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可编辑】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1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1.春秋墓葬蚌埠双墩1号墓是“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如图是该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编钟正面都刻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等19个字。这些字的字体应该是()A.甲骨文B.金文C.隶书D.楷书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对外贸易3.“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竟然只字未提”。这项“条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如图是沈泊尘先生生于20世纪前期所作的一副名为《山东•青岛》的漫画.与漫画主题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七七事变5.小明准备设计“皖籍抗日英雄光耀神州”的事迹展板.下列选项中不应出现在展板上的是()A.冯玉祥组同盟军长城抗战打敌寇B.戴安澜远征缅甸重伤殉国真英雄C.方振武变卖家产召旧部奋起救国D.吴樾怀藏炸弹以身殉国唤醒民众6.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表: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产量年份粮食(百万吨)棉花(百万吨)煤(亿吨)钢(百万吨)1952163.421.300.661.351957195.051.641.315.35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7.下列文艺作品中,“提倡人性,率先对天主教会进行批判”的是()试卷第5页,总5页 A.《神曲》B.《英雄交响曲》C.《向日葵》D.《战争与和平》8.某班举行辩论会,所示为 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9.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10.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等使中东地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该地区位于如图中的()A.B.C.D.二、组合列举(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6分.))1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________开办;同年,创办安庆的________,开创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2)1986年,________的颁布,推动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12.团结就是力量,合作达成共识.(1)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的_______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1942年,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3)2001年,_______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通过《上海共识》.三、辨析改错(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3.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________(判断对错).改正:________试卷第5页,总5页 (2)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公里,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________(判断对错).改正:________(3)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________(判断对错).改正:________.14.小敏观看了《大国崛起》后尝试着撰写了一段有关英国的解说词.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英国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后逐渐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1859年残酷镇压了委内瑞拉人民大起义.20世纪初英国同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一战后英国实力遭到削弱,通过巴黎和会等国际会议,同列强一起构建了雅尔塔体系.(1)错误:________     改正:________(2)错误:________     改正:________(3)错误:________     改正:________.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中国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请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材料二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2)胡适等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主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胡适对“西洋近代文明”和“东洋旧文明”的态度?16.讨论会是学习、探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一位历史学者说:“一个国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因本身的弱小被野蛮而强大的国家所灭。”某班根据此以古希腊为例,开展了一场以“文明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吗?”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补充资料,参与讨论。【以史为证】试卷第5页,总5页 (1)小刚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在________当政期间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最高权力机构是________。后来希腊因城邦体制衰落而被北方兴起的________所灭。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文化对外传播开来。【史论结合】材料一我们都是希腊人。﹣﹣英国近代诗人雪莱材料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希腊文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哪些?【读史明智】(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希腊文明的传播和影响说明了什么?五、分析与探究(12分))17.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与毛泽东主席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向问题开展了一段对话。对话中的“蒙哥马利之问”饶有兴趣、发人沉思。请根据对话,完成探究问题。【历史之感】蒙: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毛: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蒙: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1)“蒙哥马利之问”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什么“历史逻辑”?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为例说明。【释疑解惑】毛:要向外侵略,就会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以上材料摘编自201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2)毛泽东的回答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哪一外交原则是一致的?(3)上述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论从史出】(4)日益富强的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蒙哥马利之问”所反映的“历史逻辑”?试卷第5页,总5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1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1.B2.C3.A4.B5.D6.C7.A8.D9.D10.B二、组合列举(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6分.)11.京师大学堂,求实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2.(1)《共产党宣言》.(2)《联合国家宣言》.(3)亚太经合组织.三、辨析改错(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3.√,√×,长安改洛阳×,明清改两宋14.电气时代,蒸汽时代委内瑞拉,印度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1)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2)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对西方文明绝对肯定和对东方文明绝对否定的偏向.16.伯里克利,公民大会,马其顿政治: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现代奥运会等。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先进文明不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先进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五、分析与探究(12分)17.当一个国家强大后就倾向于侵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任意两点即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益强大的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热爱和平;近代中国饱受侵略和战争之苦,人民珍惜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试卷第5页,总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29 23:25:06 页数:5
价格:¥6 大小:325.26 KB
文章作者: 真水无香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