句子概括整理答案即可。参考答案: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蘑菇圈[注](节选)阿 来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丹巴打个电话。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丹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丹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18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阿妈斯炯没有言语。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丹雅说,丹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18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丹巴打个电话。丹雅打通了丹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电话里的丹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过几天,丹巴没有来接她。丹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丹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有删改)[注] 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文本二18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阿 来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种腔调。换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选自《当我们读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虽多次描写却无雷同之感。18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骗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斯炯和丹雅两人对比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C.文章结尾写到阿妈斯炯的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有种“空洞的迷茫”,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比如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既表明阿妈斯炯内心的孤独与难过,又表明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解析:选C C项,“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错,这种“迷茫”不包含面对个人命运变化时的茫然失措。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调动态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D.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而且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解析:选D A项,文中只说今天的很多小说的叙述缺乏美学效应与观赏性,“因此没有可读性”属偷换概念;B项,叙写和叙述不是表里关系,“叙述强调完整性”于文无据;C项,“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有误,小说有多重主题,除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还包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对人性温暖的呼唤。8.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中“叙写”的特点。(4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注意找出文本的分析叙事性文学的关键词句,据此提炼总结。如据“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18 可提炼出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的信息。其他信息提炼也要如此。参考答案:①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之美;②小说叙事要语留三分,意在言外,要有含蓄之美;③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或语言风格。9.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便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诗歌注重抒情,注重语言的形象化,注重节奏韵律。因此,分析文本一“诗”的语言风格,也要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具体来说,一要注意分析表达技巧的形象性,如结合文本典型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形象化描绘;二要注意分析节奏韵律的鲜明性,如分析运用反复、叠词手法的句子的节奏;三要注意分析文本中抒情句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计找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②运用反复、叠词等手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树叶湿淋淋的”“水滴簌簌落下”,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句,如“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饬之美(或:“句式整齐”)。③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注]。秩满当迁,而因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丘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18 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威,今之叔孙通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惧,顿首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龙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注] 秘书郎:官名,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B.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C.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D.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解析:选C 断句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草创”是一个词,意为“开始创立”,故“草”与“创”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其次可以运用语法知识,第一个“多”修饰“识”,中间不能断开,第二个“多”修饰“参预”,同理,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B.外戚,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窦氏家族在汉朝和后魏都曾为外戚。C.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文中代指后宫,与“归去凤池夸”中的意思相同。D.关东,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现代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地区。解析:选C “文中代指后宫”错误。“位忝凤池”的主语是“臣”,即窦威,他是朝臣,自然不可能忝列后宫,故“凤池”在这里代指朝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威偏好文史,通晓礼仪。他喜爱文史,被讥为“书痴”,18 著有文集十卷;他参与制定朝廷典制,高祖称他为“今之叔孙通”。B.窦威行事执着,坚守原则。虽然个人做法受到兄长们质疑,但他却笑而不答;杨秀征召他,他因杨秀常不讲礼仪称病归田。C.窦威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他贵为皇亲国戚,官至内史令;博学多识,奏事时仪态大方,多引古事,高祖常与其促膝而谈。D.窦威为官谨慎,深享哀荣。因外戚身份,他小心为官;在他患病时,高祖亲临探视,去世后,高祖让太子及百官前去送葬。解析:选B “不讲礼仪”错。结合“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分析,“行事多不法”是指做事大多不守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秩满当迁,而因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4分)译文:                                                                        (2)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4分)译文:                                                                        解析:(1)注意关键词语“秩满”“迁”“因”等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语“累迁”“数”“坐事”等的翻译。参考答案:(1)窦威任期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2)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内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改任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14.高祖曾评价窦威博学多才,是“今之叔孙通”,你认为窦威博学多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3分)答:                                                                                                            解析:由“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可知,窦威痴迷读书,专心研习文史。由“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因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18 可知,他不愿升迁,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可见他能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兄长劝他谋取功名时,他仍是坚持自我,不为所动,用更多的时间钻研学问。参考答案:①窦威专心痴迷。少年时研习文史,就是一个“书痴”。②窦威耐得寂寞,淡泊名利。他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当兄长劝他谋取功名时,他仍是坚持自我,不为所动。参考译文: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是太穆皇后的从父。父亲窦炽,是隋朝的太傅。窦威家世代都是功臣显贵,各位兄弟都崇尚武艺,而窦威专心研习文史,专一自守,兄长们都嘲笑他,称他是“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主持科举,他参加考试,考中甲科,被授予秘书郎的官职。窦威任期满后应当升迁,他却坚守原职不愿调任,任秘书郎一职十多年,他的学问更加广博。当时各位兄长都因军功官运通达显贵,交往结识豪门权贵,宾客很多,但窦威的官职仍是闲散官。各位兄长又对窦威说:“过去孔子积累学问成了圣人,在当时仍然很狼狈,漂泊失意到这样的地步,你效仿这种做法,又想追求什么呢?功名地位不显达,原本也应该是这样了。”窦威笑笑没有回答。过了很久,蜀王杨秀征召他担任记室一职,因杨秀做事大多不守法,窦威自称有病返回乡里。等到杨秀被废位放逐后,他幕府中的官吏大多获罪,只有窦威因为有先见之明而得以保全。大业四年,窦威多次升迁官职至内史舍人,因为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违背了皇上的旨意,改任考功郎中,后来因事获罪免职,返回京城。后高祖进入关中,征召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一职。当时军队开始创立,五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被荒废。窦威博学多识,很熟悉以往的礼仪,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禅让继位的文书他也大多参与起草。高祖常对裴寂说:“窦威,是今天的叔孙通啊。”武德元年,窦威担任内史令一职。窦威奏议时仪态文雅,多引用古事作比喻,高祖很亲近器重他,有时将窦威领到卧室,常常与他促膝而谈。又曾经对他说:“过去周朝有八柱国的贵位,我的家人和您的家人都担任过这一职位。现在我已是天子,您任内史令,我们其实是同一本源,只是衍生出来的末流不同而已,竟这样不平等了。”窦威害怕,叩头谢罪说:“臣家以前在汉朝,两次做外戚,到了后魏,三次是外戚,陛下您成为皇上,我家又出了皇后。臣又攀附为外戚,愧居中书省,自认为很惭愧,从早到晚谨慎害怕。”高祖笑着说:“近来见关东人和崔氏、卢氏结亲,还自我夸耀,您家世代为帝王亲戚,不也很高贵吗!”等到窦威卧病时,高祖亲自前去探望。不久窦威就去世了,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谥号靖,追赠同州刺史,追封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高祖下诏让太子及百官一起去为他送葬。留有文集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 谢玄晖: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才华很高,后被诬陷,下狱致死。“澄江净如练”是他的诗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写登楼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凉风发”与颔联形成照应。B.诗人独上西城,举目四望,整个吴越的原野全都被月光笼罩,境界阔大。C.颔联上句写仰观之景,城墙上白云摇曳;下句写俯视秋月下露珠晶莹欲滴。D.尾联诗人想起诗风“精工明丽、清新自然”的谢朓,暗含以谢朓自比之意。解析:选C C项,颔联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故选C。16.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的作用。(6分)答:                                                                                                                                                解析:“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而不愿归去,慨叹知音难觅;②在情感上,诗人感喟世道混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③在结构上,为下文诗人表达对谢朓的怀念做铺垫。18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3)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      ,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买回一只大石榴,搁置许久,皮也萎缩了,一直未有心情吃它。剥石榴,需要一颗闲心。心不静,何有逸致去吃一口烦琐的石榴?刚刚,见老先生的几幅石榴画,瞬间将人点燃。(  )他笔下的石榴外皮一律焦墨,稍微开了口,露出籽实,色艳红,仿佛焰火跳动着,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石榴旁悄悄搁一朵蘑菇,想必是云南见手青,尚未完全散开菌盖的,此时,趁鲜嫩,吃它正当时。有了石榴,有了见手青,尚不嫌热闹,还得添一根秋黄瓜,那份脆嫩,师出无门,因为顶花未谢。黄瓜要天气热才长得快,眼下已然深秋,夜凉露重,等它成熟,不知何时,索性摘下吃个嫩口。这幅小品,只有我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方能懂得其间堂奥。揣测他应是秋分前后画下的。18.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眼前生活,何尝值当去爱?B.这眼前生活,何尝不值当去爱?C.这眼前生活,真的不值当去爱?D.这眼前生活,的确值当去爱。解析:选B A项,语义与上下文相反,C项和D项语气平淡,与前文“点燃”不协调,排除A、C、D三项。故选B。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18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解析:选B 例句“仿佛焰火”运用了比喻修辞。A项,“绿肥红瘦”是借代,以“绿”代叶,“红”代花;B项,“恰似一江春水”是比喻,把“愁”比作“一江春水”,与例句相同;C项,“樯橹”是借代,代“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夸张;D项,“殷勤”是比拟。故选B。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3分)答:                                                                                                            解析:原句“只有我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句式杂糅,在“只有我”后加上“这样”,改变句式结构。参考答案:这幅小品,只有我这样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方能懂得其间堂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年轻女性减肥,要做到吃动平衡。吃动平衡,包括整体体重、体重成分、大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平衡。做到这些平衡,吃动才能真正合并为健康服务。平衡的重要标志,__①__。合理体重是吃和动外在体现的最后结果。__②__,就要增加运动消耗;如果人很瘦还拼命运动,就要补充营养。体重是由肌肉、微量营养素、水和电解质等多种成分组合而成,如果只说体重合理,但肌肉很少脂肪很多,这也不行。在运动过程中,水电解质出现紊乱,却还在运动,也是不对的。为减肥拼命运动还节食是误区。年轻女性一定要明白健康和健康体重的概念。“杨柳细腰赛笔杆”才叫美的观念,是错误的。而且,__③__,而不是变瘦后,没有肌肉和抵抗力,甚至连女性基本的性征体型都没了。如果减到这个层面,减肥只能是伤害。对女性而言,合理的营养和体重,必须理解清楚。营养状况良好、体重适宜、身心健康,才是真正体型漂亮的美。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8 答:                                                                                                            解析:材料的话题中心是“减肥与健康”,第一空,根据“包括整体体重、体重成分、大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平衡”可知,“合理体重”说的是体重“平衡”,即体重要合理或正常,据此应填“就是体重正常或合理”;第二空,根据“如果人很瘦还拼命运动,就要补充营养”推知前句说的是人胖或体重高的情况,据此应填“若体重超重”;第三空,根据“年轻女性一定要明白健康和健康体重的概念”强调的是“健康”,而下句“没有肌肉和抵抗力,甚至连女性基本的性征体型都没了”说的是不健康减肥的情况,据此应填“减肥是为了健康”。参考答案:①就是体重正常或合理 ②若体重超重 ③减肥是为了健康22.请结合原文,针对年轻女性,用两句简洁语言提出健康忠告。(5分)答:                                                                                                            解析:本题要求针对年轻女性,提出健康忠告,解答时注意筛选概括原材料中的信息,表达有针对性。根据“年轻女性减肥,要做到吃动平衡”“做到这些平衡,吃动才能真正合并为健康服务”可知,年轻女性减肥,要注意吃动平衡,吃动平衡才能服务健康;根据“年轻女性一定要明白健康和健康体重的概念”可知,年轻女性要重视健康,树立健康体重的观念。据此表述即可。参考答案:吃动平衡才能服务健康,要明白健康和健康体重的概念。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8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分为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要求部分是“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这就相当于告诉考生,要肯定“中国精神”,即使在当代,中国精神也不过时。考生要论述“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不能笼统地说;要阐明为何、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参考立意:(1)中国精神永不过时;(2)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3)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4)弘扬中国精神,托起复兴之梦。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08:09:07 页数:18
价格:¥3 大小:72.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