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5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一、选择题1.1949年11月,美英等西方15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其中对华禁运的项目比对苏东国家多300余种。据此可知,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意图是()A.激化中国与苏东国家间的矛盾B.阻止苏东国家的科技进步C.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发展D.促进西方“新经济”的出现【答案】C【解析】为了更好地对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科技、经济发展,故选C项;巴黎统筹委员会目的是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发展,服务于冷战,而不是激化中国与苏东国家间的矛盾,中国与苏东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此时关系良好,排除A项;“阻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排除D项。2.长期以来,史学界在“冷战”格局形成的问题上,一直认为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序幕。而近年来,新的史料研究表明,美国当时对“铁幕”演说反应冷淡,真正使英美走向合作的是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采取了灵活实用的对美外交政策。这说明()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B.史学新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C.历史解释是在不断地否定传统D.史料拓展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答案】D【解析】从材料“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冷战开始的原因的认识和“而近年来,新的史料研究表明”原来的看法不够准确,可知材料反映出史料的增加,有利于人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故选D项;从材料“而近年来,新的史料研究表明”,可知反映的是人们在不断的加深对历史真相的了解,没有体现出历史真相由于年代久远无法定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有了新的史料有利于人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但原来的认识也是史料研究的结果,不能表明新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能表明新的史料让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角度增多,不能表明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历史解释在不断地否定传统,排除C项。3.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明确表示:“美国与苏联的竞争是军事、经济和政治的竞争,但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这种认识()A.促使美国实行战略收缩B.削弱了美苏对抗的程度C.阻断了美苏的文化交流D.影响了和平演变的力度【答案】D10 【解析】据材料“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可知尼克松的观点会加强美苏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反映美苏争霸领域拓展,不利于世界和平,故选D项;材料中尼克松的观点是战略扩展的体现,会加剧美苏对抗程度,排除A、B项;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文化冲突的表现,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排除C项。4.冷战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组建了“和平队”,以志愿者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以及各种技术人员等“中等人力资源”。这一做法()A.意在扶持新兴独立国家的发展B.成功改变了美国的国家形象C.表明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外交D.有利于打压苏联势力的扩张【答案】D【解析】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有利于防止它们倒向苏联,故选D项;美国扶持新兴独立国家是为了国的利益,排除A项;美国的扶持是服务于冷战遏制苏联的目的,改变不了大国强权的形象,排除B项;冷战是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的而采取措施的体现,排除C项。5.二战后,民意测验成为分析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1949年12月既然苏联拥有核武器,你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很大:45%;可能性很小:28%;没有影响:17%;不知道:10%。1950年11月根据你对苏联的了解,你认为苏联是在试图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的威胁?建立世界霸权:70%;保护自己:18%;不知道:12%。1951年12月如果美苏卷入一场全面的战争,你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对俄使用核武器吗?首先使用:66%;遭到核打击后使用:19%;不知道:15%。上述民意测验结果表明()A.核战阴影影响民众心理B.民众心理影响政府决策C.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D.美苏陷人军备竞赛怪圈【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的民意测验结果可以看出美苏核战氛围浓厚,导致民众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故选A项;表格的内容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体现了民众焦虑和恐惧心理,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决策,排除B项;表格的内容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体现了民众焦虑和恐惧心理,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冷战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未能体现美苏陷入军备竞赛怪圈,排除D项。6.丘吉尔在1945年3月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苏联已经成为自由世界的一个威胁。我们必须制造一个新的前线来抵抗它不断扩张的攻势。这个前线尽可能地向东。在民主的军队解散之前,东欧和西欧之间的所有重大议题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材料反映()A.英国顽固坚持绥靖政策B.英国是冷战政策重要推动者10 C.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丘吉尔认为苏联威胁自由世界,主张与美国共同抵抗,这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对抗特征,说明其是冷战政策的重要推动者,故选B项;绥靖政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是二战前英国推行的政策,排除A项;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C项;1945年两极对峙尚未开始,排除D项。7.有学者说,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此观点意在强调()A.冷战是美苏实力均衡的结果B.冷战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C.美苏顺应了和平时代的潮流D.美苏在冷战中能够自我克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学者认为,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是因为美苏在冷战中能够自我克制,从而使冷战时代成为一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故选D项;尽管冷战时期美苏实力相对均衡,但材料并非强调此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冷战客观上使世界处于和平时代,但没有强调冷战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排除B项;冷战虽客观上保持了世界的和平,但这并非是美苏有意顺应和平潮流,而是彼此制衡的结果,排除C项。8.下表是21世纪拉美一体化进程表。这说明拉美地区()2004年南美洲国家共同体成立。2007年改名为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国包括整个南美地区,巴拿马和墨西哥作为观察员国。2009年美洲玻利瓦尔联盟成立,代替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2011年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形成,包括该地区全部33个独立国家。A.力图构建地区治理体系B.形成了稳定的区域市场C.开始步入国际政治舞台D.引领区域集团化的潮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21世纪拉美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增强拉美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打破霸权国家的威胁,力图构建地区治理新体系,故选A项;拉美国家一体化超越了经济领域,排除B项;二战后,广大拉美国家完成独立,步入国际政治舞台,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在二战后普遍出现,排除D项。9.下表是美国两位总统的演讲、其折射出()布什(1989~1993年在位)说:“美克林顿(1993~2001年在位)说:“这是一个10 国将运用自己的道德和物质资源,以促进民主与和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有责任也有机会进行领导,因为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担当这一职责。”我希望将来能得到确认的重要原则。如果说国际社会有力量阻止种族灭绝和民族清洗,我们应当加以阻止,无辜的平民不应当由于他们所属的宗教或民族或种族而成为屠杀的对象。”A.国际人道主义思想深化B.地区冲突愈演愈烈C.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D.全球化进程遭破坏【答案】C【解析】据材料“美国将运用自己的道德和物质资源,以促进民主与和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有责任也有机会进行领导”和“如果说国际社会有力量阻止种族灭绝和民族清洗,我们应当加以阻止”可知美国以世界领导自居,以人道主义、维护世界民主和平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故选C项;材料只是美国自己的认知而非国际人道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于国际事务的插手,不能说明地区冲突愈演愈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无法体现全球化遭破坏,排除D项。10.2014年5月,德国《日报》网站有文章写道:“当今西方的主导地位已经终结,欧洲和美国不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角色,印度和中国不是在世界舞台上首次报到,它们声称要恢复原来的位置。”此文实际上反映了()A.世界霸权的争夺日趋激烈B.美国已完全丧失了霸权地位C.中国和印度开始挑战美国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和美国不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角色,印度和中国不是在世界舞台上首次报到,它们声称要恢复原来的位置”可知,欧洲、美国的地位已经下降,而中国和印度地位不断提升,要求恢复大国地位,表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该文章强调的是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并非是争夺世界霸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当今世界美国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依然是超级大国,排除B项;该文章反映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崛起,冲击着美国等西方国家传统的主导地位,C项表述片面化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1.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B.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C.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D.“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答案】B【解析】据材料“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于统一的渴望,故选B项;据材料“发言人因口误”可得出柏林墙倒塌不是源于东德努力,不符10 题意,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人民渴望统一,没有提及意识形态斗争,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不符题意,排除D项。12.下表为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对外出口工业产值黄金储备1947年1970年1948年1969年1949年1971年32.4%13.7%53.4%40.8%75%9.7%A.军备竞赛使美国国力下降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多极世界格局形成D.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分析得知,从二战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外出口、工业产值和黄金储备等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厚的黄金储备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但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发展放缓,黄金储备严重不足,美元霸主地位无法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选B项;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提升了国力,排除A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不足以冲击美国经济,排除D项。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多国达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由此产生的作用包括()①有利于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②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③加强了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国际间协调④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文中三大支柱体现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故①正确;体现了美元和美国的霸权,故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体现国际协调,故③正确;该体系是发达国家主导,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4.根据下表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时间事件1921年英国规定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进口税率。1927年世界经济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等问题,但未达成协议。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交“战后货币政策”;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受命考虑战后货币安排问题;《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问题。10 1944年美苏英法中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A.大危机爆发前已经建立协调机制B.争夺制定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C.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诱发经济危机D.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B【解析】由材料“1921年英国规定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进口税率”、“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交‘战后货币政策’;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受命考虑战后货币安排问题;《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可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话语权,故选B项;“已经建立”表述过于绝对,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机制会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引发的国际局势,而非阐述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排除C项;“合理的”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扩张的本质,排除D项。15.“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B.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C.欧美各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D.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答案】D【解析】协调与合作是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因此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故选D项;“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关贸总协定没有纵容贸易保护主义,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受到了阻碍,排除B项;欧美各国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6.下图为2017年国际进出口地区份额分布图。由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贸易不平衡现象严重B.世界贸易助推经济全球化10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被打破D.各国普遍推行贸易自由化【答案】A【解析】从饼形图中可看出,2017年国际进出口地区份额分布欧洲(43.89%)、亚洲(30.16%)、北美(14.70%)三大地区所占比重最大,体现出地区贸易不平衡现象严重,故选A项;材料只是涉及到了世界不同区域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差异,并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体不一致,排除B项;当今世界仍然是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排除C项;各国普遍推行贸易自由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冷战”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孕育着新的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到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另外,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于是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立如《国际格局演变与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迁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苏“冷战”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为了争夺霸权而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美苏关系呈现什么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冷战”的影响。【答案】(1)背景:传统强国衰落;美国成为头号强国;苏联实力相当;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的冲突。(2)因素: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建立经互会、成立华约;柏林墙的修建;军备竞赛,核战威胁等。特点: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占据优势。(3)影响:推动德日经济崛起;客观推动科技发展;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联合);避免新世界大战爆发(维持相对和平);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解析】(1)据材料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得出传统强国衰落;据材料一“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得出美国成为头号强国;据材料一“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得出苏联实力相当;据材料一“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得出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据材料一“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得出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据材料一“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得出,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的冲突。(2)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二“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培养革命的盟友”结合所学得出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建立经互会、成立华约;据材料二“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结合所学得出柏林墙的修建;据材料二“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结合所学得出,军备竞赛,核战威胁。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结合所学得出,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占据优势。(3)据材料三“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得出推动德日经济崛起;据材料三“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结合所学得出客观推动科技发展,据材料三“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据材料三“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结合所学得出,避免新世界大战爆发(维持相对和平);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文化战: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观点:孟宪生认为“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论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避免了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地位。同时中国也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的和平外交关系,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国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积极推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论:外交战略在国际斗争中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为和平的世界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宪生认为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主要体现在政治战、经济战、文化战、和外交战。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第一步选取角度、明确观点。选取的角度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也可以是整体评价材料中的观点。10 选取角度之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认同或者否定。第二步,针对自己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后,依据自己的阐述得出结论。例如:孟宪生认为“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可以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调整来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还可以从整体上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指出材料中的观点并不全面,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较量总体体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然后依据史实进行论证。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8 14:28:18 页数:10
价格:¥3 大小:42.8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