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章生物与环境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3

2/193

3/193

4/193

剩余18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n考点30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8浙江下半年·13,2分,难度★★☆☆☆]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题组1种群的特征答案1.D【解题思路】 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等的斗争越剧烈,种群数量增长应越慢,A错误;生殖前期的个体为幼年个体,不具备生殖能力,生殖期的个体具有生殖能力,因此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D正确。\n2.[2018全国Ⅰ·5,6分,难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题组1种群的特征答案2.D【解题思路】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n3.[2016浙江·5,6分,难度★★☆☆☆]下列是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题组1种群的特征答案3.A【解题思路】 生态学家通常将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故A正确。\n4.[2017全国Ⅲ·5,6分,难度★★☆☆☆]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题组1种群的特征答案4.B【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n题组1种群的特征【方法总结】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2)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等。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3)样方大小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如果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样方的面积可适当扩大。\n5.[2019浙江4月·12,2分,难度★★☆☆☆]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题组2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5.B【解题思路】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环境容纳量(K)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一般不同,B错误。K值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K值(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n6.[2015广东·4,4分,难度★★☆☆☆]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题组2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6.D【解题思路】 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适应一段时间,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型增长曲线,B项错误;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项错误;在10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120000个,D项正确。\n7.[2019江苏·14,2分,难度★★★☆☆]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题组2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7.B【解题思路】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酵母菌环境容纳量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由图可知,相同培养条件下,b批次先达到环境容纳量,推测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B正确。由于题目已经明确是通气培养,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错误。t2时a批次酵母菌刚达到环境容纳量,而b批次在t2之前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消耗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所以b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更少,D错误。\n8.[2019全国Ⅲ·31,8分,难度★★★☆☆]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题组2种群数量的变化\n题组2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8.【参考答案】(1)Sa/2(2)减小 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题思路】(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走出误区】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点提醒(1)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认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21重庆适应性测试·17,2分,难度★★☆☆☆]我国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科学家们竞相研究的“伊甸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一定B.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组成不可能为增长型D.测定热带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志重捕法答案1.A【解题思路】 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一定,A项正确;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B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其年龄组成可能是增长型,如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高,其迁出率也高,种群数量也能保持相对稳定,C项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热带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n2.[2016全国Ⅱ·5,6分,难度★★☆☆☆]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2.C【解题思路】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n3.[2021河北模拟演练·9,2分,难度★★★☆☆]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生性胆小、机警,常在具有隐蔽条件的湿地及周边地区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加强湿地的科学管理可促进黑鹳种群数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能降低黑鹳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B.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C.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黑鹳种群数量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只标记成鸟会导致黑鹳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答案3.D【解题思路】 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会使黑鹳的生存环境更加适宜,降低黑鹳的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A项正确;由于黑鹳生性胆小、机警,故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扩大黑鹳的活动区域,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B项正确;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等,有助于增加黑鹳的种群数量,C项正确;黑鹳生性胆小、机警,成鸟被捕捉一次后再次被捕捉的可能性降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鹳的种群数量时,若只标记成鸟则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D项错误。\n4.[2017江苏·5,2分,难度★★★☆☆]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4.B【解题思路】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争微弱,A项错误;由于营养和空间有限,转速150r/min时,预测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本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选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C项错误;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在细胞内,D项错误。\n5.[2020山东·11,2分,难度★★★☆☆]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n答案5.B【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n6.[2019全国Ⅰ·6,6分,难度★★★☆☆]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6.D【解题思路】 细菌甲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n7.[2021河北模拟演练·10,2分,难度★★★☆☆]猕猴为某岛屿生境中重要的动物类群,近40年调查发现猕猴种群最初集中分布于岛屿西南一侧,目前岛屿各区域均有分布。现根据已有数据并利用模型模拟理想环境中未来60年内猕猴种群的数量变化,所有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B.地理环境封闭是限制猕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素C.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分布类型为均匀型D.若该岛屿生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猕猴遗传多样性将下降答案7.C【解题思路】 由题图可知,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A项正确;40年间,猕猴种群已经由最初的集中分布于岛屿西南一侧发展到岛屿各区域均有分布,即猕猴种群数量已经逐渐接近K值,推测应是岛屿面积有限,限制了其种群的扩张,地理环境封闭是限制猕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素,B项正确;猕猴是群居生活的,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分布类型应为集群分布,C项错误;若该岛屿生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猕猴的遗传多样性将下降,D项正确。\n8.[2015北京·4,6分,难度★★★★☆]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n答案8.A【解题思路】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是否灌溉和是否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的情况下,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出现率增加的幅度大;不灌溉的情况下,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出现率减少的幅度小,可见,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且影响其活动范围,A错误,C正确。该实验在4个处理区各选取7个点观测不同处理对小蚂蚁活动的影响,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由此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n9.[2020山东·19,3分,难度★★★★☆](多选)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9.AB【解题思路】 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无瓣海桑种群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该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若外来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则其可能会取代本地植物,所以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正确。\n【知识拓展】外来物种引入一个外来物种后,该外来物种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从而使该引进物种成为真正的入侵者,它可能会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n10.[2017全国Ⅱ·31,9分,难度★★★☆☆]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n答案10.【参考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题思路】(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走出误区】 本题(2)的解答需注意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应特别注意灭鼠的区域只是所研究林场的局部区域。\n11.[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18,9分,难度★★★☆☆]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草食动物A、B和肉食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2)t1~t2时,B的种群数量上升,原因是A种群数量下降后可为B种群的生存腾出更多的。(3)该生态系统中,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调节。(4)以上分析说明,捕食关系的存在能有效调节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n答案11.【参考答案】(1)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t0~t1时间内,随着A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且C以A为食,随着C数量的增加,A被捕食的压力增大,所以在t0~t1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2)资源和空间(3)负反馈(4)抵抗力稳定性【解题思路】(1)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在t0~t1时间内,种群A的数量逐渐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又因为C以A为食,随着C数量的增加,A被捕食的压力增大,因此在t0~t1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2)由于A和B同为草食动物,故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种群数量下降,可为B种群的生存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所以t1~t2时,B的种群数量上升。(3)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结合题图进行分析可知,捕食关系的存在能有效调节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n12.[2015山东·27,12分,难度★★★★☆]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n(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答案12.【参考答案】(1)水平 样方(2)BF甲(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解题思路】(1)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会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2)直线p表示Nt+1=Nt,所以直线上方各点表示Nt+1>Nt,种群增长,直线p上的点表示种群数量不变,直线p下方的点表示Nt+1<Nt,种群数量减少;Nt小于a时,甲代表的生物种群数量后一年减少,更容易消亡。(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所以要恢复生物多样性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最根本的保护措施。\n考点3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9浙江4月·6,2分,难度★☆☆☆☆]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题组1群落的结构答案1.A【解题思路】 荒漠中缺水,在该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故选A。\n2.[2018浙江4月·4,2分,难度★☆☆☆☆]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题组1群落的结构答案2.D【解题思路】 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D符合题意。\n3.[2016海南·22,2分,难度★☆☆☆☆]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题组1群落的结构答案3.D【解题思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项正确;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项正确;群落由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空气、水属于无机环境成分,不参与群落的组成,D项错误。\n4.[2015海南·22,2分,难度★★☆☆☆]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题组1群落的结构答案4.B【解题思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森林群落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C正确;群落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n5.[2021全国甲·6,6分,难度★★☆☆☆]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题组2群落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答案5.C【解题思路】 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n6.[2020全国Ⅱ·6,6分,难度★★☆☆☆]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题组2群落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答案6.A【解题思路】 河水携带泥沙进入大海时,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的过程中,海水逐渐淡化,所以,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为: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生长在陆地环境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是②①③,A选项正确。\n7.[2020海南·2,2分,难度★★☆☆☆]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题组2群落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答案7.C【解题思路】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在演替过程中,一年生草本逐渐被多年生草本取代,A正确;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多年生亚灌木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的弱,C错误;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D正确。\n8.[2018江苏·13,2分,难度★★☆☆☆]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题组2群落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答案8.D【解题思路】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n9.[2021湖北模拟演练·20,2分,难度★★★☆☆]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岀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的题组2群落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答案9.B【解题思路】 沼泽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在沼泽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可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由题意可知,沼泽经演替形成荒漠,该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C错误;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较低,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19江苏·6,2分,难度★★☆☆☆]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1.A【解题思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可能越不充分,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n2.[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11,2分,难度★★★☆☆]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种多年生优势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为开垦的影响,羊草数量显著下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之后,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演替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D.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答案2.B【解题思路】 在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项错误;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的优势种群发生了变化,属于次生演替,B项正确;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得以改善,其环境容纳量将变大,D项错误。\n3.[2017海南·18,2分,难度★★★☆☆]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3.D【解题思路】 间作农作物乙后,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新的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不利,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项解释合理;乙是农作物,与害虫A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D项解释不合理。\n4.[2021重庆适应性测试·18,2分,难度★★★☆☆]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100~1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00~2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C.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答案4.D【解题思路】 不同海拔植物类型不同,属于由温度、湿度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A、B错误,D正确。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C错误。【易错警示】辨析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n5.[2014新课标全国Ⅰ·6,6分,难度★★★☆☆]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5.A【解题思路】 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n6.[2014海南·19,2分,难度★★★☆☆]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6.D【解题思路】 该种鱼的幼体能滤食浮游动物,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浮游动物以浮游藻类为食,该种鱼的幼体能滤食浮游藻类,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成年鱼捕食底栖动物时,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该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时,可分别属于第三、第二营养级;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处于不同的垂直空间位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n7.[2013福建·3,6分,难度★★★☆☆]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7.D【解题思路】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森林恢复后,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得以提高,B项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依据题意可知,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137种)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少,则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较低,C项正确;自然恢复林是在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技巧点拨】 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它们的区别是演替的起点是否有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等条件。\n8.[2015浙江·5,6分,难度★★★☆☆]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8.B【解题思路】 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正确。\n9.[2021全国乙·30,9分,难度★★★☆☆]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n答案9.【参考答案】(1)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2)时间、位置(合理即可)(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解题思路】(1)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位置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n10.[2017天津·7,12分,难度★★★★☆]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以加快氮磷循环。\n(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答案10.【参考答案】(1)次生 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据图析图】 分析火烧后植被的演替过程图可知,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灌木>乔木,因此第(4)小题的图中三条曲线由上到下依次对应的是草本、灌木和乔木。\n【解题思路】(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方法总结】 演替类型的判断有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根据演替的起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有土壤条件,且土壤中保留了种子、根等繁殖体,该类演替就为次生演替;如果没有土壤条件,或土壤中没有任何生命体,则该类演替为初生演替。\n11.[2019天津·7,10分,难度★★★★☆]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表。*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标样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g·kg-1)草本植物种数(种)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弃耕地(对照)0.260.091.13.10.6禁牧草地0.660.362.69.41.7人工灌木林0.770.422.87.40.8人工乔木林1.370.271.610.01.1\n据表回答:(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n答案11.【参考答案】(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2)间接(3)围封禁牧(4)强【解题思路】(1)与对照组(弃耕地)相比,禁牧草地、人工灌木林和人工乔木林中人工乔木林的土壤含水量增加最多,即人工乔木林的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同理,土壤全氮增加最多的是人工灌木林,即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灌木林。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因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功能方面的间接价值。(3)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据表可知,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再结合信息“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可知,禁牧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故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围封禁牧。(4)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多,食物网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更强。\n考点32生态系统的结构\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4海南·16,2分,难度★☆☆☆☆]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题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答案1.D【解题思路】 土壤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项正确;秸秆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者)分解后形成无机物,为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项正确;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n2.[2020浙江7月·11,2分,难度★★☆☆☆]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题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答案2.B【解题思路】 能量逐级递减,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A项错误。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项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不是同种生物的总和,C项错误。各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n3.[2015海南·23,2分,难度★★☆☆☆]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3.C【解题思路】 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题述现象中的食物链为泥巴中的藻类等→小虾→小鱼→大鱼(与小鱼不同种),故泥巴中的藻类是第一营养级、小虾是第二营养级、小鱼是第三营养级、大鱼是第四营养级,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n4.[2013广东·5,6分,难度★★☆☆☆]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4.A【解题思路】 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项错误;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的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C、D项错误;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A项正确。\n5.[2016全国Ⅲ·5,6分,难度★★☆☆☆]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5.C【解题思路】 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n6.[2019全国Ⅱ·6,6分,难度★★★☆☆]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6.A【解题思路】 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牧草的个体数远大于作为第二营养级的羊的个体数量,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金字塔形。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乔木的一个个体上生活着大量的作为第二营养级的昆虫个体,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n7.[2017浙江4月·29,6分,难度★★★☆☆]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个营养级。(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功能较强。(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填“能”或“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鲶鱼的数量比水蚤的少,其原因是。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n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7.【参考答案】(1)84、5和6(2)下降 自我调节(3)不能 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较少【解题思路】(1)图中的8条食物链分别为:藻类→轮虫→水蚤→鲶鱼→绿鹭,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鲶鱼→绿鹭,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绿鹭,藻类→水蚤→鲶鱼→绿鹭,藻类→水蚤→划蝽→鲶鱼→绿鹭,藻类→水蚤→划蝽→青蛙→绿鹭,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鲶鱼→绿鹭,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青蛙→绿鹭,从以上8条食物链可以看出绿鹭分别处于第4、5和6个营养级。(2)蚊子幼虫属于中间营养级,若其数量减少,划蝽转而更多地捕食水蚤,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下降,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鲶鱼捕食水蚤,鲶鱼粪便中的能量由水蚤流向分解者,而不是直接被水蚤利用。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较少。\n8.[2019全国Ⅰ·31,8分,难度★★★☆☆]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导致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n题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8.【参考答案】(1)果树→A→CC(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解题思路】(1)由题干信息可知,A、B是果树害虫,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故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A→鸟(C),其中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2)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性引诱剂Y是一种化学物质,其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改变B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18海南·20,2分,难度★★★☆☆]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答案1.D【解题思路】 鲫鱼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且鳜鱼所处的营养级高于鲢鱼,则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水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的循环,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不能全部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藻类固定的能量多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n2.[2021福建适应性考试·17,10分,难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各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自然环境中的砷以多种形态存在于地壳中。根据植物对砷的吸收和积累不同,可将植物分为三类:低吸收型(有限吸收和积累砷,通常对砷耐受能力低)、富集型(高效地吸收和积累砷,通常对砷耐受能力高)、中间型(体内积累砷和耐受能力均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回答下列问题:(1)砷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2)砷可以抑制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影响植物生长。若土壤被砷严重污染,群落中有些种群的数量会减少甚至消失,导致物种下降,从而改变群落演替的和。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3)修复被砷污染的土壤,可选择种植型植物,对种植后的植物进行处理,达到消减土壤砷污染的目的。\n答案2.【参考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丰富度 速度 方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少(3)富集 集中回收【解题思路】(1)砷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土壤被砷严重污染后,群落中的有些种群的数量会减少甚至消失,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从而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于砷可以抑制植物的叶绿素合成,使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少,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3)富集型植物可以高效地吸收和积累砷,通常对砷耐受能力高,若要修复被砷污染的土壤,可种植富集型植物,以增加对土壤中砷的吸收。对种植后的植物还要进行集中回收。\n3.[2017江苏·26,8分,难度★★★☆☆]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n答案3.【参考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 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解题思路】(1)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3)叫声是通过物理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因“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故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雌蛙的卵块密度。(4)水草腐烂,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既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也是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以蛙为食的两种不同纲的生物有蛇、肉食性鱼类、鼠类等。\n4.[2019江苏·26,8分,难度★★★★☆]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填序号)。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n答案4.【参考答案】(1)生产者 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3)水平(4)①②⑤(5)ca-b【解题思路】(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乔木→杂食性鸟与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这两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均属于第二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四营养级。(2)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可产生无机盐、二氧化碳和水等。(3)该地表在水平结构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题中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题中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间分布、迁入率和种群密度。(5)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甲)所同化的能量,且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中。根据题图可知,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n考点33生态系统的功能\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5海南·25,2分,难度★★☆☆☆]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题组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答案1.D【解题思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及排遗物中储存的能量都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如太阳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n2.[2014江苏·10,2分,难度★★☆☆☆]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题组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答案2.D【解题思路】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有10%~20%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n3.[2020全国Ⅲ·6,6分,难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题组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3.A【解题思路】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项错误;光合作用是指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大气CO2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项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中的碳返回大气中,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项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项正确。\n题组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归纳】 碳循环常考知识点: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n4.[2014海南·9,2分,难度★★☆☆☆]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题组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4.C【解题思路】 玻璃缸中的水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鱼的呼吸作用消耗;鱼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作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植物到鱼,不能从鱼到植物;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鱼和植物最终都将会死亡。\n5.[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18,3分,难度★★☆☆☆](多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面积农田普遍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在收割的同时可以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这种做法的益处有()A.促进了物质循环再生B.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D.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题组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5.ACD【解题思路】 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可以使秸秆中的有机物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提高了土壤肥力,C项正确;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改良了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D项正确;这些无机物被作物吸收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A项正确;通过改善营养结构,使食物网复杂化,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粉碎翻压还田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错误。\n6.[2021福建适应性考试·6,2分,难度★★☆☆☆]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A.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B.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C.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D.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题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答案6.A【解题思路】 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项符合题意;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项不符合题意;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项不符合题意;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n题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规律总结】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n7.[2018海南·19,2分,难度★★☆☆☆]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题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答案7.D【解题思路】 小鸟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的“小鸟”的物理和行为信息,D符合题意。\n8.[2019天津·5,6分,难度★★★☆☆]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题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n题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答案8.C【解题思路】 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从而吸引昆虫的天敌,使植物免受虫害,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A项正确;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启动抗虫反应,这是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烟粉虱合成的Bt56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据此可推测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抗虫反应能正常进行)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C项错误;若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由于Bt56蛋白被水解,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不能被抑制,则烟粉虱的数量不能迅速增长,所以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项正确。【核心素养】 高考生物试题贴合学科核心素养,如本题通过烟粉虱的防治措施传递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结合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体现生物进化观;借助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体现稳态与平衡观。\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15全国Ⅱ·4,6分,难度★★☆☆☆]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1.B【解题思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n2.[2020全国Ⅰ·6,6分,难度★★☆☆☆]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2.A【解题思路】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项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项正确;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n3.[2014海南·18,2分,难度★★☆☆☆]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答案3.B【解题思路】 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该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会随季节而发生变化;芦苇和藻类都是生产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若生产者减少,则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因此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n4.[2014海南·17,2分,难度★★☆☆☆]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答案4.B【解题思路】 栎树→昆虫→蛙、蜥蜴和鸟→蛇构成的食物链中,其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第二营养级)的数量最多,故B项符合题意。\n5.[2021河北模拟演练·18,3分,难度★★★☆☆](多选)野生动物园圈养草食性动物产生的大量粪便,可以用粪食性金龟进行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粪便的气味吸引粪食性金龟属于化学信息传递B.金龟的食物来自草食性动物,金龟处于生态系统的第3营养级C.金龟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D.金龟的活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5.BCD【解题思路】 粪便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粪便的气味吸引粪食性金龟属于化学信息传递,A项正确;粪食性金龟属于分解者,不占有营养级,B项错误;粪食性金龟的食物是草食性动物的粪便,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等植物固定的能量,C项错误;粪食性金龟的活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循环,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项错误。\n【知识巧记】1.牢记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2.掌握能量流动的去向、关系式及特点(1)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未被利用。(2)关系式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n6.[2019全国Ⅱ·31,11分,难度★★★☆☆]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答出2点即可)。(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n答案6.【参考答案】(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 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解题思路】(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其自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直接流向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2)若干小时后,透光的乙瓶中的氧气含量(C)与水样中氧气的初始含量(A)的差值表示这一时间段内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水样中氧气的初始含量(A)与不透光的甲瓶中的氧气含量(B)的差值表示这一时间段内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C与B的差值表示这一时间段内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产氧量。【知识储备】 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即总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与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的总和。\n7.[2018浙江4月·29,6分,难度★★★☆☆]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n答案7.【参考答案】(1)D低于(2)呼吸作用 大于(3)非生物环境 取消D“→”A【解题思路】(1)本题碳循环示意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2、E为燃料。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取暖,且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旺盛,一般情况下夏季大气中CO2含量低于冬季。(2)CO2通过生产者的固定作用进入生态系统,之后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等进入大气。正常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群落,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应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这样有利于演替的正常进行。(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则D为热能,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不能利用热能,要取消D“→”A。\n8.[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19,10分,难度★★★☆☆]早在明朝,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懂得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和栖息特点进行混合放养,以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如表为某鱼塘中鱼的种类、栖息水层和主要食物的对应关系。某鱼塘中鱼的种类、栖息水层和主要食物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鱼类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形成了群落的结构,有利于养殖鱼类对鱼塘水体空间和的充分利用。(2)能量从太阳能到鳙鱼的流动途径是。为维持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放养鱼苗时鳙鱼的投放量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鲢鱼。(3)给鱼塘施肥可以提高鱼的产量,但某些情况下又会造成鱼的死亡,原因是。鱼的种类栖息水层主要食物鲢鱼上层浮游植物鳙鱼中上层浮游动物草鱼、鳊鱼中下层水草、浮萍鲤鱼、鲫鱼底层底栖动物、有机碎屑\n答案8.【参考答案】(1)垂直 资源(食物)(2)太阳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 小于(3)给鱼塘施肥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为鱼类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从而提高鱼类的产量,但若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会使水体中溶氧量下降,从而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解题思路】(1)不同鱼类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养殖鱼类对鱼塘水体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2)能量从太阳能到鳙鱼的流动途径是太阳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据表格可知,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鳙鱼所处的营养级高于鲢鱼,为维持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放养鱼苗时鳙鱼的投放量要小于鲢鱼。(3)给鱼塘施肥可以提高鱼的产量,但某些情况下又会造成鱼的死亡,原因是给鱼塘施肥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为鱼类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从而提高鱼类的产量,但若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会使水体中溶氧量下降,从而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n9.[2021湖北模拟演练·22,16分,难度★★★★☆]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类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其食物网极其复杂,物质循环速度快,能量流动渠道多。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对地球氧气的生产及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回答下列问题:(1)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生态系统。(2)热带雨林的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3)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少,其原因是。(4)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若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另一方面为引起气孔的部分关闭,气孔部分关闭的生理意义是。如果温度和降雨量因大气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长期影响来看,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原因是。\n答案9.【参考答案】(1)森林(2)呼吸(3)与苔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温度较高,分解者分解能力强(4)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解题思路】(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最高。(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温度较高,分解者分解能力强,土壤中有机物大部分被分解,而苔原生态系统气候恶劣,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土壤中所含有机物大部分被保留。(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会引起气孔关闭,气孔关闭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n10.[2018天津·8,10分,难度★★★★☆]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题表。据表回答:*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n答案10.【参考答案】(1)恢复力(2)基质360消费者 分解者(3)大于 不能【解题思路】(1)森林中的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能形成自然的幼龄群落,说明被破坏后的生态系统能够逐渐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植物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固定CO2,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根据题意可知,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年每平方米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可用表格中的净初级生产力表示,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每平方米为360g。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可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3)分析表中数据,幼龄西黄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460≈0.2466,老龄西黄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730≈0.0369,前者大于后者。表中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g/(m2·年),但是整个生态系统碳的异养呼吸量为390g/(m2·年),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中的碳总量。\n11.[2021江苏适应性考试·21,11分,难度★★★★☆]林场通常是大规模种植乔木的半人工生态系统,树木成林往往需要数年至数十年。成林期间,一些动植物会陆续进入林区参与生物群落的构建。请回答下列问题:(1)林场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它的价值,然后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的价值。(2)专业人员发现林场内一些小生境很适合一种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随即采用取样法调查林场内该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而测算出该植物的,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计划。(3)如图是林场生态系统内部分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食物竞争最激烈的物种有(填图中英文字母)。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看,鸟类F的食物范围较广,但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是。(4)人工栽培的乔木种群呈均匀分布,后来自然迁入的物种一般呈分布。(5)在林场进行适度砍伐后,会出现空地(林窗)。请说明林窗对林场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n答案11.【参考答案】(1)间接 直接(2)五点 年龄组成 采伐(利用或开发利用)(3)C、D、E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不足以维持数量较多生物的生存(合理即可)(4)随机(5)林窗可引起林场生物多样性的改变。适度砍伐后,形成林窗,会改变林场局部原有的环境(阳光、通风、湿度等),从而引起林场物种的变化,适当砍伐形成的林窗可因上述改变,增加林场生物多样性(合理即可)【解题思路】(1)林场中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附尘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林场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它的间接价值。之后人们又可以收获林场中的木材,体现出了它的直接价值。(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由于林场区域一般较大且形状规则,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利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林场内某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种群密度后,进而测算出该植物的年龄组成,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采伐计划。(3)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该食物网中,食虫性鸟类D和杂食性鸟类E都捕食蜘蛛C,食虫性鸟类D、杂食性鸟类E、蜘蛛C都捕食昆虫B,可知食物竞争最激烈的物种有C、D、E。鸟类F处在食物链的最顶端,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鸟类F获取的能量不足以维持更多数量鸟类的生存,故其数量相对较少。(4)人工栽培的乔木种群呈均匀分布,后来自然迁入的物种会根据自己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呈随机分布。(5)在林场进行适度砍伐后,会出现空地(林窗),林窗会改变林场局部原有的环境,从而引起林场物种的变化,影响林场生物多样性。\n考点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21江苏适应性考试·3,2分,难度★★☆☆☆]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的能量供给依然主要依赖外界B.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信息传递的形式趋于复杂多样C.治理沙漠的目的不是消除沙漠,而是阻止沙漠扩大D.退耕还林、还湖主要是因为农田经济效益过低题组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D【解题思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可能就会崩溃,A正确;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生态系统内信息传递的形式趋于复杂多样,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B正确;治理沙漠的目的是阻止沙漠扩大,而不是消除沙漠,C正确;退耕还林、还湖是为了防止过度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导致的水土流失,并不是因为农田经济效益过低,才需要退耕还林、还湖,D错误。\n2.[2018海南·21,2分,难度★★☆☆☆]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题组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2.D【解题思路】 由于该生态系统处于恢复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不甚完善,所以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正确;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C正确;无论生物多样性高与低,某营养级的能量都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n3.[2017海南·28,8分,难度★★☆☆☆]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答出两点即可)。题组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3.【参考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自我调节的能力(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题思路】(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草原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仍表现出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次级消费者,因此在所给的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青蛙。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能够加快物质循环,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消费者还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n4.[2019浙江4月·1,2分,难度★★☆☆☆]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题组2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4.B【解题思路】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人类活动对野生生物的灭绝会产生影响,B错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严重干扰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确。\n5.[2014江苏·17,2分,难度★★☆☆☆]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题组2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5.B【解题思路】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创造出更多空间,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生物种类减少,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或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清除农田中的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n6.[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12,2分,难度★★☆☆☆]中国绿色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发动社会力量在荒漠化地区植树造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B.荒漠地区造林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C荒漠地区造林能促进能量的循环流动D.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题组2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6.C【解题思路】 植被的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A正确;为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荒漠地区造林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B正确;在荒漠地区造林能促进物质的循环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错误;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对生态环境起稳定调节作用,如森林和草原可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D正确。【知识拓展】 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和大风吹扬等;人为因素有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n7.[2017江苏·9,2分,难度★★☆☆☆]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题组2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7.D【解题思路】 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使群落结构复杂,增加生态系统的类型,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但不一定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C项正确,D项错误。\n8.[2016江苏·20,2分,难度★★☆☆☆]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题组2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8.B【解题思路】 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施用后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项正确;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能将农药降解,产生的物质能被农作物利用,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并未阻碍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农田动物的种类会增加,降低了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分解农药需要的酶是基因控制合成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12,2分,难度★★★☆☆]为预防某水库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藻的滤食性鱼苗,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改为投放肉食性鱼类,能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B.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D.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数量属于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答案1.A【解题思路】 投放肉食性鱼类,导致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较大,同时喜食蓝藻的滤食性鱼数量减少,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A项错误;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C项正确;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数量,利用了两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属于生物防治,D项正确。\n2.[2019江苏·24,3分,难度★★★☆☆](多选)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答案2.BCD【解题思路】 结合图形分析,曝气孔通入的是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降低厌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A错误;图中吸附基质由多个碎块堆叠而成,会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增大微生物的附着量,从而提高对河水的净化能力,B正确;植物能够利用水体中的含氮、磷的无机盐进行生长,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C正确;该修复工程通过微生物对河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功能、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功能,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防止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从而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有利于水中的水草等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n3.[2019浙江4月·29,6分,难度★★★☆☆]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层被分解者分解。(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作用,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增长方式恢复。\n答案3.【参考答案】(1)生物放大 底泥(2)富营养化 正反馈(3)自然增长率(4)逻辑斯谛(或S形)【解题思路】(1)食鱼鸟类在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底泥层被分解者分解。(2)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鱼类的数量会因死亡而减少,死鱼腐烂后又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由于正反馈作用,该生态系统会远离稳态。(3)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下降会引起自然增长率下降。(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逻辑斯谛(S形)的增长方式恢复。\n4.[2018北京·31,16分,难度★★★★☆]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n答案4.【参考答案】(1)生产者(生物)群落(2)捕食对象/食物捕食者/天敌(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4)比例(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解题思路】(1)引起“水华”的藻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为确定鲢、鳙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鱼的食物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鲢、鳙鱼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鱼的天敌。(3)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根据图示可知,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4)通过投放鲢、鳙鱼的方法可人为干预,调整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降低藻类等植物的大量繁殖、改善水质的目的。(5)要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的产量,可通过采取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措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思维拓展】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含量过多而引起水质污染的现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防治措施:①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即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②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可采用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沉降等。\n易错疑难集训\n1.[2013浙江·4,6分,难度★★★☆☆]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易错点1“盘根错节”——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答案1.B【解题思路】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A选项中种群的出生率为20%;性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如果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出生率越高,选项B正确;若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选项C错误;不能仅根据年龄结构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选项D错误。【快速解题】 研究出生率的变化,主要研究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的变化,而出生个体数与种群内生殖期个体数以及生殖期雌雄个体数比例有关,同时出生个体数还受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n2.[2021浙江1月·16,2分,难度★★★☆☆]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易错点1“盘根错节”——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答案2.D【解题思路】 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有关,A错误。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也会增大,C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n3.[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14,4分,难度★★★★☆]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1C.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D.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易错点2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n易错点2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答案3.C【解题思路】 图中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能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464.6J/(cm2·a),太阳辐射的能量为497693.2J/(cm2·a),太阳能被固定的效率为464.6[J/(cm2·a)]÷497693.2[J/(cm2·a)]×100%≈0.093%,A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464.6J/(cm2·a),B正确;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96.3[J/(cm2·a)]÷464.6[J/(cm2·a)]×100%≈20.7%,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18.8[J/(cm2·a)]÷62.8[J/(cm2·a)]×100%≈29.9%,肉食性动物为第三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7.5[J/(cm2·a)]÷12.6[J/(cm2·a)]×100%≈59.5%,故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加,C错误;据图可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2.8[J/(cm2·a)]÷464.6[J/(cm2·a)]×100%≈1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6[J/(cm2·a)]÷62.8[J/(cm2·a)]×100%≈20%,D正确。\n4.[2018江苏·28,8分,难度★★★★☆]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易错点2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n(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易错点2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n易错点2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答案4.【参考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题思路】(1)根据题意可知,图1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图1所示食物网中的次级消费者为丙和丁;丁可以捕食丙,而丁和丙又均可以乙为食,故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乙在图中所示食物链中不是最高营养级,所以乙的能量有三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包括丁和丙);流向分解者;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因为乙同化的能量为1900kJ/(m2·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000kJ/(m2·a),1900/25000×100%=7.6%,而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乙外还流向了甲,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5)由题意可知,该农药可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富集,则该农药在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含量最高。(6)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超过这个调节能力,则生态系统会崩溃。题中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说明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n1.[2016天津·3,6分,难度★★★☆☆]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疑难点1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曲线分析\n疑难点1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曲线分析答案1.D【解题思路】 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丝瓜地的生物群落包含丝瓜等生产者、昆虫等消费者及分解者,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在捕食关系曲线中,被捕食者的曲线先到达波峰,故可判断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以丝瓜为食,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数量减少,从而减少甲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光速解法】 迅速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这条食物链,能快速判断D项正确。\n2.[2018浙江4月·18,2分,难度★★★☆☆]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疑难点1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曲线分析\n疑难点1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曲线分析答案2.D【解题思路】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值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n3.[2014福建·3,6分,难度★★★☆☆]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疑难点1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曲线分析\n疑难点1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曲线分析答案3.B【解题思路】 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A项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B项正确;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C项错误;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D项错误。【考场捷径】 解题关键在于从曲线图中挖掘种群数量和死亡率等相关数据,另外,还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n4.[2015福建·4,6分,难度★★★★☆]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疑难点2与生态系统相关的计算及分析\n疑难点2与生态系统相关的计算及分析答案4.B【解题思路】 题图中最长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故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项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31920J·m-2·a-1,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3780+4200=7980(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980÷31920×100%=25%,B项正确;太阳鱼固定的能量为1483J·m-2·a-1,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掉,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小于(1483-126)J·m-2·a-1,即小于1357J·m-2·a-1,C项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并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群落,从而不能与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项错误。【易错点拨】 很多考生死记课本上的传递效率为10%~20%,误将B项判断为错误选项,其实教材中计算出的10%~20%适用于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而本题是人工鱼塘,因此计算出传递效率为25%是对的。\n5.[2020海南·5,2分,难度★★★★☆]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疑难点2与生态系统相关的计算及分析类别玉米地荒地湖泊Ⅰ湖泊Ⅱ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1.6%1.2%0.4%0.1%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23.4%15.1%22.3%21.0%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76.6%84.9%77.7%79.0%\n疑难点2与生态系统相关的计算及分析答案5.A【解题思路】 据表格分析可知,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为1.6%,净初级生产效率为76.6%,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和净初级生产效率分别为1.2%和84.9%,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于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高于玉米地的,A错误;在题中4个生态系统中,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若入射太阳能相同,则玉米地制造的有机物质最多,B正确;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分别为22.3%和21.0%,与玉米地的呼吸消耗率(23.4%)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的呼吸消耗率(15.1%),C正确;与玉米地和荒地相比,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这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n素养题型专练\n1.[2019江苏·15,2分,难度★★☆☆☆](生命观念)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答案1.C【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锁阳的叶已经退化,说明其光合作用较弱或不进行光合作用,且其需要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推知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该地区为沙漠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小果白刺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锁阳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耐旱突变,干旱的沙漠环境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错误。\n2.[2020海南·9,2分,难度★★☆☆☆](社会责任)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答案2.B【解题思路】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等,A正确;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含有大量氮、磷,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B错误;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正确;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n3.[2015四川·7,6分,难度★★★☆☆](科学思维)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3.A【解题思路】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减少,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B项,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项,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控制蝗虫等有害昆虫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n1.[2020江苏·15,2分,难度★★☆☆☆](结合我国古诗词进行考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1.C【解题思路】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答案\n2.[2014天津·3,6分,难度★★☆☆☆](以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载体)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2.A【解题思路】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任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B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D错误。答案\n3.[2021湖北模拟演练·17,2分,难度★★★☆☆](引入生态位的概念进行考查)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植物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上述现象表明种间竞争减弱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3.D【解题思路】 题中所述内容体现了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题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植物的部位不同,这表明种间竞争减弱,B正确。题中所述动物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植物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这能够体现食草动物间存在生态位分化,C正确。斑马对其他生物存在一定影响,若去除斑马种群,则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D错误。答案\n4.[2019北京·5,6分,难度★★★☆☆](创设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这一情境进行考查)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答案4.C【解题思路】 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吸收水体中的N、P,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强、吸收P的能力居中,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强、吸收N的能力居中,综合来看,投放这两种植物降低水体中N、P的效果较好,排除A、B选项。投放植物后,植物吸收N、P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加,C选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植物a、c均为当地原有水生植物,故而投放后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选项错误。\n5.[2018全国Ⅱ·31,11分,难度★★★★☆](以“恐惧生态学”为情境)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答出两点即可)。\n5.【参考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答案【教你审题】 题干信息指出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的作用,其中“捕食”作用是指大型肉食性动物为捕食者,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为被捕食者;“驱赶”作用是指在大型肉食性动物的“威慑”下,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会因“恐惧”而出逃(增大迁出率)或减少活动。【解题思路】(1)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2)根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且这一种间关系是建立在“威慑”和“恐惧”基础上的,题干指出导致植食性动物甲在数量上的优势地位丧失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因此,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产生的“威慑”比乙高,甲因“恐惧”而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根据题中“恐惧生态学”的观点可知,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有捕食和驱赶的作用,故某大型肉食性动物的重新出现可能会使野猪的被捕食量增加,同时野猪也会因“恐惧”而减少采食,从而降低其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n6.[2016四川·9,11分,难度★★★★☆](结合研究结果进行考查)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n6.【参考答案】(1)样方S(2)二、三 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解题思路】(1)豌豆蚜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故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对动物无危害)后,豌豆蚜的天敌蝉大眼蝽数量减少,但受食物和空间资源的限制,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涉及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通过粪便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3)利马豆根部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供利马豆吸收利用,根瘤菌可以从利马豆处获取营养,故二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分析表中数据,用疏果剂(对动物无危害)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在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种群密度增加的情况下,蝉大眼蝽种群密度反而降低,故可推出蝉大眼蝽主要以利马豆为食,食物减少导致蝉大眼蝽种群密度下降。答案【高分要诀】 解答数据表格类试题,首先要看清表格名称、行和列中数据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以及关键的数据,其次进行纵横比较,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找出引起数据差异的原因时,可以先横(纵)向,后纵(横)向,再整体。\n7.[2020天津·13,10分,难度★★★★☆](以模拟温室效应加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背景)鬼箭锦鸡儿(灌木)和紫羊茅(草本)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常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见下图。注:相对生物量=单株干重/对照组(C1T1)单株干重据图回答:(1)CO2浓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和中的重要作用。(2)本研究中,仅CO2浓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仅温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n(3)两个实验的C2T2组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不同。科研人员据此推测,在群落水平,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这两种植物比例发生改变。为验证该推测是否成立,应做进一步实验。请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影响群落的速度与方向。\n7.【参考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2)促进两种植物生长 抑制鬼箭锦鸡儿生长,促进紫羊茅生长(3)将紫羊茅与鬼箭锦鸡儿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相对生物量的变化 演替【解题思路】(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变,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题图,比较C1T1和C2T1两组可知,仅CO2浓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为促进两种植物生长;比较C1T1和C1T2两组可知,仅温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抑制鬼箭锦鸡儿生长,促进紫羊茅生长。(3)为验证在群落水平,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这两种植物的比例发生改变,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室效应是否加剧,检测指标可以为相对生物量,所以实验设计思路为:将紫羊茅与鬼箭锦鸡儿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相对生物量的变化。若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两种植物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比例发生改变,则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答案\n全章综合训练\n1.[2017江苏·24,3分,难度★★☆☆☆](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1.BD【解题思路】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不能选择草多的地方,A项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项正确;若两只猛禽是不同物种,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捕食关系,若其中一只猛禽追赶的目的是争夺另一只猛禽抓握着的鼠,则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C项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生物搭建的,不能反映不同物种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D项正确。\n2.[2018全国Ⅲ·6,6分,难度★★☆☆☆]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2.B【解题思路】 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思维拓展】 物理信息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的是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指的是生物的某些特殊行为动作。有的考生会认为鸟类鸣叫是行为信息,但鸟类鸣叫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n3.[2015江苏·22,2分,难度★★★☆☆](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3.AC【解题思路】 春、夏、秋、冬四季温度不同,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种类和藻浓度(数量)不同,所以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部分藻类大量繁殖,藻的种类并不一定增加;夏季水体中藻的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种类也会增多;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n4.[2021河北·18,3分,难度★★★☆☆](多选)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答案4.AB【解题思路】 麋鹿数量较少,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增加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并非最小,C项错误;放归野外的过程不属于就地保护,D项错误。\n5.[2014广东·6,4分,难度★★★☆☆]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5.B【解题思路】 由题图可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的松针长度不能体现物种的种类,B项错误;由于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由题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结合题图可知,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项正确。\n6.[2021河北·13,2分,难度★★★☆☆]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天敌昆虫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头/叶)多样性指数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n答案6.B【解题思路】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番茄植株的种植模式由单作转为邻作时,成虫和若虫数量发生改变,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由表可知,当番茄植株的种植模式为单作或邻作时,烟粉虱成虫在番茄植株上部叶分布较多,中部叶和下部叶分布较少,因此,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几乎不变,B错误;由单作改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正确;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D正确。\n7.[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16,4分,难度★★★☆☆](多选)为研究某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的多样性,研究人员在1月到12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B.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C.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D.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答案7.BCD【解题思路】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从图中可以看出物种丰富度与个体总数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丰富度增加并不一定使个体总数增加,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B、C正确;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D正确。\n8.[2021全国甲·31,8分,难度★★★☆☆]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答出1点即可)。(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答案8.【参考答案】(1)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湖泊【解题思路】(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会因食物匮乏而无法生存,这一现象可以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这两个明显的特点。\n9.[2018全国Ⅲ·32,10分,难度★★★☆☆]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通常植物根系对N的吸收是通过运输完成的。\n答案9.【参考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解题思路】(1)蚯蚓属于异养型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利用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需要考虑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及异化类型、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通常植物根系对N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命题分析】 本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为载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态农业具有的物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及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将貌似远离却有相通之处的主干知识进行整合考查,体现出全国卷加强对生物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的考查的特点,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本题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引导考生加强对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n10.[2014新课标全国Ⅱ·31,9分,难度★★★☆☆]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和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n答案10.【参考答案】(1)(2)捕食 消费者(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解题思路】(1)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戊中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中能量相差不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可得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根据(1)中的食物网简图可以看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戊是生产者,而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方法技巧】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上一营养级和下一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依此特点可画出食物链(网)。\n11.[2021重庆适应性测试·21,8分,难度★★★★☆]若某湖泊生态系统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上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集中分布在水深1.5米处,影响因素有;水深超过3米,丙的能量值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2)若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该湖泊造成甲种群暴发,引起水华,则乙种群数量减少,原因是;可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与甲形成关系,减少水华暴发。\n答案11.【参考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等 水深超过3米,乙的数量迅速减少,由于丙以乙为食,故丙的食物减少,可获得的能量少,能量值明显下降(2)水华形成时,水华植物会通过代谢产生有毒物质,有毒物质积累,可对水体中以它为食的乙造成危害 竞争【解题思路】(1)由图可知,甲的能量相对值最大,乙的能量相对值次之,丙的能量相对值最小,又知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则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甲集中分布在水深1.5米处,主要原因是水深超过1.5米后,光照强度较弱,温度较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因此,影响甲分布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水深超过3米,乙的数量迅速减少,由于丙以乙为食,故丙的食物减少,可获得的能量少,丙的能量值明显下降。(2)若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该湖泊造成甲种群暴发,引起水华,则会使乙种群的数量减少,原因是水华形成时,水华植物会通过代谢产生有毒物质,有毒物质积累,可对水体中以它为食的乙造成危害。可通过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与甲形成竞争关系,大型挺水植物可遮挡阳光,吸收水中的矿质元素,抑制甲种群的生长,从而减少水华的暴发。\n12.[2015重庆·9,10分,难度★★★★☆]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n答案12.【参考答案】(1)24λa生物多样性(2)捕食(3)负反馈调节(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解题思路】(1)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呈“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a年为24λa只;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由图示可推知,狐狸与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3)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逐渐恢复稳定,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4)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在d年后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n13.[2020海南·24,10分,难度★★★★☆]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n答案13.【参考答案】(1)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质(3)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解题思路】(1)由于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故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这是因为种群增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n14.[2014四川·9,11分,难度★★★★☆]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n答案14.【参考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 捕食(3)大于S(4)次生 狐尾草(5)抵抗力【解题思路】(1)根据题图及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密度增长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能以水生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由图可知,随福寿螺的密度增大,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减小,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构成捕食关系。(3)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后低密度处理小区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实验数据可知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最大,且福寿螺不捕食狐尾草,因此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优势种的水生植物群落。(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种群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此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n15.[2016江苏·27,7分,难度★★★★☆]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法,分别统计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n答案15.【参考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 各种害虫(4)①③④(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题思路】(1)鱼塘大量投饵后,饵料中没有被鱼吃掉的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其中含有的硫会形成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2)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池塘水中N、P的含量过高引起的,鱼塘水流经稻田生态系统后,其中的N、P可被水稻吸收利用。(3)要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的分解者既有好氧型微生物,也有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一部分藻类在和水稻竞争光照和营养的过程中被淘汰,一部分藻类被动物摄食,还有一部分藻类被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所消灭。\n16.[2020北京·16,12分,难度★★★★☆]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者。(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4)综上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B.北极狐捕食海鸟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D.海鸟数量减少北极狐引入并定居→→→→→植物群落变化。\n答案16.【参考答案】(1)无机环境(或答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2)低(3)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合理即可)(4)BDCA【解题思路】(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2)由柱形图分析可知,Y岛上海鸟密度的相对值低于W岛的。(3)如果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则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对Y岛植物进行适量施肥后,Y岛植物干重会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4)综合题中信息可推断,北极狐可捕食海鸟,北极狐的引入并定居,会导致海鸟数量减少,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群落发生变化。\n17.[2021河北模拟演练·22,9分,难度★★★★☆]茶树害虫是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林下茶园(茶树与高6~8米的乔木——马尾松间作)和常规茶园(无树木遮阴)中的害虫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改变了群落的结构,其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2)林下茶园结网型蜘蛛丰富度高于常规茶园的主要原因是。(3)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关系,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来看,应将叶蝉数量控制在水平。(4)林下茶园中叶蝉数量只有常规茶园的1/2左右,主要原因是。(5)林下茶园高大的乔木吸引了某种捕食性鸟类到来,这种鸟摄食叶蝉和各种蜘蛛,鸟类进入后林下茶园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至少有条。茶园类型叶蝉总数(只)蜘蛛总数(只)游猎型蜘蛛丰富度结网型蜘蛛丰富度蜘蛛多样性林下茶园692154214122.8常规茶园14109951481.5\n答案17.【参考答案】(1)垂直 增强(2)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衍(3)竞争K/2以下(4)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中叶蝉的天敌蜘蛛的数量和丰富度增加,降低了叶蝉的环境容纳量(5)27【解题思路】(1)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中植物垂直分层更明显,改变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为更多的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衍,故林下茶园结网型蜘蛛丰富度高于常规茶园的。(3)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都是以小动物(如叶蝉)为食的,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应将叶蝉数量控制在K/2以下。(4)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中叶蝉的天敌蜘蛛的数量和丰富度增加,林下茶园中叶蝉的环境容纳量降低,故林下茶园中叶蝉的数量较常规茶园的大大减少。(5)由题可知,该种鸟摄食叶蝉和各种蜘蛛,鸟类进入后林下茶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包括:茶树→叶蝉→游猎型蜘蛛→鸟类;茶树→叶蝉→结网型蜘蛛→鸟类;茶树→叶蝉→鸟类。由于林下茶园游猎型蜘蛛有14种,结网型蜘蛛有12种,故鸟类进入后林下茶园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至少有14+12+1=27(条)。\n18.[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24,10分,难度★★★★☆]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蛇岛上分布着我国特有的物种——蛇岛蝮蛇。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了全岛范围内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首次捕获并标记的有5796(a)条,第二次捕获5339(b)条,其中带有标记的1855(c)条,估计该种群个体总数N=(用字母列出算式)。(2)研究人员在鸟类迁徙高峰期,调查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密度,结果如表1所示。同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n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推测其原因是。(3)蛇是变温动物,在北方的冬季,蛇类有冬眠的习性。蛇岛蝮蛇除了具有冬眠习性以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根据本题中的信息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5)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单选)。A.防止偷猎偷盗B.促进迁徙鸟类数量增加C.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D.引入小型哺乳动物,增加蛇岛蝮蛇食物来源\n答案18.【参考答案】(1)(a×b)/c(2)树林 树林中的鸟类密度最低,蛇岛蝮蛇食物来源少(3)夏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蛇岛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只能通过夏眠维持生存(4)就地(5)C【解题思路】(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计算公式为,所以该岛上蛇岛蝮蛇的种群个体总数N=Zb/c。(2)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树林,原因是树林中鸟类的密度最小,不足以满足较多蛇岛蝮蛇的营养需求。(3)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夏季蛇岛上食物匮乏,不能“夏眠”的个体因活动消耗过多有机物而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进化,蛇岛蝮蛇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5)该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故答案为C。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2 09:00:04 页数:193
价格:¥3 大小:2.5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