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第15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十五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1~2题。北极年海冰范围与年平均CO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1.图示期间(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正相关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右侧纵坐标数值向下增加,左侧纵坐标数值向上增加;从图中可看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北极年海冰面积2007—2012年减少速度缓慢;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年平均CO2浓度呈增加趋势,二者大致呈负相关,C正确。第2题,海冰面积减少,可减少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海冰减少对大气的影响较小。我国太湖流域水多田少,在逐渐增大的人口压力之下,人们通过修筑圩田,扩大了种植面积。“圩”即堤,圩田则是在沼泽或滩涂中筑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并在堤上建水闸,改造圩内土地,便于耕种。历史上,太湖流域圩田无序扩张,对太湖造成严重影响。下图示意太湖流域圩田景观。据此完成3~5题。\n3.图示区域农民多“随田散居”,主要原因是(  )A.节省耕地B.减少污染C.便于农耕D.安全防御4.圩田堤上的水闸能够(  )A.防止水土流失B.调节圩内水量C.减少农田污染D.防止生物入侵5.圩田无序扩张对太湖的影响表现在(  )A.水质下降B.水量增加C.调蓄能力增强D.泥沙淤积严重答案:3.C 4.B 5.A解析:第3题,“随田散居”指农民在农田附近居住,便于农业生产活动,所以选C。第4题,太湖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圩田堤上的水闸能够调节圩内水量,所以选B。第5题,圩田无序扩张,说明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大量圩田,使太湖面积缩小,水量减小,调蓄能力降低。而农田退水会排入太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所以选A。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观测资料显示,该地区冰湖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1000个。黑炭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吸光性物质,观测发现,冰湖数量增加与黑炭物质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图示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1961—2018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6~7题。\n6.近年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冰湖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降水增加B.大气温度升高C.植被覆盖率增加D.地下水补给增多7.目前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黑炭等大气污染物输入不断增多,推测其主要来源地是(  )A.南亚地区B.中亚地区C.西亚地区D.我国西北地区答案:6.B 7.A解析:第6题,读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1961—2018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知,近年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气温波动上升,由于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多,所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冰湖数量不断增加,B正确。第7题,南亚地区距离珠穆朗玛峰地区较近,而且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会将南亚地区的黑炭等大气污染物带到珠穆朗玛峰地区,A正确。我国南方某人造湿地公园地势低洼,是所在城市重要的城区景观水体,建园30多年来,水质逐渐变差。近几年进行生态修复,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见下图)。据此完成8~9题。湿地生态自净系统8.建园30多年来,水质逐渐变差的主要原因有(  )①湿地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②地势低洼,雨后地表漫流挟带污染物易汇入 ③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湿地水位下降 ④营养物质积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图中序号表示的各种措施中,主要功能对应为(  )A.1——排掉部分污水,提高自净能力B.2——吸收多余养分,吸附污染物质C.3——提供充足饵料,促进鱼类生长D.4——提高湿地水面,减轻城市内涝答案:8.B 9.B解析:第8题,湿地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水质会变差,①正确;湿地公园地势低洼,雨后地表漫流挟带污染物、生活污水易汇入,加剧水体污染,②正确;该湿地公园位于城市,人为排放的营\n养物质积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加剧水体污染,④正确。B正确。第9题,1处主要作用是排水,促进湿地公园水体更新,A错误;2处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吸收多余养分,吸附污染物质,B正确;3处投放食藻虫,主要是防止藻类快速生长,净化水质,C错误;4处主要为湿地公园补水,增强水体流动性,不能减轻城市内涝,D错误。水稻种植的尾水排放严重影响水体质量。图1示意我国南方地区某农田生态沟渠景观,在沟渠中建设生态浮岛(图2),可有效提升水体质量。据此完成10~11题。10.生态沟渠中植物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氧气B.吸收氮、磷C.拦截泥沙D.美化环境11.生态沟渠建成后,该区域(  )A.水稻产量增加B.地下水位上升C.空气湿度增加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0.B 11.D解析:第10题,材料中明确指出水稻种植的尾水排放影响水体质量,说明尾水中存在污染物。材料也说明生态浮岛可以提升水体质量,说明生态沟渠中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氮、磷等元素,净化水质。第11题,生态沟渠主要是针对水稻种植产生的影响,与水稻产量增加关系不大,A错误;图中生态沟渠边缘用砌石等材料修筑,阻止水下渗,地下水位不会上升,B错误;生态沟渠的作用,主要是净化水体,对增加空气湿度影响不大,C错误;生态沟渠建成后,该区域水体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1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也是孕育南疆绿洲的“母亲河”。流域范围内生活着1200多万各族群众,有近4600万亩(1亩=1/15公顷)耕地,还有上千万亩胡杨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多条源流相继脱离干流。加之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逐年减少,致使下游300多千米的河道断流。“母亲河”下游的断流引起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关注,中央投入巨资,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挽救下游地区的生态危机。材料二 塔里木河流域图。\n材料三 持续不断的生态输水带来了可喜变化,塔里木河沿岸居民感受最深。“干涸的海子有了水,胡杨林活了,各地游客也越来越多了。”(1)判断注入塔里木河水量最多的支流,并分析原因。(4分)(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原因。(6分)(3)说明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有利影响。(8分)答案:(1)阿克苏河。流程短,几乎未流经沙漠地区,蒸发、下渗弱,水量损失少。(2)上游水资源无序开发,过度用水,水量过度损耗;节水意识差,水资源浪费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量损失大。(答出3点即可)(3)下游水量增加,保障沿河耕地的正常用水,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下游草类得以恢复,利于牧业的发展;下游胡杨林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荒漠化得以控制,沙地面积减少,塔里木河整体生态环境好转。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信息,阿克苏河流程短,几乎未流经沙漠地区,蒸发、下渗弱,水量损失少。第(2)题,从来水量小和用水量大两个角度分析即可得知,上游水资源无序开发,过度用水,水量过度损耗;节水意识差,水资源浪费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量损失大。第(3)题,从水量的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方面分析即可。下游水量增加,保障沿河耕地的正常用水,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下游草类得以恢复,利于牧业的发展。下游胡杨林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荒漠化得以控制,沙地面积减少,塔里木河整体生态环境好转。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的。下面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面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n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4分)(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8分)(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6分)(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6分)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境地,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龙血树;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答出3点即可)解析:第(1)题,多特有物种主要是因为自然进化慢以及人类的影响弱。该岛与大陆分离时间长,物种演化空间独立;人类活动少,干扰小。第(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树冠较大,利于截留降水或大气中的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们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境等方面分析。14.(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马达加斯加水冲玛瑙出产于贝齐布卡河口处一段5千米左右的河段中(图1),玛瑙被河里的软泥包裹着,亿万年受到绵绵密密的冲刷,形成了光滑、圆润的表皮。玛瑙的寻采,主要由当地居民使用简单工具徒手完成,当地政府严禁外国人采挖,也不允许使用机械采挖。图2为马哈赞加气温与降水资料图。\n图1图2(1)分析贝齐布卡河口处富集水冲玛瑙的水文条件。(4分)(2)说出在河道处采挖水冲玛瑙的适宜月份,并分析原因。(4分)(3)分析当地政府禁止外国人采挖、机械采挖水冲玛瑙的原因。(6分)答案:(1)入海口宽阔,地势平缓,加上海水顶托,流速缓慢,有利于物质在河口沉积富集;河口地区泥沙沉积物及河流泥沙的颗粒小,对玛瑙的侵蚀作用小。(2)5月至10月。处于旱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裸露,晴天多,便于采石。(3)为了保护玛瑙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大规模机械采挖,光滑圆润的玛瑙表皮易受到损坏。解析:第(1)题,水文条件:河流流量大,河流搬运玛瑙堆积在河床河滩;海水顶托有利于水冲玛瑙在河口堆积富集。第(2)题,要在河道里采挖水冲玛瑙,就应该选择在降水少,天气晴朗,河流水量少,河流水位低的时间段。结合该地区气候资料图,5—10月属于旱季,此时采集水冲玛瑙较为便利。第(3)题,由材料可知水冲玛瑙形成过程漫长,条件较为特殊。如果用机械大规模采挖,一是容易造成玛瑙受损,品质下降,二是容易造成玛瑙资源的枯竭。当地经济较为落后,水冲玛瑙消费市场广阔,禁止外国人采挖,让当地人手工开采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禁止机械采挖,更有利于开采出损伤小、品质高的玛瑙。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9 16:07:03 页数:7
价格:¥3 大小:1.3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