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热点练四含解析20230239228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选择题热点练(四)(15分钟 40分)考点1 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1.明朝初年,以钱、钞为法定的流通手段。英宗即位之后,“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至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万历年间,白银的流通量日益扩大。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一条鞭法的实施C.海外贸易的促进D.新航路的开辟【解析】选A。根据材料“明朝初年,以钱、钞为法定的流通手段。……‘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可知此时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流通量日益扩大,其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一条鞭法的实施,赋役征银,是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B;“海外贸易的促进”是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新航路的开辟”为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2.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D.刑罚比以往更为严苛【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明朝通过廷推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用人权,同时又防止官员结党营私,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3.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谱牒者,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据此可知,宗规族约( )A.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C.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解析】\n选D。根据材料可知,汪氏宗谱规定的对于败俗者、婚姻不计良贱者、鬻谱牒者、弃卖坟墓者等,俱以不孝论且从宗谱除名,体现了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可以为地方治理提供参考或者手段,故D正确;宗谱是对宗族子孙的规定和约束,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无关,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的宗法制传统和规范,故B错误;汪氏宗谱的规定没有体现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错误。4.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可以说明当时( )A.对外贸易十分发达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C.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可知明代滇南的车马在辽阳行走,岭徼的商人到蓟北经商,说明不同区域之间商品贸易发展,故选D。5.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宋朝和明朝城市发展情况表宋朝明朝府级城市30140州级城市254193县级城市12341138合计15181471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解析】选B。根据材料,表格呈现了宋明两个时期府级城市、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的数量,对比可以得出宋朝时期府级城市只有30个,而明朝府级城市有140个;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明朝的数量都少于宋朝,所以明朝时期府级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故选B。6.明末,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田赋、人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领域,并译制了体、面、线、点、直角、锐角、钝角、平行线、对角线、比例等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反映出当时( )\nA.传统数学受到西方科技冲击B.西学东渐推动思维方式改变C.儒家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D.经世致用理念受到社会重视【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将西方近代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不同领域,并译制了一批汉字数学术语,这说明西学东渐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故选B;材料中徐光启是将西方数学知识引入传统的数学架构中,而不是推翻重建,故冲击一说无从谈起,排除A;“田赋、人口、水利、农学和天文历法等”并不属于儒家思想内容,故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将演绎推理和定量分析运用于田赋、人口等领域,能够体现徐光启的经世致用理念,但不能代表整个社会,D夸大其词,排除。考点2 清朝的社会状况7.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 )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B.陕西关中地区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D.两广岭南地区【解析】选C。徽商的活动经营范围最早是在安徽南部,故A错误;同理,陕西关中地区也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B错误;长江流域江南地区是徽商最早起家的地点,故C正确;两广岭南地区同样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D错误。8.清人褚华的《木棉谱》中有这样的记载:“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即皮棉)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说明当时( )A.棉纺织业技术发达 B.商业资本特别活跃C.棉花开始成为商品 D.棉布的交易量巨大【解析】选B。材料中“二三月载糖霜来卖”“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可知当时不同季节流行的商品有所不同,往来人群众多,商品经济发达,故选B;材料中体现的是商业的发展,且涉及的商品是棉花而非棉纱或棉布,无法得知棉纺织技术的水平,排除A;材料中棉花是商品,但无法判断是否在这个时候“开始”,且根据所学可知,棉花在宋末元初传入内地,元明两代就已经得到发展,不可能是清代才开始成为商品,排除C;材料中涉及的“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是指有很多装棉花的布袋,而非棉布交易量巨大,排除D。考点3 其他角度\n9.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这样阐述:“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皇帝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D.实际上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解析】选C。据材料“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这样阐述:‘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皇帝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可知清代统治者与宋代不同,强调天下就是中国,以此来论证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进一步构建华夏正统地位,故选C。10.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有助于(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两位传教士都认为西方宗教与中国宗教及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并借此来宣传西方的宗教,这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A正确;此时还没有列强侵华,排除B;材料只涉及传播宗教,没有涉及科技,排除C;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