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5.离骚》教学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3/32

4/32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屈原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二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这实际上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发展。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汨罗,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人还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楚辞》与《诗经》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离骚”释义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中间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本课便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1.诗人为什么要“太息”、“掩涕”?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一想诗人是因“哀民生之多艰”而“太息”“掩涕”。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2.屈原为什么会“謇朝谇而夕替”?屈原对此持什么态度?小人投机、君主不察、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余虽……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屈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环境?他是如何选择的?“怨灵修之浩荡兮……竞周容以为度”,写君王的昏庸、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然而,他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屈原与群小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他又具有怎样的信念?“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得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静,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先贤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第一部分:抒发情怀,也揭示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原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5、面对现实,作者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怎样的反思?“悔相道之不察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作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延伫”、“步”、“止息”等词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服”,这两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因为太“好修”才遭到嫉妒和排斥,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6、篇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信念?“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从各方面写自己衣着的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第二部分: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虽体解而不悔的高尚品德。,政治思想施美政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内心意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离骚遵规矩,1、诗人在前面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第二节却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这样前后是否矛盾?第一节写诗人虽遭沉重打击,但仍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第二节是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前后并不矛盾。难点探究,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画像即使不写上名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①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墨”),主张举贤授能。②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不尽的力量。,细品:放慢速度,静下心来,抓细节抓细心抓品味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找出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不可避免也不可调和,自己愿意像先贤一样为正道而死。)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是情趣也是文趣,《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表现手法:一、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二、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如“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这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三、移情技法的运用,『诗体解放』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创造出句法参差的体裁『浪漫诗风』奇特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影响唐代诗人李白和李贺『创造赋体』铺张的手法影响汉赋的写作方式。楚辞的影响,请用本篇诗歌与前面的《诗经》三首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何异同?(提示:从形式、表现手法、具体艺术手法等入手)明确:不同点:(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思考问题: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2、你赞成他的投江的举动吗?,1、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对联颂名家,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2-17 16:15:28 页数:32
价格:¥3 大小:772.00 KB
文章作者:U-30002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