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微专题第53练(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53练 语言表达+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建议用时25分钟1.[2022·海城同泽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__①__。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一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__②__,“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旨趣只是“__③__”,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__④__的新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B.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C.只有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D.只要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n2.右面是中国故宫博物院的院徽,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和寓意(文字和字母除外),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4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正史上的包拯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那些为人称颂的政绩,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勤勉刚正的实干家。__①__?答案在于,包拯虽然不是力挽狂澜的政治家,__②__——他并不长于诗赋,而是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闻名于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碰撞愈是强烈,__③__,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愈演愈烈。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绮子弟的追捧。(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n5.[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6\n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3练 语言表达+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1.(1)见仁见智 不合时宜 坐而论道 日新月异(2)B(3)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的情势或需要。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时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择表充分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可排除A、C两项;再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先“不负所托”,后“不辱使命”,可排除D项。(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呼唤考生的身份意6\n识”搭配不当。2.示例:构图要素:院徽标识整体是“宫”字形。寓意:“宫”字的一点作海水托玉璧状,取“珍如拱璧”之意,象征故宫博物院拥有并妥善保存珍贵文物;“宫”字的两个“口”,符合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建筑理念;下边不封口,寓意皇宫过去封闭,但如今的故宫博物院是开放的。解析:徽标往往“形简意赅”,主题突出,个性鲜明,蕴含着丰富的寓意。解答该类试题,首先审清题干,仔细观察徽标,描绘徽标内容;其次,思考徽标图案与“故宫博物院”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徽标寓意;最后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要求范围。3.①人们为什么要寻找包拯呢 ②也不是妇孺皆知的文学家 ③共鸣也愈加激亢解析:第①空,由后文“答案在于……”和“人们寻找的正是……”可知,横线处应是对人们寻找包拯、崇拜包拯的原因的提问,所以此处可填写“人们为什么要寻找包拯呢”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横线后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由“不长于诗赋”可知横线处要填写的内容应该与“文学”相关,由前文“不是……政治家”可知,横线处应与其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横线处可填写“也不是妇孺皆知的文学家”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由前文“……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和“碰撞愈是强烈”可知,此处应填写“共鸣也愈加激亢”或意思相近的语句。4.(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2)五菱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5.(1)C (2)B (3)D(4)①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②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解析:(1)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多诈冒资荫”修饰前面的“选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的意思是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D两项。“有……者”的意思是有……的人,为固定句式,“上欲杀之”的意思是皇上想要处死他,语意完整,故“上欲杀之”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选C。(2)“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极刑”指死刑或宫刑,“抵极刑”并不会把犯人的尸体示众。(3)“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原文说的是“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由此可知,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不6\n尽忠导致了隋朝灭亡。(4)①关键词“忿”(愤怒)、“信”(信用),“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②关键词“覆视”(复核查验)、“矜”(怜悯,同情)、“状”(情形)。【参考译文】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他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皇上,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4 19:00:05 页数:6
价格:¥3 大小:77.6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