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时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对今后3年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工作内容做出部署。覆盖范围更广,凸显数据生产要素。《行动计划》增加了“数据汇聚赋能行动”“技术能力提升行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不仅基本覆盖了各领域各行业,更凸显了数据等要素的重要意义。关注领域更深,聚焦基础创新能力。未来3年,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将实现产业化突破;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这些基础技术能力的突破,将在更深程度支撑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落地生根提供肥沃土壤。行动目标更高,各行业全方位提升。《行动计划》目标升级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捉升”。从行动内容看,将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由产业本身到各行业应用赋能的全方位提升,将面向垂直细分行业,形成100个左右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摘编自《工业互联网迈人快速成长期》,《人民日报》)【材料二】如果把淘宝卖家换做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那工业互联网就像为它们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淘宝卖家平台”。这个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平台,可以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帮企业优化供应链、开展订单管理、通过优化工艺和生产参数提高效率、为企业定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通过将大量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工艺、模型工具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并封装为可重复使用的微服务组件,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可以面向特定工业场景开发不同的工业APP,进而构建成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生态。比如,一家车企计划实施刹车片召回。如果这家企业已经接入了工业互联网,只需构建一个召回场景的工业APP,按照逻辑关系调用研发、生产。物流、库存管理、销售、售后等工业微服务组件,有关召回的一切都会一目了然。(摘编自《工业互联网是什么》,《人民日报》)【材料三】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网络体系是基础,平台体系是核心,安全体系是保障。为什么平台体系是核心?对此,专家回答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说是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的人、机、物的数量将远远大于各种单个操作系统所连接的数量,其带来的价值也将远远超过这些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是制造业新生态竞争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当其工业APP和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时,平台将会爆发式增长,形成贏者通吃的竞争局面。工业互联网平台还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能够极大降低企业信息化部署的成本和难度,推动制造业走向体系重构、动力变革和范式迁移的新阶段。(摘编自《工业互联网,你知道多少》,经济日报》)1.下列对工业互联网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动计划》增加了三项行动计划,对今后的重点工作做出部署,其覆盖领域更广,关注领域更深,行动目标更高。B.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要获得更深人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落地生根,都要靠基础技术能力的突破。C.大量的淘宝卖家需要淘宝卖家平台为其提供服务,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同样要借助工业互联网发展。D.工业互联网平台因连接了数量庞大的人、机、物,其自身固有的价值也必然远超被连接的单个操作系统的总和。24\n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动计划》将工业互联网目标升级,将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由产业本身到各行业应用赋能的全方位提升。B.基于公有云的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优化、管理等服务,更能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赢得市场。C.工业互联网不仅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方面大有可为,还可以帮助第三方开发出丰富的工业APP。D.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马太效应”会促成赢者通吃的竞争局面;其“替代效应”能够推动制造业走向新阶段。3.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24\n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首先得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6.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而不是为了贬损黛玉。7.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24\n8.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以罕见的体量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在社论“中国的复兴”中称赞我国水稻研究,业内人士已不怀疑这样的论断: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如何走向卓越?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回国同样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在近代绿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另一个例子是最近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不过,这一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摘编自《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材料二】北京时间4月26日凌晨1点,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在线长文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开展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足够的基因来源和育种亲本精确选择的遗传信息,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摘编自《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2018年4月29日)【材料三】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绿色超级稻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博士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24\n。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越南。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他们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摘编自《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17日)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培育。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10.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12.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4\n1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据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选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材料二】现在的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活动以其闪电般的创作速度、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彩的表现手法、充沛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风格转换能力、精准的接受者预测、明察秋毫的艺术鉴定判断使众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相形见绌。应该说,从之前所进行的图灵测试效果来看,人工智能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一般作家和艺术家的水准,机器人让文学艺术家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惊慌。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艺术家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很快就会被这些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文学艺术将会寿终正寝。人工智能让人彻底堕落,失去创造力,丧失人类的终极理想,它挑战了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尊严。然而,事情并非像悲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么糟糕。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非完全超越了人类。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依然没有人类甚至其他一些高级智能动物所具有的自主意识。人类的意识不仅能反思自己的身体,还能反思自己的思想,考虑人生的计划、情感、信仰、终极命运等。而人工智能就无法像人类一样,它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思考自己的思想。人工智能依然不具备人类的生理性身体,也就无法拥有人类因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而产生的情绪和感情。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人类天生基因所决定的、独特的后天经历所培育的人格个性,也就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积累的人生独特体验、生活常识以及情感蕴藉。机器人小冰只存在于互联网之中,无法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体味人生的真谛,自然也创作不出能传世的佳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拘泥于所处的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环境,拘泥于设计者的单一任务指向,写诗的不能画画,画画的不能弹琴,更无法像人类一样行动自如,应付复杂的环境变化。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选自李辉《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多维审视》)24\n【材料三】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带来了活力,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但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够完全洞察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机制,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受制于科学家给它设定的算法和数据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作以速度快而制胜,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不计其数的人工智能文学艺术作品总是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揣摩学习任何才华横溢的文学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可以创作出鱼目混珠的作品。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始终无法突破人类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形成自己别具一格、境界高超、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而这恰恰是人类艺术家所能实现的,也是人类社会迫切需要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选自《社会科学报》等)14.下列对机器人小冰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小冰经过多次训练后能快速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作,其作品艺术成就超越真人。B.“诗人”小冰创作的数万余首诗歌中,被挑选出一百多首结集出版,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C.“画家”小冰已有智商和情商,其创作除了可以把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还能大量使用诱发源进行独立创作。D.机器人小冰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具备人类艺术创造的情感,其文艺创作能力只能处于“低幼”阶段。1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自主意识、人生独特体验、艺术鉴定判断力和文化艺术创造性思维等。B.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艺术家创作可以在丰富表现手法和想象力、自如转换风格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C.人工智能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和创作效率,并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D.两则材料对文艺创作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均是一致的。1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之下,艺术世界的边界将会重塑。B.百度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C.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必定基于人的参与和设计。D.基于主观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多持抗拒和排斥态度。17.从三则材料的整体论证严谨性的角度来看,材料三的第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加以分析。24\n18.三则材料针对“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华网是较早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媒体机构之一,“数据新闻”栏目以“用数据传递独特新闻价值”为理念,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等方面创新,让枯燥内容生动化、让新闻信息知识化,打造高品质数据新闻作品,让新闻更具价值。目前已累计播发“数据新闻”作品近千期,稿件的数量、质量、内容覆盖面及形态多样化、专业化程度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摘自付砾乐《数据新闻可视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以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为例》)【材料二】表1新华网2013年和2014年数据新闻对照统计单位:条,个数据新闻类别20132014数据新闻数量点赞总数平均点赞数数据新闻数量点赞总数平均点赞数时政类财经类社会类科普类感悟类25261423131161313931.28.00.20.33.0123401075415349610092567140615428.425.224.026.010.3合计1611661.0339863225.5注:所有数据采集于2015年4月2l日。【材料三】将新闻中传递的数据信息用时间要素加以整合,即形成时间线的可视化模式。一般的新闻叙事都是以事件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信息的,而当时间跨度大、涉及信息数据过于庞杂时,新闻叙事就面临困难,读者接受信息也有障碍。这时,时间线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一方面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以时间为依据进行汇编,另一方面则以时间为发展脉络揭示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2012年《卫报》网页发布的有关“阿拉伯之春”的新闻就以时间轴为主线开展报道,向读者展示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一年中,在17个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读者将图表上的按钮拉到任何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间点上各个国家发生的具体事件。同时还可以点击图表上的国家标签,了解到某个国家在纵向时间轴上的政治演变过程。以时间为轴的新闻报道方式使这一复杂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作品信息量增大,而且沉浸感增强,使受众大大增强了参与感”。(摘编自聂妍、匡晓沁《以英国《卫报》为例浅析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材料四】新闻可视化处理其实就是一种将新闻软处理的方式,充分发掘数据内部的深层次含义才是数据新闻的本质。“数据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将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在对“数据新闻”24\n栏目的观察中发现,只有在两会期间以及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多篇会议解读,这种系列报道只是隔靴搔痒般地进行信息的串联,并没有层层深入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有逻辑性的剖析。《华盛顿邮报》对美国警察枪击案的系列报道总共有九篇,都是通过邮报构建的随时更新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而来的报道,每一篇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枪击案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剖析。其中第四篇是“Blackandunarmed”(手无寸铁的黑人),分析了黑人被警察枪击致死的概率比白人高七倍。国外媒体如《华盛顿邮报》以及最早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卫报》在对数据的剖析方面都运作的相当成熟和有公信力,而国内老牌媒体的数据新闻的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摘编自唐延杰《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展现状分析》)19.下列对“数据新闻”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新闻能够让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让新闻信息知识化,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新闻的价值。B.数据新闻的时间线与一般新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事件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信息。C.数据新闻的以时间为轴的报道方式,能将时间跨度大的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D.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处理能够充分发掘数据内部的深层次含义,并对其进行有逻辑性的分析。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网的新闻栏目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内容覆盖面、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受众参与度和认可率明显增强。2013年用户对数据新闻认识不足,2014年是数据新闻广受关注的关键一年。C.根据材料二可知,2013年财经类的数据新闻平均点赞量为8个,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新闻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支持。D.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能够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汇编,这也间接导致新闻对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不够。2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优劣点。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把握好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导向,也要推陈出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不论是传承抑或是创新,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长足发展,才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摘编自《守正创新:中国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中国青年报》2020年9月23日)【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机构“闭门不谢客、服务不打烊”,丰富多彩的“云端”文化服务,缓解压力、鼓舞信心、凝聚力量。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建设“方舱数字文化之窗”,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成都市文化馆利用慕课功能开展线上培训……宅家“云观展”“云学习”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互联网+”为文化惠民服务插上翅膀,“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传递文明风尚,唱响时代强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以“线上演播”和“剧场演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累计在线观看人次6.25亿,参与互动人次突破20亿。(摘编自《2020,文化惠民润泽文明中国》,新华社2020年12月29日)【材料三】在新技术背景下,一场世界性的音乐潮流正在形成,即以追求“现场聆听”“精致音响”为特点的音乐正加快向“云端”转场。原本在音乐厅才能欣赏到的高雅音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艺术家在与“粉丝”24\n的云端互动中,也收获了宝贵的听众反馈,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新的实验场域。作曲家谭盾的新作《武汉十二锣》借助5G和3D技术,以网络直播形式完成首演。武汉锣深沉厚重的音响交织着女高音空灵飘逸的吟唱,首演当晚,吸引全球7000万观众实时观看。(摘编自张萌《当代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启示》,《人民日报》2020年8月7日)【材料四】近日,136位知名网络作家在上海发出《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呼吁全国网络作家承担时代责任,传承中华文脉,创作更多高质量精品力作,这在网络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倡议书》的发布,是网络文学界应对变革的适时之举。目前,网络文学创作者超千万,其中签约作家70余万人,读者人数超4.5亿,网络文学作品2600万部。同时,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和源泉,全国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的七八成来自于网络文学。随着4G、5G技术日益发展,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网络文艺新形式深度融入大众生活,网络文学和多年前他们的纯文学“前辈”一样,今天也面临着更新的文艺形式的挑战。因此,修炼内功,促进网络文学向精品化方向转型发展,不仅关乎网络作家自身创作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摘编自《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136位网络作家联合发声》,人民网2021年1月7日)2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确保我国文化产业健康长足发展,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B.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组织的“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演出,唱响了时代强音,累计在线观看人次达6.25亿,参与互动人次突破20亿。C.在新技术背景下,谭盾的《武汉十二锣》演奏从追求“现场聆听”“精致音响”的特点向“云端”转场,吸引了全球众多人的眼球。D.136位知名网络作家发出《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他们呼吁网络作家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这在网络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采用“线上演播”和“剧场演出”结合的形式,是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的典例。B.武汉市图书馆建设“方舱数字文化之窗”,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等云游览模式,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守正”与“创新”。C.在文化艺术的创新中,艺术家可以通过云端与“粉丝”互动,获取听众宝贵的反馈,为自己未来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新的实验场域。D.文化产业要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导向,也要推陈出新,要做到网络文学创新,网络作家需修炼内功,促进网络文学向精品化方向转型发展。24.材料二与材料三都围绕“创新”来谈,侧重点有何不同?材料四写网络作家为“守正”“创新”发出《倡议书》,其背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末的善会具有崭新的社会性格。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24\n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换句话说,进行道德说教是同善会聚会实施救助前的一个必要程序。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极为重视劝善功能,劝人为善历来是慈善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近代以来,人们依然行善与劝善并重,致力于教养兼施,物质帮助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两不偏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慈善文化,全面挖掘中国传统慈善的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慈善扶危济困、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功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摘编自王卫平《救济与劝善:“慈善”本义的历史考察》)【材料二】慈善是指民间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对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的一种物质救助与精神关怀,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形式。慈善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二是行为上的民间性而非政府性;三是功能上的社会利益调节器与再分配形式。其中,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是“利他性”。不过,这一概念界定仍有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一是慈善动机的层次问题;二是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显然,慈善动机是具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大致来说,有“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已性”两种动机。前者强调一种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其理想状态便是达到“为人”与“无我”的境界,即只讲付出不图回报。后者则是一种功利性之举,施善者主观上或多或少都有利己意图,但客观上却能够达到利他效果。而后者往往是慈善事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动机。我们在考察、评价慈善事业时,不仅要看主观动机;更要看客观效果。只要是客观上达到社会救助效果,即便主观上存在一定的“利己性”动机,同样是慈善行为,值得肯定。至于现实世界是否存在“为人”与“无我”式理想境界的慈善行为,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譬如晚年的熊希龄的经历就体现了这一点。熊希龄捐献之公债票、股票、房地契票,计“大洋二十七点五二七七一四万元,白银六点二万两”,全部充作社会慈善事业之用,后人及家属只能从捐献基金息金中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费用。可见,晚年熊希龄从事慈善,已然无半点功利成分,纯粹为一种人道奉献。对于官办慈善一说,其不仅存在于历史,更存在于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慈善曾一度停滞,但官办慈善却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慈善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官办慈善仍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至于如何定义官办慈善,笔者认为: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出面主办,以民间善款为主要资金的慈善事业,可称为官办慈善。反之,非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或是公务人员个人自发善举,则可称之为民间慈善。两者的区别在于政府部门是否起到主导或主办的作用。不过,这一概念多是针对现代慈善事业来说的,而在传统农耕社会,官办慈善实则被纳入朝廷仁政范畴,成为朝廷救荒活民的一种举措。概言之,慈善是一个历史变动中的概念,所含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譬如古代慈善事业多系直接性物质救济,呈现出重养轻教的特征。但近代以降,愈发重视慈善教育的功能,强调教养并重。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朝着社会公益服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慈善的根本内涵没有改变,即民间社会各界秉持人道善心,救助、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这也是慈善本义内容所在。至于慈善的外延表现,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譬如慈善动机、慈善形式、慈善流程等。我们在讨论慈善概念的时候,应该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考察慈善发展历史,便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摘编自周秋光《内涵与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学界和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即为慈善,忽略了慈善劝人为善的功能。24\nB.河南、江南两地同善会的章程有一则相同的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C.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是慈善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也能够反映出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利他性”。D.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发善举都可称为官办慈善,官办慈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2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慈善”在佛教经典中表达出“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慈善”在语源学上意蕴丰富。B.“利他性”慈善动机强调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利他亦利已性”慈善动机带有功利性,二者相互对立。C.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晚年将其几近毕生财富三百万元悉数用于地方慈善公益事务,即是“无我”式的慈善行为。D.海外华侨华人捐助医疗物资驰援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这一大爱无私的善举,属于慈善的外延表现。27.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B.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确立《义庄规矩》的同时,“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C.清朝慈善家潘曾沂曾撰写《劝济溺说》一文,规劝消除民间的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D.时人评价晚清慈善家余治:“君平生以劝善为主,手著劝世文字不下数千篇,凡化导愚顽之法,几于穷思极想,百出其奇。”28.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29.两则材料在对“慈善”概念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6%,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尤为严重。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硬约束下,粮食增产空间有限,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加强粮食科学管理,切实解决粮食损失浪费严重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推动节粮减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产需有效对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不仅减少了产需不匹配造成的浪费,而且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损耗。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要打造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粮食产业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尚需时日。24\n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首先,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粮食供给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实现产需有效对接。其次,加强粮食产后科学管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通过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减少农户储粮损失;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减少收购环节推动节粮减损;通过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降低储运环节损失;通过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减少加工环节损失,提高粮食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持续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减少消费环节损失浪费。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反对食品浪费。目前,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反食品浪费法已经列入2021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法治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鼓励食尽其用,减少丢弃浪费。节粮减损是各级政府、市场经营主体、行业组织、消费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立法明晰节粮减损各类主体法律责任与义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节粮减损。(摘编自《向节约减损要粮食安全》)【材料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取得良好成效。”1月12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表示。在农户储粮环节,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全国标准化储粮装具建设总规模达到近1000万套。正确使用农户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目前,0.5—2吨农户储粮装具和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整理装备都已推广应用。“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等服务,帮助农民,合作社,粮食经纪人等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收粮,储粮等问题,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按照产粮大县全覆盖的建设目标,2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余个。”方进说。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目前,绿色储粮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储粮“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标配。通过气体传感器,高清摄像设备和算法、专用害虫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推进仓储保管技术数字化。在粮食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减少损失。“布局稻米柔性加工等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阶段成果已发挥作用,有效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浪费,挖掘米糠、豆粕、大豆蛋白,大米蛋白综合利用潜力,开展淀粉糖、氨基酸、柠檬酸、无水葡萄糖生产研究,推进生物基材料等技术开发和应用,为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了新的管道。”方进说。(摘编自《科技支撑我国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取得实效》)3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世界粮食产量的6%,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尤为严重。B.打造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粮食产业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全国范围来看,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时间。C.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储粮“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标配,这对节粮减损起到重要作用。D.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在节粮减损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技术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浪费。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增产并非易事,因为它受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因此,必须从节粮减损方面加大力度。B.产需有效对接,才能提高粮食产量和供给质量;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实现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C.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供给结构,科学管理和宣传教育等一些环节下大气力。D.反食品浪费即将纳人法律,这说明国家将从法律层面对浪费食品行为加以约束,以此提醒广大民众培养节俭意识。24\n32.要想真正做到节粮减损,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 “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 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24\n,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3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C.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3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B.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3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各题。【材料一】从2014年开始,支付宝率先发力推行二维码支付,扫码、NFC已经成为当下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同时,声纹、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行业专家们普遍认为生物识别已经成为最安全、准确、方便的支付模式。丰瑞祥总裁、祥付宝董事长李紫建说:“对于‘一带一路’布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都在讲移动支付要先行。实际上国外都在学习中国,很多国家都希望把中国的生物识别技术带过去。像东南亚国家持卡比例5%都不到,中国的技术一下子就能让他们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无现金时代。”(摘编自《生物识别开启移动支付新时代》,《青岛日报》2019年7月8日)【材料二】在成为支付会员前,客户需要在支付平台完成信息输入手续,除了日常的客户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密码等信息外,根据支付平台拥有的生物识别技术,还需提供个人的指纹、静脉、人脸、声纹等信息,利用识别终端将客户全部的个人信息采集并收录到银行中,形成一个身份识别码,每个客户对应一个身份识别码。该过程即用户注册。24\n客户在商户发生消费行为时,向银行每发起一次支付请求,第三方机构的终端识别机就将客户的生物特征信息,传输到银行端,与客户注册时提供的信息做比对,进行一次身份识别过程,识别通过后,将从客户关联的银行账户中扣除消费金额。这种生物识别技术的支付方式,为客户、商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支付流程和可靠的安全保障。(摘编自高源《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材料三】从2013年苹果公司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在手机上开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大范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指纹识别和近两年发展迅速的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也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范围之内,大有取代密码的趋势。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担忧也不断加深。自从人脸识别技术问世之后,各种人脸识别应用层出不穷,有人脸识别厕所、人脸识别跑道、人脸识别马路、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等等。“别管需不需要,能站在风口就行。”伴随着这样的想法,人脸识别信息开始被各种各样的应用采集,甚至滥用。针对这一情况,支付宝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支付宝在近日发布了《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巨头,支付宝呼吁遵循“最小、够用”原则,倡议生物技术应“规范、可控”。倡议追求隐私保护和安全保护,强调责任和监督,并保证公平性。支付宝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发表这份倡议必然会带动行业其他企业的表态,拥抱监管是大势所趋。(摘编自《支付宝发表生物识别倡议书》,移动支付网2019年8月26日)【材料四】生物识别技术持续快速发展,针对识别算法漏洞的攻击手段也不断翻新,技防能力则相形见绌。早期,由于生物识别技术无法判断识别对象是否为真实活体,伪造指纹、声纹、人脸等生物特征的“假体攻击”手段较为猖獗。为应对“假体攻击”,基于3D结构光、TOF红外双目摄像头等的活体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假体攻击的威胁。但不久又出现了针对活体检测技术的视频重放、立体面具等“活体攻击”手段。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一方面,加快完善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的监管规则,明确个人生物特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为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提升风险技防能力。(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冷静看待生物识别技术》,新华社2019年8月19日)36.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3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识别技术被专家们普遍认为是最安全、准确、方便的支付模式,它将是我国“一带一路”布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重要一环。B.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种类多样,已经广泛运用在各种应用上,并开始大范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前识别技术的主流。C.生物识别技术持续快速发展,针对识别算法漏洞的攻击手段也不断翻新,仅凭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技防能力,难免疲于应对。D.由于伪造生物特征的“假体攻击”较为猖獗,活体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但不久又出现了针对活体检测技术的“活体攻击”手段。38.相关各方该如何应对生物识别技术面临的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4\n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D2.B3.①材料一重点报道“十四五”规划对今后3年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工作内容做出部署,以及部署的三大特点。②材料二重点报道工业互联网对工业企业的积极影响。③材料三重点介绍构成工业互联网的各种体系以及平台体系的核心作用。(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其自身固有的价值也必然远超被连接的单个操作系统的总和”错误,由原文“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的人、机、物的数量将远远大于各种单个操作系统所连接的数量,其带来的价值也将远远超过这些操作系统”可知,“其带来的价值”,即其产生的价值,这与“其自身固有的价值”不同。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更能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赢得市场”错误。由原文“这个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平台,可以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帮企业优化供应链、开展订单管理、通过优化工艺和生产参数提高效率、为企业定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可知,材料二只说“通过优化工艺和生产参数提高效率、为企业定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属于夸大其词。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就提到时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今后3年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工作内容做出部署。并且第二段说到部署具有覆盖范围更广,凸显数据生产要素和关注领域更深,聚焦基础创新能力的特点。第三段说到部署具有行动目标更高,各行业全方位提升的特点。所以材料一重点报道“十四五”规划对今后3年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工作内容做出部署,以及部署的三大特点。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如果把淘宝卖家换做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那工业互联网就像为它们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淘宝卖家平台”。这个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平台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第二段说到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通过将大量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工艺、模型工具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并封装为可重复使用的微服务组件,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可以面向特定工业场景开发不同的工业APP,进而构建成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生态。所以材料二重点报道工业互联网对工业企业的积极影响。材料三说到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网络体系是基础,平台体系是核心,安全体系是保障。然后二三两段分别从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说是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是制造业新生态竞争的核心的角度来说明平台体系是核心的原因。所以材料三重点介绍构成工业互联网的各种体系以及平台体系的核心作用。二、4.B5.A6.C7.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8.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第4段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指的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24\n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材料二第2段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这不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第3段说“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4段。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材料三第3段说“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三第1段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先明确观点,再在后面分开论述,最后一段总结,故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②中间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典型的举例论证。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论证方法,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如“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分析角度紧扣众人的评说中思考,从人物的真实性思考,如材料一说“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从读者审美角度思考,如材料二说“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可从作者创作手法思考,如材料三说“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使用的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三、9.D10.D11.B12.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13.《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是错误的,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24\n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四、14.B15.A16.C17.观点一:不可以删去。这一段强调了“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这一负面影响,既是对材料二观点的进一步佐证,也能更好地体现文章标题中“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多维审视”,同时也为下文论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文艺创作做了铺垫。观点二:可以删去。这一段中所涉及的人工智能的局限和不足,在材料二中已多有论述,有重复之嫌,如果删去,论述会更加紧凑、集中。18.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还无法与人类相匹敌,还不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材料三认为不应一味排斥人工智能,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服务。【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其作品艺术成就超越真人”是错误的,由原文“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可知,原文并没有信息指出其作品艺术成就超越真人。C.“可以把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是错误的,由原文“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可知,并不是让“画家”小冰将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D.“其文艺创作能力只能处于‘低幼’阶段”是错误的,由原文“尚处在‘低幼’阶段”可知,机器人小冰的创作尚且处在“低幼”阶段,但并不是只能处于这一阶段。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艺术鉴定判断力”是错误的。由原文“现在的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活动以闪电般的创作速度、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彩的表现手法、充沛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风格转换能力、精准的接受者预测、明察秋毫的艺术鉴定判断使众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相形见绌”可知,“艺术鉴定判断力”也是人工智能具备的。故选A。24\n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结尾的“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C.突出了人工智能的“理性”这一缺陷和不足,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人工智能的“理性”特点决定了其创作要受人的控制支配,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文艺创作水平难以与人类匹敌。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三第一段主要强调了“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这一负面影响。而材料二论述了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非完全超越了人类,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而材料三后面是三段是在说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果观点为不可删去的话,材料三第一段既是对材料二的进一步佐证和补充,又为下文论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文艺创作做了铺垫。如果观点为可以删去的话,材料三第一段是和材料二的论述相重复,删去的话论述会更加紧凑、集中。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出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相关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即可。由材料一“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可概括出“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由材料二“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可概括出“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还无法与人类的相匹敌,还不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由材料三“从积极的角度看,……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可概括出“不应一味排斥人工智能,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服务”。五、19.D20.B21.优点:开办时间较早,经验丰富;栏目的内容与形式新颖;充分挖掘新闻的价值;对新闻进行可视化处理。缺点:该栏目的新闻注重信息串联,疏于对新闻事件的逻辑化分析,栏目发展较国外某些媒体相对滞后。【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并对其进行有逻辑性的分析”错。原文说“这种系列报道只是隔靴搔痒般地进行信息的串联,并没有层层深入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有逻辑性的剖析”。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内容覆盖面、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说法太绝对化。原文是说“稿件的数量、质量、内容覆盖面及形态多样化、专业化程度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内容不能全部对应。C.“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新闻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支持”,这一结论属无中生有,于文无据。还要看“数据新闻数量”和“点赞总数”。D.“这也间接导致新闻对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不够”曲解文意。以时间为轴的新闻报道方式使这一复杂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原文说“不仅作品信息量增大,而且沉浸感增强,使受众大大增强了参与感”“在对数据的剖析方面都运作的相当成熟和有公信力”。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优劣点要分开。从材料一“新华网是较早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媒体机构之一”“数据新闻栏目以用数据传递独特新闻价值为理念,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等方面创新”“让新闻更具价值”“目前已累计播发'数据新闻’作品近千期,稿件的数量、质量、内容覆盖面及形态多样化、专业化程度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和材料三“将新闻中传递的数据信息用时间要素加以整合,即形成时间线的可视化模式”24\n中这些关键的句子中能概括出以下优点:开办时间较早,经验丰富;栏目的内容与形式新颖;充分挖掘新闻的价值;对新闻进行可视化处理。材料四中有“这种系列报道只是隔靴搔痒般地进行信息的串联,并没有层层深入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有逻辑性的剖析”表明“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缺点是该栏目的新闻注重信息串联,疏于对新闻事件的逻辑化分析。材料四最后一句话“而国内老牌媒体的数据新闻的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表明了它的另外一个缺点是栏目发展较国外某些媒体相对滞后。六、22.B23.B24.(1)不同:①材料二侧重于“面”,从整体上介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舞台剧等当代各种文化的“云端”创新;②材料三侧重于“点”,重点介绍当代音乐文化的“云端”创新。(2)背景:①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读者人数及作品数量巨大;②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和源泉,是全国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的主源;③网络文学受到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网络文艺新形式的冲击与挑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组织的‘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演出,唱响了时代强音”信息杂糅,原文是“‘互联网+’为文化惠民服务插上翅膀,‘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传递文明风尚,唱响时代强音”、“文化和旅游部以‘线上演播’和‘剧场演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此处将两个信息点杂糅在一起。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武汉市图书馆建设‘方舱数字文化之窗’,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等云游览模式,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张冠李戴。原文是“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建设‘方舱数字文化之窗’,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成都市文化馆利用慕课功能开展线上培训……宅家‘云观展’‘云学习’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此处将“宅家‘云观展’‘云学习’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换成了“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机构……”、“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建设‘方舱数字文化之窗’……宅家‘云观展’‘云学习’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等内容可以看出,本材料侧重于从整体上介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舞台剧等当代各种文化的“云端”创新,即侧重于“面”。由材料三“在新技术背景下,一场世界性的音乐潮流正在形成,即以追求……吸引全球7000万观众实时观看”可以看出,本材料侧重于介绍当代音乐文化的“云端”创新,即侧重于“点”。由材料四“网络文学创作者超千万,其中签约作家70余万人,读者人数超4.5亿,网络文学作品2600万部”可见,网络作家为“守正”“创新”发出《倡议书》,其背景之一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读者人数及作品数量巨大”。由材料四“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和源泉,全国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的七八成来自于网络文学”可见,网络作家为“守正”“创新”发出《倡议书》,其背景之二为“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和源泉,是全国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的主源”。由材料四“随着4G、5G技术日益发展,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网络文艺新形式深度融入大众生活,网络文学和多年前他们的纯文学‘前辈’一样,今天也面临着更新的文艺形式的挑战”可见,网络作家为“守正”“创新”发出《倡议书》,其背景之三为“网络文学受到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网络文艺新形式的冲击与挑战”。七、25.C26.B27.A28.①首先由慈善的本质特征,引出慈善动机的层次问题和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②其次具体分析慈善动机的两种情况;③然后具体论述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④最后强调探讨慈善概念要区分其内涵和外延。24\n29.①在概念的功能上:材料一强调了“慈善”在物质救助的同时具有劝人为善的功能;材料二认为“慈善”是一种物质救助与精神关怀,其本质价值观是“利他性”。②在概念的时间上:材料一主要对“慈善”劝人为善的功能进行历史追溯;材料二认为“慈善”是一个历史变动中的概念,所含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③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材料一没有区分“慈善”的内涵与外延;材料二认为应该对“慈善”的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把部分当整体,原文材料一第1段“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而选项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即为慈善”,选项扩大了范围;B.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4段“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可知两地同善会是指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它们均在江南地区,而不是河南、江南两地同善会;D. “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发善举都可称为官办慈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非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或是公务人员个人自发善举,则可称之为民间慈善”可知“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发善举”是民间慈善,不是官办慈善。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 “二者相互对立”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显然,慈善动机是具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大致来说,有‘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已性’两种动机。前者强调一种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其理想状态便是达到‘为人’与’无我’的境界,即只讲付出不图回报。后者则是一种功利性之举,施善者主观上或多或少都有利己意图,但客观上却能够达到利他效果”可知“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已性”慈善动机是对立统一的,其统一性在于“利他性”。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意在强调慈善的劝善功能。A. 孔子强调的是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在一起,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四段,第1段“慈善有三个本质特征”,首先指出慈善的本质特征,接着“不过,这一概念界定仍有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一是慈善动机的层次问题;二是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补充出慈善动机的层次问题和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第2段由“显然,慈善动机是具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大致来说,有‘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已性’两种动机”引出,具体分析慈善动机的这两种情况。第3段“至于如何定义官办慈善,笔者认为: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出面主办,以民间善款为主要资金的慈善事业,可称为官办慈善。反之,非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或是公务人员个人自发善举,则可称之为民间慈善”,重点论述了论述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第4段最后一句“我们在讨论慈善概念的时候,应该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考察慈善发展历史,便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是总结句,强调探讨慈善概念要区分其内涵和外延。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两则材料在对“慈善”概念的认识上的不同点,可从概念的功能、概念的时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一第1段“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强调了“慈善”在物质救助的同时具有劝人为善的功能;材料二第1段“慈善是指民间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对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的一种物质救助与精神关怀,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形式”可知,材料二认为“慈善”是一种物质救助与精神关怀;“慈善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二是行为上的民间性而非政府性;三是功能上的社会利益调节器与再分配形式。其中,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是‘利他性’”可知,慈善的本质价值观是“利他性”。这是两则材料对“慈善”概念的功能的不同认识。24\n材料一“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末的善会具有崭新的社会性格”“进入近代以来,人们依然行善与劝善并重”,主要从历史上对“慈善”劝人为善的功能进行分析;材料二“概言之,慈善是一个历史变动中的概念,所含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譬如古代慈善事业多系直接性物质救济,呈现出重养轻教的特征。但近代以降,愈发重视慈善教育的功能,强调教养并重。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朝着社会公益服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可知“慈善”是一个历史变动中的概念,所含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两则材料对“慈善”概念时间的不同的认识。材料一只是介绍“慈善”的内容,没有区分“慈善”的内涵与外延;材料二最后一句“我们在讨论慈善概念的时候,应该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考察慈善发展历史,便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可知材料二认为应该对“慈善”的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这是两则材料对“慈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八、30.A31.B32.①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节粮减损。②从多个环节入手,对节粮减损做到标本兼治。③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④用科技支撑我国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世界粮食产量的6%”错误,原文说“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6%”。故选A。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B.“产需有效对接,才能提高粮食产量”错,原文说“实现产需有效对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可见产需有效对接,提高的是粮食供给质量,不能提高粮食产量。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推动节粮减损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产需有效对接……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损耗”概括出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节粮减损;结合材料一“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首先,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粮食供给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实现产需有效对接”“其次,加强粮食产后科学管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再次,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持续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减少消费环节损失浪费”概括出从多个环节入手,对节粮减损做到标本兼治;结合材料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反对食品浪费”概括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结合材料二“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在粮食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减少损失”概括出用科技支撑我国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九、33.B34.C35.A【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唯一原因”错误。材料一中写到“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说明原因不止一个。C.“只要……就”太绝对。勤奋精神,只是收获真功夫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收获真功夫还有其它因素。D.原因分析不准确。 “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牛的精神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24\n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C.“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A.《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意思: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故选A。十、36.A37.B38.①普通用户、商户面对形形色色的生物识别应用,需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信息。②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生物技术应“规范、可控”,强调责任和监督,保证公平性,拥抱监管。③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的监管规则,为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提升风险技防能力。【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采集并收录客户生物特征信息”是错误的。由原文“利用识别终端将客户全部的个人信息采集并收录到银行中,形成一个身份识别码,每个客户对应一个身份识别码。该过程即用户注册”可知,识别终端采集客户全部的个人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收录到银行中,才能形成身份识别码。故选A。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成为当前识别技术的主流”是错误的。由原文“大有取代密码的趋势”可知,密码技术仍然是当前识别技术的主流。故选B。3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担忧也不断加深。自从人脸识别技术问世之后,各种人脸识别应用层出不穷”“生物识别技术持续快速发展,针对识别算法漏洞的攻击手段也不断翻新,技防能力则相形见绌”可知,普通用户、商户面对形形色色的生物识别应用,需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由原文“支付宝在近日发布了《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巨头,支付宝呼吁遵循“最小、够用”原则,倡议生物技术应“规范、可控”。倡议追求隐私保护和安全保护,强调责任和监督,并保证公平性。支付宝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发表这份倡议必然会带动行业其他企业的表态,拥抱监管是大势所趋”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生物技术应“规范、可控”,强调责任和监督,保证公平性,拥抱监管。由原文“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一方面,加快完善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的监管规则,明确个人生物特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为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提升风险技防能力”可知,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的监管规则,为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提升风险技防能力。24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讽喻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画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叙事类)(附参考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2(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专项练习含解析20230324176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03 23:10:03
页数:24
价格:¥6
大小:135.50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