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纪金榜】2023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n考 点 扫 描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n【自主梳理】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_____。(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_____。标志见证\n2.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生活、展示人们的_____世界有独特作用。②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①原因:受_____、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精神精神实用性整体性历史渐趋融合\n(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①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____,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_____、相互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_________和强大的___________。共性民族特性瑰宝交融促进文化底蕴民族凝聚力\n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与要求:(1)_________: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2)_________: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作用与意义:(1)是中华文化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原因。(2)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同理解\n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_______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_________和不竭力量之源。创造力精神力量\n【思考辨析】1.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提示:此观点错误。中华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实践,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提示:此观点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中华文化是各区域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提示:此观点错误。中华文化与各区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n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提示:此观点正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还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5.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当地地理环境决定的。()提示:此观点错误。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不能说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因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n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含义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n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民族性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n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n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位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n【知识拓展】关于中华文化民族性常见的认识误区误区一: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分析:(1)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因此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引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n误区二: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因此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分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说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n【重点突破】区分两个基本特征特 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联系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n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具体体现。(2)内容: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n2.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n【考题体验】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不能入选。\n2.(2013·安徽文综)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解析】选A。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n【加固训练】1.(2013·荆州模拟)北京-京剧、江苏-茉莉花、广西-刘三姐……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文化名片,让人虽未身临其境,却已清晰地感悟出其中的文化、品味、底蕴与内涵。对中华文化这一特征概括准确的是()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解析】选C。地方文化名片体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因此选C。\n2.(2014·江苏单科)“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n【解析】选A。解题时抓住题干中“最早是军事用语”“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体现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不选。\n【迁移应用】经典素材:穿越千年的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歌词中写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思维导向:“穿越千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n【素材链接】中国寻根之旅2014年1月5日,2013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四川营在四川乐山师范学院举行闭营仪式。华裔青少年们在两周的活动中,除学习了中国历史地理常识、中华武术、传统手工艺、书法等课程以外,乐山师范学院还安排营员们游览了乐山大佛、峨眉山、三星堆、大熊猫基地、千佛岩、嘉阳小火车等人文景观。\n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n【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有机地吸收境内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后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使其在历史上历经异族入侵而并未导致文化衰败惨剧的发生。\n【重点突破】理解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比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又如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表现。\n(2)“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比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长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众长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品质的生动体现。\n【考题体验】3.(2014·天津文综)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n【解析】选C。题干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文化的包容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④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n4.(2013·北京文综)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解析】本题以中华文化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作用则主要阐述对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与理解的作用。\n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n【加固训练】3.(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n【解析】选B。本题以澳门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为背景,考查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而不随意添加材料信息。材料强调,在澳门,多种文化求同存异,但没有涉及何种文化为主、何种文化为辅,①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地理环境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而非决定因素,②错误,且与材料无关。\n4.(2013·南京模拟)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n【解析】选C。题干说明南京中山陵是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外陵墓建筑风格基础上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建筑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包容性特点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n【迁移应用】经典素材:“中国梦”与中华文化有专家指出,“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既继承优秀传统,更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在有判断力和勇气“拿来”的同时,也要坚持文化“走出去”。思维导向: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文化。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既继承优秀传统,更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在“拿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n积聚文化力量 支撑中国梦想【热点点击】材料一“201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2014年12月18日在台北揭晓,“转”字高票当选,意为即将过去的2014年两岸都目睹巨大变化,期待新的一年能够“转”好运。这一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由台湾《旺报》与厦门《海西晨报》联合主办。2014年的年度汉字由来自两岸的近690万网友,从入围的“转”“变”“闯”“成”“慎”等20个汉字中选出。\n材料二 有国外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向世界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包容并接纳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总是在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更注重接纳并帮助他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n【命题角度】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两岸年度汉字“转”高票夺冠的原因。提示: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大陆和台湾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转”反映了两岸都目睹巨大变化,期待新的一年能“转”好运。因此两岸年度汉字“转”高票夺冠。\n2.材料二说明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试说明其意义。提示:(1)中国在向世界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包容并接纳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n【热点专练】1.海峡隔不断,文缘似个长。“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巡演场场满座,台上台下互动不断,大家一起探讨中华传统戏剧文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材料表明()A.中华文化独领风骚B.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归属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n【解析】选B。“海峡隔不断,文缘似个长”说明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归属,B符合题意;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D说法错误;A、C与题意无关。\n【加固训练】中国梦因有了中华文化力量推动而变得高远而磅礴,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C.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D.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时代的前进\n【解析】选C。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据此我们可以判断A项错在“创造时代的未来”,B项错在“决定时代的走向”,D项错在“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C项正确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故入选。\n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梦是中国人凝聚已久的一种文化情结,中国梦自然也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目标,文化强国和文化复兴本身就是民族复兴的内容之一。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立足现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发扬实干兴邦精神,以建设强大的文化来推动建设强大的中国。分析中华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的文化依据。\n【解析】本题属于归纳依据,注意知识范围为“文化依据”,因此应该从文化作用、中华文化力量等方面回答。答案:(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华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是文化作用的体现。(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10:50 页数:50
价格:¥3 大小:596.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