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设计】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训练题 人民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0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据统计,1951年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获得的利润超过国民党统治下22年中的任何一年,这主要是因为(  )。①解放后限制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都已消除 ②民族资本摆脱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束缚 ③党和国家采取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④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③④答案 C2.对下表数据反映出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品种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粮1.95亿吨19%30%棉164万吨26%93%钢535万吨296%580%煤1.3亿吨96%210%电193.4亿千瓦时166%320%原油146万吨235%-①我国“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②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③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④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粮棉增产有限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1957年是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一年,表中增加的数据能充分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从钢、煤、电、原油的增长幅度及教材知识,可推断②③正确。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故④错误。答案D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7\n解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幅图分别对应“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迁中农民最终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变化,仍然归集体所有。土地的用途及规模改变较小。答案 A4.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 该杂志发表于1958年11月,封面内容为水稻放卫星。从中可知信息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盛行,故A项正确。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分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3、1970年,故B、C两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 A5.田纪云在《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这段话反映了()A.农民不支持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很大的阻力C.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的现象D.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满解析仔细阅读题干可以看出田纪云说的是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的怨言说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的现象。答案C6.中共八大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我国()A.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B.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完成D.已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7\n答案A7.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如下表所示(部分)。阅读下面的表格,指出导致后两年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19662534+317.3%558.7+24.4%19672104.5-10%419.4-25%19682015.3-4.2%361.3-13.9%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B.国际形势紧张,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备战C.“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D.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解析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和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减。答案 C8.“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解析 1973、1975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上升主要归功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时的整顿活动,故选D。答案 D9.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7\n解析 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答案 C10.1957年与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该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农业生产大幅下降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答案C11.口号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下列口号中,与“汽车工业放异彩,半年制成两百种”、“每天都有一种拖拉机诞生”等口号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的是(  )。A.“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B.“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C.“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1970年)D.“抓住时机,推进改革”(1985年)答案 B12.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C1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我国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变化的是(  )。7\n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正确探索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失误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然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953~1956年应该是增长的,排除A、D两项。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不断提高,排除B项。本题选C。答案 C1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中“上海市装訂生產合作社”和“1954年12月”“股金證”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项正确;“工业‘大跃进’时期”与“1954年12月”不符,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C项错误。答案 D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工农业总产值396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财政总收入80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国民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3%材料二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工农业工业农业总产值或收入4504亿元3219亿元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5.1%4.6%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请回答:7\n(1)材料一、二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怎样的关系?解析 本题以“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联系中共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来分析。第(2)问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分析。答案 (1)材料一:①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②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材料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持久保持。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7\n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9:38 页数:7
价格:¥3 大小:176.6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