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考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房子与蒲公英永新人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答案 B解析 A项,“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概括不全面,应该是“既伤感又无奈”。D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C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2.“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 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解析 蒲公英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游子。其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3.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答案 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解析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怒放的康巴诺尔胡学文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比我上次看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彩和迷人。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人台。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大俗、大雅,欢欣、悲情,含蓄、奔放。油水不溶,二人台的奇巧奇妙就在于把对立完好统一,无须斧凿,浑然天成。不妨听听《双山梁》,羞答答的姑娘这样唱:听说是哥哥你要来 哥哥你走来小妹妹不让你走我给哥做上一顿 拉住你那胳膊腕腕羊肉稍稍面条条现炸油糕 拽住你那小手手猪肉大烩菜 一把推你屋里头七月。我告别了康巴诺尔。我寻见了记忆,追回了时光。(选自2014年《散文百家》第11期,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绘康巴诺尔湖的自然景观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康巴诺尔”名字的含义和得名的由来,既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又赋予康巴诺尔以历史气息和人文内涵。B.“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比拟的手法,突出康巴诺尔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康巴诺尔由衷的赞美和热爱。C.作者在叙写康巴诺尔夜晚的二人台演出时,插叙了一件记忆中观看二人台演出的趣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二人台演出的迷人光彩。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写怒放的康巴诺尔,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答案 B解析 B项,“比拟的手法”不正确,应是“比喻的手法”。5.文章第1段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案 特点:名词性短语单独成句,语言简洁,节奏欢快。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引起下文。②同时传达出“我”来康保的愉快心情。(若答“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酌情给分)解析 句子特点一般从句式、修辞角度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常常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1段的句子结构上引起下文,照应题目;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6.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感受最深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康保二人台”,请结合“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认识。答案 “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①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②表演者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骨子里却是悲情的。③融会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④能击穿人心,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联系现实:及时地保护和利用好京剧、湖北的黄梅戏,还有剪纸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丰富人们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先从第10段至末尾筛选概括“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联系现实写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寒色龙应台①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②这位读者问:“家,是什么?”③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能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呢?④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⑤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热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的。晚上,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都被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⑦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由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⑧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的记忆终生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⑨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⑩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⑪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⑫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热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⑬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⑭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⑮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有删改)[注] ①这两句选自李煜的《望江南》。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两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C.文章第⑤段与第⑫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8.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 ①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刻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②结构上:使文章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韵律美。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于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理解,应当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行文两个方面来分析。三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都出现在不同生命阶段对“家”的内涵的解释之后,形成一唱三叹的追问之势,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的无奈。同时形成与读者对话之势,旨在引起读者深思,唤起同感。在结构上则很好地起到了串联上下文,凸显主题的作用,亦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9.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答案 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②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现实生活中,多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形,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此题要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来探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于“家,是什么”这一读者的发问,作者从生命的三个阶段作了不同的解释,可看出“家”的内涵一直在变迁,似乎无法守恒。文章结尾处作者将问题反抛给读者“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其用意在于引发读者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问题展开思考,传递出文章丰富的意蕴。从揭示的主题来看,作者强调,“家”的内涵虽因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变化,但亲情是不变的、永恒的。从写作的用意来看,作者强调,家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为此,我们应当懂得珍惜亲情,要留住亲情。当然,还可以由文本延伸拓展,联系现实来谈自己对“家”与“永恒”关系的认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瘦水彭世贵①秋风起了,水就瘦了。②秋风的手触摸在瘦瘦的水皮肤之上,皱纹涟涟。③我们站在瘦水的边缘,回望自己的身影,有些感动和伤感。春天有些远了,那些曾给我们以迷醉的春天有些远了。我们的影子倒映在瘦水中,许许多多的影子倒映在瘦水中,那些影子来自我们背后失去的时光,来自那些陪我们和瘦水一起走过许多路程的失去的时光。④就在这水边,我们曾经映照着自己丰盈的身影,我们曾经挥动手里的镰刀,累了我们还想濯一濯足,在我们曾经濯足的地方,瘦水的肌肤还那么亲切有质感。那时候,那些美好的春天啊,春天啊,瘦水是多么的丰盈又丰富。⑤可此时秋风不声不响地就过来了,她是多么神奇,只掠过,水面就被吹皱一抹涟漪,再一掠,又一抹。于是,水瘦了,水中的身影不再丰盈了。秋风的手指划着秋水的神经和血管。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美丽的事物,在我们回望的水面,渐渐浮现出来。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⑦我们那些忠实质朴的伙伴,比如说犁和牛,正在我们的背后,给我们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牛离瘦水很近,犁离瘦水很远。牛的蹄花就在水边翻动着,但他们从不关注身边水的变化,他们只是用角砥砺,用蹄翻踢眼前的泥土,偶尔抬起健硕的脖颈,向着瘦水远去的地方哞叫,此时,瘦水的秀发,牛儿们的青草,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那些披散如云、蔓延入海的秀发或者说青草,已远远地逃离了牛铃的清脆。但牛儿们不会离弃瘦水,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共同的命,他们都因土地而生,在土地的丰瘠更替中老去,瘦水无奈,牛亦无奈。多年来,瘦水与牛儿们在这种无奈中达成了默契。年复一年,牛儿们如此在瘦水的身边一遭一遭地走过。年复一年,瘦水清澈透明的眼睛望着牛儿们一遍一遍地蹄花飞扬。这种默契,是智者对现实的首肯,是智者的心平气和与客观。⑧犁铧很安静,劳作之后,它被我们挂在安静的壁板上小憩。犁铧锃亮而锋利的光芒,让秋天显得富足和生动。这种经劳动擦拭出的光芒,是犁铧一生的梦想。现在,犁铧站在离瘦水很远的地方养精蓄锐,它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瘦水再一次激动起来。那时,瘦水激动起来的时候,春天就来了。春天里,一些摇曳的花朵将会缀满瘦水的发间,被瘦水滋润的土地渐渐潮润起来,芳香四溢,这是犁铧渴望了一冬的神情。这时候,犁铧会纷纷走下墙壁,振奋精神,深深地插进瘦水的土地里去。鸟声响了,“布谷”“布谷”,一声一声的鸟鸣围绕着犁铧,搅动得蚯蚓在四周兴奋地舞蹈,那些被惊醒的阳光纷纷扬扬,阳光中,我们会看见鸟儿们金色的翎羽。⑨这是一个创造辉煌的梦想。瘦水、犁铧在秋日的阳光下,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刻。⑩我们这些劳作惯了的人们,一生与水相关。水虽柔弱,却刚强了我们的筋骨;水虽消瘦,却潮湿了我们生生不息的血液。我们爱水,就像爱自己的皮肤和脸庞。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日子,许许多多肥肥瘦瘦的日子,被我们摊开在流水的怀抱里洁净、滋润,然后捞将起来,喂养我们厚厚实实的人生。⑪现在,瘦水有些累了。她在我们村庄和田园的身边小憩的时候,春天还远。一个春梦在她的心房里发起芽来,沿着我们的炊烟缓缓生长。⑫秋风起了,水就瘦了。瘦水以一种哲人的姿态提醒我们:在生命中失去的一切会在我们回望春天的时候,渐渐丰盈。(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秋风起了,水就瘦了”在文章开头结尾都出现了,结构上首尾呼应,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水瘦是一种必然,我们对这样的自然变化乃至岁月更替不必感伤。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第③段画线语句中的“影子”指我们过去的自己,“春天有些远了”“倒映在瘦水中”以及“失去的时光”等反复出现,营造了忧伤的诗意气氛。C.第④段作者描写了春天人们在水边劳动休息的场景,愉快美好充实,与瘦水的充盈丰富相得益彰,与下文秋风吹皱水的涟漪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伤。D.第⑧段作者描写了犁铧插入土地,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美好景象,鸟儿的鸣叫、蚯蚓的舞蹈则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欢腾。答案 B解析 A项,“我们对这样的自然变化乃至岁月更替不必感伤”不确切,文章开头作者并没否定这样的感伤;C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伤”错;D项,“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欢腾”错,第⑧段后半部分写的不是现实世界,是秋日里作者对春日瘦水边情景的想象。11.文章三次提到“回望”,含义有什么不同?多次重复出现有怎样的作用?答案 含义:第一处“回望”指我们对自己失去的时光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感动和感伤;第二处“回望”指我们对生命中出现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味;第三处“回望”是对人生中曾经经历的美好事物(物质)和情感(精神)的总体感悟。作用:由“回望”我们自己到其他事物再到最后的总结,逐层深入,层次清晰;反复出现“回望”,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强化了作者对人生中美好事物和情感的眷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第一问,考生首先要理解“回望”的普遍含义,即回忆回味过去的岁月、生活,可以是具体的事物、经历,也可以是心情感受;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不同语境中“回望”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解答第二问,则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反复”修辞的作用,思考作者这样写在文章结构安排、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12.文章中的牛和犁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答案 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牛:象征任劳任怨和现实的生活态度,它默默劳作,任劳任怨,虽无奈于生命的老去,却无怨无悔,从容接受命运的安排。犁:象征丰硕的希望,生命的丰盈。联系:分别代表生活的现实和理想两种状态,两者都在岁月变迁中给我们以温暖坚实的感受。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第一问,考生要先找出与这些意象相关的语段,即第⑦⑧两段,然后重点分析这两段的内容。第⑦段主要讲水牛,水牛日复一日地用蹄翻踢眼前的泥土,在沉默中辛苦劳作,这说明水牛是任劳任怨的;而对于自己会渐渐老去的客观事实,水牛选择了接受,这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态度。第⑧段主要讲犁,犁发挥作用的时候是春天,春天象征着希望,一切事物变得丰盈起来,犁对春天的渴望是一种理想。解答第二问,要重点分析两者的共同点。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读书与书架闲暇的时候,坐在清寂的林荫下翻看一本曾经熟悉的书,脑海里会跳出来一些精妙的片段,心里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回味。这就是“读书”已经入心入脑了。读书的时候,思绪就会随着文字走进一段记忆,走进一段段泛黄的往昔。这就是书籍的作用,这就是书籍的力量。浮躁的心态不适用于读书,读书需要心平气静,需要环境幽静,否则,文字入眼不入心。读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看大意,囫囵吞枣地看故事消遣磨时间。一种是细细品味,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这就是读书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目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读书方式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都值得提倡。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的读书,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勤读,最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如果想到曾经读的一本书,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一本方方正正的前有封面后有封底的书籍。或简装淡雅,或精美线装。同时还会想到书中什么页面有什么精彩的片段,有什么值得记住的警句。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书,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在书架的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书与书架,都是我们学习所用的工具。书籍的作用能让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读一本好书,能把我们所秉持的人生观点重新归纳优化,改变我们对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的认识。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神交四海历千古,思畅宏观入微观。与哲人雄辩,与圣贤对话。在白纸黑字间窥探浩瀚的文化深空,塑造我们的灵魂世界。书籍被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架也可以比作人类进步的孵化器。书架的功能在于把我们平时不经意零落的书籍归拢分类,便于我们随时取用阅读。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要添置一副书架把自己平时看的书籍存放在书架上,这样绝对不是附会风雅。在一般的普通的家庭里,书架的作用并不只有存放书籍。书架是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的装饰存在的,它可以取代人们家庭里那些不怎么雅观的陈设,给人一种勤奋勤学的有文化品位的好印象。有客人来家,看到有这么多书籍摆在书架上。可以给客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工具,也可以使不那么熟悉的客人找到跟你共鸣的话题。让人觉得你的家有一些清新的文化氛围,显得不那么俗气。在这个以网络传媒为主体的时代,书籍与书架已经被电子传媒占据了它原来应有的位置,读书的人已经变得寥寥无几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读书,不做读书的倡导者,又不想在家庭里放上一副堆满书籍的书架给年轻人提供读书的机会。那么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就会日日夜夜地趴在电脑上打游戏,看网上的一些不伦不类娱乐的作品和所谓的八卦新闻。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市场就会被游戏和娱乐占领,今天张三在电子书里写一篇八卦新闻,明天李四写一个调侃的笑话,后天就换成了王麻子写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剧情了。当然,这些东西也许还是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沉湎,如果年轻人总是沉湎在这样的氛围里,就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值得一读的有营养的书籍了。书与书架,是我们的文化得以存在和留传的媒介。读一点书,明一些理。悟一些法则,懂一些世事人情。要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心态。多读书,读好书,人生与追求就会因读书而有依据。在过去的岁月里,读书与书架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就只须找时间挤时间读一读,日积月累地坚持,就能够成为博览群书世事洞明的贤达。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实现自我的升华。(改编自《落花的散文》)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应该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囫囵吞枣地读书是不值得提倡的。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封建糟粕思想,应当被抛弃。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书籍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使凡俗的日常生活变得雅致。D.书架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不可或缺,它不仅可以方便我们随时取用阅读,更可以增强家庭的文化氛围。答案 C解析 C项,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从第6段可知,书架使凡俗生活变得雅致,使陌生人拉近距离。14.读书是一种行为,书架是一件家具,作者是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1)文章首先谈读书,指出读书需要平心静气,环境幽静,才能入眼入心,积累知识。(2)因为经常读书,就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的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3)接着,作者谈到书架的功能,不仅方便书籍归类,方便取用,更有利于装饰美化家居,教化青年。解析 从文章构思的角度考查。题目是“读书与书架”,文章前3段谈“读书”,谈读书的心境,第4段自然谈到“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在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然后作者又谈书架的作用。15.文中作者说“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读”,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说“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古人读书的例子在今天是否还有值得我们继承的部分,请分析。答案 ①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一些传统因其拥有合理的内核而历久弥新,永不过时。②刻苦求知,追求真理,是人类共通的美好精神品格,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在今天可能会显得极端,但其所包含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应当为我们继承,以激励我们奋勉前行。解析 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答题格式。一定注意对于读书的态度不能脱离文本。优秀传统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有泪水的牲口耿翔(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井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由不会说话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13)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15)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耧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C.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D.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答案 A解析 A项,“排比”修辞不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重要作用”错;B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17.“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答案 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解析 第一步是圈定有关区域;然后围绕“流泪”筛选关键词语进行概括。比如第(10)段“委屈”,第(14)段“生存”,第(18)段“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咀嚼青草,甚至“铁丝和铁钉”,“无言地流着泪”。18.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并分析略)解析 首先准确理解句子含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合理阐述;能举出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阅读体验;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分析,回扣主旨。首先明确这句话出自第(5)段,“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一头牲口的命运,就是“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被拧成鞭子继续抽打在牲口身上;下文更是围绕“有泪水的牲口”,写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忍受疼痛,甚至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而“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张抗抗“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达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墙砖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后记: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1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文中第一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C.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蔚然高耸的形象特征。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是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20.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以阿斯哈图为线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②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③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思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本文是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前七段(除最后一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21.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升华情感;③思想内容上,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此题,可从作品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上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类题目,答案需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06 09:00:18 页数:22
价格:¥8.88 大小:66.2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