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22届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生物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凋亡有利用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B.在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不表达,抑癌基因正常表达 C.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D.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会发生改变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版权所有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解答:解:A、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因此细胞凋亡有利用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A正确;B、在正常细胞中,抑癌基因正常表达,原癌基因也会发生适量表达,B错误;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因此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C正确;D、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特征;掌握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假设膜融合的特异性是由蛋白复合物提供的:囊泡和其细胞膜上都存在自身的蛋白复合物,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他因为发现了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荣获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A.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识别蛋白 B.胰岛素和神经递质均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外发挥作用 C.囊泡和细胞膜的识别并特异性结合表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说明准确的信息传递保证了细胞代谢的有序性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是对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信息传递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的综合性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11-\n解:A、由题意可知,囊泡和其细胞膜上都存在自身的蛋白复合物,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因此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识别蛋白,A正确;B、胰岛素和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囊泡运输到细胞外,B正确;C、通过囊泡运输和分泌物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不能特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D、由题意可知,细胞的囊泡运输是通过信息传递调控的,由此可以说明准确的信息传递保证了细胞代谢的有序进行,D正确.故选:C.点评: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 B.与水果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儿童常吃催熟的水果会引起性早熟 C.2,4一D可作为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而乙烯利可使棉花迅速落叶 D.NAA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获得无子果实等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是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的考查,回忆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是赤霉素的作用之一,A正确;B、催熟的水果中含较多的乙烯,引起性早熟的是性激素,B错误;C、乙烯利可释放乙烯,促进棉成熟,脱落酸促使植物落叶,C错误;D、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因此NAA不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故选:A.点评:对不同植物激素作用的记忆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小鼠的尾弯曲对尾正常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自然种群中的一只尾弯曲小鼠和一只尾正常小鼠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尾弯曲:尾正常=2:1.研究表明: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某种性别的个体为某种基因型时,在胚胎阶段就会死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 B.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常染色体上 C.这对亲本小鼠的基因型可能为XAXa和XaY D.分析致死个体的性别和基因型时,可提出合理的假设只有2种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版权所有分析:用自然种群中的一只尾弯曲小鼠和一只尾正常小鼠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尾弯曲:尾正常=2:1,则有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后代应该为尾弯曲(Aa):尾正常(aa)=1:1,而实际后代尾弯曲:尾正常=2:1,可能是雌性隐性纯合致死,也可能是雄性隐性纯合致死.-11-\n(2)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后代应该为尾弯曲(XAXa、XAY):尾正常(XaXa、XaY)=1:1,而实际后代尾弯曲:尾正常=2:1,可能是雌性隐性纯合致死,也可能是雄性隐性致死.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尾弯曲:尾正常=2:1的原因是雌性隐性纯合致死或雄性隐性致死,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尾弯曲:尾正常=2:1的原因是雌性隐性纯合致死或雄性隐性纯合致死,B正确;C、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C正确;D、分析致死个体的性别和基因型时,可提出合理的假设只有4种,即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隐性纯合致死;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隐性致死;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常染色体上,雌性隐性纯合致死;控制尾弯曲和尾正常的基因可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隐性纯合致死,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中信息“小鼠的尾弯曲对尾正常为显性”和“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尾弯曲:尾正常=2:1”准确推断后代尾弯曲:尾正常=2:1的原因,进一步判断致死个体的性别和基因型种类. 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K+的含量有关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突触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版权所有分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动物激素的特点:微量高效、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通过体液运输.3、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解答:解:A、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其中无机盐主要与Na+、Cl﹣的含量有关,A错误;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C、突触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D、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如自身免疫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动物激素的特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动物激素的特点;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11-\n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 C.福寿螺种群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导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 D.人们可通过引入福寿螺天敌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版权所有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中时;另一种是实验室条件下.3、控制有害种群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用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利用基因工程导入相关基因等.解答:解:A、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样方法,A错误;B、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过度繁殖”可知,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B正确;C、福寿螺种群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C正确;D、人们可通过引入福寿螺天敌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这样可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以福寿螺为素材,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及各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能根据题干信息答题.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7.植物光合作用可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图甲是某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光照强度对其O2释放速率的影响;图乙是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CO2浓度对甲、乙两植物O2释放速率的影响;图丙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可知:影响M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光照强度和温度 .若适当提高周围环境中的CO2浓度,C点将向 右 (左、右)移动.(2)由图乙可知:甲、乙两植物对生存环境中 CO2浓度 要求不同,产生该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遗传物质(DNA或基因) 不同.如将甲、乙两植物共同放入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内,给予适宜光照、温度等条件,则最先死亡的是 乙 (甲,乙).-11-\n(3)由图丙可知: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对光吸收的主要差异体现在 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50mm左右)和红光(650mm左右);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50mm左右) .当光的波长由550nm转为650nm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的含量 降低 (升高,降低,不变).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版权所有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矿质元素等.分析图解:图甲中,探究了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中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呼吸速率不同,并且氧气的释放量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因此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乙图中,二氧化碳浓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图中看出,乙植物的呼吸速率高于甲植物;同时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丙图表示色素的吸收光谱,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M点之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25℃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仍在提高,说明光照强度仍为M点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又由于氧气的释放量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由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呼吸速率不同,因此M点时两种温度条件的光合速率不同,由此说明影响M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还有温度.若适当提高周围环境中的CO2浓度,将导致光合速率增强,光饱和点将升高,C点将向右移动.(2)由图乙可知,甲、乙两植物对生存环境中CO2浓度要求不同,产生该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DNA或基因)不同.图中,甲植物的呼吸速率较高,并且适宜生存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因此如将甲、乙两植物共同放入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内,给予适宜光照、温度等条件,乙最先死亡.(3)由图丙可知: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50mm左右)和红光(650mm左右);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50mm左右).当光的波长由550mm转为650mm后,叶绿素吸收的蓝紫光增多,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增多,将促进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的含量降低.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和温度右(2)CO2浓度遗传物质(DNA或基因)乙(3)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50mm左右)和红光(650mm左右);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50mm左右)降低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难度适中. 8.三羟基异黄酮(简称GST)是从豆科植物根部分离得到的一种天然产物,它具有显著的抗癌、抑菌、抗氧化等作用.经研究发现:GST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基因(Bcl﹣2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而诱导癌细胞凋亡.科研人员为研究GST对鼻咽癌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步骤:第一步:取5个相同的培养瓶,编号A、B、C、D、E,分别加入等量的培养液.向A瓶接种正常细胞,B、C、D、E瓶接种等量的鼻咽癌细胞.第二步:向C、D、E瓶中分别加入 5、10、15 μmol/LGST溶液.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11-\n第三步:培养一段时间后, 检测并统计细胞凋亡基因(Bcl﹣2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 ,结果记录于表1.第四步:重复上述步骤,检测、统计鼻咽癌细胞凋亡率,结果记录于表2.表1Bcl﹣2基因表达率Bax基因表达率正常细胞不表达全部表达鼻咽癌细胞90%19%5μmol/LGST干预组75%58%10μmol/L)GST干预组49%67%15μmol/L)GST干预组22%85%表2鼻咽癌细胞凋亡率5μmol/LGST干预组15.72%10μmol/L)GST干预组27.33%15μmol/L)GST干预组35.48%(2)分析实验结果:a.表1数据说明:从基因水平上看,GST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有关.当Bcl﹣2蛋白/Bax蛋白的比值出现 降低 趋势时,会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b.表2数据说明: GST可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且浓度增大诱导凋亡效果增强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恶性肿瘤的防治.版权所有分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解答:解:(1)从实验结果表格中数据可知,C、D、E瓶中分别加入GST溶液的浓度为5、10、15μmol/L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通过检测并统计细胞凋亡基因(Bcl﹣2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来判断对细胞凋亡的影响.(2)从表一中数据可知,Bcl﹣2蛋白表达降低和Bax蛋白表达升高时,鼻咽癌细胞凋亡增加,故鼻咽和癌细胞凋亡Bcl﹣2蛋白/Bax蛋白的比值呈负相关.从表二中数据可知,GST可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且随着GST浓度增大,诱导凋亡效果增强.故答案为:(1)第二步:5、10、15第三步:检测并统计细胞凋亡基因(Bcl﹣2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2)a.降低b.GST可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且浓度增大诱导凋亡效果增强点评:本题通过实验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明确细胞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11-\n(1)图甲中,④代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碳元素从丙进入甲中的主要形式是 含碳有机物 .增强 ① (数字)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写出图乙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 .在该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 4 %.(3)在图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鸟类、青蛙、蛇、猫头鹰 ;种群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 蛇和猫头鹰、昆虫和鸟类 .(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除去后,猫头鹰的数量会升高,请分析说明原因: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猫头鹰由原来的第三、四、五营养级变为第三、四营养级,能量损耗降低,种群数量随之增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版权所有分析:根据图甲碳循环示意图可知,丙表示生产者,而甲、丙都有指向乙的箭头,说明乙是分解者,甲是消费者.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乙中,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终点都是最高级消费者猫头鹰.解答:解:(1)根据图甲碳循环示意图可知,丙表示生产者,而甲、丙都有指向乙的箭头,说明乙是分解者,甲是消费者.①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③是呼吸作用,④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增强①过程即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图乙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只有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在该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多少,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最高营养级只有生产者固定总能量的20%×20%=4%.(3)图乙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绿色植物→田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鸟类→蛇→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鸟类→蛇→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所以图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鸟类、青蛙、蛇、猫头鹰,种群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蛇和猫头鹰、昆虫和鸟类.(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除去后,猫头鹰的数量会升高,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猫头鹰由原来的第三、四、五营养级变为第三、四营养级,能量损耗降低,种群数量随之增多..故答案为:(1)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含碳有机物①(2)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4(3)鸟类、青蛙、蛇、猫头鹰蛇和猫头鹰、昆虫和鸟类(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猫头鹰由原来的第三、四、五营养级变为第三、四营养级,能量损耗降低,种群数量随之增多.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演替,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题的能力.-11-\n 10.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主产于东北地区.大豆的高产(A)和低产(a)、抗病(B)和不抗病(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科研人员欲以低产不抗病大豆(甲)为材料,培育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大豆.现进行如下实验:将甲种子经紫外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获得高产不抗病植株(乙)和低产抗病植株(丙).将乙与丙杂交,子一代中出现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四种植株.选取子一代中高产抗病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以秋水仙素处理后筛选出纯合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1)上述培育高产抗病大豆的过程中运用了 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 育种技术.利用上述技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至少需要 2 年.(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杂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  (3)若甲植株的花粉经紫外线照射后,培育为可育的高产不抗病植株(丁),利用丁与丙杂交,获得子代的性状及比例为 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1:1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版权所有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1)用紫外线照射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所以属于诱变育种;将乙与丙杂交,子一代中出现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四种植株属于杂交育种;选取子一代中高产抗病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以秋水仙素处理后筛选出纯合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属于单倍体育种.从将甲种子经紫外线照射后种植,到在后代中获得高产不抗病植株(乙)和低产抗病植株(丙),需要1年时间;从将乙与丙杂交,子一代中出现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四种植株,到选取子一代中高产抗病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以秋水仙素处理后筛选出纯合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也需要1年时间,所以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至少需要2年.(2)-11-\n(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植株的花粉经紫外线照射后,培育为可育的高产不抗病植株(丁)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利用丁与丙(aaBb)杂交,获得子代的性状及比例为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1:1.故答案为:(1)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2年(2)遗传图解:(3)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1:1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三、选考题【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11.酒精浓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影响酒精产量.为此,研究人员将酒精耐受基因转入野生型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过程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筛选得到耐高浓度酒精酵母菌的技术是 基因工程技术 .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 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 .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 .(2)为证明分离纯化得到的酵母菌能提高酒精产量,可将等量的 野生型酵母菌 和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含等量葡萄糖的A、B两组发酵装置中,在 18﹣25 ℃-11-\n条件下 密闭 (填“密闭”或“充气”)培养.一段时间后取样,用 酸性重铬酸钾 检测,若实验结果为 B组的灰绿色比A组深 ,则说明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能提高酒精产量.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基因工程的应用.版权所有分析:分析图甲:图甲是将酒精耐受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耐高浓度酒精的菌种的过程.图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③过程重复几次的目的是纯化获得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分析图乙:图乙是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可见其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但图中群落分布相对较集中.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通过筛选得到耐高浓度酒精酵母菌的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由图乙可知,该同学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但菌落比较集中,没有很好的分散开来,可能是涂布不均匀导致的.(2)由于野生型酵母菌比普通酵母菌更耐受高浓度酒精,故证明分离纯化得到的酵母菌能提高酒精产量,可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检验,即将等量的野生型酵母菌和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含等量葡萄糖的A、B两组发酵装置中,在18﹣25℃的密闭发酵罐中培养,由于酒精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呈灰绿色,故如果B组的灰绿色比A组深,说明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产酒多,能提高酒精产量.故答案为:(1)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稀释涂布平板法(2)野生型酵母菌18﹣25密闭酸性重铬酸钾B组的灰绿色比A组深点评:本题以工程菌为素材,结合图表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果酒制作、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12如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技术是 动物细胞培养 .制备单克隆抗体依据的基本原理是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以分泌抗体又可以无限增殖 .(2)利用小鼠制备甲型H1N1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先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H1N1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再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 淋巴细胞 .在②过程中,常采用 灭活的病毒 诱导融合.再经过筛选最终可获得④,该细胞群的特点是 无限增殖 .(3)若要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可将④细胞注射到小鼠的腹腔中使其增殖,再从 选择培养基 中提取、纯化获得单克隆抗体.也可将④细胞置于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液中通常需加入 葡萄糖、氨基酸 等天然成分.(4)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11-\n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版权所有分析:熟练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中①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②表示细胞融合,③表示重组细胞,④表示筛选过程.解答:解:(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涉及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原理是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分化、增殖形成具有针对这种抗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2)据图分析,给小鼠注射流感病毒,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淋巴细胞,可以分泌产生相应的抗体;动物细胞融合采用灭活的病毒.骨髓瘤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能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生活,并无限增殖;(3)杂交瘤细胞能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生活,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故答案为:(1)动物细胞培养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以分泌抗体又可以无限增殖(2)淋巴细胞灭活的病毒无限增殖(3)选择培养基葡萄糖、氨基酸(4)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查了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43:39 页数:11
价格:¥3 大小:280.2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