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综合练三(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综合练(三)(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16 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的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16 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C [A项,“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C [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错,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16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A [A项,答案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16 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材料二:《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16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B.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C.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C [C项,“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可知,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16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C.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C [C项,“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可知,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3分)(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B.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D.近年来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D [材料一中提出“文化自信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材料二中提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由此可知,在原址重建复原,不具备王蒙提出的关于文化自信的三种能力,因此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议论文的严谨周密,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角度: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逻辑的力量;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精确的力量;论证方法得当,具有说服的力量;材料选择确凿,16 具有真实的力量。解答本题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找到相关信息,然后从“严密”的角度结合文句加以说明。比如,从结构脉络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先总结再分析论证。开头第一句“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先宏观概括为“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再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先列举神话传说,再列举儒家思想。其次体现在事例典型,能充分地论证观点,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无一不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最后是从语言表达上看,遣词造句极尽严谨缜密,例如“事实上”“可以说是”“就是”“不就”“无不充满”“不正”等词语,均体现了表意的精准性,增强了说服力。[答案] 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是”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10.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青年学生面对的是“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学术性较强,与生活距离较远,因此想要就此提升文化自信,首先要做的便是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这些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王蒙的讲话“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得出答案: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最后一段“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16 得出答案: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结合材料二第六段王蒙所言“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得出答案: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答案] 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文本一:沙漠回访苏 童①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②我准备去苏南的一个小城,隔夜收拾东西,找到了那只旧背包。我把一堆旅行用具放进包内时,听见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我把背包倒提着抖了抖,那堆沙子便无声地泻落在我的脚边了。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干之行得到的礼物,它们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了近一年时间,终于按捺不住,钻出来泄露了天机。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③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也使我对沙漠的回忆更加频繁更富感情了。我想起了正午时分坐旅行车穿越沙漠时窗外的沙丘闪烁着金光,而公路上的流沙随风起伏,总是在编织各种花环的形状,我想起红柳和梭梭柴是如何在热浪中向旅行者挥手致意的,我想起夜宿沙漠时风悄悄地指挥流沙低声吟唱催眠曲,让我们获得了有生以来最为香甜的一次睡眠——在离开沙漠一年以后,我突然茅塞顿开,窥破了沙漠之心。④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那么让我试一试吧,试试能否为沙漠敞开它的灼热的情怀。⑤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沙漠一直在酝酿对旅行者的回访,沙漠的天性使它的回访计划巧夺天工,不用交通工具,它们乘坐的是风的列车——一切都缘于今年五月我对天空的一次细致的观察。⑥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南京的天空忽然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我看见一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街道上以及居民区里响彻大人孩子惊慌的叫喊声,除此之外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感到震惊,并且意识到自己目睹了一次奇迹,是沙漠回访旅行者的一次奇迹。⑦作为无数沙漠旅行者之一,16 我在书房的窗边接待了这次回访。我以我的热情回应了来自沙漠的旷世奇情,我打开了窗子,看见黄沙飞旋着,再次来到我的脚下,是一团飞沙,是沙漠派来的一批使节,我重新闻到了沙漠洁净的气味,依稀听见沙漠热情洋溢的问候,别怕,旅行者啊,我来看望你们了!⑧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新闻记者从环保的角度看待那些飞沙;由于北方草场沙化,防护林被过度砍伐,长江中下游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⑨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文本二:飞沙我该如何证明沙漠对旅行者的爱恋呢?以我裤子口袋里的那把黄沙?我在和田的玉器铺里准备购买纪念品,在裤子口袋里意外地摸到了那把黄沙,是一大把黄沙。那时候我们告别塔克拉玛干沙漠足有两天了,那把黄沙却还一直躲在我的裤子口袋里,不肯离去!以我背包里的那把黄沙证明沙漠的这份感情?我是在回到南京的一个星期后发现那些沙子的,我要出门,找出那只背包,又发现了一把黄沙!我不知道这把黄沙是什么时候钻进我的背包的,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痴情的一把黄沙,它竟然跟着我千里迢迢地回了家!但是我不想用两把黄沙证明一份博大的爱意,我必须向每一个人陈述我在今年五月的一次遭遇——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我看见南京的天空突然变得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没有任何电话和信件的通知,漫天黄沙奔涌到我的窗前,沙沙地拍打我的窗子,那是一种狂喜的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看见了一次壮观的奇迹,是一片野马般奔腾的沙漠,凭借着几千年的相思之情来到城市,探望那些离开沙漠一去不回的旅行者。我的狂喜回应了这份旷世奇情,而且在黄沙飞旋的时候我听见了沙漠热情洋溢的声音,旅行者啊,我们来看望你们了!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是这么记载的:沙尘暴袭击本市。但许多去过沙漠的人作出了另外一种记录:沙漠探亲,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是飞沙。从沙漠飞来的使团。只有沙漠的朋友能辨别出空气中沙漠的气味。11.下列对上述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沙漠回访”作为文章标题,暗示了写作内容:本文以“我”跟沙漠的交往为主线,“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触发了相关回忆与联想。B.“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强忍悲伤的喘息”等极富表现力的拟写,给人以沉重之感,为下文抒发情感张本。C.《沙漠回访》中叙写“夜宿沙漠”时美好的生命体验,风指挥流沙吟唱催眠曲,“我们”获得香甜的睡眠——作者的精神气质似乎和沙漠契合,如同回归心灵故里。D.《沙漠回访》《飞沙》中均提及了气象学家对沙尘暴的客观描述,这和把沙漠之行当作生命旅行的文学家截然不同:文学家体会到的是沙子对人热情。A [A项,“‘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错误,16 由原文“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可知,对“我的回访”的是沙尘暴,而不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1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南京出现沙尘暴的现象,说成是自己在塔克拉玛干认识的沙子的回访,语言戏谑,有讽刺意味。B.“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沙子对“我”的不满。C.作者将气象学家的“沙尘暴袭击本市”扩展成一篇抒情散文,目的是显示文学性表述更具有魅力。D.从写作的对象看,《飞沙》和《沙漠回访》写的是同一次沙尘天气,但两文的情感则有着明显的不同。B [A项,“语言戏谑,有讽刺意味”,曲解文意;C项,“目的是显示文学性表述更具有魅力”,无中生有;D项,两文的情感是相同的。]13.《沙漠回访》中作者对沙漠有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我”收拾东西时,“那堆沙子便无声地泻落在‘我’的脚边。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干之行得到的礼物。”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可见作者发现背包里沙子时,对沙漠怀念,倾倒。“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也使我对沙漠的回忆更加频繁更富感情了,可见作者错失沙子时,对沙子心痛,对沙漠内疚。②“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可见作者在沙漠旅行时,对沙漠爱恋而尊敬。③“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感到震惊,并且意识到自己目睹了一次奇迹,是沙漠回访旅行者的一次奇迹。”由此可见,当沙漠回访时,作者震惊而喜悦。[答案] ①发现背包里沙子时,对沙漠怀念,倾倒;错失沙子时,对沙子心痛,对沙漠内疚。②在沙漠旅行时,对沙漠爱恋而尊敬。③沙漠回访时,“我”震惊而喜悦。14.评论家认为苏童散文的内容、语言等呈现了一种“美文追求”,试结合《沙漠回访》和《飞沙》简要说明这种“追求”。(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解析] ①写自己对沙漠的超验观感和审美体验,不是世俗旅行、简单的回忆叙写,体现了内容美。②文章叙写背包里的沙子,塔克拉玛干的沙子以及回访的沙子,《沙漠回访》使用三叠法,淡化时间概念却使三重沙子交织,体现了结构美。《飞沙》也使用了三叠法,玉器店的沙子、背包里的沙子、沙尘暴的沙子,叙写了三次见到黄沙的感受,体现了结构美。③作为无数沙漠旅行者之一,“我”在书房的窗边接待了这次回访。“我”以“我”的热情回应了来自沙漠的旷世奇情,“我”打开了窗子,看见黄沙飞旋着,再次来到我的脚下,是一团飞沙,是沙漠派来的一批使节,“我”重新闻到了沙漠洁净的气味,依稀听见沙漠热情洋溢的问候,别怕,旅行者啊,“我”来看望你们了!文章写作者面对沙子的独特审美体验,作者与沙漠(环境)情感相连,连沙尘暴也变得不同,突出了主旨美。④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具有表现力,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写作手法交织。句子“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运用比拟的手法,“是沙漠派来的一批使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技巧广泛使用,表现了语言美。[答案] ①内容美,写自己对沙漠的超验观感和审美体验,不是世俗旅行、简单的回忆叙写;②结构美,《沙漠回访》使用三叠法(叙写背包里的沙子,塔克拉玛干的沙子以及回访的沙子),淡化时间概念却使三重沙子交织;《飞沙》也使用了三叠法,叙写了三次见到黄沙(玉器店的沙子、背包里的沙子、沙尘暴的沙子)的感受;③主旨美,文章写作者面对沙子的独特审美体验,作者与沙漠(环境)情感相连,连沙尘暴也变得不同;④语言美,语言简洁凝练具有表现力,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写作手法交织,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技巧广泛使用。二、语言文字运用(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耸人听闻,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有诸多原因: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刻不容缓,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显示,孩子近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的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16 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D [“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和“蒙了尘”之间并无递进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据此排除B、C两项;“看不清美丽未来”与“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相比,后者程度更深,故放在递进关系的后一句,据此排除A项。]16.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B [“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是拟人手法,“发力发威”是人的行为举动,用来写“制度”,采用了拟人手法。A项,借代,用“车马”代指人来人往的应酬。B项,拟人,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忧送到朋友身边。C项,比喻,把“小雨”比作“酥油”。D项,夸张,对比,把天地长久而有尽与“恨”无止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恨”之深重与长久,说“恨”之期限超过天地,是夸张。]17.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一处语病,“据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显示”。第二处语病,“一些家长不以为然”中,成语“不以为然”使用错误。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此处是指家长不在意、轻视,应该用“不以为意”。[答案] 把“据调查显示”改为“据调查”或“调查显示”;把“不以为然”改为“不以为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数字人民币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简单来说,①。央行数字货币不计付利息,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16 与使用纸币差别不大。“可以不开立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只要装有数字货币钱包就可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介绍说。央行的数字货币使用最新的双离线技术,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只要将手机与收款设备直接触碰即可。专家表示,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会替代一部分的现金,但不会全部取代纸币。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从替代流通中的纸钞和硬币入手,②,央行的数字货币将等价替换这一百元。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宝也不存在竞争关系问题,数字人民币目前替代的只是商业银行账户体系以外的纸币和硬币,③,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数字人民币就是人民币电子版 ②假设现在流通的货币是一百元 ③其研发和应用19.请根据上述材料,用否定句的表达形式归纳“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特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不计付利息;②不区别使用场景;③不用专开账户;④不受网络、信号限制;⑤不替换人民币纸币。三、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爱因斯坦有个绘画老师说,画牵羊的画面时,画一条绳子就行了,因为羊是盲目从众的,只要牵走一只羊,其他的羊都会跟着走,即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6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共有三则,共同话题是“创造”。第一则是陶行知的话,意思是创造处处、时时都在,人人都可以创造,强调了创造的普遍性。第二则是爱因斯坦的话,意思是有创造能力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则是一个绘画老师的话,借羊盲目跟随的特性讽刺没有创造意识、盲目从众的人或现象。三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创造的必要性。参考立意:①创造,与你我同在,与社会同在,与时代同在。②创造推动社会发展。③不创造,无前途。④盲目从众导致失败,创造创新引领发展。【范文示例】创造成就未来当第一道闪电劈开世界,当第一艘航船征服大海,当第一道脚印出现在崭新的路上,一切都在向未来行进。墨守成规,只会落后。勇于创造、勇于创新,方能成就未来。熟悉的路往往给人一种安全感,但这种被假象遮盖的安全又能持续多久?中国古代由秦一统到唐宋盛再到明清衰,都同样沿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秦创中央集权制,重在创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唐宋革新制度,鼓励创新学习,造就闻名中外的唐宋盛世。明清却一味守旧,大兴文字狱,打压新思想,紧闭国门,最终导致落后挨打。一味沿用旧制度,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埋下了缺乏创新的隐患。我们应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会向上攀爬至更高的境界。懂得创造创新,一个人才能不断登峰,一个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一个民族才会永葆生机。贝里斯敢于提出疑问,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成为著名的生理学家;休伯特·布思在观看列车车厢清洁机的操作表演时大胆想象,发明了现在大家常用的吸尘器;爱因斯坦突发奇想后,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相对论,成为享誉全球的科学家。我们中国正是有了创新,才有了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革新运动,中国人民沉睡的双眼才就此猛然睁开;正是有了创新,世界上才有了飞机、高铁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坐地日行八万里才不再是人们天马行空的梦;正是有了创新,社会上才会出现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世界经济才会在经历多次重大危机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有独立创造的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反而观之,万物不求新则不成。谁如果故步自封,不懂得变革,不懂得创新,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诺基亚旗下的大部分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的时候,其前CEO约玛·奥利拉感到困惑:“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是的,诺基亚可能没有做错什么,但唯独少做了一件事——求新求变,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谁的步伐慢了,自然会被抛弃、被遗忘。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要求。社会在不断更新进化,而我们也正因有不断向前的创新精神才能存活于社会。现在,正处于由计算机而开创的信息时代中,网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一的实体店已经逐渐被淘汰,而新型的网络实体一体化的直销店正悄然兴起。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16 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正面临新兴环保的高科技产业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你还能选择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吗?羊因为只会盲目跟随,所以任人宰割。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跟上它的步伐,才不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大到国家、社会,小至产业、个人都需要不断创造创新。矢志创新,始觉日改月化,不断长进。矢志创新,方能永葆生机,笑看繁华!【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创造创新成就未来这个中心展开论述: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主体部分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有力;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文章整句的运用和名言的引用增加了文采。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2-21 08:41:19 页数:16
价格:¥3 大小:75.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