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试题研究】2022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35讲 常见的化合物(一) 浙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5讲 常见的化合物(一),分类一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常见的酸)【考点梳理】1.物理性质浓盐酸浓硫酸溶质的化学式__HCl____H2SO4__色、态、味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_无色油状液体__挥发性_有___无__吸水性_无___有__2.浓硫酸的特性(1)浓硫酸具有_吸水__性,故可作干燥剂,但不可干燥氨气,原因是硫酸与氨气可以发生反应生成铵盐(NH4)2SO4,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H2SO4+2NH3===(NH4)2SO4__。(2)因浓硫酸有强烈的_腐蚀性__,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_大量水冲洗__,然后涂上3%~5%的_NaHCO3溶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__。(3)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_浓H2SO4__沿容器壁缓缓注入_水__里,并不断_搅拌__。切不可将_水__倒进_浓H2SO4__里!【活学活用】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描述错误的是(D)A.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B.有强烈的腐蚀性C.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D.可在量筒中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酸的通性)【考点梳理】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由于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_H+__。2.酸的通性(1)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_红__色,无色酚酞试液_不变色__;(2)酸与碱反应生成_盐和水__;(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_盐和水__;(4)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_盐和氢气__;13(5)酸与某些盐反应生成_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__。【活学活用】2.(2022·嘉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B )A.有酸味的物质B.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C.一切酸中都含有氧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3.小李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作用时,归纳成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A)A.紫色   B.蓝色   C.红色   D.无色,分类二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常见的碱)【考点梳理】1.物理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俗名_苛性钠__、__火碱__、_烧碱___熟石灰__、__消石灰__物理性质色、态_白色固体___白色粉末__溶解性_易__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_微__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减小__吸水性易吸收水分而_潮解__能吸收少量水分腐蚀性有强烈的腐蚀性_有腐蚀性__制法(写化学方程式)_CaO+H2O===Ca(OH)2__用途(1)作气体干燥剂;(2)作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1)作建筑材料;(2)改良酸性土壤;(3)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石灰乳和CuSO4溶液的混合物)2.氢氧化钠的保存:根据性质确定保存方法,由于固体NaOH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_潮解__,易吸收CO2而_变质__,所以必须_密封__保存,且试剂瓶瓶塞用橡皮塞,而不能用玻璃塞。【活学活用】4.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B)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13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碱的通性)【考点梳理】1.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_OH-__。2.碱的通性(1)碱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蓝色__,无色酚酞试液变_红色__。(2)碱与酸反应生成_盐和水__。这种反应也叫_中和反应__。(3)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__盐和水__。(4)碱与某些可溶性盐反应生成_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__。【活学活用】5.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C)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6.(2022·丽水)小科为研究“碱与盐反应”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每支试管盛有3毫升溶液,分别向试管中只滴加3滴溶液。除氢氧化钙溶液是饱和外,其余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组和乙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B.乙组和丙组实验均能观察到蓝色沉淀C.乙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丁组多D.戊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丙组少,分类三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考点梳理】1.中和反应:酸和_碱__作用生成_盐__和_水__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2.中和反应的实质:酸电离出的_H+__与碱电离出的_OH-__结合生成_水__,反应式为__H++OH-===H2O__。【活学活用】7.下图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13(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__等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2)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_氢氧化钠溶液__(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下同)滴入_盐酸__中,理由是_随着滴入溶液的增加,溶液的pH增大__。(3)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NaCl、HCl__(写化学式),若在此溶液中滴入石蕊溶液,溶液显_红__色。,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点梳理】1.改良土壤的_酸碱性__。如用_熟石灰__中和酸性土壤。2.处理工厂的废水。如硫酸厂的污水可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化学方程式为__H2SO4+Ca(OH)2===CaSO4+2H2O__。3.用于医疗。如用氢氧化铝中和人体内过多的酸,化学方程式为__Al(OH)3+3HCl===AlCl3+3H2O__。【活学活用】8.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C)A.纯碱和稀盐酸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工厂废水中含有的硫酸可以用氨水中和D.中和反应的发生必须借助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9.(2022·丽水)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判断面粉品质优劣的测定项目通常有:淀粉含量、灰分含量及面粉酸度等。面粉酸度的度数是指中和100克面粉中含有的酸所耗用质量分数为0.4%氢氧化钠溶液的毫升数,面粉酸度与面粉品质的关系如下表。面粉酸度与面粉品质的关系表面粉酸度<2°2°~4.5°>4.5°面粉品质新鲜面粉陈年面粉霉变面粉请回答:(1)为检验某种面粉中是否含有淀粉,取一定质量的面粉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缓缓加热,溶解,取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加碘液,若溶液__变蓝__,就说明该面粉中含有淀粉;(2)称取5克某种面粉放入锥形瓶,加入适量蒸馏水搅匀,为减小实验误差,现用质量分数为0.004%的氢氧化钠溶液来进行测定,恰好完全反应时共消耗2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计算该面粉的酸度,并判断其品质(忽略两种氢氧化钠溶液密度的差异)。解法一:面粉酸度的度数为:22毫升÷(0.4%/0.004%)×(100克/5克)=4.4毫升即面粉的酸度为4.4°,介于2°与4.5°之间,故面粉为陈年面粉。解法二:100克面粉消耗的0.004%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数为:100克÷5克13×22毫升=440毫升0.004%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数换算为0.4%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数(即酸度数)为:0.004%÷0.4%×440毫升=4.4毫升即面粉的酸度为4.4°,介于2°与4.5°之间,故面粉为陈年面粉。13,专项一  酸的性质)【重点提示】硫酸与盐酸都具有酸的共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都能与活泼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碱和某些盐发生反应。硫酸与盐酸有一些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硫酸与盐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氢离子(H+)。但两种酸又各有个性特点。【例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1)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C_______。(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点拨】涉及到酸的化学性质的题型很多,如变魔术、推断、除杂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即酸的化学性质。如:①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化学性质相似,不管是实验室中的HCl、H2SO4,还是厨房中的醋酸,要能举一反三;②不同物质与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不同,如:石蕊试液遇酸变红,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分别得到蓝色、黄色等溶液;金属单质、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气泡;有些特殊盐与酸反应有沉淀产生,如HCl与AgNO3,H2SO4与Ba(NO3)2等。【答案】(1)NaOH CuCl2 Na2CO3(或NaOH HNO3 Fe2O3) (2)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OH+HCl===NaCl+H2O;或2NaOH+CuCl2===Cu(OH)2↓+2NaCl;或Na2CO3+CuCl2===CuCO3↓+2NaCl等](合理即可)1.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下图是盐酸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反应的知识网络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M代表的是_盐__类物质。(2)实验室常用M与稀HCl反应来制取CO2,写出M的化学式_CaCO3__。(3)盐酸能与碱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_H+__(写离子符号)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H2O。(4)工业上常用稀HCl除去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Fe2O3+6HCl===2FeCl3+3H2O__。,专项二  碱的性质)13【重点提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有着共同的化学性质:①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与某些可溶性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水溶液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例2】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地应用于造纸、纺织、石油化工、印染等行业。(1)氢氧化钠的俗名是_______(只写一种)。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固体,标签上写着“氢氧化钠”。为了检验里面是否还存在NaOH,实验员取少量该固体样品进行以下实验:(温馨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3)根据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说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填序号)。A.CaCl2      B.Na2CO3C.NaOHD.Na2CO3和NaOH(4)如果白色沉淀中含有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点拨】氢氧化钠由于具有强腐蚀性,所以被称为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久置的氢氧化钠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发生变质,要检验固体中是否存在NaOH,通常用无色酚酞溶液,但Na2CO3的水溶液也显碱性,因此必须先利用沉淀法将Na2CO3除尽,然后再用无色酚酞进行检验。【答案】(1)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 2NaOH+H2SO4===Na2SO4+2H2O (3)C (4)CaCO3、Ca(OH)22.(2022·广州)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了实验探究。假设1:只含KOH;假设2:含KOH和K2CO3;假设3:只含K2CO3。(1)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__2KOH+CO2===K2CO3+H2O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有气泡产生__,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3)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①“操作1”的名称是_过滤__。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_CaCO3__。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_将碳酸钾完全反应,防止对接下来的实验干扰__。(4)变质试剂也有利用价值,从KOH和K2CO3的组成和性质看,这瓶变质试剂的用途是_13做钾肥(其他答案合理均可)__(写出一条)。,专项三  中和反应)【重点提示】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由于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各显示不同的颜色,因此根据颜色变化可判断中和反应的终点。【例3】某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钙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甲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结论:两种物质未发生反应。乙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滴有几滴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慢慢滴加盐酸,溶液由_______色变为无色。结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认为乙的实验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中和反应。并对甲的实验继续探究。【提出问题】甲实验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质?【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猜想二,有CaCl2和Ca(OH)2;猜想三,有CaCl2和HCl。【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丙同学设计了方案1和方案2,并按方案进行实验。方案编号方案1方案2方案3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甲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实验现象对比标准比色卡:pH<7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CaCl2【实验结论】丙认为猜想三正确。【实验评价】丙的实验操作和方案中有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讨论后通过方案3即证明了猜想三正确,其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实验拓展】为节约资源和避免实验废液对环境污染,小组同学将方案1和方案3及甲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溶液混合(混合时未见明显现象),13并对混合液中的盐分离回收。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要分离的盐所用试剂主要操作【点拨】本题综合考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pH的测定等知识,难度较大。由于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因此可借助酚酞试液充当该反应的“裁判”。先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会变成红色,然后再向变红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当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表明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方案1中,将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的操作不正确,这样会污染待测液;方案2中,能够与AgNO3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物质可以是HCl,也可以是其他氯化物(即溶液中有Cl-的物质),因此并不能得出溶液中一定有CaCl2的实验结论;另外也可用向样品溶液中加碳酸钠溶液的方法,验证甲实验后的溶液中含有CaCl2和HCl(猜想三),若先有气体产生,后有白色沉淀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CaCl2+Na2CO3===CaCO3↓+2NaCl),则可证明猜想三正确。方案1所得溶液与甲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溶液的成分一致(含有CaCl2和HCl),方案3将CaCl2和HCl转化为NaCl,则将以上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含有的盐是CaCl2和NaCl,可通过向其中加入适量Na2CO3的方法,将其中的CaCl2先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和NaCl,经过滤、蒸发可得到NaCl;然后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将CaCO3全部转化为CaCl2,从而实现两种盐的分离。【答案】红 Ca(OH)2+2HCl===CaCl2+2H2O 方案1中使用pH试纸的操作不对;方案2中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并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有CaCl2 先有气体产生,后有白色沉淀产生要分离的盐所用试剂主要操作CaCl2,NaClNa2CO3,HCl向混合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液加热蒸发即得NaCl;将过滤后的固体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对溶液加热蒸发即得CaCl23.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B )①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2022·杭州)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C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13, 探究   中和反应)【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猜想二:块状固体溶于水可能有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现象。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正确方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________。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方案现象和结论【点拨】(1)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可以作为干燥剂的原因是氧化钙有很强的吸水性,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熟石灰),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甲同学将生石灰干燥剂放置在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就会分别与氧化钙、氢氧化钙作用,因此块状固体B中可能含有的物质为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2)氧化钙与水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热,若块状固体B中含有氧化钙,溶于水中会放出热量,使水的温度升高,可通过对水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或触摸来验证自己的猜想。(3)根据(1)知道块状固体B中可能含有的物质为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溶于水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白色固体C除了可能是氢氧化钙、碳酸钙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钙的混合物,要证明是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需要分别证明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存在,氢氧化钙可利用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来证明,碳酸钙可利用它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来证明。【答案】(1)氢氧化钙 碳酸钙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2)放热 ①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②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同时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 ④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在试管口套上一只瘪气球,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等(只要写出其中的任意两种即可)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方案现象和结论步骤①:将所得固体C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再向其中滴入两滴酚酞试液;步骤②:向试管中滴入稀盐酸①若溶液变红,则白色固体C中含有Ca(OH)2;若溶液不变红,则白色固体C中不含Ca(OH)2;②若有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C中含有CaCO3;若无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C中不含CaCO3131.学过氢氧化钙与盐酸之间能发生反应后,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要用实验的方法通过相应的现象来证明氢氧化钙和盐酸也能发生反应。【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钙和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和相应现象如图所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稀盐酸的质量7.3g7.3g7.3g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3g7.4g9g滴加碳酸钾溶液后的现象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讨论与交流】(1)第三次滴加碳酸钾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K2CO3+Ca(OH)2===CaCO3↓+2KOH;CaCl2+K2CO3===CaCO3↓+2KCl__。(2)第一次滴加碳酸钾溶液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稀盐酸有剩余__。(3)实验证明氢氧化钙与盐酸能反应,理由是__由于随着碱的滴加出现的实验现象不同可确定酸在不断的消耗__。【常见误区】1.打开浓盐酸瓶盖后,冒出的是白雾而不是白烟。注意烟和雾的区别。2.碱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Cu(OH)2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为Cu(OH)2难溶于水。3.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SO2、CO2、HCl等能与它反应的气体,可干燥O2、N2、H2、CO、NH3等气体。4.做中和反应实验时,由于NaOH与盐酸反应没有现象产生,无法确定反应是否发生,于是向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证明反应已经发生。【例2】如图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C.反应前后数量没有变化的粒子是Na+、Cl-和H2OD.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解】此题易错选A。13【点拨】原因是考生不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认为复分解反应一定要是AB+CD===AD+CB的形式。其实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某两个离子之间的反应。C项中水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是部分考生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答案】C2.(2022·佛山)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B.a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C.A点溶液的溶质为NaCl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13:23 页数:13
价格:¥3 大小:472.3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