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设计】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第1课时 梭伦改革(教师版)人民版选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课时 梭伦改革雅典往何处去1.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1)贵族在政治上把持了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平民虽享有公民权,却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受到贵族的压迫。(2)贵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在贵族多种方式的剥削下,许多平民失去土地,陷入赤贫。广大平民受到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3)贵族的专权与剥削激起平民阶层的普遍不满,公元前7世纪时,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为尖锐。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尖锐(1)随着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尽管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然遭到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2)表现:工商业奴隶主不满贵族的统治,在政治上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3)公元前7世纪后期,雅典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面临严峻的社会危机。3.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1)公元前631年,贵族青年基伦发动暴动,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人专权的僭主政治,在平民和贵族的联合抵制下失败。(2)在吸取基伦暴动的教训之后,人们尝试在原先的体制内实行改革。重视经济问题,实行法制改革成为方向之一。(3)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受命编订了以严刑峻法为明显特点的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德拉古法典》,但它基本上是站在贵族立场上,并不能保护平民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平息平民的不满及化解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4.萨拉米危机公元前600年左右,平民开始酝酿暴动;雅典的西部邻居麦加拉乘机夺取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萨拉米危机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雅典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着手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1.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限制土地兼并。这个措施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其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41\n(2)采取措施鼓励出口、发展工商业,这些措施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平民生活;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2.政治领域(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来享受政治权利,保护了贵族的利益。(2)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3)组建民众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由抽签产生,从而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梭伦的遗产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1)物质基础:梭伦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2)社会基础:梭伦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3)制度保障: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4)梭伦依靠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在改革中创立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5)对人类的影响:梭伦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它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一、梭伦改革的背景社会矛盾尖锐(1)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压迫、剥削平民。(2)平民无法参与政权,受到贵族剥削。(3)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出现并壮大,要求在政治上获取地位。史料一 公元前7世纪,雅典氏族贵族利用自己垄断的政权残酷地剥削、压迫平民。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或将土地抵押给贵族沦为“六一汉”(因为他们为富人耕田,按此比率纳租),或变为债务奴隶,或流亡国外。这种情况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极度尖锐,社会动荡不安。41\n导读:贵族对平民大肆剥削压榨,平民政治上无平等参政权,经济上丧失土地,债务沉重,贫富分化严重,内战危机严重。史料二 对当时统治秩序不满的还有靠经营工商业而致富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包括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船主)。他们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由于大都出身于平民,在政治上也受到贵族的歧视,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他们反对贵族利用高利贷和地租盘剥农民推行债务奴隶制,因为这会造成雅典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萎缩、国内市场狭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随着本身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也迫切要求推翻贵族统治,掌握城邦政权。导读:贵族的特权统治严重影响了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工商业奴隶主成为推动改革或革命的力量。二、梭伦改革的特点1.从目的看: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从措施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3.从立场看: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4.从结果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史料 梭伦曾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导读:梭伦改革体现了“中立”及“折中”的改革立场,但实质上仍然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统治,并未能真正解决阶级矛盾。三、梭伦改革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1.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小农经济,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等级高低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3.创立四百人会议,使第三等级的公民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4.组建公民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史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导读:梭伦通过改革废除了债务及债务奴隶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史料二 梭伦的等级改革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41\n雇工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导读: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使部分平民尤其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获得了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了民主的基础,也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历史钩沉】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3)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创立的公民行使职权的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现实链接】梭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改革,对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热点材料】2022年3月14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思考:梭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改革与创新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何借鉴意义?提示:(1)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应该强化监督功能,尤其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2)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证。(3)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作出变化。(4)改革是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41\n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打破特权,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问题;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影响深远,巩固了统治不经济提倡发展工商业重农抑商政策政治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基础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拓展思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提示:梭伦崇尚中庸,手段相对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材料二 基伦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摘自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材料三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1)根据材料一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当时的平民分化为哪两类?(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有何启示?(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指什么?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的表现及影响。第(1)问,应结合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进而分析平民由于经济状况的转变所带来的区别;第(2)问,在肯定德拉古立法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合理分析其消极影响,全面的认识《德拉古法典》;第(3)问,注意理解“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所指的就是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与激化,进一步认识“含义”,即雅典必须进行社会改革,以缓和矛盾解决“危险的境地”。答案 (1)形式:“六一汉”和债务奴隶;多山地形导致耕地缺乏、分散,加之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生产;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园艺业发展,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高,海外市场的扩大既可能使小土地所有者获利,获利者成为雅典新兴的社会阶层——工商业奴隶主;也可能使小土地所有者负债,一旦负债就意味着以土地或人身作抵押,而沦为债务奴隶。41\n(2)失:力图以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专权,没有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国内形势更加紧张,平民开始酝酿暴动。得: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对于抑制贵族专权有一定意义;法律的成文化和公开化对于雅典政治走向民主也有重要意义。启示: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一定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发现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含义: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一步到位,废除贵族专制统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材料二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材料三 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结合教材指出这项措施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问,由梭伦改革的背景和材料一诗句可得出答案;第(2)问,由材料二“……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可知是颁布“解负令”;第(3)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关键是注意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的改革。答案 (1)贵族和平民。中庸性。(2)颁布“解负令”。这个措施实际上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3)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司法制度:设立公民民众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41\n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2课时 商鞅变法大变革时代1.经济(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其中魏国旧臣吴起在楚国变法比较有名。(3)兼并战争频繁,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其中儒家的代表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以重视农业、加大对立功官兵的奖赏及“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赢得秦孝公的赏识。2.以“南门立木”取信于民,还对破坏新法的人予以严厉打击。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全面推行新政。强国之术1.经济(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3.政治(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废除“世卿世禄制”。(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41\n秦国崛起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2)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变革时代——客观背景(1)诸侯争霸的推动:随着诸侯争霸,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了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2)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继其之后,楚国起用吴起进行变法。(3)“百家争鸣”的推动:法家的学说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史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导读: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到各国轻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史料二 秦孝公“招聘”41\n导读:秦孝公为实现富国强兵,发布求贤令,决定变法。二、商鞅变法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史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导读: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提高。史料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导读:商鞅采取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史料三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导读:商鞅“轻罪重罚”。【历史钩沉】商鞅变法的影响(1)经济上: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41\n(2)政治上: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商鞅颁布了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现实链接】商鞅对秦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当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纵深也有借鉴意义。【热点材料】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成新农村建设绊脚石近年来,“闲时进城务工、农忙回家种田、过节回家过年”成了很多农民工的生活写照,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不能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所以农民工只好处于半工半农的状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等农业资源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多元化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考:商鞅变法关于经济发展的举措对当今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启示?提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的主要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4)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拓展思考:商鞅变法中多采用“南门徙木”或将变法条款张贴在墙上的方式进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商鞅变法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41\n1.(2022·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材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从材料的“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其乱至矣”等有效信息来归纳。第(2)问,“丰碑”主要是从其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的角度来阐述。从其政治角度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角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来展开论述。答案 (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41\n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材料四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再认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注意:组织答案时语句要通畅,言简意赅。答案 (1)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3)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3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智者的选择1.社会矛盾尖锐(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41\n(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逐渐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二、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经费,严惩贪赃枉法,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3.迁都洛阳: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3年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为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4.革除旧俗(1)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2)讲汉话。(3)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3.北方民族大融合(1)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1\n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史料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历史学习》导读: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史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州(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导读:孝文帝推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同时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还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史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导读:孝文帝让群臣必须在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之间选其一。其真实目的则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史料三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导读: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改革面临阻力,也表明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41\n导读:洛阳的繁盛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史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导读: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钩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1)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看,是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现实链接】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也是各民族交融、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热点材料】2022年9月9日,“2022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新闻发布会在延吉举行。“2022中国优秀民族节庆”评选活动旨在“打造中国品牌节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公正、公益、科学”的评选原则,参考国际节庆协会的权威评价体系,面向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节庆,推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创新,并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节庆,打造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建设有着怎样的启示?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就特别需要汲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之长以补自身之短,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善于借鉴、吸收、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最终获得重大发展。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主要异同点41\n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拓展思考: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逐步从历史上消失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鲜卑族消亡了?提示: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加快了它的封建化和汉化过程,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并没有消亡。1.(2022·南京、盐城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魏书》(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第一小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措施:均田制。41\n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到的“计口受田”这一信息入手回答。第(2)问,联系教材知识回答,注意答案的条理化。第(3)问,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论述。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措施加速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的“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41\n(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  项目领域  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续表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政治上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组太学,撰注教材41\n改革学校制度短暂的变法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2.显著成效(1)财政收入增加。(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3.不足(1)指导思想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新法实行过于急进。4.终归失败:宋神宗去世,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战斗力弱,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4.宋神宗支持变法。史料一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年代收入(贯)支出(贯)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导读: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状况,这是“冗兵、冗官、冗费”的结果。41\n史料二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导读: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史料三 北宋农民负担表项目景德年间庆历年间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233万(贯)4400万(贯)导读:北宋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史料四 (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导读: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史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民举息于豪民,今之贫民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导读:王安石试图用青苗法限制高利贷商人的盘剥和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以法令形式处理国家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史料二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导读:通过方田均税法达到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的多重目的。史料三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导读:这反映出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历史钩沉】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41\n(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就被废除。【现实链接】从关注“三农”的层面,看待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功用。【热点材料】温总理曾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提出著名的“三不足”论断,意谓不畏惧自然灾异现象,不拘泥于前人的法规制度,不害怕人间的闲言碎语。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被温总理高明地化用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三不足”完全可以被赋予新的涵义,新的思想。而且,此话和林则徐的名联连在一起说,更升华了不断革新的勇气。思考: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当前开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谈谈你的认识。提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结果都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以理财富国为中心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拓展思考: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但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就连下层的平民也不支持变法,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开辟财源,以更多获取税收、积累财富,这违背了经济规律,同时其实施的方法过于激进。1.(2022·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1\n材料一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根据“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理财主张,指导思想从主张里归纳。第(2)问,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无术”、“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3)问,王安石的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仁的思想。是为了挽救北宋危机,体现社会责任,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 (1)理财主张:节用、生财、流通。指导思想:开源节流。(2)政策:国家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影响: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思想:义(仁);经世致用。2.(2022·潍坊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王安石传》41\n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注意审题,要求分别概括,因此应逐个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从关键词“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祸乱”等信息中去提取。材料二从“急于见功”、“刚狠暴戾”、“未能尽善”、“不知有害”等关键词中来提取。第(2)问,主要考查多角度回答问题的能力。结合第一问的问题逐个提出影响成败的因素。所以在表述上要注意用“是否”一词,来对应“成败”一词。答案 (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等。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5课时 俄国农奴制改革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水平远低于西欧。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1)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2)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3)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3.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近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性质:非正义战争。41\n(2)结果:俄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3)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4.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改革的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国威。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农民的“解放”1.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2.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但需交纳高额的赎金。3.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即“村社”,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改革的评价与影响1.改革具有两面性(1)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具有进步性。①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②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地主经济也向资本主义方式演变。(2)改革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2.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内容①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分别设立地方自治会议及城市杜马。②贯彻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对司法机关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实行公开诉讼程序。③军事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对军事管理系统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2)影响: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农奴制的废除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2)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中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工业也引人注目。41\n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因农奴制的存在,发展水平严重落后;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资本依赖西欧。2.政治:农奴制弊端日益暴露,农奴起义不断,局势动荡,农奴制存废成为焦点。3.军事: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史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铁路里程对比表  国别项目  俄国英国比例生铁26万吨385万吨1/14.8铁路1500俄里15000俄里1/10导读:俄国虽已开展工业革命,但生产能力、交通运输等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史料二 据沙皇政府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全国共发生了一千多次农民起义,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他们从拒服劳役、抗纳代役租开始,继而发展到烧毁庄园、杀死地主,甚至发展成反对沙皇政府的大暴动。——人民版选修教材导读:越来越多的农民起义直接威胁到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史料三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把农民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减……农民骚动、起义不断发展。——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导读:克里米亚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空前破坏了工农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成为巩固统治的必然选择。二、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方面看,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41\n史料一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导读: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但农民受到残酷的掠夺。史料二 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阴影所示部分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导读:农奴真正可支配的土地比例很少,实际上改革是对农民的变相掠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历史钩沉】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现实链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解放后的农民由于购买力低下,仍制约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值得探讨的。【热点材料】2022年11月19日,国土部副部长王世元表示,国土部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鼓励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成立集体土地农业经合组织、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等,使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充分的股权,通过完善和强化土地用益物权,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最大化。思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的农民状况的改变,对中国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化有什么重要启示?提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民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国家在提高农民政治地位的同时,却用“牺牲”农民经济利益的手段完成这次改革。中国农村目前的改革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和提高其生活水平。41\n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异同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①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③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对外影响相似,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都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同点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而实行改革政策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进行改革,  拓展思考:两国的改革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革也都不彻底,但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发展的态势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导致这种差别的根源是什么?提示:根源于俄国1861年改革中对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根除的不彻底,尤其是解放后的农民购买力极端低下,严重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俄国英国比例生铁(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1/14.8铁路总长(1861年)1500俄里15000俄里1/10材料二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材料三 解放农奴41\n材料四 (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2)列宁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改革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解析 本题通过一组有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图文材料,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及其影响的能力。第(1)问,要将俄国的生铁产量及铁路长度与英国的对比,并结合农奴制的弊端分析原因;第(2)问,要立足材料二列宁对改革实质的剖析,分析材料三中图片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答案 (1)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原因: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为了赎买份地背负起沉重的债务。在材料二中列宁已揭示了这次改革是对农民施行的侮辱与欺骗;材料三中的现象是作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粉饰,也说明了农民在改革之初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蒙蔽和欺骗。(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足: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对农民严重不公,引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苏联史》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被称为暂时义务农。——俄《1861年改革法令》41\n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解析 可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结合材料回答第(1)问;第(2)问,应从各自拥有的权利来分析;第(3)问,要根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进行回答;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一、四回答第(4)问。答案 (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完全自由的农民则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6课时 明治维新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但受到德川幕府闭关锁国专制统治的阻碍。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权。明治维新的举措1.政治:彻底破除旧政治体制。41\n(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3)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培养士兵的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2)培养高级军事人才。(3)建立近代化海军。(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1)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普及初等教育,宣扬天皇权威。(2)创办各类学校,培养专门人才。(3)部分学术团体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迅速崛起的日本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发展迅速。(2)在政府的扶植下,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也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操纵了国家经济命脉,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3)采用军事手段为国内的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2.政治: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1)1889年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把日本天皇制度确定下来。(2)宪法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承认了人民享有选举权等民主权利。3.对外踏上军国主义道路(1)利用有利的国内国际条件,废除了不平等条约。(2)加紧向朝鲜、中国侵略,1904年又打败俄国,树立了日本在东亚的强国地位,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41\n一、明治维新的背景1.内忧(1)当时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将军手中。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落后于西方国家。(2)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大商人等工商业者,但他们政治上无权,资本主义与封建统治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级武士的经济状况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2.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史料一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甚至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导读: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史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5,而国际市场上却是1∶15,也就是日本的白银价格比国际市场上要贵三倍多。”导读:西方商人进行银元套购,加剧了日本经济状况的恶化。史料三 将军和大名因财政之绌,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使中下级武士的生活日益陷入困境。因此,中下级武士对社会现实相当不满。导读: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状产生极度不满,后来成为倒幕运动的主力。史料四 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导读:新兴商人集团出现,政治地位提高,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二、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史料一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41\n导读: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以各种政策为杠杆,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史料二 “文明开化”导读:社会生活习俗变革全面彻底,反映出西方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史料三 (日本明治政策)改变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导读:明治维新涉及到各个层面,体现向西方学习的全面性、主动性和选择性、与国情相结合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等特点。三、《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特点1.从颁布方式来看,以天皇名义颁布,是钦定的方式。2.从内容上来看,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3.从性质上看,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4.从影响来看,它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和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历史钩沉】明治维新的意义(1)性质:以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2)影响①积极:改革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并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它为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②消极: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现实链接】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成为19世纪亚洲地区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明治维新的模式和部分举措对其他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热点材料】日本是一个人口众多,缺少资源、能源的国家,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是日本政府用以弥补自然资源不足、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贯作法。日本统治阶级极端重视与推动教育改革,改革过程中注意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选择有利于己的教育实际经验,并频繁地进行总结和调整,从而确立起适应本国需要的教育制度(小学校、中学校、高等学校、大学)和课程体系,为日本发展高科技铺平了道路。41\n思考: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重视教育的做法,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启示?提示:科教兴国成为我国今天的国策,是及时而必要的。日本天皇与英国女王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异同日本天皇英国女王同都是国家元首,对外都代表国家,其地位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和体现异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助下行使立法权;还统帅陆军;权力至高无上,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英国女王作为国家元首,是虚君,其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统而不治”,  拓展思考:导致日本天皇与英国女王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迥异的根源是什么?提示:经济上,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政治上,日本国内缺乏民主传统。1.(2022·烟台诊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伊藤博文(1882年)(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2)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第(1)问,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首先找出伊藤博文有关政治制度改革的主张“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第(3)问,评价主要依据材料分析,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41\n答案 (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2)体现: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2.(2022·威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表现。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俄日学习,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第(2)问,吸收外来文明表现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保留传统文化表现在对日本政治传统中专制皇权的保留。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吸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7课时 戊戌变法酝酿中的变革41\n1.国际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2.国内背景(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②康梁的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的皆被废除。(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原因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②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戊戌余音1.戊戌变法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是爱国的和进步的。41\n2.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清末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实施“新政”,其措施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戊戌维新时的改革方案。3.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2.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潮。他们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些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3.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二、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目的及根源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目的:减少改革变法的阻力。3.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史料一 《孔子改制考》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导读:康有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史料二 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导读:维新思想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史料三 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导读: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三、百日维新的特点41\n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下至经济基础,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史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导读: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史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导读: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历史钩沉】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实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从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现实链接】一场顺应世界和中国进步潮流的戊戌变法却最终失败了,其间虽有大41\n环境的问题,但自身的薄弱之处却也是不可忽视的。【热点材料】2022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文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障碍主要有三:第一是人口众多;第二是资源瓶颈;第三是体制瓶颈。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来说,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体制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提示: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和社会基础,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改革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响应和支持;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民主化、文明化。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②新兴地主、商人不满。③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级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①封建危机严重。②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国际环境①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②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务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①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拓展思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境遇,其一成一败的结局是令人深思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1.(2022·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41\n,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旨,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康有为认为,西汉末年刘歆做“伪经”,以后的儒家经典是伪经。康有为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第(2)问,分析材料二、三信息中的现象找出变法中的“失误”。第(3)问,从材料四中“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提取信息分析回答。第(4)问,戊戌变法时期,“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思想旗帜才刚刚开始,即思想启蒙才刚刚开始。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失败原因”。答案 (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4)含义:思想启蒙。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41\n2.(2022·淄博模拟)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涩泽子爵·话论语》(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根据“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材料二中“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回答。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两则材料都在提倡尊重传统,学习西方的相同点。第(2)问,选取准确角度,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答案 (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41\n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赞科夫  4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9:27 页数:41
价格:¥3 大小:303.4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