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36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6

2/66

3/66

4/66

剩余6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6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n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主观题专题指导\n必备知识—基础落实\n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表现区域的发展离不开_____条件________、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____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________条件有些区域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______;有些区域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______,依然发展得很好自然地理位置古代唯一不高优势\n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_____,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抗干扰侵蚀石漠化草场\n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______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2)土地退化的原因原因表现不利影响自然原因根本原因降水具有________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________毫米之间;降水变率大,夏季多______;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加剧________多______春季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______牧区半干旱临界性300~400暴雨旱灾大风侵蚀\n人为原因主要原因过度开垦生态环境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________,作物产量逐渐________过度放牧草场______,牲畜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不合理的_______、樵采、道路建设土地退化下降降低退化开矿\n【思考】西北地区冬春季容易起沙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风力强劲。\n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______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______、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恢复生物\n(2)综合治理措施措施具体做法优化_______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____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______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________以地养地,自然________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______得以自然恢复调整______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______范围内;______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________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________控制人口________,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水工程综合治理恢复休牧牲畜承载力减少肉牛素质数量\n【思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示: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种植耐旱作物,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等。\n关键能力—能力突破\n关键能力一 分析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典题精研[典例1][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n(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BC\n[图解思路]\n\n[感悟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在区域认知上,明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气候、地形及水土流失特征,采取治沟造地的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思维图示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推断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并分析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和适宜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特征\n知能升华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地表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n2.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n3.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图所示:\n二、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主要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治理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下表所示:工程措施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措施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措施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等提高土地生产率,压缩农业用地\n2.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以黄土高原为例)\n三、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1.成因: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流水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2.危害: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下降,且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造成的损失大。3.治理措施: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减少农村薪柴砍伐等。\n四、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1.成因: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2.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3.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n题组精练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耐旱,其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皇甫川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接地带,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读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与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完成1~2题。\n1.随着沙棘林的生长,图示区域()A.河流含沙量迅速下降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C.河流径流量大幅度增加D.流域内降水总量大幅度增加2.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是为了()A.调节气候B.拦水拦沙C.美化环境D.提高植被覆盖率BB\n解析:第1题,随着沙棘林的生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图示区域河流含沙量减少,但不会迅速下降,A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对,C错;流域内气候有改善,但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不可能大幅度增加,D错。第2题,据材料可知,该流域多沟壑,地势起伏较大,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作为一种经济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故B正确。\n从沟壑源头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苗,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苗,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苗,此树苗倾斜,与地面有一定角度,如图乙。据此完成3~5题。\n3.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建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4.下列地形区,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A.我国东南丘陵B.我国青藏高原C.撒哈拉地区D.东西伯利亚山地5.在坡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具体做法及使用的模式是()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DAC\n解析:第3题,沟壑内从源头至沟尾,从沟底至沟壁建立树网,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入河流的泥沙大大减少,因此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D对。第4题,该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模普及的地形区应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我国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适宜普及此法,A对。第5题,坡越陡、雨量越大的地区降水后水流速度越快,冲刷作用越强,需要修建更密树网,即缩小间距,B、D错;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苗,此树苗倾斜,与地面有一定角度,这样对水流的阻拦作用强,更能减轻水土流失。在坡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内,图乙模式优于图甲模式,A错、C对。\n关键能力二 分析我国荒漠化生态脆弱区典题精研[典例2][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n\n(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n(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n[图解思路]\n\n\n[感悟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根据图示及材料信息,推测出该区域降水的变化,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综合思维湖沼面积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n知能升华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n(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n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n题组精练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n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①合理用水②全面造林③禁止放牧④生态移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D\n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第2题,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n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n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CD\n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4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n主观题专题指导\n主观题专题指导❾生态破坏类生态破坏类主观题常用“分析”“判断”“说明”“简析”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材料,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命题视角主要有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n典题精研[典例][2020·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n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n(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6分)(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4分)(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4分)\n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任答2点,合理即可,共6分)(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任答2点,合理即可,共4分)(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任答2点,合理即可,共4分)\n[评·样卷分数]\n答题思路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n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n3.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术语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开矿;坡地开垦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n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森林火灾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n4.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工程措施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n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n应用体验1.[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n(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答案: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解析: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n(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n解析: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n2.[广东卷]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n(1)指出该河流中下游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2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土地荒漠化。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解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在农业生产中”,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回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7 00:01:28 页数:66
价格:¥3 大小:2.4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