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考语文 考前复习训练 变文言文阅读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变文言文阅读2一、(2022·重庆卷)文言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巧诈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24-\n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鱼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二、(2022·华中师大附中三模)文言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中宗韦庶人,京兆万年人也。中宗为太子时,纳后为妃。嗣圣元年,立为皇后。其年,中宗见废,后随从房州。时中宗惧不自安,每闻制使至,惶恐欲自杀。后劝王曰:“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所生懿德太子与永秦、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最幼,生于房州,帝自脱衣裹之,遂名曰裹儿,特宠异焉。帝在房州时,常谓后曰:“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及得志,尊号为应天皇帝,后为顺天皇后。后方优宠亲属,内外封拜,又欲宠树安乐公主,乃制公主开府,置官属。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加谴。又广营第宅,侈靡过甚。长宁及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神龙三年冬,帝将亲祠南郊,国子祭酒祝钦明云:“皇后亦合助祭。”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钦明又欲请安乐公主为终献,迫于时议而止。神龙四年正月望夜,帝与后微行市里,以观烧灯。又放宫女数千,夜游纵观,因与外人阴通,逃逸不还。六月,帝遇毒暴崩。时马秦客侍疾,议者归罪于秦客及安乐公主。后惧,秘不发丧,引所亲入禁中,谋自安之策。后与从兄韦温定策,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召诸府兵五万人屯京城,分为左右营,然后发丧。少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时京城恐惧,相传将有革命之事,人情不安。临淄王率万骑自玄武门,至左羽林军,斩将军及中郎将于寝帐。遂斩关而入,至太极殿。后惶骇遁入殿前飞骑营,与安乐公主皆为乱兵所杀。遣万骑诛其党与韦温、温从子捷,及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枭后及安乐公主首于东市。翌日,敕收后尸,葬以一品之礼,追贬为庶人;安乐公主葬以三品之礼,追贬为悖逆庶人。(选自《旧唐书·卷五十一》,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常:固定不变的B.帝自脱衣裹之,遂名曰裹儿,特宠异焉-24-\n异:以……为异C.神龙四年正月望夜,帝与后微行市里微:秘密地D.翌日,敕收后尸,葬以一品之礼敕:发诏书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宗被废、发配到房州期间,中宗很害怕,一听说有朝廷使者到来,就想自杀,经过韦后劝说安抚,才勉强活下去。B.中宗非常宠爱安乐公主,专门为她设立了公主府,并设置专门官员。安乐公主恃宠而骄,大修府邸,奢靡无度。C.神龙四年正月十五,中宗与韦后到集市去赏灯。有几千宫女被放出宫,纵情赏玩后,这些宫女竟然同宫外人暗中勾结,私自逃跑。D.中宗死后,临淄王发动兵变,率领部队闯入宫中,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韦后和安乐公主还分别被追贬为庶人和悖逆庶人。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惶骇遁入殿前飞骑营,与安乐公主皆为乱兵所杀。(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鼎革①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②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③,在与点则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选自《金圣叹先生传》)【注】①鼎革:指明清易代。②兀坐:独自端坐。③在颜渊为叹圣:指颜渊赞叹孔子。语见《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④在与点则为圣叹:《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指曾点,孔子弟子。与,这里是赞许、同意的意思。曾点回答孔子问志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4-\nB组一、(2022·湖北八市调研)文言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刘  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刘基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除:授予官职B.大旱,请决滞狱狱:监狱C.伏兵邀取之邀:拦截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寻:不久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基以仁义治天下的一组是(3分)(  )①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②以克敌赏基,基辞③大旱,请决滞狱④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⑤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⑥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辞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B.刘基善于总揽全局,因人制宜,陈友谅是主要威胁,刘基建议太祖消灭他;对胡美则主张收编,不改组他的部队,于是兵不血刃平定了江西。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24-\nD.刘基对几个大臣的认可可以说明察秋毫,更可贵的是他排除私人恩怨,持心如水,为李善长开脱罪责,还向太祖提出了好友杨宪不能为相的理由。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二、(2022·南充三模)文言文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①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辩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②以进,仍送卫狱。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③,鞫④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节选自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注】①觇(chān)卒:密探。觇,窥视。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设置的鼓。③三法司: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④鞫(jū):审讯。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4-\nA.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    怙:依仗B.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辟:征召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秩:官品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目:看待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杨埙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概括作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C组一、(2022·北京卷)文言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6分)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24-\n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24-\n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5.文中第5段写到“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二、(2022·成都二模)文言文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董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为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至是拥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憯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因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角,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郛。翌日,余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注】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犯禁者,公其董之       董:关注B.至是拥众据汾上拥:聚集C.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略:劫掠D.每与虏角,所向无前角:作战-24-\n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功自负        焉用亡郑以陪邻B.请为之备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因约怀仙等三人不如因善遇之D.忠臣既惭且愤不出,火且尽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赵普传》)【备选试题】一、(2022·成都三模)文言文阅读。(2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24-\n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官陟宪使           陟:官名B.以志吾梦云志:记下、记录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种植、栽种D.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冀:期望、希望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行文思路。(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用“/”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3分)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二、(202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24-\n、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推:追究C.不痛绳之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24-\n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22·黄冈三模)文言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游桂林诸山记(清)袁枚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①后即于于②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③。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馀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④,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⑤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注】①晡食:晚餐。②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③窅(yǎo)渺:深远广袤。④郁肉漏脯:不新鲜或腐烂的肉。⑤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       诣:达到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俾:使C.吁,其危哉危:高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省:明白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桂林“山尤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一城烟火如绘-24-\n②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③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④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⑥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的山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C.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传达的理趣是相同的。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过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24-\n答案解析A组一、(一)1.【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则:就。2.【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指出古人看作宝物的东西与常人不同;④是指出天地的无所不能和毫无所求;⑥是指出越有智慧的人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这三句都不能表现“以不受为宝”,排除它们,所以选C。3.【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本文为古代议论文,所以“夹叙夹议”这种说法不当。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并用孙叔敖的例子进行论证。第四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第二、三两段分别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性。4.【解析】①句关键词语有“以”“所以”,并注意判断句式;②句关键词语有“得而”“其”“惟”等。答案: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附【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常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相信预兆。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划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宋国一个农夫耕地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的宝物,希望相国赏脸而把它收下。”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不接受别人的赠物当作宝物。”所以德高望重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当作宝物的东西与别人不同啊!”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二)【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矣”“岂”“乎”等,谓语动词和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24-\n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附【译文】这一年大饥,讨饭的接连不断。县里没有房子来供讨饭的居住,乞丐们往往在寒冬严寒冒着霜雪,冻饿而死的人互相堆在道路上,州县如果能够给几间房子来让他们安居下来,难道不比建造亭子水榭扩大园囿来做没有益处的观赏之景更好吗?二、(一)1.【解析】选B。“异”,非常、特别。2.【解析】选C。①是中宗封韦后为妃,③是中宗同意韦后参与祭祀,④是安乐公主的举动。3.【解析】选B。为安乐公主设府设官员的不是中宗,是韦后。4.答案:(1)一起共经患难很多年,情义更加深厚。(“同”“笃”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安乐公主依靠中宗的宠爱更加骄纵妄为,受贿卖官,枉断狱法,权倾朝野。(“恃”“卖官鬻狱”各1分,语句通顺1分)(3)韦后惊慌中逃入殿前飞骑营,和安乐公主一起被叛乱的官兵斩杀。(“遁”“为……所”各1分,语句通顺1分)附【译文】中宗韦庶人,是京兆万年人。中宗做太子时,韦氏被立为妃。嗣圣元年,被封为皇后。这一年,中宗被废,韦后跟随中宗一起被发配到房州。当时,中宗经常感到害怕,每次听到御史到来,都害怕得想要自杀。韦后劝解中宗说:“祸福相依,有什么事是固定不变的?难道谁会错过一死,何必这么匆忙地下决定!”一起共经患难很多年,情义更加深厚。韦后生了懿德太子和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位公主。安乐公主最年幼,在房州出生,中宗脱下自己的衣服包裹她,于是为她取名裹儿,特别宠爱她。中宗在房州时,经常对韦后说:“一旦有机会东山再起,发誓绝不相背离。”等中宗复位后,尊号为应天皇帝,封韦后为顺天皇后。韦后特别优待亲戚近臣,在朝廷内外给他们封官,又专宠安乐公主,为她设立公主开府,并设置专门官员。安乐公主依靠中宗的宠爱更加骄纵妄为,受贿卖官,枉断狱法,权倾朝野。安乐公主又请求中宗封自己为皇太女,中宗虽然不答应,但是也不责怪她。她还大修府邸,奢靡过度。长宁及其他公主竞相仿效,天下百姓怨声载道。神龙三年冬,中宗要亲自去南郊祭祀,国子祭酒祝钦明说:“皇后也应陪同去祭祀。”中宗接纳了这条建议,让韦后担任亚献。钦明又想请求安乐公主为终献,迫于当时众人的议论而未能施行。神龙四年正月十五,中宗与韦后秘密地到集市去,观赏花灯。有几千宫女被放出宫,纵情游玩后,宫女与外人私下勾通,逃逸不回宫。六月,帝被投毒突然死去。当时马秦客在旁侍候,有人就归罪给秦客和安乐公主。韦后害怕,不公布死讯,韦后带自己的亲信进入宫中,谋划自保之策。韦后与堂兄韦温定下计策,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召兵五万人驻扎京城,分为左右营,然后发丧。少帝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韦后临朝摄政。当时京城人人恐惧,互相谣传将有兵变发生,人心动荡。临淄王李隆基率领万人部队从玄武门杀至左羽林军,在寝帐内斩杀了将军及中郎将。于是斩杀守门官兵进入宫内,到达太极殿。韦后惊慌中逃入殿前飞骑营,和安乐公主一起被叛乱的官兵斩杀。临淄王派遣士兵诛杀韦氏党羽、韦温和韦温的侄子韦捷,以及韦氏宗族,无论年龄大小一律斩杀。韦后以及安乐公主的首级被悬挂在东市。第二天,发布诏书收殓韦后尸首,用一品官员的礼节埋葬,被追贬为庶人;安乐公主用三品官员的礼节埋葬,被追贬为悖逆庶人。(二)【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24-\n答案: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每处0.5分)附【译文】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思,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在颜渊来说是惊叹圣人孔子,在孔子来说是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B组一、(一)1.【解析】选B。狱:诉讼案件。2.【解析】选C。①说明刘基利用敌人的弱点,打击敌人。②说明刘基不图赏赐。⑥说明刘基忠于朝廷,排除私情。3.【解析】选A。文中没有“他嫌官职太小”的意思,明太祖封刘基为御史中丞是刘基辅佐明太祖之后的事情。4.答案:(1)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瞪着眼睛不说话。(“会”“陷”“或”各1分)(2)等到李善长被罢官,太祖打算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被动句式,“相”“善”各1分)(3)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力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衡”“然”各1分,语句通顺1分)附【译文】刘基,字伯温,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瞪着眼睛不说话。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进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的。老天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太祖采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消灭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消灭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蹋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想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等到李善长被罢官,太祖打算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力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24-\n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弄清所谈事理之间的关系;二、细心研读所给文句,根据语句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语气词、能展示句子结构的一些常见虚词等),扣紧文句意思进行断句。答案: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每处0.5分)附【译文】书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读过一段后就慢慢地产生了疑问。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过了这一阶段后,疑问就会慢慢地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没有疑问了,这才称得上是学习。又说:读书而不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要让他能够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法,读书中有疑问的要解决他的疑问。二、(一)1.【解析】选B。辟:君主。2.【解析】选A。A.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B.第一个“其”代词,代袁彬,第二个“其”是表揣测的语气副词;C.第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第二个“以”也是介词,“凭”;D.第一个“然”是助词,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状态,第二个“然”是代词,这样。3.答案:(1)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罗织罪名定案。(状语后置句式,“拷掠”“狱”,句意通顺各1分)(2)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也安然。(“庶”“明白”“憾”“安”各1分)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中各段符合要求的信息区间,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分条加以概述。答案:①杨埙是一位隐于艺而又不愿为官的可敬人物。②是一位天资敏悟、有创造性的平民艺术家。③但更主要的,他是一位有勇有谋(见义勇为且有谋略)的义士。(只答出③,2分、答出③和①②中的任意一点,4分)附【译文】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遭刑讯者即使被冤枉,明知他没有任何证据也不敢反抗。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寒蝉。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罗织罪名定案。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打抱不平。京城里有一个叫杨埙的人,本是一名戍边的战士。他平时并不认识袁彬,却为他上书说:“正统十四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一人,(虽然)他只是一个校尉罢了,却能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饱受艰辛困苦。等到皇上驾还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作为报酬,大家都称赞。现在没有人奏报弹劾,不料却被投入监狱,饱受拷打,先判定罪名,然后才以律法条文胡乱强加,司法部门虽然知道他冤枉,(但)怎么敢辩驳澄明呢。陷害袁彬于死地,虽然只是一个人,然而有伤刑罚的公正和道义的公平,人人都没有自我安全感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也安然。我本是一个贫民,没有俸禄官品,(但)看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仍要)冒死上书。”于是他打起登闻鼓来进言,仍被送交锦衣卫狱。-24-\n门达因此想全部铲除异己,于是暂缓处死杨埙,让他诬告是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杨埙假装允诺他。门达于是把这件事上报、并召集三法司,在午门前审讯,杨埙于是秉公陈述事实,他说以前所说的一切都发自本意,和李贤没有一点关系。门达的诡计因此不能得逞,但是袁彬还是被降职罢黜,他的宅第都被毁坏了。不久,英宗逝世。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门达被贬死于南丹,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成化初年,编修《英宗实录》,把杨埙称作“义士”。杨埙字景和,他的祖先是某个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是个漆匠。宣德年间,曾经被派遣到倭国传授金屑画漆的方法,以后回国,杨埙于是就学习这种本领,却能独出心裁,把五色金钿并用,不只是照老方法单纯用金色,所以物件的色彩各自相称,天真烂漫,倭人看见了,也咬着手指头,啧啧称赞,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由于他天资聪颖,(虽然)对于书法诗格不怎么研习,却往往能达到妙境,所以他的技艺也出类拔萃。他从不避让权奸,做出这样的义举,人们不敢用一门技艺来看他。有个人想要授予他官职,他不就职,于是就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华亭张弼议论说:义,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去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这又是不义了。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成职责。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挺身而出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啊,怎么这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二)【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曰”“是非”“夫”“则”等,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答案: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每断对三处1分,满分5分。)附【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向中山讨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C组一、(一)1.【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项,“籍”应作动词,联系《鸿门宴》中“籍吏民”,“籍”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登记造册”,结合本句语境,解释正确。B项,“典”,作动词,解释为“主管,掌管”代入语句语意贯通,解释正确。C项,“预”,结合语境,是潘美要祝贺曹彬,而不是参与这个活动,所以解释为“参与,加入”不合语境,应考虑其常见的意思“预先”,较为妥当。D项,“仍”,解释为“于是,又”,结合前文的语境,在答应授官的基础上,又给钱,所以解释是正确的。2.【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D项,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代词,代曹彬。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意思为“把”“拿”“用”。B项,两句中的“所”,均为代词,加动词变为名词性词组。C项,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什么”。3.【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翻译)的能力。B项中“近名”的理解应该是“追求好的名声”之意,并非“得到好的名声”。4.【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分析能力。D项中“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24-\n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题是2022年的新题型,主要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大意,只要说出两人笑的原因即可,不必逐字翻译。答案: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附【译文】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放在席子上,看他取什么。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惊异。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下相见之礼,一点也不接受馈送。吴越人乘轻舟追送给他,以至再四,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是为了追求好的名声。”于是接受下来回来登记,全部送给官府。当初,太祖管领禁兵,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群居宴会,也很少参与,从此被器重。建隆二年,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开宝七年,朝廷讨伐江南。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城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皇帝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品啊。”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没有平定啊。”回朝后,献俘虏。太祖皇帝对他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太祖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做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咸平二年,生病。真宗亲自看望,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自痛哭致祭。(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在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通过虚词“也”可断开5处,再根据句子的骈偶原则,“获福”与“得祸”处也应断开,“故”为“因此”的意思,表明“故”后为下一句话,应断开,“循福之所自来”与“防祸之所由至”结构相同,二者中间断开。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附【译文】-24-\n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得福,做坏事的人得祸;到乱世之秋,做好事的人不得福,做坏事的人也受不到惩处,这是改变的命运。有智慧的人不因为改变的命运就怀疑正常的道义,所以沿袭福分自来的方法,防止灾祸的到来。遇不遇太平之时不在于我,能够守住自己的志节罢了。二、(一)1.【解析】选A。董:监查、处理。2.【解析】选B。介词,引出行为服务的对象。A.介词,凭借/连词,来。C.副词,于是/介词,趁着。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表时间,将要。3.答案:(1)当时叛军兵力强盛,李忠臣每次(与叛军)作战都惨败,多次要抛弃部下逃生,马燧(就)用豪言壮志激励他,或者用(战胜叛军的)好梦哄他。(“锋盛”“北”“或”、“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两句状语后置句各1分)(2)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就(为国家)尽忠,全歼敌军,成功之后就谦退,保全性命,这又是将帅的英明睿智(之处)。(“尽”“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判断句式各1分)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再根据题干“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的要求,找出文中各段符合要求的信息区间,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分条加以概述。答案:谏贾循诛逆,预见仆固怀恩叛国,劝安阳帅脱离叛军。(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附【译文】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县人。天宝末年,安禄山纠集幽州部队(造反),南下进攻(唐朝),任命光禄卿贾循为留后。马燧给贾循上书,劝他诛杀叛将向润容等,贾循犹豫不决,最后反被安禄山所杀。宝应年间,陈郑节度使李凉公李抱玉被调去镇守上党,李凉公向来知道马燧是个有才干的人,就向朝廷上表,保举他为赵城尉。当时朝廷军队已经打败了史朝议,收复河洛地区,回鹘可汗派大军参与了平叛战争,这时候就烧杀抢掠而回,因为有平叛大功而非常狂妄,难以压服。李凉公想派遣使者去给回鹘送礼,(收服回鹘军队),众人都害怕而不敢去。马燧当时刚刚做官,事情紧急,也就不推辞闪躲,直接来到回鹘军队的营垒。马燧向他们讲明要求,订立盟约,言辞有气势,道理很充分,(所有接受盟约的)回鹘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回鹘首领于是授予马燧令旗,委托他办理一切事宜,并且说:“如果有违背法令的,请您主持查处,(杀了他们)。”于是回鹘军队上下没有不害怕的。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担任国家将相的重要职务,依仗父子的勇猛,又借助女婿回鹘登里可汗作为外援,打算要叛乱。马燧暗地里觉察到这一点,请李抱玉早早防备。当初(安史之乱后期),安禄山手下的将领、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四个地方的统帅相继投降仆固怀恩,仆固怀恩私下里接纳他们作为党羽,奏请朝廷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这时,仆固怀恩聚集军队占据汾州,派儿子仆固玚围攻太原,相、卫作为后方基地输送粮草,构成掎角之势。马燧到安阳,劝安阳帅(薛嵩)说:“仆固怀恩刻薄寡恩,努力追求私欲,他的儿子轻佻急躁又急功好胜,(仆固怀恩的)手下各有打算,您不采取行动,想等到帐下变乱的那一天么?”马燧深刻地陈说利害关系,激烈直率、慷慨地劝说安阳帅让他明白当今时势。(薛嵩)因此被马燧的言语和真诚感动,至于泪流满面,最终改变了志愿,(与仆固怀恩划清界限),于是联络李怀仙等三人,投降朝廷。回鹘从中原撤军北归之后,仆固怀恩与他的儿子仆固玚先后被杀。马燧见识高明,眼光远大,都如同这样。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在濮阳起兵叛唐,不久占据浚县郊野。朝廷最初想努力平息叛乱,特地违背国家一般原则,(没有派兵剿杀李灵耀),于是授予他节度留后的官职,(但)李灵耀又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军队劫掠东郡,不过没有得逞。六月,朝廷下诏让马燧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夹击李灵耀。当时叛军兵力强盛,李忠臣每次(与叛军)作战都惨败,多次要抛弃部下逃生,马燧(就)用豪言壮志激励他,或者用(战胜叛军的)好梦哄他。李忠臣又惭愧又气愤,于是又率领军队回来与叛军作战。-24-\n最初,李忠臣驻军汴南,马燧驻军汴北,每次与叛军交战,没有不胜利的,先在荥泽打败叛军,又在西梁固打败叛军。这时候李灵耀把他军队里最勇猛剽悍的八千人编成一支队伍,号称“饿狼营”,率领所有的精锐部队来抵挡唐军。马燧率领部下与李灵耀作战,最终胜利,进入大梁外城。第二天,李灵耀的余党率领城里的八千人向马燧投降,马燧把全部俘虏都让给李忠臣,自己率军退至坂桥,手下士兵掳掠的财物全部被他用家财买回来,然后再还给本人,大梁的人,至今感激马燧的恩德。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就(为国家)尽忠,全歼敌军,成功之后就谦退,保全性命,这又是将帅的英明睿智(之处)。(二)【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在画线句段中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虽”“而”“宋初”“普”“未有”“尝”“太祖”“亦”等,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答案: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每处0.5分)附【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下来拾走它们回去了。他日补全了撕碎的奏章,如同开始一般上奏。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备选试题】一、(一)1.【解析】选A。陟:提拔。2.【解析】选C。C.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A.代词,他的/代词,自己;B.介词,因为/介词,用、拿;D.介词,对于/介词,在。3.答案:(1)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数”“见”“患”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园中建了五间房屋。(“葺”“因”各1分,语句通顺1分)(3)可以说醒来时所看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觉”“妄”各1分,语句通顺1分)4.【解析】解答此题应立足全文,先把握文意大概,再细加梳理各段内容,从行文构思的角度来概述即可。答案: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每点1分,共3分)附【译文】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读书的房子。孺允自己说他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做御史时,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书声传到屋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就是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指着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把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24-\n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居所。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园中建了五间房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说过的杏花书屋命名,书匾写好挂在门楣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回想玉岩公被贬的地方,可以说醒来时所看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进入房子,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应试考中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杏园之宴当作大事。现在考进士,也正当杏花盛开的时候,读书人考中进士,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先兆。这是世俗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才这样的缘故。玉岩公因为说话触怒了天子,被贬到岭南十多年,历尽艰险,玉岩公心性刚毅,不为富贵所动;把通过考科举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竭尽辛劳;对他的后代,还希望他们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泽为朝廷竭力效劳。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就是这样的。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都不知道他们的后代在哪里。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玉岩公的孙辈们都才华出众,可以凭这知道是受了《诗》《书》传家的影响。《诗经》说:“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我在周氏家族这里看到《诗经》中所说的情形了。(二)【解析】文言小语段阅读,在断句时应先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者”“亦”“秦晋”“郑”“烛之武”“不惟”“而”“何”,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答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每断对3处得1分,断对8处得3分。)附【译文】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连兵攻伐郑国,郑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一席话就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局势的变化太快了!二、1.【解析】选C。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项中的“绳”的意思是“约束,制裁”,成语“绳之以法”即取此义。2.【解析】选C。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把/因为;B项,作为/被;C项,表承接,可译为“然后”;D项,……的人/表停顿,无意义。3.【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意正确断句,正确标点如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4.【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迷惑性往往很强,这就要求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同时,要比较熟悉这类题目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翻译错关键词等等;另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内容是正确的,这对读懂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C项,依原文“俟秋成,当仍旧法”可知,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与之是不相符的。A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结尾处。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这三项均是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无误。5.【解析】本小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掌握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兼顾词法、句法要求,由于文言文的翻译也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答案:①-24-\n(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其名!(2)答案:①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②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③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附【译文】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逢李沆、宋、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说他精明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谕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三十年也没找到(他)。到这时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其名!”三、(一)1.【解析】选C。危:危险。2.【解析】选D。①描写对象是“城市烟火”;③交代作者的行程;⑥是作者的感慨。3.【解析】选C。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理趣是“貌似明白了事理,而事实上并没有明白事理”,这与苏轼传达的理趣不同。4.答案:(1)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方”“反映”、判断句各1分)(2)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义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自谓”“率”“是”各1分)(3)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得毋”“孤峭自喜”、反问句式各1分)附【译文】-24-\n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府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如同画中一样。从北面下山到达风洞,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趴在地上。第二天,经过普陀山,到栖霞寺。万仞高山如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的感觉。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沟里是水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名目列出单子给我看,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算起来,大约走了二里路。把白天变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没有跟着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如三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样,永远陷在洞穴里,除非再开辟,否则永远不见白日。呀,真危险啊!所说的亮的地方,向东头望去,正发亮,赶紧朝“门”走过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绝壁。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义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第三天,往南熏亭游览,那里堤上绿柳成荫,青山淡远,回旋环绕,景致改险峻为平和,别具一格。最后一天,游览木龙洞。洞口甚是狭窄,没有火把照明,就无法入洞。洞内的钟乳石有的像半开的莲蓬,有的又像溃烂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挂着,似乎随手可摘。就像人有心腹肾肠,山大概也是如此。再到刘仙岩,登阁眺望斗鸡山,斗鸡山就像展翅奋飞的雄鸡,只是不会鸣叫罢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轮明月。大体上说,桂林的山,多洞穴,多孔洞,多高耸挺拔的山峰,仿佛多经利剑穿刺、万虫啮咬;那里的山峦脉络不清,来处去向不明,突然而起,突然又截止;互不相连,孤立无伴,与他处山峦比较尤为奇异。我从东粤过来,经过阳朔,所见山峰已经看不过来。那些山峰,有独立的,有并峙的,有形态丰满的,有瘦削的,有似揖让行礼的,有像在角斗的,有绵延相连的,有高峻独立的,尽管奇鸧有九个头、獾只有一只角,也不足以比喻桂林山峦数量多而且怪异。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记得丙辰年,我在金中丞的官署中,偶尔出去游览,当时年轻,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乐趣。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来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条沟谷,动不动就让自己生出感慨,令人惊讶!我担心忘记了这里的山川美景,就写诗歌来吟咏;又担心记叙不详细,又写成游记来补充。(二)【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或”“虽”等,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答案: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每处0.5分)(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附【译文】我听说: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予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2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44:07 页数:24
价格:¥3 大小:116.1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