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政治复习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9

2/39

3/39

4/39

剩余3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n梳理排查·夯实基础精析精练·提升能力\n价值引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程要求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梳理排查·夯实基础\n必备知识统治阶级源远流长\n阶级国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规范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n宪法依法行政人权的法治法治体系法治国家\n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以德治国从中国实际出发\n易错纠偏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提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提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依法治国。\n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平等。()提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提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n6.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7.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要拒绝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经验。()提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提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提示:×对于西方法治模式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而不是一味的拒绝。\n速记卡片1个核心:宪法2个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3者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个环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项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n精析精练·提升能力\n核心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考点精析·一一突破1.全面掌握法的特点和职能法的特点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①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②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n2.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的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n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成就表现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新高度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n能力定位·一举多得能力定位辨识与判断(是什么)、反思与评价(怎么样)1.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第203、205条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需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由此可见()①法律的制定对奴隶主和奴隶是不平等的②国家都只为少数人服务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④奴隶有人身自由,但受奴隶主的阶级压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n解析:本题考查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的制定对奴隶主和奴隶是不平等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①③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法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不都只为少数人服务,②错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不是自由民出身,④错误。\n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阐述了不断完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有效提升人权司法保障水平等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有()①中国是世界上对人权保障最为充分的一个国家②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③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④法治化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准确认识白皮书阐述了不断完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有效提升人权司法保障水平等内容。题干强调的是中国人权保障法治化,用法律保障人权,①②与题意无关;③④都是对人权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符合题意。\n命题预测·一应俱全命题点1法的特征和功能1.2021年9月2日,最高检发布了第二十九批指导性案例,其中包括曾广受社会关注的张某某等三人故意损毁三清山巨蟒峰民事公益诉讼案。2019年12月30日,江西上饶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5A级景区三清山巨蟒峰被损毁一案宣判,被告张某、毛某、章某被判处相应刑事处罚并赔偿环境资源损失费合计人民币600万元。这是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产和名胜古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该案件的判决表明()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③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④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公民利益的体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n解析:我国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判决表明法能够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执行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①③当选。材料未涉及法律的制定和认可,②排除;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表述不准确。\n命题点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下列选项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是()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③把依法执政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成功移植到了中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n解析: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说法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n盲点清除·一网打尽易错点1误认为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律澄清思维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训练1]法律由统治阶级制定,必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秩序,其制定、颁布和实行都经国家机器来完成,本质上为统治阶级服务。这表明()①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律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④法律和道德都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①说法错误。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④说法错误。\n易错点2把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等同于最古老的法律文明澄清思维中华法系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文明。[训练2]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国制定成文法开始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②西汉时期法律开始“儒家化”,强调礼法结合③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标志④中华法系作为最古老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n解析: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在夏朝,①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②正确;唐朝时期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③正确;中华法系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文明,④错误。\n核心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考点精析·一一突破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原因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n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n(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n3.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区别实施方式不同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的作用不同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n能力定位·一举多得能力定位1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为什么)1.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入操作层面,在刑事诉讼中全面贯彻疑罪从无原则,防止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改革的推进不仅有效防止了冤假错案的产生,还依法纠正了多起以前发生的重大冤假错案。这说明()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专政是民主的保障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③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有利于司法公正④我国司法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此次改革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但没有体现专政,①排除。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有利于司法公正,但此次改革与独立行使司法权无关,③排除。\n能力定位2探究与建构(怎么办)2.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启示我们必须()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②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③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①②当选;③④不符合材料主旨,不选。\n命题预测·一应俱全命题点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我国,我们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回归中华法系的道路答案:B解析:我们按照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B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法治道路,A不符合题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任务和成就,C不符合题意。在世界五大法系中,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回归中华法系”是错误的,D排除。故本题选B。\n命题点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一个格外醒目的“人”字——人格权首次独立成篇,这被称为民法典编纂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之一。人格权独立成篇的价值在于()①有利于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③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④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n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一个格外醒目的“人”字——人格权首次独立成篇,这被称为民法典编纂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之一。人格权独立成篇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有利于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①③符合题意。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②错误。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法定的,没有扩大,④错误。故本题选B。\n盲点清除·一网打尽易错点1误认为法只对被统治阶级具有约束力澄清思维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训练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②法是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④法只对被统治阶级具有约束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n解析: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①③正确,④错误。法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不一定都代表人民,②错误。\n易错点2误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澄清思维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训练2]为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更好地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共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意在()①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②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③提高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④充分发挥党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党依法执政不是依法行政,③错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④错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3 22:00:02 页数:39
价格:¥3 大小:436.2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