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20230322129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检五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天津南开区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几乎一切农产品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中国丝茶的国际竞争力减弱B.政府奖励措施催生民间办厂热潮C.实业救国思潮的深入发展D.列强入侵加剧自然经济不断瓦解2.(2020山东菏泽一模)下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部分官督商办企业。由此可以判断洋务运动(  )企业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开平煤矿鹤峰铜矿状况在官方人物离职或不参与管理后,盈利增加。但各种捐款名目繁多,最终企业负债累累官督商办金矿,但它的全部盈利一半由所谓员司花红和黑龙江军饷瓜分唯一经营比较成功的官督商办企业,然而在最初10年间,一般商股也没有分到一文股息还没有正式开办,就已经把商股消耗得干干净净A.有力地维护了清政府的经济利益B.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发展C.一定程度上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未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2020新疆乌鲁木齐二模)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4.(2020江西九校联考)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这些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C.国民经济轻重工业比例失衡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顺利完成5.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n6.(2020湖南怀化二模)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14个港口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A.沿海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率先受益B.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D.注重引进技术加快发展7.(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8.陈独秀说:“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材料主要体现了陈独秀文学革命的(  )A.激进色彩B.理性精神C.民主思想D.革新意识9.(2020湖北武昌区调研)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今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认识与实践,张之洞(  )A.反思了甲午战败的原因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C.推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10.(2020安徽合肥一模)梁启超主张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  )A.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B.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C.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D.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11.(2020广东肇庆一模)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B.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C.倡导文化平民化D.认识到思想革命的必要性12.(2020福建福州适应性练习)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B.国民革命性质发生变化\nC.孙中山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湖北调研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1897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即使治此学者……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原富》翻译稿中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创办“科学仪器馆”于上海,并有《科学丛书》的出版。1902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年章太炎、谭嗣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年有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摘编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概况及其影响。(12分)\n14.(2020山东枣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20世纪80—90年代,一批学者在对近代华北和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会导致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增长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村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纳入国际市场后虽然加速了商品化,但也并没有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另一批学者对一些农村地区案例资料的研究结论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自由竞争和高效率的,近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甚至可以与同时期日本相媲美的近代高速增长,实现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换言之,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摘编自关永强、张东刚《“斯密型增长”——基于近代中国乡村工业的再评析》选择并提炼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单元质检五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D 从材料中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的丝茶与其他国家的丝茶相比竞争力减弱,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说明农产品是通过工厂生产销售的,与政府推动办厂热潮无关,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主要是通过实业家兴办实业,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不符,排除C项。\n2.C 封建官僚落后的管理方式和各种封建勒索,使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民族资本被侵吞,一定程度上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项;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不能维护清政府的经济利益,排除A项;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商业发展,排除B项;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项。3.C 清政府用立法的形式引进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这能规范和保护民族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不是中国经济的殖民地化,排除A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冲击了官僚资本的地位,排除B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可能解决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排除D项。4.B 根据题干可知,虽然1935—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且工商业增长率高于农业增长率近3倍,但总体增长数额较小,说明工商业产值贡献不如农业,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中民族工业发展规模不足,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没有轻重工业比例的相关数据,排除C项;题干表明经济结构中农业有突出地位,并未强调“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5.D 根据材料“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结合当时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可知,日本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采取了“强令执行”等非常措施,故选D项;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对日本不利,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没有正常的经济来往,排除B项;日本在全面侵华后就已经启动了战时管理体制,排除C项。6.A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引进外国技术和利用外资的情况,其中14个港口城市引用外来技术和利用外资占比最大,可知在国家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中,开放的沿海城市最先受益,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引进外国技术和利用外资的情况,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符,排除B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我国的对外开放注重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但与材料体现的沿海地区在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方面所占的比重最大不符,排除D项。7.B 晚清时期,清政府借鉴日本等国的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不再等同于传统“卫生”概念,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故选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没有涉及卫生服务的普及,排除D项。8.A 根据材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表明陈独秀坚信文学革命的正确性,不容讨论、不容纠正,体现了陈独秀文学革命的激进色彩,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坚信文学革命正确,不容讨论、不容纠正的激进色彩,而不是理性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陈独秀认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属于是非之争,也是进步与倒退之争,对文学革命的态度是坚信文学革命的正确,带有不容讨论、不容纠正的激进色彩,没有体现革新意识,排除D项。9.C 张之洞认为向外洋学习有利于练兵事业的发展,能推进晚清的军事近代化,故选C项;张之洞论述的是教育和向西方学习与军事的关系,并没有反思甲午战争,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张之洞是清政府官员,练兵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发生在1911年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0.D 提升“新民”精神内涵有利于促进思想启蒙,从而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根治”说法欠妥,排除A项;“全面嫁接”说法欠妥,排除B项;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所在,排除C项。11.D 据材料“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陈独秀已经认识到要想解决政治问题,就要解决民众的思想觉悟问题,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失败,而\n是在思考共和、立宪能否持续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觉悟是政治觉悟,倡导觉悟也是为了共和、立宪的持续发展,而非批判封建礼教,排除B项;文化平民化确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但主要表现在白话文运动方面,材料中主要倡导新思想,与文化平民化无关,排除C项。12.A 题干述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个转变,即由“英雄革命”转变为“国民革命”,并且在“国民革命”的内涵中重视了工农的力量,说明其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后,其内涵不断丰富,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重视工农的力量,其革命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B项;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重视工农的力量,并没有提及民众的革命觉悟问题,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同:探究事物,明天下之理。异:宋朝,偏重于明道德之善;明末清初,偏重于求科学之真。原因:19世纪中期国难深重;经世致用的复兴,理学的空谈逐渐失去民心;西方科学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2)概况:甲午战后,“科学”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等人在其著作中开始使用“科学”取代“格致”;20世纪初,众多报纸、书籍、名人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科学”一词,较多社会组织使用“科学”一词为组织命名。影响:成为部分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加快了中国近代新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14.参考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造成的的观点。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广大农村真正造成发展动力的是人口的增长。农民虽然转向面向市场的手工业,但是仅能维持低水平的生产生活。结论:中国近代农村受自然经济占优势的影响,人口的压力促使部分农民转向市场,但市场化水平较低。观点二:同意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市场经济获得重大发展,会促使中国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部分地区的自由竞争和市场发展,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增加。近代交通、金融等的改善,农村与市场连接程度加深,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论:中国近代农村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国内资本主义在发展,也会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可以得出有些学者的观点是: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造成的;根据材料“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自由竞争和高效率的……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得出有些学者的观点是:中国近代农村市场经济获得重大发展,会促使中国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次,选择同意一个观点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评析,进而得出结论。如同意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造成的的观点,应从如下角度进行评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广大农\n村真正造成发展动力的是人口的增长;农民虽然转向面向市场的手工业,但是仅能维持低水平的生产生活。得出结论:中国近代农村受自然经济占优势的影响,人口的压力促使部分农民转向市场,但市场化水平较低。如同意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市场经济获得重大发展,会促使中国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根据材料和史实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评析: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部分地区的自由竞争和市场发展,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增加;近代交通、金融等的改善,农村与市场连接程度加深,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近代农村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国内资本主义在发展,也会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3:51 页数:7
价格:¥3 大小:70.0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