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3
2/73
3/73
4/73
剩余6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选修六环境保护\n考向1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考向2大气污染的特点及成因分析考点1环境污染与防治考向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分析考点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3生态环境保护考向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向2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效益对比考向3青藏高原生态问题探究\n考点1环境污染与防治\n一、水体污染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2.水体污染及防治根据污染物的差异,可把水体污染分成不同的类型,具体对比分析如下: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类型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含义生物所需的氮、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污染源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泄漏的石油。磷运输\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食物链\n二、固体废弃物污染1.固体废弃物的分类与危害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思维拓展固体废弃物危害的表现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细微颗粒随风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处理中散发有害气体;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危害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累,最终危及人体健康。其他危害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有害废弃物危害人类健康。\n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化”的原则,其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无害方法优势分类收集,密封运输有利于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利用,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破碎、压缩、焚烧体积缩小,消除某些有害物质。卫生填埋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可重新利用;对水体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小。资源化可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资和能源,促进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n3.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1)提倡健康的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2)建设垃圾发电厂,变废为宝。(3)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生活\n三、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成因及危害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二氧化硫化石燃料海平面\n思维拓展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原因:(1)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2)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酸性气体的扩散;(3)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多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4)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四、土壤污染及防治1.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1)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2)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3)开展污染土壤恢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废水环保\n思维拓展污染物跨国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污染物移动,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将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其间污染物并没有消失;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污染损害,或将本国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自身不承担或少承担环境污染治理责任的行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资金和设施等方面的不足,这些洋垃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污染的损害长期存在,不仅影响相关国家,而且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污染物跨国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1)加重环境污染:垃圾跨国转移后,许多并没有被回收利用,而是进入了当地的土壤、河床和池塘中,造成对当地环境的直接污染。(2)加剧生态破坏: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土地,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在一些垃圾的流入过程中,细菌、病毒等也会被挟带入境,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3)危害人体健康:由于加工设备和工艺的落后,以及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在电子垃圾的拆解、分拣和再生作业过程中,一些有毒物质被释放出来,对工人和附近居民产生危害。进入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物,最终也会通过食物和饮水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向1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1.典例[2021湖南地理卷,10分]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4分)(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6分)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1.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可以通过自流的方式有效收集稻田含氮废水和农村的养殖废水,并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大大降低水体的含氮量,效率高、成本低;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处于村落水体与其他水体之间的接合部位,有利于减少对其他区域水体的污染,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第(2)问,减少氮素水污染可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如技术措施方面,可以通过种养结合,让废水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消耗;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从而减少污染来源;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不产生或少产生多余的氮素,从而减少水体污染。经济措施方面,可增加经济投入,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养殖废水。教育措施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村民自觉在生产生活中减少产生污染物。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答案(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2分)优点:便于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低,减少对下游水体的污染。(2分)(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配方施肥);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每点2分,3点即可)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2.变式[2020全国Ⅱ卷,10分]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2.解析读材料可知,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污水厂建设等,采取“适度集中、就地处理”的模式,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降低了污染物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同时节省了治污成本;“就地回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加强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建设,能有效改善全流域的环境,使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城市宜居环境。答案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10分,5点即可)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考向2大气污染的特点及成因分析3.典例[2020江苏地理卷,10分]下图为“2000—2018年我国GDP、能源消费、SO2排放量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1)简述2000—2018年我国GDP与能源消费量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分)(2)说明2000—2018年我国SO2排放量的变化特点。(2分)(3)分析我国2006年以来SO2排放量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4)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说出其中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1分)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3.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而GDP的增长速度加快。(2)由图可知,2006年以前S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以后SO2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2006年以来SO2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从节能减排技术、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环境管理力度、环保意识等角度分析。(4)2006年以前,我国是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排放的污染物量大,后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等措施的实施,使得能耗大幅下降,这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答案(1)相同点:不断增加。(1分)不同点: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GDP的增长速度加快。(2分)(2)SO2排放先上升后下降。(2分)(3)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管理力度增强;环保意识提高。(4分,4点即可)(4)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思想。(1分)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4.变式[10分]加油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是臭氧的前体物,海南省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包括臭氧。在阳光充足、气温高的条件下,加油站的挥发性有机物会发生光化学反应,加快转换成臭氧的速度。近期海南省发出一封给市民的倡议书,提倡市民选择夜间加油,开展绿色出行。海南省还推出了夜间加油的优惠政策。(1)说出夜间加油的好处。(4分)(2)为降低臭氧污染,试为加油站提出其他可行性措施。(6分)考点2考点3\n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返回目录4.解析第(1)问,夜间加油的好处从减少汽油挥发、降低经济损失、减少臭氧污染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可行性措施从安装吸附装置、加强污染治理、科学设计、规范施工、提高油罐密封性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减少加油站因白天汽油快速挥发造成的经济损失,车主享受加油站的优惠政策;(2分)有效减少臭氧污染。(2分)(2)安装挥发性有机物吸附装置,加强油气污染治理;(2分)科学设计,规范施工,提高油罐的密封性;(2分)加油站设置遮光设施。(2分)考点2考点3\n考点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n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大低\n2.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应从原因来分析,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而措施主要有开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节流\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淡化灌溉\n二、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现状耕地不足。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小。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或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2.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例)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均为土地退化现象。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盐渍化主要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的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以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预防\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农田\n三、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1.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2.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规律总结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1)“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2)“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考向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分析1.典例[2018全国Ⅲ卷,10分]“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1.解析主要从对鸟类觅食和栖息地范围的影响角度分析。针对捕鱼方式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即可。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3分)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3分)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2分)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2分)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2.变式[2016全国Ⅲ卷,10分]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22.解析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应从人工捕捞数量的增多、湿地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角度分析。保护措施应针对衰竭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合理规划捕捞量、改善刀鱼的生存环境、人工养殖等。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6分)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4分)考点1考点3返回目录\n考点3生态环境保护\n1.森林的保护参见专题十五考点3的内容。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草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和干旱频繁发生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超载、盲目、规划利用管理不当、乱采滥挖等。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减少放牧开垦\n(2)危害载畜量,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3)草地的保护措施①主要措施:控制增长、改善结构、加强经济发展。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下降人口经济\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3.湿地参见专题十五考点4的内容。4.物种灭绝及保护(1)灭绝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②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生态\n(2)保护措施①建立,保护生态环境;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自然保护区\n规律总结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某一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如下: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向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典例[2021全国甲卷,10分]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利用牛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的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可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放牛”,有利于青草的萌发和生长;同时牛粪可以作为草原的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答案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4分)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3分)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3分)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2.变式[2020全国Ⅲ卷,10分]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鸟儿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2.解析鸟儿撞击玻璃幕墙主要是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玻璃幕墙造成的。清晨,太阳位于东侧,太阳光照射进沟谷时,西侧山体和树木在玻璃幕墙上的镜像较为明亮,故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傍晚反之。为了避免鸟儿撞击玻璃幕墙,可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使山体和树木的影像不能映入玻璃幕墙;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防止鸟儿直接撞在玻璃幕墙上;放置驱鸟装置,防止鸟儿靠近建筑物等。答案原因:清晨太阳从东面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西向东飞向西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傍晚反之。(6分)解决措施: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4分,两点即可)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向2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效益对比3.典例[2017全国Ⅱ卷,10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3.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3分)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3分)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2分)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2分)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4.变式[2017全国Ⅲ卷,10分]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4.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树种单一,林冠密度降低,截留的水分减少;地表裸露,水分易散失,涵养水源功能减弱,所以湿度下降。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4分)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3分)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3分)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向3青藏高原生态问题探究5.典例[2021全国乙卷,10分]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5.解析各类沙地面积的变化影响风沙活动的沙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路段建设期和营运期,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流动和半流动沙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而减少风沙活动的沙源。各类沙地面积的变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部门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减轻风沙活动对铁路建设和营运的影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下垫面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风力,从而降低风沙活动的频次和强度。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答案示例结论:青藏铁路在建设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效地治理了风沙。(2分)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半流动、流动沙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说明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4分)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面积继续增加,半流动沙地面积显著减少,说明铁路的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作用。(4分)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6.变式[2021河北地理卷,8分]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生态环境保护考点36.解析读表可知,1993—2020年,区域研究的关键词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等,所以其研究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生物栖息地。答案主题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2分)环境意义: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2分)主题二: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2分)环境意义: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2分)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