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复习检测题1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江苏专版)15课时作业(十五)[实用类文本阅读][时间:45分钟  分值:5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回望钱学森卞毓方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积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无关、但也十分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的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个同样繁复的问题?真令我大惑不解!”天才绝对出自勤奋。钱学森的一位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钱学森也有着十分粗狂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谈你对选文末尾处“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一句话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生化学家邹承鲁①因为有糖尿病,几次提出想吃冰激凌都被拒绝。女儿最终还是给他买来了,吃完这杯他喜爱的甜美的冰激凌,83岁的邹承鲁心满意足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②在南开中学和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邹承鲁似乎没有节假日,整天沉浸在查阅文献、思考问题和撰写科研论文之中。为人师后,有一次一名学生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涉及的数据比书本上列出的数据高出了一倍。他苦苦思索,在论文发表前,突然发现数据之所以高出一倍,是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正是因为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他才不敢对科学有丝毫懈怠。③上个世纪60年代,邹承鲁作为主要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为中国生化科学界的权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有人为他惋惜,他说,做研究的时候就没有想得奖的事情,为得奖而工作,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④邹承鲁最大的憾事是各种政治运动使他在科研上的时间太短,否则或许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他无法逃脱时代给他的局限,所以晚年一直在追赶时间的心态下工作。先前没有安定的研究环境,如今有了,科学界却刮起了浮躁之风,所以他着急,所以他批判。⑤如今人们在纪念他的时候,议论最多的不是他的科学成就而是他的“说真话”。⑥当年剑桥求学,邹承鲁在向《自然》杂志投的第一篇论文中习惯性地署上导师的名字,却被导师删掉,他很是震撼。担任导师后,邹承鲁首先打破了中国科学教育界导师署名的潜规则。他曾说:“最可恶的是仗势署名,这是一种欺人的方式。”当选中科院院士不久,面对逐渐蔓延的学术造假现象,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就更令人不能容忍。”⑦邹承鲁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有一次评选院士,候选人来找他,希望得到照顾。他不客气地说:“院士选举条例有规定,如果个人搞公关,就取消资格。你最好别再找我了,下次再这样我就公开了,这样你的资格就会被取消。”⑧2004年他和同行联名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严词抨击人治下的科技体制。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这是邹承鲁晚年向中国科学界投下的最后一颗重磅炸弹。⑨这个有性格的老人“不识时务”的举动,使他在公众中赢得了“科学界真理斗士”的赞誉。⑩回顾邹先生的一生,有一幕令我们难以忘怀:上世纪50年代,刚从英国回来的邹承鲁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一位老先生正在前面慷慨激昂地发言,突然,他从后排座位上站了起来,直率地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4.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邹承鲁是“科学界真理斗士”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全文来看,邹承鲁为什么会坚持“说真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开头和结尾刻画邹承鲁都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5-\n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James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希特勒下令正式逮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转学之后,他开始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7.本文开头采用了什么叙事方式?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这一品质的?请作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9.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十五)1.[答案]人们已经把《钱学森手稿》当做艺术品了,(3分)使用“欣赏”这个词语表达了人们对钱学森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的赞叹。(3分)[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注意原文中“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这句话。既然把《钱学森手稿》比为“艺术品”,那么使用“欣赏”一词是极为恰当的;而且,使用“欣赏”更能体现出人们对钱学森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的赞叹。2.[答案]钱学森既有严谨认真、淡泊名利的一面,(3分)也有粗狂任性、不近人情的一面,(3分)这样的大师才接近普通人,更加令人觉得可爱。[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要紧扣具体语境。选文既介绍了钱学森严谨认真、淡泊名利的一面,又介绍了钱学森粗狂任性、不近人情的一面,因而理解时要兼顾两方面的内容。同时,作者认为,大师也是人,大师也会有缺点,这样的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才令人觉得可爱。3.[答案]①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②实事求是的态度;③不容置疑的才能;④勤奋的特点;⑤淡泊名利的胸怀与情操;⑥粗狂而任性的个性。(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通过《钱学森手稿》及“我”的所闻体现钱学森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然后,依次从钱学森的才能、勤奋、胸怀、个性等方面介绍他。4.[答案]①批判科研道德的堕落;②痛恨院士评选的公关行为;③抨击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⑨段“不识时务”的举动使邹承鲁赢得“科学界真理斗士”的赞誉;第⑥⑦⑧三段写到他的“不识时务”的举动,概括这三段内容要点,就可得出答案。5.[答案]①热爱并尊重科学;②痛恨当代人浮躁,不珍惜良好的科研环境;③崇敬导师的品质;④忧虑于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受到阻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全文多处写到“说真话”,“说真话”的原因也应分布在全文中。寻找关键句作为突破口,如第②段“因为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他才不敢对科学有丝毫懈怠”,第④段“科学界却刮起了浮躁之风,所以他着急,所以他批判”,第⑥段“被导师删掉,他很是震撼”,第⑧段“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等等,对这些信息再进行整合。6.[答案]描写手法:细节描写。作用:突出了邹承鲁纯真、直率的性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很容易看出;注意结合传记的文体特点,从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邹承鲁的作用及对全文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7.[答案]文章开篇采用倒叙手法,(2分)写希特勒指使人越洋过海跟踪到美国暗杀弗兰克,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2分)又为下文表现弗兰克的行为及影响埋下伏笔。(2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顺叙、插叙、倒叙等叙述方式的理解,第二问需要切合倒叙常见的作用思考回答。8.[答案]①-5-\n面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弗兰克不但不接受希特勒的命令,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而且在离开时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3分)②寄居在美国,弗兰克却不低头沉默,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美国用原子弹对付日本。(3分)[解析]首先要理解这句话蕴含了弗兰克身上的什么品质,然后在全文范围内找到能反映这一品质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描写,适当地进行概括后不难得出答案。9.[答案]因为在作者看来,弗兰克是一个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但这种“温和”并不代表“温驯”。弗兰克不畏强权而敢于反抗、不因寄居别国低头沉默,而勇于倡导自己的正确主张。(3分)结尾这样陈述,既表达了作者对弗兰克的高度赞美,也有画龙点睛之妙。(3分)[解析]分析语言的用意所在,可以从话语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物形象塑造起到的作用分析。结合全文对弗兰克这个人物的描写,应不难分析出答案。-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36:58 页数:5
价格:¥3 大小:113.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