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5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5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测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冠疫情爆发后,关于病毒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观点,要么源于自然界,要么源于人工合成。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听取仔细研究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专家意见,确定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排除人工合成。对上述材料蕴含的推理认识正确的是(  )A.推理错误,是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B.推理正确,是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C.推理错误,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D.推理正确,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2.“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与“商品是劳动产品”,“儿童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与“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通过以上两组语词对比,对我们准确定义的逻辑规则启示是(  )①定义不能用比喻,应当准确揭示被定义项的本质属性 ②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应该揭示被定义项是什么 ③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要全同 ④定义项不能包含被定义项,避免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2020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杨洁篪说:“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都负有责任。”这个判断(  )①是简单判断中的关系判断 ②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③是复合判断中的选言判断 ④为真的前提是各支判断都为真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孔乙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这是(  )①联言推理 ②选言推理 ③联言推理的分解式④充分条件假言推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下列不属于换位推理的是(  )①所有的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所以,所有的正方形都不是非四边形 ②有些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所以,有些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 ③有些胎生的动物是会飞的,所以,有些会飞的是胎生动物 ④有的学生是成年人,所以,有的成年人是学生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第13页共13页 6.我国古代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发现山区的老百姓容易得一种怪病,即雀盲症,又叫夜盲症,据他分析,穷人得这种病而富人不得这种病可能是穷人少吃荤的缘故。他用动物的肝脏来治病,果然有效。孙思邈使用的方法是(  )A.求同法B.求异法C.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7.夏天雨后,人们发现七色彩虹,后来,在早晨的露珠里又看到七色彩带,在瀑布溅起的水星,船桨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阳光穿射过水珠,因此,得出阳光穿射过水珠,可能是彩虹出现的原因,这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A.求同法B.求异法C.剩余法D.共变法8.“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定会表达不同概念 ②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 ③《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交叉关系 ④《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正确表示“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10.依据前件、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不同,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A.如果骄傲自满,学习成绩就会下降B.全国人民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克难关C.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D.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11.下列语句属于选言判断的是(  )①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②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 ③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④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第13页共13页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下列不属于换位推理的是(  )A.有些胎生的动物是会飞的,所以,有些会飞的是胎生动物B.金子是发光的,所以有些发光的是金子C.有些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所以,有些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D.所有商品都是有使用价值的,所以,有些有使用价值的是商品13.《雷雨》和《日出》都是曹禺的剧作,所以《日出》是曹禺的剧作。这是一个(  )A.联言推理的合成式B.相容的选言推理C.联言推理的分解式D.充分条件假言推理14.古代有个书生读书,得知有只螳螂藏身于一叶之后,成功地捕到了蝉,他引为经验。后来,他用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到闹市行窃,刚一伸手就被抓住了。这个书生运用了“类比推理”,对其“类比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A.正确,因为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其行窃被捉也是有可能的B.正确,书生运用的类比推理符合规则,这与其被捉不是一回事C.不正确,书生仅依据表面现象进行类比,并没有抓住其本质属性D.不正确,书生把两个根本不可能比较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犯了胡乱联系的错误15.俗话说:“一叶知秋”“一燕知春”“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说法表明(  )①推理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②思考在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③上述论述体现了“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④上述思维过程体现了归纳推理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下列三段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指出它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则。(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小张是群众,所以,小张是真正的英雄。”第13页共13页 (2)第一外国语学院的学生都是学外语的。“李文是学外语的,所以,李文是第一外国语学院的学生。”(3)凡是翻译干部都要学好外语。“我不是翻译干部,所以,我不要学好外语。”17.将下列判断换质位,应该得出什么判断?(1)有作为的青年是不怕困难的。(2)企业的有些开支不是生产性开支。第13页共13页 (3)凡是有精神病的人都是不能做证人的。(4)凡是有精神病的人都不是能做证人的。(5)有些科学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人请客,见主客迟迟未到,便焦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来陪客的人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还未到,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的客人都走了。此人傻了:“我错在哪儿了?”此人请客失败,问题出在哪里?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第13页共13页 第13页共13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而又穷困潦倒的老书生孔乙己,明明偷了人家的东西,但是却死要面子,不愿承认是“偷”。当别人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有人揭他老底,说亲眼看到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结合逻辑知识分析,为什么众人要哄笑。20.指出下列判断属于哪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其主项和谓项。(1)凡人皆有死。(2)一切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第13页共13页 (3)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4)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毕业的。第13页共13页 参考答案1.解析:不相容选言推理是指前提中有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依据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其推理的规则是否定一个选言肢,肯定另一个选言肢,二是肯定一个选言肢,否定另一个选言肢。题干符合“肯定一个选言肢,否定另一个选言肢”的肯定否定式,D选。AC说法错误,推理是正确的,不选。B说法错误,应该是在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不选。故本题选D。答案:D2.解析:“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这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它没有直接、准确地揭示“儿童”的本质属性,这启示我们定义不能用比喻,应当准确揭示被定义项的本质属性,①正确。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式或负概念,该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中两组语词均不涉及用否定语句来下定义,②不符合题意。“商品是劳动产品”,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劳动产品是定义项,商品的外延比劳动产品的外延小,这启示我们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要全同,③符合题意。题中两组语词均不涉及同语反复、循环定义,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答案:A3.解析:简单判断中的关系判断是指断定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简单判断,与材料体现不一致,①不符合题意。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材料中,中美既是世界大国,又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都负有责任,属于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②符合题意。选言判断是指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与材料体现的不一致,③不符合题意。联言判断的两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答案:B4.解析:“《孔乙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是一个联言命题,“所以,《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是该联言命题的一个(或部分)联言支,即由联言命题真推出其联言支的真,所以材料中的推理是联言推理的分解式,隶属于联言推理,①③符合题意。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材料并不属于选言推理,②不符合题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材料并不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答案:B5.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换质推理是指经过改变某直言判断的质,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判断的推理,①②符合换质推理,符合题意,应选。换位推理是指将直言判断的主项和谓项在遵循一定规则的情况下进行调换,换完后与原句的意思表达相符,既然只有主项和谓项位置调换,那么换完前和换完后的肯否定形式是不变的,由此可知,③④符合换位推理,不选。故本题选A。答案:A6.解析:求同法亦称“契合法”或“唯一契合法”,判明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是对研究的对象,寻找在不同的场合中出现的一个共同的情况的方法,A错误。求异法亦称“差异法”,判明现象间因果联系的一种逻辑方法。即如果被研究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并且在两个场合中仅有一个情况不同,B错误。求同求异并用法亦称“契合差异并用法”“同异联合法”“同异并用法”第13页共13页 ,是穆勒五法之一,求同法和求异法结合使用的一种归纳方法。他用动物的肝脏来治病,果然有效,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求同求异并用法,C正确。共变法是近代科学归纳法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类型之一,由密尔创立和发展而成,D错误。故本题选C。答案:C7.解析:求同法指如果某种现象发生在不同的事件中,那么在这些事件中存在的共同因素便是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不同的场合出现的现象,寻找相同的情况,即异中求同,A项正确。求异法指当一种现象在某种情况下发生,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不发生时,则造成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区别两种情况的那个因素,B不符合题意。剩余法指当分析多因素多结果现象时,如果已知甲因素是A现象的原因,乙是B的原因,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因素丙必然是现象C的原因。此法也可称为排除法,即排除了甲、乙、丙都不是某一现象的原因外,剩下的最后一个因素丁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C排除。共变法指当甲因素存在时,则乙现象发生,不存在时不发生;当甲因素变化时,则乙现象也变,由此可断定,甲就是乙现象发生的原因,D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8.解析: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也可以表达相同概念,①错误。题中《出师表》和现在的“卑鄙”一词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是全异关系,这也启示我们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②④正确。《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意思完全不同,属于全异关系,不是交叉关系,③错误。故本题选D。答案:D9.解析:亚洲国家真包含中国,发展中国家真包含中国,但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是真包含关系,二者有交叉点,中国既属于亚洲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选A。答案:A10.解析:A项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排除。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可知: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B项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符合题意。C项为联言判断,排除。D项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答案:B11.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①属于联言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②④属于选言判断。简单判断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是简单判断,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答案:D12.解析:换位推理,指改换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以推出一个新判断的直接推理的方法。因此,ABD都属于换位推理。但与题意不符,ABD不选。依据换位推理的定义可知,“有些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所以,有些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不是换位推理,C正确。故本题选C。第13页共13页 答案:C13.解析: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结论是一个联言命题,前提是该联言命题的各个联言支。即由全部联言支的真推出联言命题的真。其推理形式是:p;q;所以p并且q,A不符合题意。相容选言推理是以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大前提构成的推理。它的选言支是可以同真的,所以它没有肯定否定式,只有一种正确的推理形式即否定肯定式,B不符合题意。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是一个联言命题,结论是该联言命题的一个(或部分)联言支。即由联言命题真推出其联言支的真。其推理形式是:p并且q;所以p(或者q)。题中“《雷雨》和《日出》都是曹禺的剧作”中“都是”说明这个判断是联言判断,而它可以推出两个分解式即“《雷雨》是曹禺的剧作”和“《日出》是曹禺的剧作”。所以综合来讲,“《雷雨》和《日出》都是曹禺的剧作,所以,《日出》是曹禺的剧作。”这是一个联言推理的分解式,C符合题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规则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答案:C14.解析:“古代有个书生读书,得知有只螳螂藏身于一叶之后,成功地捕到了蝉,他引为经验。后来,他用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到闹市行窃,刚一伸手就被抓住了”,这种做法实际上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认识到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就是仅依据表面现象进行类比,并没有抓住其本质属性的结果,C分析正确。该书生仅依据表面现象进行类比,并没有抓住其本质属性,因此这个书生运用的“类比推理”是不正确的,AB分析错误。材料所述两个现象是可以比较的,D分析错误。故本题选C。答案:C15.解析:“一叶知秋”“一燕知春”“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说法表明推理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思考在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现了“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上述思维过程体现了归纳推理,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答案:A16.解析:本题考查三段论的推理规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可结合材料运用三段论知识对命题加以分析。(1)这个三段论的中项“群众”在大前提中指出的是全体;中项“群众”在小前提中指群众中的一员,中项“群众”在大小前提中,语词相同,但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两个不同概念,因而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因此这个三段论不正确。(2)这个三段论的中项“学外语的”在大、小前提中都是肯定判断的谓项,所以它一次也不周延,这就违反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因此这个三段论不正确。(3)这个三段论的大项“要学好外语”在前提中是肯定判断的谓项,它是不周延的。但在结论中,它是否定判断的谓项,变成周延的了,因而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因此这个三段论不正确。答案:(1)这个三段论不正确。它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第13页共13页 (2)这个三段论不正确。它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3)这个三段论不正确。它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17.解析:换质推理是通过改变直言判断的质得出新判断的推理。换位推理是通过互换主、谓项的位置得出新判断的推理。回答这一类题目时,关键是把握准换质换位的规则。具体如下:(1)怕困难的不是有作为的青年。(2)有些非生产性开支是企业的开支。(3)能够做证人的都不是有精神病的人。(4)有些不能做证人的是有精神病的人。(5)这是个特称肯定判断,不能够换质位。因为先换质后得到的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而特称否定判断是不能换质位的。答案:(1)怕困难的不是有作为的青年。(2)有些非生产性开支是企业的开支。(3)能够做证人的都不是有精神病的人。(4)有些不能做证人的是有精神病的人。(5)这是个特称肯定判断,不能够换质位。因为先换质后得到的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而特称否定判断是不能换质位的。18.解析:本题以某人请客为背景材料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回答此人请客失败,问题出在哪里。根据基础知识“判断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这两个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即涵盖了所有的客人,其意思表达成了“所有的客人不该来”“所有的客人都该走”,造成客人的误解,致使请客失败。第二问要求纠正他的错误,属于简答题。根据第一问的分析,此人可以说:“有的该来的没来”和“有的不该走的走了”。答案:①此人请客失败,问题出在他在请客时没有运用好关系判断的量项,犯了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的错误,结果造成了别人的误解,致使请客失败。②此人可以说:“有的该来的没来”和“有的不该走的走了”。19.解析:本题要求结合逻辑知识分析,为什么众人要哄笑,知识限定模糊,但结合材料和设问可知,考查的是概念的相关知识,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根据所学可知,概念从外延关系上来看,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在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全同关系、种属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在不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所谓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偷”和“窃”虽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在表示一种不正当行为时,是指同一个意思,即“偷”就是“窃”,“窃”就是“偷”,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重合的,即“偷”和“窃”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同一关系。孔乙己不承认自己“偷”,却承认自己“窃”,把同一关系当作非同一关系,所以令人发笑。答案:因为“偷”和“窃”虽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在表示一种不正当行为时,是指同一个意思,即“偷”就是“窃”,“窃”就是“偷”,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重合的,即“偷”和“窃”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同一关系。孔乙己不承认自己“偷”,却承认自己“窃”第13页共13页 ,把同一关系当作非同一关系,所以令人发笑。20.解析: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直言判断的种类,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教材知识分析即可。教材知识: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1)凡人皆有死。这是个全称肯定判断。“人”是主项,“死”是谓项。(2)一切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这是个全称否定判断。“事物”是主项,“没有矛盾”是谓项。(3)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两个是特称肯定判断。主项是“矛盾”,谓项是“对抗性”和“非对抗性”。(4)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毕业的。这是一个性质否定判断。“科学家”是主项,“大学毕业”是谓项。答案:(1)这是个全称肯定判断。“人”是主项,“死”是谓项。(2)这是个全称否定判断。“事物”是主项,“没有矛盾”是谓项。(3)这两个是特称肯定判断。主项是“矛盾”,谓项是“对抗性”和“非对抗性”。(4)这是一个性质否定判断。“科学家”是主项,“大学毕业”是谓项。第13页共1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06 13:07:06 页数:13
价格:¥5 大小:72.1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