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自然经济解体的客观进步作用体现在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  )。7.决定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8.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9.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世界,由固守传统转变为向近代化迈进(  )。10.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的过程是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11.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看,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2.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而来-10-\n(  )。答案 1.√ 2.√3.× 正确答案: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 5.√ 6.√ 7.√8.× 正确答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强烈冲击9.√ 10.√ 11.√ 12.√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中国的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2.19世纪末,有许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之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案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3.“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的这句话最能表明什么?答案 西方国家要限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什么?答案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其影响主要是什么?答案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6.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确定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其有何影响?答案 有利于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7.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从根本上体现出什么?答案 反帝反封建。8.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答案 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发文禁用前清官厅“老爷”、“大人”恶称,各官厅人员咸以官职相称。这些称谓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 政治制度的变革。-10-\n10.“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11.翁同龢对徐润的住宅这样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表明了什么?答案 近代中国建筑崇洋媚外。12.新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 人们的思想解放。13.“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1881年的诗作赞颂的是什么新式通信工具?答案 电报。14.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等,这突出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 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大大增强。15.近代前期,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①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4.错误,改正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②11.错误,改正为:近代中国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1.(2012·安徽文综,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答案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2.(2012·全国大纲文综,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答案 李鸿章3.(2012·海南单科,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答案 生产关系的变革4.(2010·江苏单科,11)国民政府货币发行量增加:答案 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10-\n5.(2012·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答案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6.(2012·四川文综,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这反映出:答案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7.(2012·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答案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8.(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答案 电报业学以致用:请独自完成2题与10题,巩固落实其它问题。1.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1)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2)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3)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2.史料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解读 3.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亦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续富国策》解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特权压低中国原料的出口价格,大肆掠夺中国的原材料。-10-\n4.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列强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不利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③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受重农抑商传统政策束缚。④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以轻工业为主,工业体系不完整。5.史料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1874年《捷报》卷12解读 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6.史料 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1934年《时事大观》解读 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觉醒的途径,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7.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互相渗透。(3)从水平看: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8.史料 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解读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后许多人依旧具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9.大众报业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作用-10-\n(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他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10.史料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解读 11.史料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巨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解读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是近代有识之士办报的主要原因。12.报纸、电视、网络的特点(1)报纸:权威性高,保存性强,传阅率高,适合深度背景分析,观众相对集中。(2)电视:受众面广,权威性高,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视听合一,动态感强。(3)网络:时效性强,参与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可声、像、文、图多媒体传播。答案 2.史料中“胜利”的含义是指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胜利。10.清末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小题狂做满分卷本卷共7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的衰败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10-\n解析 从小苏州到小上海,上海于20世纪20~30年代获得发展。因上海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并程度更深。关键信息:20世纪20~30年代。答案 C2.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和所学史实可判断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中国的民族工业可以说“没有前途”,故本题选C项。答案 C3.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根据所反映的时间是在民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在政治上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物质基础。答案 D4.“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1924~1927年B.1937~1945年C.1945~1949年D.1949~1956年-10-\n解析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后期社会状况。从材料中的“工厂死在接收上”结合课本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接收”可知为抗战后,“发行发到天文上”可知为国民政府后期的滥发纸币,选择C项。答案 C5.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年”和所学史实,服饰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政治变动的体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C6.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共和急进报》等。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 近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知、介绍时事、发表评论等,还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导向、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但报刊不能起到减少文盲的作用,故③不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项。答案 C7.一位高三学生在他的历史小论文中引用了下列四幅图片,其论文最有可能涉及的内容是(  )。A.曲折中的近代化B.近代化的弊端C.片面的近代化D.全方位的近代化-10-\n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化历程。四幅图反映了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成果以及近代化历程中的问题,如图二的环境破坏、图四中的童工问题,故选择A项。答案 A大题限时限字练本卷共1题,满分22分。在该题目中最多用时15分钟,第(1)问限字100字,第(2)问限字30字,第(3)问限字110字。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早期企业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限100字(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4分)-10-\n 限30字(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民族工业“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10分) 限110字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新变化,抓住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第二小问“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劳动力和市场,缓慢发展。第(2)问汉阳铁厂、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是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第(3)问考查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影响,注意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归纳。经济方面主要是推动经济近代化,政治方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文化方面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国思想的启蒙。答案 (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特点:发展缓慢。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等。(2)新气象: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3)民族工业进一步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4:48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24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