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考点专项练习含解析2023032418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高考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麦 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n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能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B.“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C.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也深化了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D.这篇小说在顺叙中运用了插叙,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丰富了人物性格。【答案】B【解析】“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错误,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强调了这一点。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解析】题干有两问,第一问: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的情节可以看出其倔\n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的衬托也需要考虑。第二问: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解析】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斌子、老王头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可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他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看作“主要人物作用题”。作答时,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自身角度、主题角度等方面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晕厥羊铁 凝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这时有人按门铃。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这时又有人按门铃。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颗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n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要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老马说,你想找谁家?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到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就又回到门厅,急于离开的样子。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儿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掺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当老马打通“120”急救中心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时,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选自《铁凝自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n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非常紧张,把蒜藏进抽屉里,说明老马平时对老婆很畏惧,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的形象。B.老马顺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不但为下文“水工”拿走钱埋下伏笔,同时也说明老马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在心上。C.老马其实是一个非常骄傲又懦弱的人,他谴责“水工”时获得的“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他最终丢失了工资。D.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答案】D【解析】A.不是心理描写,应该是动作描写。B.老马不是“没有把钱放在心上”。从“水工”拿走钱之后老马的反应可以看出。C.老马不是一个骄傲的人。2.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端:交代老马喜欢吃蒜,老伴临走前嘱咐“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发展:正在偷剥私藏的大蒜时有人按门铃,虚惊后匆忙把工资放在餐桌上。再发展:自称小区水工的陌生人按门铃,老马让他看水表并训斥他,陌生人吓晕。高潮:老马去客厅打电话想救人,回来发现陌生人已逃离并偷走了自己的工资。结局:老马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就是晕厥羊。【解析】要根据故事内容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概括,准确地概括出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3.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低眉顺眼”,反复出现这一典型细节,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低眉顺眼”交代矛盾双方产生的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老马的强势达到顶峰,“低眉顺眼”的他,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陌生人“低眉顺眼”,弱势走向低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低眉顺眼”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这里是蓄势,最终为高潮的发生做铺垫,为彰显主题服务。【解析】可以从全文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或性格特征)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思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铁 圈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n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n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C.写老人去滚铁圈,不止一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答案】A【解析】说老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属于无中生有,小说中并未谈及。2.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解析】本题属于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可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这四个方面来找对应的答案要点。“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工厂里的环境特点是嘈杂、昏暗、单调,这种环境就是老人生活的环境。再看人们表现的社会环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单调、麻木的。3.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情节结构——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人物塑造——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n【解析】作答此题,应先选择分析的角度。如果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在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的“铁圈”的象征意义;如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可分析“铁圈”与情节的关系,即“铁圈”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铁圈”展开的;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铁圈”与老人的关系,“铁圈”引起的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欢乐颂陈 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削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n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太阳歇歇吗?歇得呢。月亮歇歇吗?歇得呢。女人歇歇吗?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吗,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吗,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吗,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至于板滞。C.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辛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D.文章结尾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以此照应标题。【答案】C【解析】“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错误,写大妈的过往和现状,凸显其乐观豁达、勤劳慈爱的特质,表达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2.通览全文,揣摩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1)一个“赐”字,既表现“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又表达了“我”能有缘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的内心欢喜和幸福感,为引出下文写“我”最喜欢的大妈做铺垫。(2)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的享受,又含蓄地写出了“大妈”对“我”的疼爱。【解析】作答本题可结合主题理解。第(1)题的题干已经明确了抓关键词理解语句。对于关键词的理解,既要看词语的本意,又要把关键词还原到文本语句中,结合句子理解。“赐”有“赏赐”之意。根据文章所记述的“我”与婆家人的交往,特别是重点介绍与大妈的交往,可以看出“我”对这一大家人的情感——喜爱和自豪,同时,还要联系语句位置,才能明确其作用。第(2)题的句子是在“我”享受大妈精心准备的饭菜之后发出的感慨,同时大妈对我的疼爱也尽在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在欣赏语句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并分析。3.小说题为“欢乐颂”,请简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全篇先后有几处引用歌谣或提及歌谣,分别由他人唱、大妈唱、亲人唱、“我”唱,情节得以推动,人物活动得以组织。②揭示小说主题:赞美乐观豁达、热忱从容、勤劳仁爱的生活态度;赞美劳动和爱的美好。③奠定小说情感基调:故事在欢歌中行进,在赞歌中收束,全篇洋溢着欢快、向上的情感基调。【解析】理解文本以“××”为标题(题目)的原因或“××”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这一类的题目,在回答时一定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几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隐 瞒石 磊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店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口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经六十多岁了,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n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王医生,我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我知道我说错了,抱歉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玉莹走时,又郑重地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心疼钱,她要是知道这么贵,肯定不会来的。”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人称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人称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她们面前没有面子。“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海英用有点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于她们的五十万元。”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一个星期后的中午,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是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n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店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为后文尚海英质问夏玉莹做了铺垫。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答案】C【解析】“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错,从文中看,“我”对玉莹的做法不是看不惯,而是赞赏的;“我”对玉莹也没有“无限同情”。2.这篇小说在选入《微型小说月报》时,编者把结尾“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的话删去了,小说以省略号结尾。你认为这样删除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删除好。这样可使小说给读者留出充分想象的余地:“我”到底有没有揭露真相?三位母亲听到真相后都有什么反应?这样结尾能提高小说的艺术品位,增加内容含量。(示例二)删除不好。现在这样结尾,结局清楚,故事比较完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况且小说最后也是省略号,也留有想象的余地。(两种答案任选其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解析】如果答删除好,可以围绕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来阐述。如本题,删去结尾,“我”到底有没有揭露真相,三位母亲听到真相后有什么反应等,都留给读者去回味想象,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如果答删除不好,则可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等方面来阐述。如本题,保留结尾则故事情节完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且保留结尾后想象空间仍然存在。3.有人认为尚海英还是孝顺的,她给婆婆镶低价牙很实际,她隐瞒实情可以理解;有人认为只有夏玉莹孝心可嘉,她隐瞒实情值得赞扬。你怎样评价这两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尚海英主动给婆婆镶牙表现出她孝顺的一面;但因为婆婆年龄大就给她镶低价牙,又表现出她冷酷无情的一面;至于她要求“我”帮她隐瞒以低价牙冒充高价牙的作假行为,则表现了她的虚伪。虽然她隐瞒实情的行为也许含有“怕婆婆不满意,让婆婆高兴”的因素,但仍然不能说明她是个值得称赞的孝顺媳妇。夏玉莹论经济条件远不如尚海英,虽然婆婆的年龄比尚海英的婆婆还要大,但她仍然坚持给婆\n婆镶最好的牙;她担心婆婆节俭而不来镶牙,就对婆婆隐瞒高价牙的真相,这都说明夏玉莹是个十分善良孝顺、善解人意的好媳妇。【解析】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根据文本中夏玉莹、尚海英言行背后的心理状态和“我”这个次要人物对两人行为的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夏玉莹是小说中的正面角色,考生可根据文本及题干中对她的描述进行评价;对尚海英的评价则要独立思考,她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评价时不要受题干中“有人认为尚海英还是孝顺的,她给婆婆镶低价牙很实际,她隐瞒实情可以理解”的干扰。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密妲H·P·西里瓦尔德纳在康提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挂钟上的时间是差十分五点。贾亚西利一直在盯着这个挂钟,瞅着它的分针缓慢地移动。他焦躁不安,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点燃了一支香烟。他有点奇怪,不知为什么心跳得这么厉害,甚至连在他身边走过的人都能听到他心跳的声音。时间越接近五点,他的心情就越慌乱。再过几分钟,他就要看到那个女子了。正是这个女子,给他指明了生活的道路。虽然他还没有见过她,但从她寄来的书信中,他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开始发奋图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一天,贾亚西利永远也不会忘记。办公室的公务使他心烦意乱,当他感到不可忍受时,就常常称病告假,离开办公室到佩拉德尼亚植物园去游逛,以解除精神上的疲惫。那天他又来到植物园,在他经常就座的长椅上发现了一本书,是著名作家魏克拉玛辛诃的《时代的终结》。他顿时对失书人产生了好感,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本书,而且是因为这个人也喜欢到这里来。书的主人是个女性,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康提市花园路苏密妲。”贾亚西利喜出望外,他返回他的机关所在地科伦坡的第二天,就按照书上的地址把书寄给了书的主人。一般说来,事情到此也就结束。最多失主再回封信表示一下感谢,也就完了。但他们却不是这样,贾亚西利寄书时还附了一封短信,信上说没想到还有一个人也喜欢到那块幽静的地方去,这使他非常高兴,并祝愿她也能同自己一样在那里休息得愉快。贾亚西利和苏密妲就这样通起信来。贾亚西利把这些年来所感受到的艰辛和痛苦以及朋友的狡诈,都倾吐给苏密妲;他说,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他总是及时地收到回信,他把这些信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并经常翻阅其中的某些段落。当他面临一场考试而又心灰意懒时,苏密妲来信对他说:“一个钢镚儿放一年也变不成一个卢比: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安于现状是懒汉的哲学。”当他信上说“人生是暗淡的”时,回信就告诉他:“人生犹如一幅图画,只有光明显不出画面;美丽的图画中必然有阴影的衬托。”当他谈到友人的不忠和生活的烦闷时,她就对他解释说:“风筝之所以能飞上高空,正是因为它有顶风的本领。如果随风飘摇,就永远不能升高。”在她的启发和鼓舞下,他逐渐改变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青年。此刻,贾亚西利正在等候的,就是这个一直来信开导他的女子。\n差五分钟五点,火车到站了,乘客们下了火车,拥挤着向这边走来。贾亚西利看到迎面走来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他的心激动得慌乱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向她走去,但发现她手里那本书不是蓝皮的。蓝皮书才是他们在信中商定的相认标记。想当初,一段时间里,贾亚西利因某种原因没有给苏密妲写信,但他还是照常收到她的来信。在此之前,贾亚西利根本就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热心肠的女子。他开始爱上了这个女人,相信苏密妲对他也产生了感情。但是,当他要求和她会面时,她却来信说:“等你考试通过之后再说吧。”他又要求她寄一张照片来,她的回答是:“你若真爱我,那么我的相貌就无足轻重了,如果你追求外表,我就会厌恶你。所以照片不必寄。在考试结果公布之后,我们就可以会面了……”现在,时刻到了;迎面走来的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犹如一枝刚刚出水的芙蓉。一阵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占据了他。他确信这就是苏密妲,不觉迎上前去。这女子朴素大方,举止高雅。她望着人们,也看了贾亚西利一眼,不慌不忙地从他身边走过。贾亚西利没敢相认,因为他已发现这女子手中的书并不是蓝皮的。正当这时,只见苏密妲果然来了。她生得矮胖,脸色黝黑,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足有四十多岁。在她的脚腕上,还长着两个奇怪的肉疣。但是,一本蓝皮书恰恰就拿在她的手中。这对贾亚西利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命运为什么这样残酷?”他想转身逃走,去追赶前面那个女子,那才是他理想的伴侣。如果能跟她生活在一起,那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可是他和苏密妲一直相爱着,也正是这个苏密妲,把他改造成了新人。现在,她已来到了眼前,又怎么能嫌弃她呢。贾亚西利恢复了理智,再看看苏密妲,觉得她并不那样丑陋,像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他毅然把自己口袋里的蓝皮书也掏出来,大步向她走去。他的心因失望而哭泣,他的手却把蓝皮书高高举起。他上前施了一礼:“您好,小姐!我就是贾亚西利,您当然就是苏密妲了。”这妇女莫名其妙,她被这个青年人给惊呆了。“我们终于会面了,我非常高兴。您一向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让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未来吧!”那妇女越发觉得蹊跷:“先生,我不明白您这话的意思。在我前边走过去的那位小姐,您大概也看到了。她让我拿着这本书跟在她后面,并且嘱咐我说:‘一进车站,如果有一位先生称你是苏密妲,请对他说,小姐正在植物园的门口等你’。”(选自《外国小说三百篇》)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作者写到康提火车站候车室里的挂钟,且重点交代了具体的时间,从侧面烘托出了贾亚西利想见到苏密妲的急切心情。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贾亚西利想交往一个漂亮的女友,就是通过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C.贾亚西利索取苏密妲的照片,苏密妲预料到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视女友外貌的人,因此故意不给照片,一方面想进一步考验他,另一方面也想着鼓励他专心考试。\nD.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苏密妲和四十多岁的妇女的外貌进行了对比,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突显苏密妲的年轻漂亮。【答案】D【解析】D项,目的是为了表现贾亚西利当时复杂的心情。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                                                                        【答案】①小说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小说先写贾亚西利在车站想急切地见到那位女子,然后写和该女子的认识过程,最后又写到现在;②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突出主旨,充分表达了苏密妲热心帮助贾亚西利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线索的角度,把握故事脉络;再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其设置的特点;还可以从结局的安排看有无特别之处。小说从贾亚西利在车站想急切地见到那位女子写起,然后写和该女子的认识过程,最后又写到现在。与该女子错过,但该女子却在植物园的门口等自己。显然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又使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很好地突出了主题。3.有人说贾亚西利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苏密妲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观点是什么,请阐明你的理由。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认为贾亚西利是主人公,也可以认为苏密妲是主人公,无论哪种观点都需要结合人物在情节发展、主题的表达、写作的手法等方面分析。【答案】(观点一)贾亚西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贾亚西利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从侧面,以苏密妲、四十多岁的妇女等来衬托贾亚西利;②贾亚西利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③人生要积极向上的主题主要是通过贾亚西利来表现的。(观点二)苏密妲是小说的主人公。①贾亚西利是线索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苏密妲体现出来的;②苏密妲在幕后导演贾亚西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表面上看,主要人物仿佛是贾亚西利,但作者对苏密妲同样也进行了语言、动作等描写。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萝卜进城冯 巧\n张锋搬进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了一背篓大萝卜。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一、二、三……一共十九个。”“哎哟,我的妞妞真能干呢!”爷爷一边夸着妞妞,一边对张锋说:“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媳妇儿搭腔了。“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对!你妈说得对!我们在乡下住,来一趟不容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张锋看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上背篓:“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大声地说上一句:“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住在204,以后请多关照,谢谢!”成功送出去两个大萝卜,二老更有信心了。他们每家送两个,离开时老爸都会重复那句话:“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以后请多关照!”很快,背篓里只剩下一个萝卜了,老妈说:“算了,这个就不送了吧,送一个也不好意思,干脆拿回家今晚炖排骨吃。”老爸连连说好。二老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背篓亮给张锋和儿媳妇看:“怎么样?我们说得没错吧!你们还总说人家不会收,人家不仅收了,还收得特别开心。”“就是!我看哪,城里人真稀罕这个,赶明儿我们回去再背些来,八楼上面还没送呢!”老妈的热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啊?你们还要送啊?”张锋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喊出来。“送!这幢楼每家每户都送。别的我们帮不上你们,给邻里送些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老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夫妻二人无语。\n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吵着要回去,说是早点儿背萝卜来送给八楼上面的住户,免得时间长了,人家知道了,还说送萝卜的人偏心。张锋拗不过二老,只好早早爬起来送他们去车站。妞妞舍不得爷爷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块儿去送。老爸背着空背篓、老妈拎着空篮子在前面走着,张锋牵着妞妞在后面跟着。“嘿,这儿怎么会有萝卜?”老爸突然叫起来。老妈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萝卜。张锋看到后也傻眼了,他愣了一下,说:“可能是旁边一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呢!”老爸还在嘀咕。张锋连忙催着二老快走,不然赶不上第一班车了。妞妞站在那儿好奇地数了数:“一、二、三……”数完边追爷爷边喊着:“刚好十八个!”(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锋的父母进城贺儿子搬家,特地带来土鸡蛋和萝卜,是因为他们关爱自己的儿子,知道城里人最喜欢乡下的绿色土特产。B.小说第二段中妞妞摆放萝卜并挨个儿数起“一、二、三……一共十九个”,写出了妞妞天真无邪的特点,为小说结尾妞妞数被扔的萝卜埋下伏笔。C.“张锋看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中的“支吾”二字,写出了张锋不赞同爸妈的做法但又不想违逆爸妈的意思的矛盾心理。D.张锋的父母送萝卜给隔壁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热情地开门,相互寒暄,真诚感谢张锋父母的热情并接受了他们所送的萝卜。【答案】D【解析】D项,“真诚感谢张锋父母的热情并接受了他们所送的萝卜”错误,从结局可以看出老人并没有真诚感谢之意,他们将萝卜扔掉了。5.小说中张锋的父母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为人真诚、朴实。进城到儿子家还带来不少的土特产,给邻居送萝卜并请邻居多关照自己的儿子。②待人热情、大方。挨家挨户热情地送萝卜,萝卜送完后还准备回乡下再背些萝卜来送给没有送的邻居。③关爱自己的孩子。给儿子带土特产,主动送萝卜给邻居,希望以后儿子能得到邻居的照应。【解析】由题干中“父母”“怎样”“形象特点”,可判定此题属于“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类”题目,要在脑海中检索“人物形象整体概括分析类”题目的答题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联系人物的言行举止,然后概括后分析。从张锋父母进城到儿子家带土特产并送萝卜给邻居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为人真诚、朴实;从他们挨家挨户热情地送萝卜,并准备回家再背些来,可以看出他们的热情大方;从他们带土特产给儿子,并主动与邻居处好关系,好让邻居多关照儿子,可以看出他们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对儿子的关爱之情。6.小说的题目是“萝卜进城”,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答:                                    \n                                    【答案】①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萝卜”展开的。小说情节有:张锋的父母带萝卜进城——准备送萝卜给邻居——送萝卜给邻居——准备回家再背些萝卜——所送萝卜被扔。②小说通过送萝卜给邻居、最终萝卜被扔的故事,揭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相互间的不信任,引发读者思考。【解析】题干中有“题目”“理由”,可知本题属于“标题作用类”题目。脑海中检索“标题作用类”题的答题角度。题干已经明确给出探究的角度,即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实际是要求分析题目在情节、主题方面的作用。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小说主要是围绕“萝卜”来展开的,“萝卜”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张锋的父母真诚热情送去的萝卜,却被邻居扔到路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深思。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田野里出世的婴孩[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太阳似乎主宰着一切,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有节奏地不断挥动锄头。随着锄头均匀的起落声,农场工人们哼着歌。法尔霍那双肿胀的手满是汗水,他把汗都揩在那条宽松的黑裤子上,掉过头去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瞧着他身旁挥锄头的妻子,说:“怎么?你怎么啦?”古丽沙是一个肩膀宽宽的结实女人,干瘪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珠。由于剧痛,脸已经不成样儿,而且露出一道道的皱纹。她没有回答。法尔霍用胳膊狠狠推她的腰部:“你到底怎么啦?”古丽沙用疲倦的眼神瞥了丈夫一眼。她的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怪吓人的。这时锄头忽地从她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她用手紧紧按住大肚子,俯下身去,在红棕色的土地上跪了下来。监视他们干活的汉子撑着黑色的太阳伞站在一旁,这时叫了起来:“古丽沙!不要再干了,走开吧!”她痛得死去活来,使出常人罕有的力气,咬紧牙关控制自己。她突然呻吟起来:“哎哟……”对一个女人来说,劳动时被陌生人听到这种声音真是丢脸。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女人驯服地蹲在地上。她知道这副样子丈夫是不会宽恕的。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时,监工又说:“古丽沙!快走!娘儿!现在你赶快走,快!”她朝离她一千英尺光景远的沟渠走去,这是农场的边界。法尔霍咆哮着,看到九岁的女儿赤脚站在监工的身旁,吩咐她说:“你得代你妈干活!”女孩知道现在该轮到她了。她拿起和自己身子一般高的锄头,走到行列里。锄头的起落声依旧和农场工人们的歌声相应和。古丽沙挺直身子站在沟渠里,她环顾四周,在炙人的热浪中侧耳细听。看不到什么人。空旷的土地上热气逼人,这片土地向远处延伸,似乎没有尽头。她把宽大的黑裤子口袋里的物件全部倒空,取出一些东西。她知道自己分娩期已近,早就张罗好这些东西。她正想蹲下身去,忽听到后面有走动声。原来是一条狼狗!她捡起一块石头向它扔去。那条狼狗吃了一惊逃开了,但没有消失。\n古丽沙焦急极了,又向那条狼狗看了一眼。狼狗在她的目光下退了几步,但还是盯着她,眼睛射出异样的光芒……这时古丽沙肚子又痛了起来,这是最厉害的一次阵痛。她裸着膝盖蹲下来,两手撑住地面呻吟起来,脖子上静脉粗得像手指一般,颤动着。“法尔霍,庄稼汉,”监工说,“跑去瞧瞧那个女人……她也许会送命的。”法尔霍朝妻子在苦苦挣扎的那个沟渠望去,摇摇头,恨恨地骂了几声,继续干活。他怒火中烧,怨恨自己的妻子。“瞧那边,小子,”监工又说,“跑去看一看那女人怎么了。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法尔霍把锄头扔在一边,往那边跑去。真想一脚接一脚地踢她……这个不中用的女人捣他的鬼,他真受不了。他在沟渠边停住脚,睁大眼睛向下瞧。古丽沙倒在地上的小路旁。在沾满鲜血的一块破布上,浑身上下一片紫红色的婴儿在伸手伸脚地扭动。一只狼狗正扑在婴儿身上。他霍地跳下沟渠。狗三脚两步逃开了,舐着血淋淋的嘴。婴儿闭着眼睛,手脚还在扭动。法尔霍打开布包,原来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法尔霍一下子变了。他仰望天空,严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抱起婴儿,大叫一声:“我的儿子!”他乐得几乎疯了。养了四个女孩后,居然来了一个男孩!古丽沙感到丈夫就在身边,张开眼来。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挣扎着想站起来。“这回你挺不错。”法尔霍说,“挺不错的,女人!”他抱着婴儿从沟渠里一跃而出。监工看到他穿过红棕色干裂的土壤跑来。“那边……那边……”他说,“法尔霍向这边走来了!”大伙儿都停止干活,倚着锄头,目不转睛地瞅着。法尔霍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大声喊道:“我的儿子!我有一个儿子了!”他把婴儿紧紧抱在胸前,婴儿裹在一块带血的破布里,浑身还是紫红色的。“嗨,你得小心,庄稼汉。”监工说,“别抱得这么紧,你会把他闷死的……现在你回农场去吧。告诉厨师,是我派你来叫他给你些油和糖浆,让女人吃一些吧。走吧!”法尔霍不再感到疲倦了,炎热他也不在乎。现在他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鸟似的。他向农场的小泥屋走去,茅屋顶在他的眼前隐隐闪现。(选自《外国经典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反映了法尔霍怒火中烧的心理及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妻子死活的龌龊和丑恶心理。B.“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主要突出表现了古丽沙屈服于丈夫的淫威、无奈、隐忍和坚强的心理。C.小说中插入对法尔霍九岁女儿的叙述,暗示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应该参加体力劳动,这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能相应减轻家庭的负担。D.作品以“田野里出世的婴孩”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小说的背景,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答案】C\n【解析】C项,作者写法尔霍九岁女儿揭示出在特定环境中,女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一样地位低下,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2.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指出地点,“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点明时间。②暗示社会环境。开头的环境描写着眼于农场中的汗水和锄头,突出做农活需要壮劳力,为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提供了依据。③为下文写古丽沙所遭受的痛苦和挖掘其性格中的驯服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必须联系小说下文进行解读。小说第一段的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也引出下文人物的出场,更为揭示主题提供了社会背景。3.小说反映了特定背景下“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答:                                                                        【答案】①男人强壮,下得了苦力,是劳动的主力,具有话语权,占主导地位,而女人恰恰相反。这篇小说通过写法尔霍和古丽沙的故事,突出了男人的力量强大于女人的现实,这种现实决定了男人的地位。②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根植于人心。法尔霍认为古丽沙丢了自己的脸,对她大呼小叫,甚至拳脚相加。而在古丽沙看来,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她也就隐忍和屈服。③女人习惯于顺从男人,易被驯服。小说中法尔霍粗暴、蛮横,一味责骂妻子,而古丽沙则甘愿屈服于丈夫。④对于“重男轻女”的现实,整个社会推波助澜。当法尔霍知道古丽沙生下的是儿子时,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而那些与他在一起干活的“大伙儿”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就连“监工”也格外开恩,赏古丽沙“油和糖浆”。【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结合全文,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多角度思考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法尔霍和古丽沙,其中心事件是古丽沙临产这件事。同时,要注意小说描写的重点和细节,仔细揣摩即可得出答案。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把命交给你纪富强八年前,芙蓉街发生过一起血案。关老九因宅基地纠纷,夜间持斧头闯入邻居家行凶。那是芙蓉街有史以来最惨的凶案,也是民警老安一辈子的污点。八年前,局里照顾患有股骨头坏死的老安,将他从乡下派出所调到老城区芙蓉街一带当片儿警。老安很知足。芙蓉街虽处老城区,暂住人口鱼龙混杂,摸排起来耗费精力,可好歹离家近,就诊方便,还和家人多了些团圆时间。可老安万万没想到,在他上岗的第二个月,凶案就发生了。\n那么大的案子,当时震惊了整个县城。老安也蒙了。他刚来,跟关老九还不熟,巧的是案发前两天他还去关家走访过。对于凶案没能预察,老安脱不了责任。而且案发后关老九一直在逃,社会反响很不好,上头若再不给个处分,老安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了。可等处分真的来了,老安又觉得实在太沉重了。既扣票子又扣荣誉,竟连党性也被质疑了。后来,有同事开导他:“算了,想开些吧,关老九那晚喝了酒,心理扭曲,三十多岁的人了,买不起楼娶不起媳妇,好不容易在旧宅基地上划出块地方盖房,还让邻居加盖的东屋挤占了过道,他平时从没反映过,那晚纯属激情犯罪,换谁也阻止不了!”老婆也不止一次劝慰他:“天底下有些事就该着发生,这就是命,只要工作没丢怕啥,这日子还得往下过呢。”话是这么说,可从此以后,老安在芙蓉街就像变了一个人。起早贪黑,干活儿玩儿命,整天拖着条病腿斜着身子在芙蓉街上穿行,像跟谁赌气似的,没两个月就将情况吃了个透,没半年就调解了近百起纠纷,还帮扶了两个困难户,救过三条人命,警务室里挂满了红灿灿的锦旗。一晃,八年过去了。八年间,芙蓉街已从过去古色古香的矮房陋巷,成了破败不堪、钉子户密集的棚户区。八年间,老安换了四届局长、七任上司,自己却始终像芙蓉街这张油毡上的一枚图钉,深深地扎根,渐渐地生锈,成为街上理所当然又似乎亘古不变的一分子。八年间,老安获得过不少荣誉,当年的处分早已随风远去,唯独不变的是老安一如既往的干劲儿和他心中的那一口气。对于老安的玩儿命,一开始纳闷生气的是老婆,后来最能理解的还是老婆。老婆近来有一次问他:“芙蓉街都卖给外地人了,马上就要整体拆迁,你还打算老死在这儿?”老安听了,就一句话:“真要走,我的警务室最后搬!”老安的话音刚落,外面起了一阵大风,街面上哗啦啦掉落一地树叶。北方的冬天来了。冬天一来,老安就会隔三岔五接到左家的电话。左家就俩人,女的,一个8岁,一个80岁。奶奶患有严重哮喘,一到冬天就犯;孙女会用手机。这次是半夜打过来的。老安匆匆赶来,见老人晕倒在床下的尿盆边,孙女已哭哑了嗓子。他急忙将老人抱回床上,然后用力掐人中,一会儿老太太醒了。离开左家时,天色未亮。老安肚子饿,也想给左家买些吃的,就径直往街心走。那里亮着盏灯,有家米粉店,门开得早。街上阒寂无人,狗都在寒风里销声匿迹。老安哈着两手走到店门口,突然愣了一下。店里已经有位顾客,像极了一个人,关老九。那人忽一抬眼,噌地站起来,带翻了桌前的碗筷。老安下意识地低头摸枪,可片儿警的腰间只有一副手铐,未等他抬起头就感觉被人猛地抱住,像被挤在了一堵石墙上。那人身高一米九,体重100多公斤,浑身蛮力。而老安身高一米七,拖着病腿,精瘦羸弱。老安被箍着,尽管拼尽了力气却挣脱不得,眼看就要气绝晕眩。\n这时,老安忽觉对方的脑袋重重地压落下来,随后耳朵里传来一句令他这辈子都匪夷所思的话:“别动!我把我的命,交给你。”果然是关老九。说完,关老九忽然松开两臂,将手臂蜷到背后,转过身去。老安赶紧掏出手铐,直到用力铐牢了对方,一双手还是抖的,头上的汗珠滴在门槛上,在静寂的夜里,摔得啪啪直响。老安只身擒拿灭门凶手,立即在局里引起了轰动,人人赞叹他深藏不露、智勇双全。其实,老安比谁都恍惚,凶手是怎么抓到的?自己给关老九搜身时发现他还带着匕首!审讯是刑警的事了。过了很久,老安才有机会打听到,关老九被捕的那一夜是他八年来第一次回家,他娘告诉他,这些年都是老安一直照顾自己,她已经把老安当成儿子了。老安还听说,关老九已经在贵州有了老婆和闺女。听着这些,老安的心起起落落,一时很难说清心中憋着的那口气,是在还是不在了。(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代芙蓉街是老城区、暂住人口鱼龙混杂的背景,暗示了发生关老九杀人凶案在所难免,目的是为老安没有预察犯罪开脱。B.小说两次提到老安的警务室,第一次主要表达对老安一心为百姓的赞美之情,第二次再次强调老安要与芙蓉街共进退的决心,这两处有关警务室的描写,刻画了老安一心为民的形象。C.小说中有关老安到左家的情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正面刻画老安作为片儿警对居民关心、爱护的形象,一是由此引出下文老安在米粉店遭遇关老九的相关情节。D.小说结尾很有意蕴:“起起落落”表现的是老安听到有关关老九的事情后的复杂心情,因为一旦关老九奋起反抗,后果将不堪设想;“是在还是不在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答案】A【解析】A项,“目的是为老安没有预察犯罪开脱”错误,文章交代芙蓉街的混乱,其中一个目的是说明老安没有预察犯罪是情有可原的,但没有开脱的意味。因为原文中有“对于凶案没能预察,老安脱不了责任”。5.小说中老安的老婆两次对老安说的话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                                                                        【答案】①表现了老安的老婆对老安的关爱之情。芙蓉街的凶案发生后,老安受到了处分,老婆能够充分理解老安的心情,劝慰老安;后来,老安在芙蓉街一直玩儿命工作,老安的老婆十分心疼老安。②侧面刻画老安工作积极认真的形象特征。刚受到处分的老安心情低落,后来的老安工作一直积极认真,把芙蓉街的居民都当成自己的亲人。③交代相关的背景内容。老安老婆第一次劝慰老安,反映出了当时老安被处分的背景;第二次描写老安老婆对老安说的话,交代了芙蓉街即将整体拆迁的背景。\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作品形象和内涵的能力。回答问题,要重点把握老安的老婆说话的具体内容,然后从情感表达、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这些话的作用,比如从老安老婆对老安的情感的角度分析,体现了老安老婆对老安的理解、爱、安慰等;从塑造老安形象的角度分析,体现了老安对工作积极、认真的态度;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主要交代故事的相关背景等。6.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小说题目“把命交给你”体现的意蕴。答:                                                                        【答案】①表现了关老九的感恩之情和自愿接受法律处罚的思想。因为老安一直照顾着关老九的母亲,并且关老九的母亲已经把老安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关老九为了感恩甘愿让老安把自己抓起来去接受法律的惩罚。②刻画了老安一心为民、有执着精神的形象特征。题目中的“你”也可以指芙蓉街的人们以及关老九。老安把全身心都交给了芙蓉街的人们,认真工作;老安十分关心罪犯关老九的母亲,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抓住关老九,一洗自己没能及时预察关老九犯罪的耻辱。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把命交给你”具有悬疑性质,营造了神秘的气氛,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的主题。因为邻居加盖东屋挤占过道引发血案,这是不能相互理解、关爱、忍让使然;因为老安对关老九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关老九主动现身、服法,这些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重思考四个方面:①题目的意思,涉及的人物;②刻画的人物形象;③体现的主题思想;④题目表现出来的效果等。从题目的意思的角度分析,“把命交给你”除了指关老九把自己的命交给老安外,也可以指老安把自己的命交给了芙蓉街的居民;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这主要体现了老安一心为民的形象特征;从主题的角度分析,这主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题目的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设置了悬念等。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铜石象棋老 缺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上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吴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吴副市长爱棋,他还喜爱收藏象棋,据他秘书小毛讲,吴副市长的家真像个象棋博物馆,什么样的象棋都有。这几天,市政府门前的桥上,突然冒出个棋摊子,不少人围在那里下棋。吴副市长的车开过来开过去\n也没有在意,小毛却很好奇,还把头伸出窗外看过好几回,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叫门卫去赶过,门卫告诉他说,是摆棋摊子的。小毛就有点火了,竟有人敢在政府门前摆棋摊子,他挤进人群,当时眼睛就睁得像牛眼睛一般大,他棋见得多,从没见过这种棋,就更来气了,快走快走快走,这里不是你摆棋的地方。老石看了毛秘书一眼,不恼也不火,笑眯眯地收棋走了。老石一走,小毛就后悔不迭,眼看到手的棋叫他轰走了,他每天看着大桥,桥上再也没有老石的影子。小毛心里不是滋味,跟市长这么多年了,知道市长爱棋如命,他要是把这副棋搞到手,他觉得他的地位和生活一定会改变。小毛到处打听老石的下落,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有人告诉小毛说,那个臭棋篓子是山背石头湾的。石头湾吴副市长去过,是哪一年就记不清了,小毛也记不大清楚,因为路太难走,坑坑洼洼的,车子开得往左边倒,再往前走就往右边倒,去了一回小毛就不敢去了,生怕翻车掉进山沟。老石住在石头湾,小毛要想得到这副棋,就得去石头湾。小毛去过三回,老石总是笑,什么话也不说,小毛嘴皮说破了,老石也不理,还幽默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他要见的是吴副市长,不是秘书小毛。小毛没有办法,想要得到这副棋,只好请吴副市长出马了。石头湾是个穷村,市长听过石头湾的治贫方案,开完会,说去,但事情太多,一直没有去。听了小毛的汇报后,就很想去石头湾看看,到了石头湾,小毛带着吴副市长直接去了老石的家。老石很热情,烧茶倒水,递烟搬凳,就是不提象棋的事。小毛又是眨眼又是做手势,老石只说石头湾处处都是宝,完全不理小毛。吴副市长听得很仔细,不时地点点头。老石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说,他想跟市长走盘棋,不知市长敢不敢走。小毛笑起来说,你要和市长走棋,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输了,就把棋子交出来。老石说,我要是赢了呢?小毛说,这怎么可能呢?吴副市长笑笑说,那我就向你请教了。老石起身就向山里走。小毛急着喊起来,你往哪去,不是说走棋的吗?老石笑着说,棋在山上。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一段石子路、一段泥巴路,走得市长浑身冒汗,小毛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出现了一个石料场,有各种各样的雕刻,目不暇接,吴副市长解开衣服,喘着粗气说,原来这里全是宝哇。老石站在一副石头象棋前说,吴市长,咱俩杀一盘?吴副市长看着巨大的象棋,很惊讶,一个棋子足有四五十斤,棋盘有四五十米,他大脑里闪过很多画面,笑起来说,我输了。吴副市长再也不下棋了,三天后,石头湾开始修路了——吴副市长铲了第一锹。三年后,不少人到山里来下巨石象棋,石头湾人开心地笑了。一天,吴副市长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一个红木箱子里装着一副铜石象棋,吴副市长拿着一个棋子,眼睛湿润润的……(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写人虽着墨不多,善用细节写人。“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用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写出老石对人们的态度,也写出老石对象棋的情感。B.小说设计精巧,善于铺垫。“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表明人们对老石棋艺的评价,这种普遍的说法让老石难以承受,最后送出祖传的象棋。C.小说善用俗语,增强了生活色彩、趣味。“不见鬼子不挂弦”,借广泛流传的电影中的台词来表明老石做事的底线,又使对方不至于难堪。\nD.小说情节个别地方设计不严谨。“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以小毛的身份、工作特点,他不可能知道市里所有的棋摊,更不可能亲自去找。E.小说中人物多次用激将法但目的不同。小毛用激将法,是想得到老石的象棋;老石用激将法是想让吴市长感受石头湾人的辛苦。【答案】A、C【解析】B项因果关系错误。D项根据前后文,无论是从地位、目的,还是与领导的关系或对领导的了解等,小毛都有可能做成此事。E项,还有其它目的,如展示村民技艺、让领导体验、使领导为村民修路、为民办实事等作用。★2.小说中“老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酷爱象棋,棋艺低下:珍藏祖传象棋,爱看爱说不爱下。②随和幽默,小有心计:别人嘲笑也不往心里去,在桥上摆棋摊等。③一心为民:不惜代价,为乡亲摆脱贫困而奔波。④知恩图报:用祖传宝贝表达谢意而不求个人回报。【解析】这篇小说中的老石酷爱象棋,一心为民,知恩图报,为人随和幽默,可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概括出这些性格特点。3.小说以“铜石象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吸引读者:材质特殊、珍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小说情节始终,有机组织材料。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连接了“老石”与“毛秘书”“吴副市长”等人物,通过他们与“铜石象棋”的行为、情感,彰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④突出主题:通过围绕“铜石象棋”发生的故事,突出爱乡为民、造福百姓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题目的作用。可从线索、人物、主题等方面来考虑。4.小说起笔于“老石”,收笔于“吴副市长”,是否行文混乱、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答案】表面看,行文似混乱、矛盾,实则不然。①从情节上看,行文始终没有离开“铜石象棋”,情节发展自然、完整;同时,首尾照应,结尾“吴副市长”收到铜石象棋的情节照应了开头“老石”爱棋和有一副罕见的铜石象棋的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结尾“吴副市长”的反应源于“老石”的感激,侧面表现了“老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知恩图报的特点,使老石的形象更丰满。③从主题上看,结尾“吴副市长”的反映,无论是高兴、愧疚,还是感动,都更能凸显文章的主题:人民渴望幸福,真心使人民走向幸福的政府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爱,政府应主动、积极地担负起造福人民的使命。【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行文结构。作者的起笔和收笔并不完全一致,但结构却很完整。可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时,要结合文本,扣住观点来具体分析。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聚宴\n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矇眬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n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答案】A、E【解析】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理解有误;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理解有误。★6.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 \n【答案】①豪爽仗义。初次见面时,看“我”被人灌酒,尽管自己酒量不行,仍挺身为“我”挡酒。②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全部进货资金资助贵州山区教育;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种种情况表明我们是受骗了的情况下,坚信林山不是骗子。③知足常乐。经营音像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仍乐在其中。【解析】通读整篇小说,梳理出小说中有关阿炳的具体情节,再进行整合归纳。要注意分点作答。★7.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题。【解析】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既是小说的线索,又对主要人物阿炳起到了烘托作用,同时对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8.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答: 【答案】(示例一)“聚宴”更好。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三人”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示例二)“拯救”更好。理由:①“拯救”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贵州偏远落后山区教育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感召下为拯救山区教育而捐出善款,因此“拯救”二字是精当的概括。②“拯救”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意丰。“拯救”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阿炳、林山和“我”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解析】两个标题均可作为答案,但作答时,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住小说的情节、形象、主题等方面,多角度进行解读。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贾知县孙方友\n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到时一定加倍还你。”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于某的哥哥叫于臣,闻听其弟被斩,怒火万丈,准备重重报复贾鲁,岂料贾知县此时早已写下了辞官报告,回菏泽去了。胞弟被杀,他觉得很丢面子,觉得不杀贾鲁,难解心头之恨。他先派人去曹州追杀贾鲁,然后又为贾鲁捏造谋反罪名,四处张贴通缉告示,捉拿贾鲁。再说贾鲁回到菏泽后,自知凶多吉少,便将家人安置在乡下朋友处,自己一个人四处躲藏。最后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便化装来到陈州,以乞讨为生。于臣一直捉不到贾鲁,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旺,便传下命令,供出贾鲁者,可得赏钱万两。两个月过后,仍不见贾鲁的影子,于臣又将赏银涨到两万两。心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捉到贾鲁,他一定要将其在陈州斩首,也要将其首级悬挂城头,暴尸三日。而贾鲁呢,由于化了装,又由于是在陈州城内,没有人会想到他在这里乞讨,所以就安然无恙。不想这一天,他正在街上乞讨,突见一队人马飞驰而过,街人无不惊慌,躲藏不及者多被马队撞倒,反倒挨鞭子。贾鲁不知道这是何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横行霸道,便问一小贩儿这是什么人。那小贩儿悄声告诉他说:“唉呀,你还不知道?这是于臣的小弟弟!自从他二哥被贾知县杀死之后,这家伙比他二哥还坏,手中又有几条命案了!”贾鲁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长叹道:“既知如此,何必当初!”第二天,他就回了菏泽,对其家人说:“我为了替民除害,卖光了家产,让你们也随着我受尽了苦难。现在于臣的小弟弟又在陈州无恶不做,比他二哥还坏上三分!可惜我已无能为力,又欠下弟弟三万两白银,现在只有用我之命来偿还\n这个债务了!”说完,就让其弟弟去于臣处将其供出。开初,其弟还有些不好意思,贾鲁开导他说:“你若不去,我被他们抓去了你可什么也得不到!”他弟弟一听这话,去了,得白银两万两。为此,其弟弟还颇有意见,说他的兄长太傻帽儿,原以为他跑官为发财,不料却干这种傻事!世上的赃官和仗势欺人的恶棍那么多,他一个人怎能除得净!这可好,一家人陪着他担惊受怕不说,到头来还让我白白赔了一万两白银!于臣抓到贾鲁,高兴万分,当下就将贾鲁押解到陈州,先让其坐囚车游四门,然后亲自监斩,将贾鲁押赴了刑场。陈州人闻听贾知县被于臣抓获并要斩首,都来刑场为贾鲁送行。贾鲁不卑不亢,视死如归,频频向陈州百姓含笑示意。百姓们无不垂泪。三声炮响过后,刀斧手执起了鬼头刀。大概就在此时,忽听有人高喊一声:“慢动手!”随着喊声,只见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都从衣内取出自备的孝布,然后一齐戴在了头上,并齐声哭喊道:“贾大人,您走好哇——!”刑场上顿时如同下了一场酷雪,白得令人心寒……——那时候,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贾知县为百姓除害决定要卖掉田地房产,在与弟弟商量时,弟弟先是以分家为借口阻拦,进而又让哥哥立下字据,说明弟弟是个淡漠亲情、看中钱财之人。B.贾知县第二次来捉拿于恶霸时,不顾其他当即来到白楼,说“这回我看你兄长如何救你”,并且将恶霸立即斩首,可见他为民除害、为己报仇心切。C.小说注重情节的设计,贾知县除掉恶霸后马上辞官回乡,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可谓匠心独运。D.于臣觉得胞弟被杀很丢面子,就派人追杀、捏造罪名,想置贾知县于死地,可见小说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体现出于臣是个自私的人。E.小说把贾知县为民除害作为故事的前奏,而把贾知县如何避祸,尤其是如何被抓、行刑经过作为高潮,把清官形象放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塑造,意味深长。【答案】C、E【解析】A.在弟弟刚刚得知哥哥要卖掉田地房产时并不知道哥哥要干什么,只是认为哥哥要去买官,所以想不通,而且说你挣再多我也不眼红,所以并不能说他是看中钱而漠视亲情。B.贾知县这样做是为了为民除害,防止于恶霸再次逃脱危害百姓,但是并不是为了报自己无故被贬官之仇。D.这段的内容是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细节描写,同时认为因为丢面子就想杀死贾知县,体现于臣的自私的逻辑也不成立。★2.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请概括出三点“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并简要说明其好处。答: 【答案】①贾知县抓住了于某却被免职,故事突转,为下文杀于某作铺垫。②重金复职,抓到于某后立即辞官,表现了他杀掉恶霸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③化装成乞丐,隐藏在陈州,无人知晓,表现贾知县的机智。④弟弟最终举报了哥哥,反衬贾知县的清官形象。⑤行刑时有人高喊慢动手,却只为了戴孝目送贾知县;表现贾知县赢得百姓敬仰。\n【解析】这道题是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同时暗含了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划分理解,为理解全文的主旨作铺垫。要让学生知道此类题目是为了理清结构层次以及鉴赏小说情节设计的妙处。3.小说中,贾知县的人物形象有何特征?请概括分析。答: 【答案】①嫉恶如仇,为民除害。(或答为官正直等意思对即可。)②机智有谋,勇敢果断。再次捉拿于恶霸时吸取教训,选择躲藏在陈州,敢于碰硬,果断辞官。③含泪而终,内心悲苦。【解析】这道题设问角度是人物形象,不是人物性格,所以除了性格特征之外,还可对人物在小说中的表现进行概括。4.小说结尾“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的情节设置极具戏剧性,试分析贾知县流泪的原因,以及这样写的好处。答: 【答案】原因:①恶人得势,无法铲除。②亲人误解,遭受埋怨。③感激百姓,心满意足。好处:塑造了贾知县的人物形象,突显中心,耐人寻味。【解析】这道题是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文章不仅悲在为民除害的贾知县被斩首,而且更加悲在亲人的不理解,悲在社会黑暗、奸臣当道,贾知县不能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另外,作用要能扣住形象、主旨、阅读效果概括回答。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征服陈忠实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n“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睡不着……”“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对。”南恒承认了。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勾心斗角上去了。”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n“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_【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C.南红卫被抓后,自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言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答案】A、E【解析】D.“傲慢”不准确,此时的南红卫更多的是无奈与尴尬。B.没有运用肖像描写。C.“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错,南红卫心存疑虑,是因为有诸多疑问想找南恒探个究竟,不能依此得出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的结论。★6.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答: 【答案】①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③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④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先总体上分析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各自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7.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 \n【答案】①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②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解析】这篇小说中的南恒性格开朗达观,工作负责,原则性强但又较为灵活。作答时,要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8.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答: 【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①小说通过写生产队长对“能人”南红卫的征服,以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革”后农村建设者们的心理历程;②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的反思;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巧妙严谨。①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南红卫偷菜被抓为后半部分南恒征服南红卫作铺垫。②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③小说以“征服”为纽带,采用插叙,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使小说结构井然有序。【解析】作者以“征服”作为标题,可谓匠心独运,从结构上看,小说紧紧围绕这一题目展开故事情节;从主旨上来说,作者恰恰又是通过写“征服”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可任选一个方面作答,但要言之有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13:28 页数:34
价格:¥3 大小:83.5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