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中国通史复习要点 36个高中历史答题规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通史复习要点+36个高中历史答题规律历史高考备考干货:高中历史中国通史复习要点!一、原始社会1.时间:从神话传说时代——夏建立之前2.农业:(1)农作物:北粟南稻(2)生产工具: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3.畜牧业:家畜饲养猪、牛、鸡等。4.手工业:养蚕缫(sāo)丝。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和商朝的政治(1)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2.西周的政治制度(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2)分封制:A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B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C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D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宗法制:A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C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D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3.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A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B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2)手工业:A青铜制造:B丝织业:C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由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多是军用品和奢侈品,不进入市场流通。27 (3)商业:A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B周朝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三、春秋战国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B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②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④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秦朝(一)政治1.历史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中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纷争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2.千古一帝——秦始皇27 (1)主要功绩A.兼并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B.政治制度创新: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行县制,颁行法律。C.经济文化措施:土地私有合法化(按亩纳税),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D.开疆拓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建灵渠,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2)秦末暴政:修筑长城、骊山陵墓、阿房宫,沉重的赋税徭役;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3)评价A积极: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局面,开创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其最大历史贡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B消极: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二世而亡。总体评价: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三)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二、两汉(一)政治1.历史阶段特征:继承发展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发展;两汉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2.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3.中枢机构的变化:建立中朝。(中朝官:级别低、直接对皇帝负责)(二)经济1.农业A生产工具:犁壁,二牛一人的犁耕法。B水利工程:漕渠、白渠等。2.手工业A冶铁业:东汉B丝织业:有“丝国”之称。C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A开通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等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三)思想文化1.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A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A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代表作:《春秋繁露》B主张:27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强化皇权。同时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C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科技与文化(1)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2)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3)医学:A《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B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望闻问切四诊法。隋唐时期一、政治1、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相对较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制度创新,影响深远。(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有较快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兴旺,出现了国际性大都会;经济重心在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3)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政治交往,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隋唐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2、隋唐制度的创新——三省六部制A内容: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B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A唐太宗:在反隋和统一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加号“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B主要业绩: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C贞观之治的内容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政治。②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③民族关系: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④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27 D功过评述①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买入鼎盛时期。③开放的对外政策,为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④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4、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二、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①曲辕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②筒车。2、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①商品:瓷器大量出口。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②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③“市”: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成为行。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直接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城垣围住并与居民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⑤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三、文化 1、科技:①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②火药: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已经用于战争。2、文学:诗歌创作的繁荣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3、传奇小说:传奇是唐人小说的通称,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绘画: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送子天王图》。5、书法: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27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27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宋元时期一、两宋时期(一)政治1、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政治方面: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经济有很大发展;北方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3)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顶点在元朝;民族间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和平仍是主流;几个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4)对外关系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特别是科技方面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①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根本目的:稳定北宋政权。②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③具体措施:中央分相权: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地方收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④影响: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3、王安石变法①历史背景:A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赋役以及高利贷盘剥之下,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B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C庆历新政。②主要内容:A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B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C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太学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③变法的结局: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新法固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27 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④变法的历史作用A积贫局面改善,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可是有些新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积弱局面改善,国力得到增强。(二)经济1、农业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五大名窑。3、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①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分散在城中,市是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三)文化1、儒学思想体系的新发展①程朱理学:A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B主要人物:北宋:程颐、程颢兄弟;核心思想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C历史作用: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产生重要作用。②陆王心学A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B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C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③影响: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科技:四大发明A印刷术: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火药: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C指南针:北宋时发明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用于航海。D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文学和艺术①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宋元时期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目的尖锐。27 ②话本:宋代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叫“话本”。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③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市井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明清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27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的转折。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27 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等)。(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同盟会后来的演变。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注意与维新派区别。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方面:内部混入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未采取彻底反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帝、封、官宪,自身分析。)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由袁独裁到军阀割据;由日独霸到同支配;由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经济: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批封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影响。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两个不稳定),启示。高考历史三轮冲刺:36个高中历史答题规律,捋顺历史线的必备神器!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27 一个核心:王权。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27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27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2)演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27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1)方式: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2)危害: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②27 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27 (3)五个发展阶段:“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4)分布结构:“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2)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3)三大因素影响: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27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4)四大表现: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4)四大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27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19“一二三”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三个时期: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1)过渡时期(1949~1956)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④27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曲折前进(1956~1978)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四、世界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27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4)四大影响: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五、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2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1)一个核心: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3)三项原则:27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2)两重影响:27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4)四个阶段: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27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六、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27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1)三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2)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27 “冷战”。(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27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1)两个趋势: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2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2-17 01:53:23 页数:27
价格:¥8 大小:280.00 KB
文章作者:追求真实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