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作文时评素材-别让美育沦为“鸡娃新阵地”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最后冲刺教案---别让美育沦为“鸡娃新阵地”目录:01“双减”落地,如何营造良好教育生态02体教融合重在精神塑造03澄清三个误区,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04别让美育沦为“鸡娃新阵地”05讲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微言大义正文:01“双减”落地,如何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发布时间:2021-08-22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庭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什么要持续加大对中小学阶段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双减”落地后,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编者“影子教育”是怎样危害孩子的陈超凡当前,校外培训已演变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社会现象。从培训目的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校外培训主要包括为了学科学习和应试而进行的课外补习与旨在培养兴趣和特长、提升综合素质而开展的素质类辅导两大类。前者常被称为“影子教育”,它是指“以主流教育系统为基础、由市场化机构或私人提供、发生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有偿辅导和补习”。“影子教育”是校外培训监管和治理政策的主要规制对象。“影子教育”依附于主流教育系统而存在,其内容随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规模也随主流教育的发展而壮大。在我国,校外培训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教开始,已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庞大、领域全面的产业。校外培训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以及促进教育创新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影子教育”却影响了主流教育这个“本体”的生长。该领域的权威专家马克·贝磊的研究表明,“影子教育”可能会破坏各国在拓展平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努力,加剧社会不平等;也会损害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效率,造成正规教育系统的低效。如果学生将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补习,则会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内容、标准乃至价值导向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治理,此次出台的“双减”意见,更是明确了“双减”的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关怀,对于深化校外培训改革、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培训与学业表现之间并无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多项关于“影子教育”的权威研究表明,即便校外补习短期内能提升成绩,但补习时间越长可能积极效果越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双减”工作的核心是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规范校外培训两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从根本上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和学习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实上,“减负”并不是一个新政,多年来,我国推出了不少“减负”举措,但政策和改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校内。然而,校内压力的减轻似乎并没有减少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评价与筛选机制下,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往往意味着将来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研究表明,当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主要通过高风险考试进行分配的时候,家庭普遍希望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升子女在升学考试中的竞争力。因此,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重点大学入学机会所带来的压力势必会逐级传递至基础教育阶段。对很多家长来说,似乎每一环节都不能落下,他们在重重压力和身心疲惫之下依然不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加码,直接表现为对各类课外辅导班、补习班趋之若鹜。一些家庭对课外补习的追逐已经让补习变成了一场教育投入的“军备竞赛”。而这个现象也体现出一些家长和学生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和学习观,即把考试、分数和排名当作学习的核心目的而非水到渠成的结果。一些机构以学科辅导、强化应试、超前超标为导向的培训,直接迎合了学生和家长的提分与应试需求。然而,连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条件——成绩提升并不总是成立。在培训机构的宣传和渲染下,许多家庭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外补习一定会带来好成绩,但其实成绩提升与在补习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并无持续的正相关关系。遗憾的是,这种正相关的缺失并没有降低人们对课外补习的需求,即便补习效果甚微,许多家庭还是会采取“换讲师、换补习班”的策略继续投入。多项关于“影子教育”的权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类补习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模糊的。有不少研究验证了校外培训在短期内对成绩提升有积极影响。但一方面,这种影响仅能说明补习与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即不能证明学习成绩较好是因为接受了补习。另一方面,补习的效果也因不同学段、学科、形式、课程质量、讲师水平、学校和地区、家庭背景等呈现出显著异质性,而现有研究并未在这些异质性分析上形成一致结论。例如,仅就补习对数学分数提升的影响来看,效果也是好坏参半的。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即便课外补习短期内对提升成绩有效,但补习数量、时间对成绩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补习时间越长可能积极效果越小,甚至会过犹不及。还有一些研究验证了课外补习对学习成绩提升无明显效果甚至有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基于韩国学生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侧重于应试技巧的课外补习在提升成绩方面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可能是学习时间和负担的增加会让学生产生疲惫和厌烦情绪。还有一些国内学者跟踪了补习对学生升学后学业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小学低年级参加学科类补习对初中相应学科成绩有负面影响,而小学高年级参加补习对初中三年学业增长速度有负面影响。低质量高强度补习有损孩子的能力和健康研究表明,参与高频率补习的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学业成绩的进步,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从长期来看,如果补习是低质量、重复性和高强度的,将对学生自我管理、思维能力、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自主学习不仅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且在大多数学习环境下,它是帮助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业成就、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信念、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能力。然而,研究表明,以应试为导向的补习可能会逐步损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补习可能会导致学生严重依赖他人,从而缺乏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补习会占用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补习倾向于训练零碎的知识,其对高阶认知活动有负面影响。与此相反,许多研究发现,不依赖课外补习的优秀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使用认知策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在思维培养方面,一些培训机构把“捷径”和“效率”作为“招生利器”,导致学生“补习越多,学习和思考越少”。许多针对“影子教育”的调查表明,在一些国家,接受大量课外补习的学生因为疲劳而在课堂上睡觉,甚至不去学校上课,这不仅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质量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一些低质量机构一味灌输学生应试技巧,他们为了考出好成绩,一般只注重解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非热衷于对知识的追求,更谈不上对知识的钻研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一些学生仅仅学会了机械地套用公式,而这种死记硬背的练习或许可以提升他们在临近考试中的成绩,但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能力往往会被削弱。同时,来自课外补习的压力使得学生难以获得更多形式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不少学生课外补习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领域的发展为代价的。在补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很多研究表明,参加课外补习可能会增加抑郁症状,特别是那些参与高频率补习的学生,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因此,成绩的提高可能是以心理健康为代价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非常需要自处的时间去形成稳定的自我,而高强度的补习剥夺了他们属于自己休闲、锻炼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身体素质下降以及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以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为框架,认为“影子教育”从业者在补习中利用了被教育系统压抑的学生个体。当社会被市场力量驱动时,一些“影子教育”从业者想达到的是商业目标,而非教育目标。校外培训强化了竞争、筛选和“起跑线制胜”意识,并向社会灌输这种理念,让家庭更加坚定地认为分数、升学等是孩子向上流动不可避免的社会要求,这无疑会增加学习者对高风险考试的焦虑。树立正确教育教养观,多方携手共塑良好教育生态更为重要的是,家庭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养观,扭转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对很多家庭来说,“减负”并不能转变他们“继续加强课外补习”的行为。因此,降低考试所带来的风险,建立一套既能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反映学生心智结构和能力成长,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系统,至关重要。这就必须综合运用好结果评价、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等多维度评价。大力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家庭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养观,扭转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学科类课外补习即便在短期内对提升成绩有一定帮助,但长期让孩子处于补习高压中很可能是以牺牲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教育功利化往往更强调眼前利益的实现,而忽视教育对个体与社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高分和重点大学文凭等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要起点而不要终点成为流行做法。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眼光,摒弃短视化和功利化教养理念,才能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应对社会挑战的综合能力。家庭不必在“教育落后”问题上过度恐慌,而应该认识到,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从来都不是轻松的,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现象,要学会坦然面对、分析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付诸课外补习。教育需要尊重成长规律,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面对补习“军备竞赛”时,家长要冷静判断和选择,不要相互攀比和盲目跟风,而应根据孩子成长的实际,找到一条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优化路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与家庭教育相配合,为切实增强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优化学校教育供给,“双减”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充分体现出政府对打造高质量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好学校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对家庭来说,也应更加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的质量,密切与学校的联系,家校携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双减”另一侧的校外培训,国家也正在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治理能力来遏制校外培训中的不良问题,以确保“双减”工作有效展开。可以看到,近年来关于校外培训的诸多治理举措已取得显著成效,这对于淘汰违法违规低质量机构、引导校外培训正确发展方向,发挥其在非学科课外服务、职业教育、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着重挑选一些成熟、规范和高质量的机构参与到课外服务体系建设中,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发挥其长期积累的教研和创新优势。“双减”减的是学业负担,减的更是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负担。我们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常规和常理,最终回归本质。面对“双减”政策,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摆脱惯性思维、摒弃短视和功利主义,让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难题在这个时代真正被消解,让美好的教育理想真正栖居于现实。(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02体教融合重在精神塑造来源:中国体育报2021-12-2916:03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学校体育工作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民族复兴使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准确把握体教融合的精神实质和综合育人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教融合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与人的培养息息相关。体育作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与教育有着共同的育化空间。它在培养学生身体素养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智者无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的经典论述,其中强调的“三达德”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看待体教融合这一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将“体”与“教”分开狭义理解,仅仅局限在实现“援教于体”或“援体于教”这样单一路径植入式的融合上,更应重视“体”与“教”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教融合实施中1+1>2的育人效果。  体教融合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宋代以后,我国长期处在重文轻武的文化环境之中,在这种风气的濡染下,“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造成了国民“其心渐驰,其气渐柔,其骨渐脆,其力渐弱”处于极其可忧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伟业振兴。于是,许多有志之士都在积极探寻富国强民之路,以求重塑国民之精神,重振民族复兴之伟业。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教育,而教育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更要重视对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塑造。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体现了人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当代青年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分忧、心系祖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古有屈原忧国忧民,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今有中国女排始终践行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精神基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近代以来,“尚武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提振心力、培养胆力、增强体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为上海精武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牌匾,并提出“求自卫之道,重尚武精神”。梁启超先生同样推崇尚武精神,认为“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他认为,只有国民具备了这样的尚武精神,中国才会变得愈加强大。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不教人民学些真武艺,偏偏还要学生坐在讲台下读死书,像这样的教育便叫做奴隶的教育,亡国的教育,灭种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尚武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弘扬爱国主义,提升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体质状况改善并不明显,“小胖墩”“小眼镜”等现象依然存在。学校体育中“尚武精神”的教育有待加强,欠缺了对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时一种“勇”的精神培养。倡导“尚武精神”绝不是主张打斗、突出暴力,它强调的恰恰是培养学生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优良品德转变为一种实际行动的规矩意识和“勇”的精神。“勇,志之所以敢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因此,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精神实质,不仅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一种技能,它还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它应是以生活为空间、以技艺为载体、以精神价值为追求的身体教育。因此,它同样承载着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梦想。“爱国·尚武”本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和魂,更是中华民族千年盛世的文化坐标。每个中国人都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提振中华儿女的“精气神”,如鲁迅先生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培养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基、铸魂。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吕韶钧)  (转自12月28日《中国体育报》06版)03澄清三个误区,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15日   第 10 版)作者:张纪元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需要教育研究者、管理者认真研读政策文件,了解当下的政策文件精神,了解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了解当下,着眼未来。远观10年、20年后,中小学学生将面对的现实世界,需要怎样的素养能力。只有这样,中小学劳动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也只有这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才能更好地照进现实。劳动教育从服务对象层面划分,主要是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从劳动目标上认识,主要是着眼于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品质的培养。而对于劳动内容,可以是科技+学工、科技+学农、科技+学商等。纵观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我们会发现,在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培养上还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澄清这些认识和行为误区,有助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把“种植活动”当作“劳动教育”全部。导致这种认识误差是由于对劳动教育认识狭隘所致。有教育设计的种植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内外的种植活动,在中小学很常见。有的学校处于城郊,有着天然的优势,校园面积大,学生少,周边有很多可以随手就用的农业教育资源。而有的城区学校挖空心思,费尽心力,为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废弃原有的绿化场地,开辟新的校园种植场域,这样的校园种植,显然就会得不偿失,就会出现投入大于产出。显然,这是对于劳动教育认识出现偏差所致,认为只有种植活动才是劳动教育,种植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劳动教育需要教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教会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共同完成。由近到远,由小到大。学校劳动教育需要系统设计,综合实施,可以以点带面,也可全面推进,依校而定。把“劳动教育内容”当作“劳动教育目标”。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校的领导、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没有厘清其教育价值,对于劳动教育目标认识不清所致,而又囿于要执行和完成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只好仓促上阵,开展大量的劳动教育活动,把劳动教育内容当作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内容是达成劳动教育目标的载体,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为育人服务。劳动教育目标具有唯一性,而劳动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按时起床、收拾自己的床铺,自己背书包上下学等等,再者,可以让学生学会采购、日常餐食制作等等。前者是劳动教育目标,后者是劳动教育内容。把“劳动教育常规活动”当作“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出现这种认识偏差,主要是源于学校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认识存在弱化,对于如何开展研究,在技术和方法上存在不足。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各种劳动教育活动为载体,才能实现其育人目标。按照场域划分,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而劳动教育研究是针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困惑等而开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一方面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还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对其他学校能够有所借鉴和思考。比如“了解职业世界”是“劳动教育常规活动”,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则是“劳动教育研究”,二者的出发点相同,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仅仅是工作重点不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行业发展会出现新的崛起和旧的衰落。按照行业发展划分,可以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流通和服务部门)。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简单重复性劳动将会被机器所代替,而创造性工作将会成为社会追逐的时尚。想象一下,10年、20年后,社会将会发展成什么样?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设计与开展才会具有实用性、前瞻性?学校教育是为了学生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所以,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应在服务好自我,服务好他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在三大行业中,提供相应的职业体验,在职业体验中,增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职业体验中,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步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相应的准备。(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04别让美育沦为“鸡娃新阵地”白晶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22日 02版)  身为城市居民,最怕两种邻居:一是家有装修队;二是家有学琴的娃。尤其后者,因为装修还算是“天长地久有时尽”,学琴则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家楼上就有这样一位琴童。说起孩子弹钢琴的水平,就像一段正弦曲线,有波峰也有波谷。波峰就是娃他妈“河东狮吼”分贝飙升的时候,如果有阵子琴声偃旗息鼓,不用问,肯定是孩子他妈又出差了。  小琴童断断续续学了好几年,我们却连一首完整的《致爱丽丝》也没听到过,倒是吼娃的连续剧追了好几季。其实,楼上的娃娃我们也认识,那是个很爱跳舞的小姑娘。小区里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她舞动起来特别有感染力。偏偏当妈的认死理,非把孩子摁在琴凳上。  其实,谈及美育教育,不少家长都像是“道理都懂,但臣妾做不到”的甄嬛传表情包附体。在内心深处,大家都明白学习“琴棋书画”不是为了样样精通,而是借助美育的桥梁,抵达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彼岸。弹琴也好、跳舞也罢,学习的初衷必须是孩子的兴趣。如果仅仅出于望子成龙的企图心,无视成长规律,注定沦为双输的结局。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常常不允许。受攀比思想和升学指挥棒影响,不少家长看不见美育的真谛,而是热衷于不断报班,给孩子履历表上“贴金”。  于是,打着美育幌子的兴趣班,俨然沦为“鸡娃新阵地”。在北京卫视拍摄的纪录片《起跑线》中,北京7岁女孩汤笑嫣的周末“十二时辰”被排得满满当当,母子俩奔波于四五个兴趣班之间。对着屏幕,观众看不到被陶冶性情的孩子,只有一个疲惫不堪的童年被母亲推着前进。  被兴趣班磨灭“兴趣”的不只是个案,数据也是有力的证据。据统计,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全国市场规模约为670亿元,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到约1300亿元。今年“双减”政策落地后,补课班“凉凉”、兴趣班过热的趋势更加明显。  不少培训机构表面改弦更张,实则暗度陈仓,换个方向继续贩卖教育焦虑。本应呵护少儿创造力、好奇心的美育,生生被忽悠成教育“新刚需”。  且不说乐器、舞蹈、围棋、跆拳道等传统项目有考级,就连跳绳这种强身健体的活动也不能幸免,掉进考级陷阱没商量。说起艺术考级,只有家长想不到,没有培训机构做不到。任何美育教育,都能被量身定做出一份“考级KPI”。本应培育孩子艺术兴趣的美育,被异化为一门门用考级带动培训的生意。  那么,什么才是美育真正的意义?12月11日,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这样谈道:“美育是无形的,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根本性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还应当是超越功利的、不是为了升学和考试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他还说,“美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形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所有人提高自己人生价值、提升自己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自我化育的方式。”  的确,美育不应被技能化、功利化,而应成为一种浸润人心的“无用之学”。这也让我想起两个事例。其一是琴童厌琴。现实中,很多孩子学钢琴一路弹到十级,却因为大量反复枯燥练习考级曲目,对钢琴心生厌恶,从此拒绝再摸琴。其二则是许多成年人抛却功利之心,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见过工棚里弹古筝的、用煤炭作画的、在养鸡场里深情朗诵的、在庄稼地里跳舞的、外卖送餐途中弹钢琴的……  一苦一乐、一酸一甜,两相对比,人们也不妨从中领悟何为美育的真谛。白晶晶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22日02版05讲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微言大义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5-1110:0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2月,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制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并于近日推出。5月9日至15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  家庭教育促进法虽然只有六章五十五条、不到6000个字,却规范了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政府的主导责任和社会的协同责任,并规范和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特点和规律。与其说这是一部规范家庭教育行为的法律,毋宁说是一部科学育儿的指导书。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就是要讲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微言大义。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法定义务。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做好家庭教育,家长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品德教育。家庭教育说到底是在家庭生活中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家庭教育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避免功利化、短视化,不能让过度应试伤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出了问题,孩子的一切学习成果都等于零。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知行合一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生活是儿童的智慧之源。儿童通过生活感知外部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自己去悟道理的过程。这个“觉”和“悟”的过程,就是儿童智慧发展的真实过程。当今时代,人类教育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儿童的知识学习过度,二是儿童的生活学习贫乏。这两个挑战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当今时代的儿童,既不缺乏学习知识的机会,更不缺乏学习的资源,他们缺乏的是生活和实践。在技术革命之下,儿童的知识学习可以加速,但儿童的情感学习和社会性成熟却离不开生活的磨砺,是无法加速的。让儿童参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能为儿童的学科学习提供经验支持。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大量学科概念、知识,其理解、贯通、内化往往需要生活经验做基础。儿童参与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儿童应成为家庭生活的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家庭新生活的重要创造者。  家庭教育要遵循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教育;第二个特点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当中进行的教育,脱离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个特点是相机而教,家庭教育不仅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实施,而且是在家庭生活唤醒了孩子成长意识的时候相机引导。身教重于言教,美好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想回归家庭本位,最根本的是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要在美好家庭建设上下功夫,要让家庭生活始终充满关怀、温馨、温暖,洋溢着爱、付出、支持,始终让儿童感受到安全、向上和力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家庭教育需要与学校教育协同育人。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家校在教育理念上要协同。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让每个儿童享受良好的教育,家庭学校之间亟须凝聚教育共识。家校在教育方式上要协同。传统的家庭教育从理念到行为往往居高临下,今天的广大家长必须善于调整家庭关系、转变教育角色,要摒弃强迫意识和强制行为,坚持平等协商、示范引领和启发诱导。家校在学业安排上要协同。家长、老师、孩子要主动相互协商、友好沟通。在“双减”背景下,一方面要指导孩子科学选择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另一方面要科学安排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务。切忌出现学校下午增加了课后服务,孩子晚上培训班却一个也不少,结果导致孩子负担越来越重。家校在习惯养成上要协同。家长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作息、惜时守时、认真学习等习惯。家校在亲子教育上要协同。良好的沟通、最好的陪伴都是在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中实现的。广大家长要努力挤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劳动、读书、旅游、运动、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做公益活动、做小科学实验、清洁环境等,在这些有益的体验中与孩子培养感情、共同成长。  (作者:张志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5-27 14:56:16 页数:9
价格:¥10 大小:47.96 KB
文章作者:134****361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