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7分)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它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凡是根基深的文学艺术,它就可以为当时当地的人民所喜爱,它就可以走到各个地方去,为那里的人民所接受,它就可以传之永久,而不必冠之以“乡土文学”的称谓。(取材于孙犁《关于“乡土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将许钦文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B.“乡土文学”并不存在,能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是“乡土文学”。C.只要文学艺术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就不会受外来影响,所以无需担忧。D.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演变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后,就难以再称为“市民文学”了。2.为什么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秉性与修养。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命史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命史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完整的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取材于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都在创作一部自己的生命史,一个人能否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艺术品,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秉性与修养。B.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苏格拉底临刑前的一句叮咛,都被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是人格的体现。C.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物”“我”的个性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情趣也会因之而不同。D.“丑”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它因生命干枯,蹈袭成规旧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令人感到嫌恶。2.作者说,“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这种生命史”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史”?(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完美的生活”应该具有“上品文章”的哪些“美点”?请简要概括,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②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人类认识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因而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③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人类不得不崇拜远比自身强大的事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傍晚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黑暗,这时人们知道了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于是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现在某些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④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极其丰-5-\n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取材于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狗头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具有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B.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歌舞、音乐、戏曲。C.某些原始部落崇拜太阳、鄂伦春族供奉熊神的仪式都是人类信仰文化的具体表现。D.民俗文化经过一代代平民百姓的创造、维护和传承,最终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本身。2.阅读第②③段,简要概括民俗文化是如何产生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四)一、1.D [解析]A项,“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与文意不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于文无据;B项,与文意不符;C项,“就不会受外来影响”与文意不符。2.文学的根基是人民的现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传统,(1分)这个根基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不断变化,所以文学也在不断变化。(1分)文学艺术是不断流动传播的,(1分)文学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加工改变。(1分)所以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解析]解答本题应关注文本结构,第二段是总说,三、四段是分说。本题的设题点在总说,答案在三、四两段,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文学形态在不断变化。第二段——“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第三段主要从内容方面论文学形态的变化,第四段从形式方面论文学形态的变化。二、1.B [解析]B项张冠李戴。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是用来说明“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的。只有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小节和苏格拉底临刑前还叮嘱还邻人一只鸡的债的细节才是“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是人格的体现”。2.示例一:生活中即使是每一个生活小节(1分)都体现着独立(有特色)(1分)高尚的人格,(2分)并与整个的人格相协调。(1分)示例二:即便是生活的每一个小节(1分)都体现着高尚、(2分)独立(有特色)的人格,(1分)整个人生完美无瑕。(1分)[解析]首先是审题,“这种生命史”在文中具体所指是什么?“这种生命史”是怎样的?为什么被当做“图画”?为什么令人“惊赞”?为什么是“艺术杰作”?然后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这些问题:“这种生命史”——陶渊明、苏格拉底的生命史;怎样的——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在临死前不逃脱叮嘱还鸡(高洁、高尚的人格),全在秉性、修养(高尚人格);“图画”“杰作”——不失其为陶渊明、苏格拉底(和谐、完美)。3.“完美的生活”应像“上品文章”一样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即具有完整的人格;应流露至性深情,不容假借,即表现独特情趣;应脱离俗滥,形成自己的本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点。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本色出演”,活出自己的特色方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文坛上,有张承志以回族作家身份描绘宁夏生活的质朴,充满力度与个性的文风受人褒奖;网络上,有韩寒褪去虚伪浮色,本色生活,尽显其自由、正直的鲜明性格。这样本色生活的人,纵然无法迎合大众,却也远离了世俗泥潭,以其自在的言行收获尊重和“完美的生活”。[解析]-5-\n延伸题根在文内,这就是题目第一问,只有准确解读了文本内容,正确回答了第一问,才能答好后面的发散延伸部分。选文五个自然段,一二段总起,后三段分说,分说部分即题目第一问要求回答的内容,所以美点有三:生活的小节与崇高的(完美)人格协调一致,有至性深情,自然本色。这一问不难,只要概括到位不啰唆,少占字数,为后面的论述文字预留出一定空间即可。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现实谈理解感悟,就要善联想,会分析,做到联想现实材料恰当,分析合理。三、1.C [解析]A.应为“某些灵长类动物”。B.歌舞、音乐、戏曲产生在神话、传说和故事之后,并非同时产生。D.民俗文化就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而不是分离的。2.①民俗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②人类产生的愿望和向往;③用口头语言记下来;④彼此交流;⑤世代传承。(每点1分)[解析]这道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内容的概括。题干已经指明答案区域,其中,第②段有一句话“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显然,答案在前面,能概括出四点;第③段有一点。-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41:02 页数:5
价格:¥3 大小:31.1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