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401210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时规范练2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9世纪后期,在华外国人感叹说:“中国人虽然保守,却也不知不觉地使用起外国货。现在不仅在口岸市镇和沿海地带到处可以看到钟、表、火柴、洋灯、红毡,就是在遥远的内地,也都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表明(  )                A.民众的社会生活日趋近代化B.崇洋风气盛行于内陆地区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传统自然经济已全面解体2.(2020福建南平一模)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A.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C.开埠通商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3.(2020新疆一模)晚清时期,政府规定“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岁者,不在此限。”这一规定(  )A.首倡男女平等观念B.具有新旧交替特征C.坚守传统婚姻陋习D.否定了“父母之命”4.(2020山东济宁质检)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5.(2020四川雅安三模)西方交际舞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中国人接受,守旧者认为这“有伤风化,非比寻常”。而随着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这一变化(  )A.反映了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缩小B.表明了传统观念彻底瓦解C.体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6.(2020四川凉山州二模)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老大妈就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7.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nA.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D.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8.(2020山西吕梁一模)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9.(2020广东佛山二模)1860年外国在华出版的报刊达到32家,比鸦片战争以前增加了一倍,1890年发展到76家。这些报刊编印出版千余种中文书籍。李提摩太在《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中说:比起办医院、办学校,这更能“控制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这表明(  )A.西方对中国文化入侵加剧B.中国近代出版事业取得成就C.西学东渐促进中国近代化D.期刊繁多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10.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  )A.民族意识开始萌芽B.外交策略改变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D.外交的近代化11.(2020广西河池一模)20世纪30年代,北京、上海占主导的影片以外国片居多,太原、成都、济南等省会外国片不受欢迎。成都观众对技术稍高深的片子,大半看不懂;太原外片开映“卓别林的滑稽片比较欢迎些”;苏州有四五家影院“只有一家放映外片”,其余都是神怪武侠片。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刺激国民抵制外国电影B.北京上海的电影院以外国人为主C.观影特征与是否为通商口岸一致D.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特征有差异12.(2020海南一模)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B.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C.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二、非选择题\n13.(2020广东汕头冲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曰食,二曰货”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14.(2020山东青岛一模)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代际名称出生年代代际特征心理行为“文化大革命”一代(50后)1950—1959思想保守传统,尊崇传统文化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改革开放”一代1960—劳动思想根深蒂固,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n(60后)1969寄厚望予下一代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转型”一代(70后)1970—1979注重理想,渴望成功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计划生育”一代(80后)1980—1989崇尚个性,有责任心,积极向上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新新人类”一代(90后)1990—1999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早熟,个性张扬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2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A 材料说明当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使用外国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外国产品的使用,不涉及对待外国产品的价值倾向,无法得出是崇洋风气,排除B项;材料中所提及的现象可以通过国内商业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播,无法看出是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排除C项;“自然经济已全面解体”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A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结合题干中的所述现象可以推断出,在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的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故选A项;题干述及了在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和上海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现象,即崇洋现象,这并不是市民的精神追求,排除B项;1860年《北京条约》中增开天津为商埠,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天津和上海在19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没有体现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排除D项。3.B 材料“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符合传统婚俗,“不在此限”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具有新旧交替特征,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没有体现男女平等,排除A项;“不在此限”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并非完全固守,排除C项;“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符合传统婚俗,没有否定“父母之命”,排除D项。4.A 由女子社团接二连三出现、从最高就读师范院校到可入北京大学读书,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故选A项;“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女子由最高就读师范学校到可进北京大学读书,强调的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角色变化,排除C项;仅根据材料无法推知新的社会认知是否已形成,排除D项。5\n.D 交际舞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的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包容,故选D项;材料没有对沿海与内地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排除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西方交际舞属于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法体现侵略势力的深入,排除C项。6.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与材料所述时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排除C项;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了卫生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7.A 材料“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是中国主动学习世界现代交通的表现,故选A项;“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无法体现传统的观念,排除B项;“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说明了建铁路的理由,与矿业是否独立自主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8.B 从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在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故选B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增多,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运输的分布,不能推断形成网络化布局,排除D项。9.A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出版物大大增加,从李提摩太的信中可知外国的出版物更有利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在华出版物的增加,并不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出版物增加,而西学东渐强调中国人学习西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在华出版物的增加,并没有提到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10.D 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中国有了国际外交理念及国际主权意识,反映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D项;民族意识开始萌芽是在鸦片战争后,且题干并未全面体现民族意识,排除A项;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与政府外交策略改变无关,排除B项;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外交的近代化,体现不出国人认清列强本质,排除C项。11.D 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抵制外国电影,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上海占主导的影片以外国片居多,观众仍然以中国人为主,故B项错误;外国影片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城市中均有通商口岸,也有非通商口岸,说明观影特征与是否为通商口岸无关,故C项错误;从材料反映的各地对外国影片的放映和接受状况可以看出,不同城市对外国文化的类型和接受程度不一样,说明我国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特征有差异,故D项正确。12.B 新中国成立前,美、英电影排片比重大,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排片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逐渐成为主流,故选B项;材料表明欧美电影在中国仍有一定市场,排除A项;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电影的来源,没有涉及电影制作技术问题,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原因: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治国、哲学、文学、礼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2)变化: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评析: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n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曰食,二曰货”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并结合所学可从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分析;另外还可以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对政治、文化发展传承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食”文化关注的是温饱,原因在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物质匮乏;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外经贸联系密切,进一步提高了物质供应水平,丰富了物质生活;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可知,饮食内涵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饮食本身,向着多元化、文化艺术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据材料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可知,多元化的“食”文化也存在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14.参考答案示例:同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会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50后经历过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埋头苦干,生活朴素。60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机会在恢复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首先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比较务实、社会责任感较强。70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长起来,注重理想,善于创造。80后经历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较高,受中国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的影响,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平等。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与众不同。(任选两代作答即可)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国家调动不同代际的人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第一,据材料表格,按照时间和代际特征进行划分。第二,进行审题,要求选取两代进行解读。可自行寻找熟悉的时代进行解读。注意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进行考虑。第三,总结陈述注意升华主题,考虑历史价值观。最后,总结成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5:10 页数:6
价格:¥3 大小:118.8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