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中考特训六中和反应的探究同步练习新版粤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特训(六) 中和反应的探究题型一 判断中和反应能否发生1.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如图6-Z-1所示。图中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图6-Z-1A.稀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C.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方法点拨判断中和反应能否发生的方法:(1)通过指示剂颜色的改变进行判断。通常将酚酞溶液滴入碱溶液,再加酸,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反应能发生。(2)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若向碱溶液中加酸,pH小于或等于7时证明反应能发生;若向酸溶液中加碱,pH大于或等于7时证明反应能发生。(3)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酸碱混合后,溶液温度升高,证明反应能发生。2.2022·十堰实验小组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了如图6-Z-2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4\n图6-Z-2探究实验一:酸能否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甲同学进行了实验一,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2,说明酸能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探究实验二:酸能否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乙同学进行了实验二,当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发现试管②中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酸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的结论。丙同学对此产生怀疑,并利用实验后的物质继续探究:[分析]丙同学测定试管②中上层清液的酸碱度,读出pH=12,说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丙同学由此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丙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后的废液进行实验,将试管②中物质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静置,再将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缓慢逐滴加入,说明酸能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6-Z-3所示: 图6-Z-3(1)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3)B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4)从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无变化”)。(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二 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方法点拨中和反应与pH曲线的关系图(以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例):4\n图6-Z-4曲线图中pH在7以下的某一点(除起点外)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HCl;pH等于7时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pH在7以上的某一点(除起点外)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NaOH。4.2022·临沂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猜想Ⅰ:只有CaCl2;猜想Ⅱ:有________________;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猜想Ⅳ:有CaCl2、HCl和Ca(OH)2。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通入CO2滴加Na2CO3溶液4\n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大家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点拨判断反应后的溶质成分:(1)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生成物盐。(2)酸过量:溶质有生成物盐和过量的酸。(3)碱过量:溶质有生成物盐和过量的碱。5.2022·陕西小青按如图6-Z-5所示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图6-Z-5(1)图E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甲烧杯中的物质应是____________。(2)小青观察到图C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认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楚想用紫色石蕊溶液、氧化铜粉末、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进一步确定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44典题讲评与答案详析答案速查1.C 2.探究实验一: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探究实验二:[分析]Na2SO4、NaCl、NaOH[解释]几滴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确定酸不与难溶性碱反应(合理即可)[验证]蓝色沉淀逐渐溶解(或蓝色沉淀部分溶解或溶液变为蓝色)3.(1)放热 (2)蓝 (3)NaCl (4)减小(5)有气泡产生 CaCO3+2HCl===CaCl2+H2O+CO2↑4.[演示实验]2HCl+Ca(OH)2===CaCl2+2H2O[猜想与假设]CaCl2和HCl HCl和Ca(OH)2不能共存[实验探究]石蕊溶液变蓝 溶液变浑浊[评价反思](1)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2)反应物是否过量5.(1)浓硫酸\n(2)H2SO4+2NaOH===Na2SO4+2H2O(3)氯化钡溶液典题讲评1.[解析]试剂②滴入试剂①显红色,加入试剂③后又变为无色,说明试剂①是稀氢氧化钠溶液,试剂②是酚酞溶液,试剂③是稀盐酸。3.[解析](1)由图像可以看出,开始时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2)A处是未滴加稀盐酸的溶液,此时烧杯中只有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加石蕊溶液呈蓝色。(3)B点的温度最高,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4)从B到C的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pH逐渐变小。(5)C点的溶液中含有盐酸,加入碳酸钙后,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4.[解析][演示实验]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猜想与假设]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当其中一种物质有剩余时,溶质可能为CaCl2和HCl或CaCl2和Ca(OH)2,不可能为CaCl2、HCl和Ca(OH)2,因为HCl和Ca(OH)2不能共存。[实验探究]溶液中含有Ca(OH)2,显碱性,石蕊溶液遇碱变蓝;CO2能与C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评价反思](1)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Ca(OH)2存在。(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5.[解析](3)因为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成红色,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说明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或酸性。紫色石蕊溶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遇到酸性溶液变为红色,现象不同,能达到目的;金属氧化物可与酸反应,固体溶解,用氧化铜粉末能达到目的;碳酸钠溶液遇到酸会放出气体,能达到目的;不管溶液呈酸性还是中性,溶液中都含有SO42-,都能和Ba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达到目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0:59:44 页数:5
价格:¥3 大小:702.2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