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2022年高考选择题真题练习(全国甲卷 乙卷 湖南卷)(附参考答案和深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31.如图3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19\n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3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33.表1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年1731—1740年胡椒20.14.3茶叶0.029.26咖啡0.635.35棉纺织品62.5965.35表1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19\n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带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器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19\n31.上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32.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锅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19\n2022年高考历史湖南卷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D.世俗文化兴盛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19\n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9.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B.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11.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12.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19\n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16.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图1)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该作品的风格属于()图1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19\n附:参考答案和解析2022年全国甲卷24.【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中老子(道家)的政治理念,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历史上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是帝尧之时“天下无事”,老者说“吾日出而作……帝何德于我哉”,描绘了一个统治者清静无为,人民休养生息,没有受到统治者太多干预的情景,与这些信息最接近的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故选B。A项不符合题意,孔子的政治理念是德治和礼治,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减少苛政,而题干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法治、改革,强调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而材料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D项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等思想,在材料中均无体现。25.【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说西晋到唐初,皇族子弟分封到地方,手握重权→联系所学的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其他朝代类似现象,可推知这种局面易导致分裂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于是,唐玄宗把诸王集中安置到京城,由宦官管理→这样就防止了诸王割据,由于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唐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分析至此,正确答案C项呼之欲出。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的是对皇子皇孙的安置,不是说藩镇;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的不断坐大,使唐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并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项不符合史实,把分封到各地的皇族子弟集中到中央来管理,是弱化而不是强化分封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已经动摇,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对皇子皇孙的安置,与宗法制这一权力的继承制度没有关系。26.【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经济——海外贸易,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分析史料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史料解读的能力。宋代输出的商品主要是手工业品,含有较高的手工业技艺和加工能力,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以动植物原料直接采集而成的的“珍宝”,技术成分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宋代手工业水平较为发达。故选项D符合题意和逻辑。A项不符合常识,进口的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的特点多以奢侈品,日常生活中直接用于收藏和赏玩,而不是生产资料,香料则是用于食用,也不是生产资料。B项不符合史实,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开辟。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可以看出进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政府“获利颇丰”,但并不能看出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宋代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发展,国内的农业和商业税收仍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不符合常识,“主要”带有比较意思,材料并未将海外贸易的收入和宋代其他的税收做对比,何来“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27.【解析】A本题考查清代的政治与文化——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借助所学知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易代后,清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适应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主动接受中原先进的儒家文化,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为官,并按照历史传统编修《明史》,编撰《康熙字典》,通过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措施,承续华夏传统,彰示明清易代不属于异族入侵而是改朝换代,加速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疑古辨伪的内容;不符合逻辑,清政府承续华夏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与“疑古辨伪”没有任何关系。C项不符合逻辑,材料中“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体现了弘扬程朱理学,但除此之外,还有举荐隐逸、推举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以及修明史、编《康熙字典》等活动,都不是弘扬程朱理学的举动,并且弘扬程朱理学仍然属于手段,而非目的。D项不符合逻辑,材料中的措施属于保存历史文献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促进民族交融和确立清朝的正统性,因此D项是措施是手段,而非目的。28.【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19\n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依据题干所给时间信息,将题干材料化简后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从题干所给的四个时间信息,可以确定题干材料的历史背景为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将题干材料化简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值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本以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它们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都无法满足中国这个广阔市场的需求,但是现实很骨感,列的商品输出在鸦片战争后有的短暂的迅速上升,但很快就呈现下降趋势,西方列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市场开放不足导致的。因此,英法美联合给清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的“修约”要求,在清政府拒绝后,于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D项。A项不符合逻辑,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后来进口货值下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排斥;而进口货值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这种情况只能使自然经济解体进程有所放缓,不可能造成“阻止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不符合常识,“阻止了”带有绝对化意思。B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鸦片战争后,上海因为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因此,列强尽管对上海的商品输出货值下降,但不可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的重心从上海转移到别的地方,毕竟上海的对外贸易中心地位没有谁能够取代。C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业,传统手工业逐渐解体,并被逐渐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9.【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晚清的政治改革——维新变法,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和解释历史的能力。破题的关键在于对梁启超维新派身份和宣传“革命”思想的反差的有效解读。“百日维新”前的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通过改革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实现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理想。他们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创办报刊、翻译书籍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题干中的“民权论”“传播革命思想”等信息则表明一些维新派已经开始宣传革命思想,逐渐突破维新变法的范畴;“新旧派大哄”,说明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旧派(封建顽固派)对于宣传革命思想的做法都很震惊,也从侧面说明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后直到百日维新失败后,维新变法的思想一直是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潮;随着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宣告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救国方案行不通,为孙中山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创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到了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不符合常识。“主要”带有比较之意,但题干材料并未将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等做对比,何来“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的结论?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变法思想的核心依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直到退出历史舞台,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且题干材料只是说维新变法的策略不统一,并未呈现维新思想内容发生根本转变之信息。不符合常识,“根本”太绝对。D项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维新派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之路,并未动员官大民众参与变法改革,因此我们说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符合常识。“侧重”带有比较之意,而题干未呈现变法依靠力量的对比,何来“侧重”之意?30.【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时期共产党在边区的政治建设问题,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基础知识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展示了朱德和毛泽东两人对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认识:议会选举政府、一切抗日民主人士的政权和革命联合阶级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1939-1040年正处于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按照三三制原则组织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再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民主主的政治特征,不难得出: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符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特征: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故正确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此时正值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是全国的合法政府,中共领导的边区政府名义上归国民政府管辖;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边区政府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的相关信息。C项不符合史实,边区政府代表的是抗日民主人士的意志,是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并不包括非抗日力量和非革命的反动势力;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很清楚,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是不包括根据地“汉奸和反动派”意志的;不符合常识,“全体”太绝对。D项不符合史实,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抗战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不存在“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现象,况且苏联历史上又没有这个经验可供借鉴仿行;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压根就没有呈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仿行苏联政治制度的信息。19\n31.【解析】B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表格信息:从1978年到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所占比重下降,非公有制所占比重上升。以时间1978-1987年作为突破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联系两件事,一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发展;二是1987年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题干材料置于这个时空背景下分析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深入,开始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因此吸引了许多人从事非公有制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商品零售额急剧增加正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反映。透过表象看本质,非公有制经济的商品零售额急剧增加,也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至今尚未完全建立。C项不符合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围绕着计划经济而展开,最初的目标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举措主要是减少计划管理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即减少计划管理的调控作用;不符合题意和逻辑,如果国家加强计划管理的调控作用,那就不可能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也就不会有题干中非公有制经济商品零售额急剧增加的现象。D项不符合史实,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实现了重大调整,但是直到现在仍未完成;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材料说的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发生的变化,只能说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无法推知经济结构调整是否完成的结论。32.【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将题干化简:国家的领导人——梭伦和主战派统帅,为了达成目的,都采取的是说服雅典人的方式。对某陌生历史事件原因的解释,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将其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我们将题干所说事件置于梭伦改革时空背景下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创立了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恢复公民大会等措施,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题干中的“雅典人”显然指的是雅典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因此梭伦和主战派统帅都要说服雅典人(公民大会)才能使他们的主张付诸实施。故符合题意和史实正确答案是D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明确说明梭伦和主战派统帅都是通过说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措施,并不是绝对权威的方式。不符合逻辑和常识,如果雅典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请问还会采取说服的雅典公民的方式吗?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梭伦、主战派统帅与公民大会的关系,即公民与公民的关系,并非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不符合史实,梭伦的“中庸”改革只是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矛盾,“关系融洽”表述措辞不当。C项不符合逻辑,材料只是举了梭伦和主战派统帅通过说服方式达到目的的两个例子,不能以偏概全的得出“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的结论。不符合史实,梭伦时期,智者学派还没有出现,智者学派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比梭伦改革(前594年开始)晚了一个世纪。33.【解析】C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并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史老师讲的解答表格题的方法:一看,随着时间推移(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价值占比下降了近5倍,茶叶价值占比增长400多倍,咖啡价值占比增长近9倍,棉纺织品占比仅稍微增加。二关注,关注数据差异变化最大的,茶和咖啡进口占比大幅度增加。三化简解读,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即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和贸易量大增,来自亚洲的茶和美洲的咖啡,大量进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进入欧洲寻常百姓家,欧洲人养成了喝茶和咖啡的习惯,推动了欧洲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简言之,殖民扩张推动英国人消费结构的变化。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逻辑,殖民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赚取利润,积累原始资本。殖民贸易公司进口货物的多少应由进口货物本身的稀缺与否、关税税率及市场需求量等影响利润的因素决定,与进口货物是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常识,“决定”19\n带有绝对性意思,且生产方式决定的是产量的高低,与进口货物价值占比关系不大。B项不符合史实,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是在18世纪下半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逻辑,材料只反映了英国的一个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进口贸易情况,缺少英国的整个贸易以及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数据,没有数据对比,无法推知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D项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开始,到19世纪中期完成,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34.【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基础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农场)逐渐淘汰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使用蒸汽动力的雇佣大农场)。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生产力发展引发了上缠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的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需要多人配合操作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器,逐渐被小型化、轻便化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农业机器所取代,需要少数人就可完成农业生产的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组织生产组织形式获得了迅速发展,而旧的生产组织形式——使用蒸汽机的雇佣大农场,由于生产效率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逐渐走向衰落。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A。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的逻辑因果关系;不符合逻辑,农业生产力发展,会使过去需要多数人才能完成的农业生产,现在只需要少数人即可完成,即农业生产力发展会使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发生分流,如转行从事工业生产或从事第三产业,毕竟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说,农业生产力发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是个伪结论。加之雇佣大农场走向衰落,并不意味着破产倒闭,怎么会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项不符合史实,根据题干材料所给时间“20世纪初”,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电力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主要动力。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事。D项不符合常识,“依赖”太绝对;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了,使原来农业生产的大规模——雇佣大农场逐渐衰落,而生产规模小的生产效率高的家庭农场获得迅速发展;不符合唯物史观,生产效率的提高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非生产规模。35.【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辨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将国内黑人民权运动打上共产主义的标签予以压制,将这件事置于此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此举的手法——借助冷战思维,目的——压制国内黑人民权运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C。A项不符合史实,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是美国政府给国内黑人民权运动扣上宣传共产主义的帽子予以压制,与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没有关系。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主体是美国政府、黑人民权运动,而非美苏及两极格局。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主题是美国政府及对待黑人民权运动的态度,而非黑人民权大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所以兴起,主要内容是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如果缺乏事实依据,不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持续了近20年的运动。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讲的是美国政府给国内黑人民权运动扣上宣传共产主义的帽子予以压制,与选项所述没关系。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主题是美国政府对黑人民权运动的态度,而非具体的对待种族平等问题的态度。2022年全国乙卷24.【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先秦的经济,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并获取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是“商周+主要位于南方的铜矿+北方青铜铸造繁荣”,从逻辑推理可知,南方的铜矿冶炼成铜后被贩运到北方,促进了北方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因此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从我们讲的做题原则来看,C项涵盖了题干涉及的“南北方”、“位于重要南方的铜矿”主要信息,符合全面原则。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手工业,而非农业。B项不符合常识,“依赖”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当时南北方交通不便,加之南方并非商周直接管辖的统治区域,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谈不上;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手工业,而非商业。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题干呈现的是铜矿有三处,其中有两处位于荆楚地区,荆楚的诸侯国楚国并非商周直接统治区域。25.【解析】B本题考查隋唐文化——书法艺术,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19\n,借助军事上的排兵布阵形容书体,可知出此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再题干的关键词“刚健丰伟”、“庄重博大”,可以推知此种书体非楷书莫属。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小篆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隋唐盛行的是楷书与行书,且小篆笔画圆柔,不符合材料中用军事排兵布阵体现规范严整之意。C项不符合题意,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放纵”不符合“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D项不符合题意,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不符合军事排兵布阵体现规范严整之意,且不符合“刚健丰伟、庄重博大”时代气象。26.【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史料实证能力。题目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除了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等措施外,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并在“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来分散地方州府权力,与地方的知州(府)共同管理地方,以起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项为正确答案选。B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并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不符合逻辑,“干政”是指干预朝政,而北宋设置通判主要是防范地方势力的割据坐大,与干预朝政没关系。C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通判和知州(府)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且宋朝积贫积弱,提升军事能力也不符合史实。D项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府州设通判,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并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班子,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属于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州府权力,故而选项D错误,(较为准确表述为通判设置削弱了地方知州知府权力,而不是州府权力)。27.【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经济——工商业的发展,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史料实证能力。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促使社会生活方面之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好名喜夸”之风。故D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逻辑,料中这种“俗气扑人”的“好名喜夸”之风,说明这种社会风气形成已久,并非“初现”。不符合史实,世俗化审美趣味早在宋代勾栏瓦肆及风俗画中就已经有了。C项不符合史实,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是近代的事;加之封建政府长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没有被打破,更没有解体。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这与士农工商结构解题没有不然逻辑关系。且材材料中仅仅体现江南地区家中“凡有千金之产”者的生活和审美趣味,却没有指出这些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没有指出其社会结构属性。A项不符合史实,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为儒家伦理道德,在明清时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颠覆;主体不一致,营建营建园林亭台的是有“千金之产”之人,并非特指“士大夫”。28.【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晚清政治——维新变法,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维新变法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实践变法,但是他认为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理论存在很大问题,奏请朝廷销毁《孔子改制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原本想借孔子来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阻力,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有关孔子改制的考证,牵强附会,很不严密,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给人攻击的口实,其书言论过激,其弟子追捧“康学”的行为都很让人反感,不仅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了很多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不满。于是支持并推行变法的陈宝箴提议销毁该书,陈宝箴的主张才有助于减少变法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分歧和矛盾,有助于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C项为符合题意、史实和逻辑的正确选项。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来新旧势力合流;也不符合史实,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很大,不可能合流。B项不符合史实,“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孔子改制考》就不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不可能是试图突破“中体西用”;不符合逻辑,陈宝箴都已经在推行变法了,说明早就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束缚了。D项不符合常识,“彻底否定”用语过于绝对;不符合逻辑和题意,陈宝箴作为变法的实践者,说明他是支持变法改革的;陈宝箴更加务实的主张,只是为了减少康有为偏激言论的不良影响,减少改革的阻力,并非否定变法改革理论。19\n29.【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的思想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意思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由初期的绝对肯定西学,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变为“有了更高的判断准绳”,能够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古今中外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更高的判断准绳”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转变反映出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故D项为正确答案。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后期恰当认识古今中外的关系,而不是东西方文化论争;东西方文化论争早就有,“由此引发”不合逻辑和史实。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不是批判传统文化;不符合常识,“开始”带有绝对化意思,加之历史上早就存在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如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就存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色彩,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之意。C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材料只是说思想文化宣传发生了变化,不存在以往的思想主张被消除之意;且此前出现的思想主张也并非“全盘西化”;不符合常识,“消除”用语绝对。30.【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共的政策调整问题,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解读图文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目设置了一个新情境:中共中央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并调整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学生需要将这一陌生事件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中,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主要有两大线索——一是此时处于国共对峙和土地革命时期。二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理清时空背景后,很容易做出判断,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团结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富农等“有产阶级”,这一调整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为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选项。B项不符合史实,中共联合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建国前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这些人与国民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此时中共调整政策的主要目的并非反对国民党的统治。不符合逻辑,中共联合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谈不上“武装反抗”;中共与国民党斗争中主要依靠的是工农群众,而非“有产阶级”。C项不符合史实,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后,中共走的是苏俄的城市革命道路,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后,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此后走上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直到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才将工作重心再次转向城市。D项不符合史实,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抗战临近胜利之际提出的,当时中共主张建立一个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日的民主联合政府,此后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一步阐明其主张。31.【解析】B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1978-1984;北京城郊(农村/城乡结合部);从1978年到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的职业占比发生显著变化,从事农业的男户主比重明显下降,从事工商运输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其他职业占比略有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深化改革,提出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了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开始从事工商、运输等行业,农民就业方式发生较大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项不符合史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0年开始试点,到1984年已经全面展开,另外“开始”带有绝对化意思。主体不一致,材料主体为“郊区男户主”,并非城市居民。C项不符合史实,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逐步拉大;不符合题意,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主体不一致,材料并未提及“产业结构”状况,且主体并非“城市产业结构”。32.【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及辨析历史概念能力。从题干“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等信息来确定待任职官员是否属于本邦籍贯;通过“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等信息确定是否成年,是否承担了公民义务。雅典官员的任职资格是以承担公民义务为前提的。雅典公职人员是公民中选举而来,而只有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完整的公民权。故D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逻辑,“是否服兵役”并不能反映军事才能;“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19\n能反映出宗教信仰,但非雅典官员任职条件。B项不符合题意,“是否善待双亲”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但“演说能力”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能体现个人的家族出身、地位、财产、血缘等信息,包括是否是贵族,但雅典民主制恰恰是为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因此贵族血统不可能成为官员任职的条件。33.【解析】A本题考查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16世纪中叶”“法国”等信息可判断其所处的时空背景是宗教改革时期;从“俗语”“论钱币”“法国文化与意大利人竞争”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主体是法国、法国文化——人文主义思想。至此,总结出题干逻辑:16世纪(宗教改革),法国人用拉丁语(强调俗语)捍卫法国文化,并体现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法国意识萌发。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矛头直指罗马教廷(在意大利),世俗权力得以彰显,用俗语拉丁语写《圣经》及其他文字,就是世俗权力摆脱罗马教廷控制而上升的表现,由此促成了民族意识的产生。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主体不一致,“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强调的新兴阶层,并非题干强调的“法国”“法国文化”。C项不符合史实,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出现在是工业革命(19世纪后)之后,与题干中的16世纪不相符,此时法国处于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要说迅猛发展还谈不上;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确实是这一时期法国社会发展的根源,但是题干材料没有呈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法国意识萌发的逻辑。D项不符合史实,“人民主权”学说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的思想,而法国作为启蒙运动主阵地是18世纪,也与题干中时间16世纪中叶不相符。34.【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素养。时空主体:1879年——1900年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德国。题干化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德国拥有世界最大内河港口,拥有能与掌握海上霸权的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很自然就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的结论。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心国家之一就是德国,当时的德国叫嚣要拥有“阳光下的地盘”,与英国殖民地争夺中,因此英德矛盾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最主要的矛盾。故B项符合题意和史实、符合逻辑。A项不符合史实,“世界工厂”的说法对应的是一工后的英国,与德国无关。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德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逻辑,德国航运业发展与德国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必然逻辑关系。C项不符合史实,二工中,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得益于电气革命的推动,实力大增;不符合题意,题干只是说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并未呈现德国发展是因为蒸汽机改进的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不是共和政体。35.【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背景——二月革命,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时空主体:1917年3月中旬;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题干材料意思化简:1917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大多数人选择通过给临时政府施压解决俄国问题。题干意思是1917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大多数人选择放缓对临时政府施压,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认识不清,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再结合后来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主张以革命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遭到党内一些人的抵制反对的史实,不难看出C项为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选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信息;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呈现沙皇残余势力的相关信息;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并非沙皇残余势力。D项不符合史实,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这场战争激化了俄国国内严重的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2022年湖南高考卷1.19\n【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属于影响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以百家争鸣局面的兴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重大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士阶层崛起,他们站在本阶层立场上,纷纷提出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构想,这充分说明维护宗法分封等级的西周礼乐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百家争鸣除了儒家外,大多数是对旧的礼乐文化的否定,这必然是对与之紧密联系的贵族政治的冲击,甚至否定,尤其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最具迷惑性,我们可从题干与选项构成的逻辑来分析,各派思想在多个诸侯国传播→促进了统一,这个逻辑因果关系非常生硬,属于强加的逻辑。因为各家思想广泛传播,并未达成共识,更未形成统一的思想,怎么就能为国家统一起到促进作用?误选A的同学是自己脑补了“文化交融”的信息并由此推导出统一,这实际上是增添了自己的想法,在脱离了材料、改变了题意基础上做的选择。史老师反复强调做选择题的最主要依据就是题干材料,任何人为的给题干材料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断都是要不得的。材料只是说这些思想在多个国家传播,意思就是各派思想影响力扩大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些思想一定交融成一体了,关键是材料没有提供各派观点相互渗透的信息,不能体现“思想交融”,这些思想此时正在激烈地竞争,而这样一种思想上不统一的局面恰恰是不利于政治统一的;另外,A选项的“促进了”,也值得推敲,这个时候多家思想在各地传播,政治统一还在未来,怎么能说促进“了”,这个表示完成意义的表述呢?综上,A项在逻辑上不成立,在表述上不严谨,故排除。B项不合史实,百家争鸣是民间学派,背景是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项与之正好相反。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百家争鸣,不是说诸侯国的矛盾;不合逻辑,百家争鸣是救世方案之争,与导致诸侯国矛盾没有必然关系。2.【解析】A本题考查西汉经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出题干最后一句“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的转折意思。汉武帝能敛财的方式一个不落的都用了,唯独不敢增加田租,这体现了什么呢?当然是体现了武帝对农业特殊地位的认识,这符合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故符合题干重心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A项。B项重心不一致,题干前面说的那些敛财措施是主要服务于战争,但本题重心在于最后的转折部分,也就是对农业的特殊照顾,而不是前面那些敛财手段;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期属于西汉中期,“汉初”一般指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前面所述汉武帝的敛财措施是国进民退,而不是藏富于民。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是说汉武帝的各种敛财手段及对农业照顾,并未呈现是否解决财政危机的信息。重心不一致,材料的重心是对农业的照顾,无法由此得出解决了财政危机的结论。3.【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社会变革——世家大族没落、庶族地主势力崛起,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从表格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基础知识分析解读的能力。材料呈现的信息是,从隋开皇十五年到唐贞观初年,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废除和设立反复波折,最终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真正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治。隋统一后,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隋朝创立科举制取而代之,尽管九品中正制还曾经一度死灰复燃,但最终因为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而被淘汰出局,这既反映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新事物因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反映了旧事物对应的社会基础走向衰落没落的史实。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相比较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创造了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标准,相较九品中正制,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最终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主体不一致,表格的主体是看九品中正制,而选项主体是科举制。C项不符合史实,从南朝至隋唐时期,门阀观念和士族地主走向没落;不符合逻辑,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说明门阀观念在淡化。D项不符合逻辑,九品中正制被最终废除,说明其被取代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趋势;不符合史实,另外贞观之后,九品中正制寿终正寝,再也没有复活过。4.【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文化——绘画艺术,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大概弄清楚题干中文言文的意思,南宋画家李唐感叹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相对高雅有意境的“云里烟村雨里滩”的山水人文画“作之难”,而且“不入时人眼”,倒是“牡丹”等象征大富大贵的风俗画被人们所喜爱,而导致画家感叹不如“多买胭脂画牡丹”。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世俗文化兴盛,由此风俗画市场前景广阔,画家由此发出感叹,故而正确答案为选项D。19\nA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文人画和风俗画花开两朵,各有千秋;材料将文人画与风俗画在市场认可度进行比较分析,文人画高雅有意境,但市场认可度低,风俗画通俗易懂,市场认可度高,这无法得出当时艺术水准下降的结论。况且注重意境的文人画的出现发展,说明了当时绘画艺术水准很高。B项不符合题意,文人画强调意境,风俗画贴近人们生活,各有自己的风格和题材,不存在绘画题材集中之意。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比较文人画和风俗画在宋代被人们的接受情况,没有体现画家的地位。5.【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时空定位是清朝,有一个关联词“却”,“却”后面这句话是题目重心所在。结合所学可知,南书房是康熙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御用中枢机要秘书机构,是清朝专制皇权加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周兴岱作为皇帝的秘书,一个顾问身份,却能擅发告示,并收受贿赂,说明皇帝跟前的人很有权势,如果用“宰相门前七品官”这句俗语来理解就更明白,这从侧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呈现官员俸禄的信息;作为中央高级官员俸禄入不敷出也不合常理。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既没有呈现南书房地位前后对比的信息,也没有南书房与其他权力机构地位对比的信息,无从判断南书房地位是否提高。不符合史实,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之后,南书房的地位下降。D项干扰性强,不符合逻辑,由一个人腐败,得出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孤证不立嘛。题干不是强调周腐败,而是强调周是以皇帝秘书的身份搞腐败,这说明专制皇权本身就是最大的腐败,严重的腐败就是专制带来的(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6.【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存在的逻辑关系是:人们发现墨学与西方物理学原理存在相似之处→被遗忘千年的《墨子》重新引起近代国人关注与研究。结合所学,晚清西方物理学传入中国属于西学东渐的内容,故符合题干逻辑和史实的正确答案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讲的是墨学复兴的背景和现象,未提及墨学复兴的影响,且未呈现传统科技转型的信息。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近代科技是从西方传入的,并不是由传统科技发展而来;不符合题意,没能反映题干材料的逻辑——西学东渐→墨学复兴,加之题干并未呈现中国近代科技与传统科技的渊源关系相关信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D项不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是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西方近代科技以实验为基础,注重理论规律的研究;不符合题意,选项未能呈现题干材料涵盖的逻辑关系。7.【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新的经济形式。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是家庭(个体)手工业。题干意思有两层:一是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机器生产的棉纱),推动家庭手工业发展(用机纱纺织出棉纺织品)。二是当大生纱厂濒临破产,机纱卖不出去之际,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对机纱的需求又挽救了大生纱厂,并推动纱厂走上扩展之路。由此可推知,大生纱厂和家庭手工业两者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助关系,家庭棉纺织业(个体手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即个体手工业已被纳入新的经济体系。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选项与题干意思明显相悖,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对机纱的需求又挽救了大生纱厂”,可知家庭棉纺织业挽救了纱厂,并非阻碍,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结合所学可知,“织”“耕”分离是自然经济瓦解的标志,其解体过程分为两步,先是“纺”与“织”分离,然后是“织”“耕”分离。但材料只涉及到了第一步“纺”与“织”分离,即原来家庭手工业是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纺、自织”,“纺”与“织”结合。大生纱厂开办后,变成了“不纺只织”,而且“纺”属于商品经济活动,“织”仍然带有自然经济特点。第二步“耕”的问题,材料未涉及,即主体不一致。因此,“耕”“织”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自然无从体现,故错误。8.【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壮大,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意思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扫盲教育,使中共党员人数急剧增加,党组织力量的发展壮大,最终取代了乡绅即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权威,这使得党制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是B项。19\nA项不符合史实,由所学可知,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冬于江西瑞金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工农苏维埃政权名字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C项不符合题意和政治原理,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而这些要素在题干未涉及。题干中说的是中共取代了乡绅即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权威,这是上层建筑的改变。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落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农村停止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转而实行“双减双交”政策,这一转变有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题干材料只是表明,边区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占主体,并未说明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被改变,因此,无法得出“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的结论,故错误。9.【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准确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949年3月”可知,本题时代背景是北平和平已解放,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1949年3月西柏坡会议召开,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讲话正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下进行的,讲话意在强调保护私营工厂的生产,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是对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的继续贯彻和落实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题干强调的是对“私营工厂主”即民族资本家的保护,目的是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搞好经济建设工作,而非妥协退让。C项中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1953-1956)初期,对民族资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统购统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彭真讲话的主旨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并非准备接管私营企业。10.【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与市场的理论瓶颈,促使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种大变化——由改开初期决定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十四届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简言之,题干材料的逻辑是:十四大解放了思想g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故符合题意和逻辑的正确答案就是D项。A项不符合逻辑和题意,国家对失业现象的认定发生了变化,这是思想解放推动下转变观念的表现,与“引发失业现象”没有逻辑必然关系。B项不符合史实,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已经”表示完成时,而题干材料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开始准备建立;至今我过得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发展建设中,远未到“完善”的程度。11.【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度”和“公共捐献制度”,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有两个内容:一是政府向公职人员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二是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义务。结合可知,这两项制度属于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度,因此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是C项。A项不符合史实,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确立了雅典民众政治,到伯里克利时期已经发展到顶峰。B项不符合逻辑,津贴制度和公共捐献制度能够让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且有余力者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其目的不是防范富人,而在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举措的着眼点在于保障民主制度的顺利运行,而非缩小贫富差距。不符合逻辑,津贴制度的推行是针对全体公民和公职人员的,并不能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12.【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卢梭”、“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社会主义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一“观念”同时体现在了卢梭的思想、法国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中,三者的共同思想主张是反对不平等、阶级压迫,追求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史实,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中起到了实际的作用,但恩格斯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体现的并非“社会契约思想”19\n,而是工人阶级反对阶级压迫,追求权利平等的美好社会。C项不符合史实,分权制衡是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主张,与卢梭无关,也并非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张。D项不符合史实,卢梭的理论和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范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产阶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卢梭的思想理论和法国大革命及其之后的实践中都体现出了对私有财产的尊重。13.【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美德两国政治体制的比较,属于原因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美国的十三块殖民地联合起来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颁布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规定实行两院制,达成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实现了各州的权利平等。德国的统一是在普鲁士邦国的主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随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国王威廉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这使得普鲁士邦国在联邦制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拥有比其他邦更大的权力。正因为两国的建国路径不一样,造成两国联邦制的差异。故C项为符合史实、题意和逻辑推理的正确答案。A项,就德国来说,不符合逻辑,难不成德国人民自愿选择让普鲁士邦在诸邦中拥有比本邦更大的权力?欧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早已使民主平等成为民众的天然诉求。就美国而言,不符合史实,1787年制宪会议上,大州与小州在国家权力架构中存在严重的矛盾分歧,在小州代表努力抗争下,最后妥协达成两院制,实现了大州与小州的权利平等。B项不符合逻辑,该项对两个国家的解释一个说得通(德国),一个说不通(美国)。D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美国建国时十三个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而德国统一前,普鲁士在诸多邦国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14.【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苏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辨析信息的能力。学者意思是布尔什维克党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军事上战胜国内外敌人;二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败国内外敌人,初步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即实现了军事目的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结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重新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的可能,最后决定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与政治危机随之消除,表明列宁在一个落后的国家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结合上边的分析可知,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是D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布尔什维克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种目的,并未涉及对该政策的任何评价。不符合史实,布尔什维克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建立在对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正确分析基础上做出的决定,是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学者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的相关信息,即没有呈现学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只是对客观史实的叙述。C项不符合逻辑和题意,学着对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的客观叙述,有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15.【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欧洲一体化,属于推理推断史实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时空主体:二战后,法国,政治家的让·莫内,欧洲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心地区都在欧洲,使欧洲遭到重创,英国彻底丧失了世界霸权,近代以来形成的欧洲即世界中心的局面也已丧失,欧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大降低,政治经济受制于美国,又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严谨的现实使具有共同文化精神的欧洲人陷入了反思,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此时一些政治家如欧洲之父的让·莫内提出了欧洲统一的思想,这里的欧洲指的是西欧,不包括已经追随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欧国家。西欧国家有相同的政治制度,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历史上有过统一的情况,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神,因此欧洲统一就是在保持每个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特色基础上,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必将引发“变化”——西欧发展壮大、提高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进而摆脱美苏受控制和威胁的局面。这是一个泛欧洲统一合理建议,因此得到西欧国家的赞同支持并予以实施。故B项为符合题意、史实和逻辑分析的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欧洲统一的主张之所以得到西欧国家的支持赞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保持每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文化特色;另外当年的拿破仑、希特勒无不主张“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但最后这些打着欧洲统一幌子,实为建立霸权主义的军事行动都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很清楚“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因此,不可能是“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19\n。C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主体也不一致,题干所说欧洲统一,针对的是西欧国家,并不包括与西欧意识形态对立东欧国家;而西欧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共同的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是相同的。因此,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不存在“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的目的诉求。D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让·莫内提出欧洲统一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欧洲的变化,即消除分歧与矛盾,走向联合,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其次是引起世界的变化,意即欧洲联合发展壮大后,摆脱美苏的控制与威胁,从而提高欧洲的话语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影响世界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另外选项叙述太绝对,不符合常识。16.【解析】A本题考查世界近代美术,属于判断史实类试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题干材料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组成,文字材料中这幅画的作者信息是“大卫”,他是近代画家(他的其他名画《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礼》),画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说明该画是借用古典的严峻的历史与战争题材,反映资产阶级对古罗马英雄主义的推出,主题“伟光正”。再看图片信息,作品构图完整、严谨和谐、庄严雄伟,是启蒙理性在艺术上的体现,符合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B项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富有激情和幻想,感情至上,这与这幅画的理性色彩不符,故排除。C项现实主义也叫批判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往往带有批判性的特点。而题中这幅画并非刻画现实生活,画作主题是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情长之间,国家利益至上,因此作品也不带有批判性,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于20世纪,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1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9:37:26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01.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