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针对训练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B.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D.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2.(2012·浙江宁波高考模拟考试文综试题,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3.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4.(2012·华南师大附中期末,9)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5.(2012·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12)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6.(2012·山西晋中四校联考,18)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2012·浙江台州期末,8)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8.(2012·浙江宁波高考模拟考试文综试题,16)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资料来源: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以下对此表的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4\n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农业税比重大幅缩小 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成为清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促使关税增加 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带动工商杂税大幅度上升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9.(2012·浙江台州高三第二次调研,23)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10.(2012·浙江金华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17)“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梗概。”这段文字介绍的近代中国的信息传播媒介是(  )A.报纸B.广播C.电影D.电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请回答:(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1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4\n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参考答案:1.A 解析:本题题眼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即所给选项能说明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A项强调的是政治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中国的沉沦,而不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故选A项。本题属于易错题,原因是很多同学忽视了题目给我们限定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而是只根据题干的后半部分寻找答案,导致错误。2.A 解析: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他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项迷惑性很大,但题干只是提到魏源在介绍西方的新知识,而没有提到介绍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排除。C、D两项明显错误。3.B 解析:从“圆明园为夷人劫掠”一句,排除A项,作者指出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从“奸民乘之”分析出,作者认为有中国人参与了洗劫,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作者亲身经历了火烧圆明园,因此,该日记不是一手材料,排除C项。火烧圆明园发生于1860年,排除D项。4.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夷制夷”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以夷制华”应理解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此题应选择A项。5.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和所学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加紧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带动了某些行业的发展。6.C 解析:从材料“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说明只许官商合办,不允许私人办企业,这显然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C 解析: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改革政治制度的内容,因此,排除C项。8.C 解析:图表没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数据,排除①;结合所学知识和图表数据可知,②③④均正确。故本题选C项。9.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点: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反映的内容:西餐,分析可得: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沿海城市社会生活产生影响。A、D两项题干没有反映,B项不符合史实。10.A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媒介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报道“当今时事”,具有真实性,能使人了解事情的大概。联系选项可知,具有这些功能的是报纸。11.参考答案:(14\n)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文明的转型问题。回答第(1)问时,“观点”可从材料“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来解答,“理解”则需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来归纳。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概括即可,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回答第(3)问,注意运用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12.参考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3)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及其影响。第(1)问,首先要明确促进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是商品经济,然后,在材料一中寻找属于商品经济的经济要素;第(2)问,“迷惘和阵痛”是工业文明冲击对乡民的负面影响,这是提取材料信息的基本方向,然后根据材料含义进行层次划分即可;第(3)问,要正确理解陈旭麓的观点,从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角度选取史实进行论证。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41:05 页数:4
价格:¥3 大小:49.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