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基础知识与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基础知识与练习题精选汇编一、小说阅读常识:1.含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环境的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2.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两种;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如《祝福》)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种,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社会背景、地方风俗、社会关系。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故事情节的结构及其作用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有的包括序幕、尾声)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尾:深化主题引人思考二、小说人物1.小说中,对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性格特点的分析有什么不同?答:形象特点不等于性格特点,形象特点=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外在形象。如果分析性格特点,不需要写出人物的身份;如果分析形象特点,则必须结合其语言动作、穿戴打扮等,写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如农民、科学家、士兵、商人等。如果只要求概括,那就只概括要点,不必分析。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类型具体作用主要人物本身:思考人物的典型性,对其他人物的正衬或反衬作用。第22页共22页,人物主题方面:思考人物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感情、给人的启示等。情节结构:若是线索人物、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正衬和反村两种,要指明是怎样衬托的。主题方面:次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情节结构:或是线索人物,起贯串全文的作用;或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效果:如果从次要人物的视角叙事,那么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使表达更为真实亲切等。3.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百合花》中对新媳妇的肖像描写:“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膨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2.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给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骆驼样子》;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第22页共22页,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天的动作只为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人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等。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可表现出小心谨慎: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三、情节1.概括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进行,其中必须注意抓准题干要求中涉及的对象。2.情节作用:(一)小说中,一般情节的作用①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具体作用有: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或标题;c.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d.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e.是小说的线索,贯串全文。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答题术语: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③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要考虑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④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要思考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从而明确情节在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答题术语:揭示(暗示、突出、深化)了……的主题。第22页共22页,⑤从情节给读者的感受角度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要考虑读者的审美感受,因此小说的情节往往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二)小说中,特殊情节的作用(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1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③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2设疑(悬念)式开头①设置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2)结尾的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尾①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让人觉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从表达主题看,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表达效果上,令人伤感,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主题上,喜剧性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表达效果上,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③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愉悦之感。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余地。3.叙述人称及作用叙述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22页共22页,人称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4.叙述方式及作用叙述方式作用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写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进行叙述。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也可与上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又叫分叙。作用: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5.情节安排技巧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相建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悬念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子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伏笔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对比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显示矛盾、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第22页共22页,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四、环境1.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它服从于小说形象、情节和主题的需要,这是与散文的不同之处,故能体现小说的体裁特征。2.小说中环境的作用类型答题角度具体作用自然环境对环境本身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什么背景,渲染什么气氛。奠定什么感情基调。对情节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突出人物怎样的处境,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对主题表现怎样的主题。深化怎样的主题。社会环境对环境本身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人物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影响、决定人物什么性格。第22页共22页,对主题揭示怎样的社会本质特征或主题。五、主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精选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本一:石问王剑冰我要去看大石棚。阳光硬性地如雷电穿云透雾,直接照亮了那个庞然大物,它就在庄稼地里,神坛一般,矗立于天地间,直让人目瞪口呆!怀着敬畏走去,越离得近,越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它是如此巨大,四块石头上演了一出建筑杂技:三块片石,突出地面三米高,挤合成一个“门”,生生将一块巨石顶起。巨石整个如一个大棚,遮严一方天地。辽阔的山顶一片沉寂,大石棚现出凝重的色光,看着的时候,感觉到它的气息,它也在同你对视。重压之下的大地,微微战栗。多少年前,营口发生过大地震。这次接到营口的邀请,我立刻想到了那场灾难。大地震摧毁了那么多现代建筑,竟然没有撼动这古代的大石棚。这庞大的石棚,石料来自哪里?如何开采,如何运输,又是如何矗立?找不到研究史籍,我满怀着好奇与渴望。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有限的知识,自己想象。在没有超大起重设备、运输设备的情况下,或者等河结冰,在冰面上运行,或者走旱路,在冰道上运行。无论怎样,最终还是走冰道。而要使旱路冰层十分厚实,必须不断洒水,使之层层冻结,成一个整体,而后靠人力将石块推进。这必是一次部落群体行为,那么,民族的智慧与力量起航了,圆木在大石下面转动,并不断地轮换铺展,整个大地浑然有声。那是一条昂扬的血汗之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庞大的石头。第22页共22页,目的地到了,巨石怎样上去,又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同样没有难住我们的先人,他们不断地取土,直到将土填垒到足够高度,足够结实,完全地挤住了立石并在侧面做成斜坡,斜坡上依然洒水凝冰,而后起运。寒冷变成冰,而后变成呼喊,变成众志成城。土筑土堆,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攀高设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成为这个筑石大军的一员,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每一个人都凝成了永久的姿态,我甚至看到了一张张表情。领头的在呼喊,那是一种什么号子,亦如后来我们听到的搬运号子、上梁号子?我随即听到了群体的应和,如雷霆滚动。藤葛道道,树杠排排,臂膀丛丛,一整块的巨石在同太阳一起上升。在看着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疑问,这么大的石料上,竟然没有任何凿打的痕迹,它如何达到了双面平整如砥,而近乎四方的边沿如何切削成形?我的想象受阻,无法往下进行。这片地域,紧靠着山河与大海,绝对是氏族部落集中生活之地,他们在此耕种猎取、休养生息。那么,建造石棚,究竟有何目的?有说石棚是先祖葬地,有说是祭祀所用,我比较接受后者,如果建造石棚是为安葬长者,那么,该有无数长者的石棚聚在一起,不可能孤零一个。无从知道大石棚的工程,到底经历了多长时间,中间许有停留,设计与实践发生了矛盾,就再合计,再试着进行。我们的祖先只要意志坚决,就不会改变。许多的人类奇迹,都是如此完成。那么,它如何不是一个标志、一个意义?我想,大石棚在石棚山已经构成了一个氛围,一个象征,再没有比其更能体现出人对于未知的敬畏。再次上路,太阳已经下山,离大石棚越来越远了。我的眼前,依然闪现着它的形象,依然感受到它传递的信息。瓜果熟了又落,庄稼一季又一季,它无名无分,无声无息。走向它的人很少很少,我来了又走了,对它有诸多茫然和不解,不能为它做些什么。(有删改)文本二:一群作家受邀去辽宁营口,安排了系列的走访活动。我在酒店随意翻看当地的介绍,一个大石头棚子的图片跳了出来,这是一块十分巨大的石片,被三块石片高高地支撑起来,支撑得巍巍然。顶天立地的样子让人生发疑问,这是个什么建筑?做什么用的?代表着什么?建造于什么年代?为什么建于一片山野?我偷偷问组织方,怎么不安排这个地方?理由是可看性不大,也较远。而我已经入心,这个大石棚建于四千年前,当时中原人已经能够打造青铜方鼎,但是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建筑。当然,这只是一种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赋予了集体的力量。每一个人组合在集体之中,从采集,到运输,到吊装(实则是安装),直到稳妥在天地间。必是精心的计算、设计和运作,才使得这个巨大的石块,挺立数千年。我试图找寻采集巨石的山体,询问能够运输的河流及路线。我不单单是在向这块巨石发出疑问,还向这片山地,向当年的开采史、运输史、建筑史以及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发出了疑问。但我最终获取的结果,都过于简单。那么,我只有自己为自己解答。这些疑问和解答成就了这篇散文。说实在的,我想在其中植入更多的关于历史的文化的概念,植入我们民族的聪慧、果敢、坚毅、顽强的概念。我不知道我在散文中是否表达完整。王充闾先生看后给予了肯定,并且认为将题目改成《石问》更好,我接受了充闾先生的意见。他是一位我尊敬的作家和师长。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越是这些东西,第22页共22页,越应该引发我们的关注。只有不断地怀有敬畏和敬意,怀有好奇与感知,我们对世界才能时常充满新鲜感。(摘编自王剑冰《谈散文〈石问〉》)(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要去看大石棚”,从而吸引读者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又自然引入下文对大石棚的描写。B.大石棚坐落于庄稼地里,由四块大巨石组成,作者极力刻画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体现了对大石棚的敬畏感。C.文章对石棚石料的来源、开采、运输、矗立、切削等场景进行了细致想象,生动形象,使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D.文章结构严谨,以“再次上路,太阳已经下山,离大石棚越来越远了”结尾,照应开头,从而形成圆合结构。(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将现代建筑在大地震中被摧毁与大石棚在大地震中安然无恙的状况做对比,足见现代人的设计能力不如古人。B.作者想象大石棚的石料通过土筑土堆再以斜面冰道运行的方式进行矗立,但是,这种方式与史料记载并不相符。C.作者偶然发现了大石棚的图片,便进而写成了《石问》,而组织方却认为大石棚可看性不大,这体现出大作家的独特视角。D.作者认为《石问》并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完整表达出来,没想到却受到了王充闾先生的肯定,这说明作者不够自信。(3).王充先生认为题目需改成《石问》,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这样改的效果。(4).文本二对与《石问》相关的许多内容进行了介绍,请对此进行分析概括,列出要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诗人被捕老舍开门的是钱先生,像刚睡醒的样子,脚上趿着布鞋,左手在扣着大衫的纽子。头一眼,他看见了冠晓荷,冠晓荷忙把眼皮垂下去。第二眼,他看到白巡长,白巡长把头扭过去。第三眼,他看到冠晓荷向身后的敌兵轻轻点了点头。他马上想到两件事:不是王排长出了毛病,便是仲石的事泄露了。极快地,他想清楚是后者,因为眼前是冠晓荷——他想起冠晓荷的长女高第姑娘的警告。很高傲而自然地,他问了声:“干什么?”钱先生的手扶在门框上,一个敌兵冲上前给老诗人一个嘴巴。诗人的口中流出血来。敌兵往里走。诗人愣了一会儿,用手扯住那个敌兵的领子,高声地喊喝:“你干什么!”敌兵用全身的力量挣扭。白巡长怕老人再吃亏,急快地过来用手一托老先生的肘;钱先生的手放开,白巡长的身子挤进来一点,隔开了老先生与敌兵;敌兵一脚正踹在白巡长的腿上。白巡长忍着疼,把钱先生拉住,假意威吓着。钱先生没再出声儿。第22页共22页,一个敌兵守住大门,其余的全进入院中;白巡长拉着钱先生也走进来。白巡长低声说:“不必故意赌气,老先生!好汉不吃眼前亏!”钱大少爷——孟石——这两天正闹痢疾。他长头发蓬散着,脸色发青,正双手提着裤子往屋中走,一边走,一边哼哼。看见父亲被白巡长拉着,口中流着血,又看三个敌兵狗熊似的在院中晃,他忘了疾痛,摇摇晃晃地扑过父亲来。白巡长极快地想到:假若敌人本来只要捉钱老人,就犯不上再白饶上一个。他咬一咬牙,狠了心,一手还拉着钱先生,一手握好了拳。等钱少爷走近了,他劈面给了孟石一个满脸花。孟石倒在地上。白巡长大声地呼喝着:“大烟鬼!大烟鬼!”说完,他指了指孟石,又把大指与小指跷起,放在嘴上,嘴中“吱吱”地响,做给日本人看。他知日本人对烟鬼向来是“优待”的。敌兵没管孟石,都进了北屋去检查。白巡长乘这个机会解释给钱先生听:“老先生你年纪也不小了,跟他们拼就拼吧;大少爷可不能也教他们捉了去!”钱先生点了点头。孟石倒在地上,半天没动;他已昏了过去。钱先生低头看着儿子,心中虽然难过,可是难过得很痛快。二儿子的死——现在已完全证实——长子的受委屈,与自己的苦难,他以为都是事所必至,没有什么可稀奇的。太平年月,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亡了国,他有牺牲与死亡。他很满意自己的遭遇。他看清他的前面是监牢,毒刑,死亡,而毫无恐惧与不安。他只盼着长子不被捕,那么他的老妻与儿媳妇便有了依靠,不至于马上受最大的耻辱与困苦。他不想和老妻诀别,他殉难,想必她也能明白他的死的价值。对冠晓荷,他不愿去怨恨。他觉得每个人在世界上都像庙中的五百罗汉似的,各有各的一定的地位,他自己的应当死,正如冠晓荷的应当卖人求荣。这样地一一想罢,他的心中很平静坦然。在平日,他有什么感触,便想吟诗。现在,他似乎与诗告别了,因为他觉得二子仲石的牺牲,王排长的宁自杀不投降,和他自己的命运,都是“亡国篇”中的美好的节段——这些事实,即使用散文记录下来,依然是诗的;他不必再向音节词律中找诗了。这时候,钱太太被敌兵从屋里推了出来,几乎跌倒。他不想和她说什么,可是她慌忙地走过来:“他们拿咱们的东西呢!你去看看!”钱先生哈哈地笑起来。老妻的袖口擦在他的口旁,他手扶着她,眼闭上,镇定了一会儿。睁开眼,他低声地对她说:“我还没告诉你,咱们的老二已经不在了,现在他们又来抓我!不用伤心!不用伤心!”他还有许多话要嘱咐她,可是再也说不出来。钱太太觉得她是做梦呢。她看到的,听到的,全接不上桦子来。自从卢沟桥开火起,她没有一天不叨念小儿子,可是丈夫和大儿子总告诉她,仲石就快回来了。今天,丈夫口中流着血,日本兵在家中乱搜乱抢,而且丈夫说二儿子已经不在了!她想哭,可是惊异与惶惑截住了她的眼泪。她拉住丈夫的臂,想一样一样地细问。她还没开口,敌兵已由屋中出来,把一根皮带子扔给了白巡长。钱先生说了话:“不必绑!我跟着你们走!”正在这时候,孟石苏醒过来,叫了声:“妈!”钱先生在老妻的耳边说:“看老大去!我去去就来,放心!”一扭身,他挣开了她的手,眼中含着两颗怒,愤,傲,烈,种种感情混合成的泪,挺着胸往外走。走了两步,他回头看了看手植的花草,一株秋葵正放着大朵的鹅黄色的花。第22页共22页,(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晓荷在钱先生看他时“忙把眼皮垂下去”表现了他的心虚,“向身后的敌兵轻轻点了点头”表明眼前这位老人就是要抓的人。B.“他忘了疾痛,摇摇晃晃地扑过父亲来”,不仅表现了孟石当时身体虚弱的状态,还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担心和对日本兵的愤怒。C.白巡长是一个在日本人手下工作的有良心的中国人,他想方设法保护钱先生和孟石,因此他才故意对这两个人做出凶狠的样子。D.“觉得她是做梦”“全接不上榫子”表现了钱太太在日本人来家里乱搜乱抢、钱先生被打又要被抓、小儿子死亡等打击下的茫然无措。(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运用了排比手法,不仅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还增强了气势,刻画出钱先生在太平年月的惬意生活。B.“自从卢沟桥开火起”一句话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为故事提供了时代背景,使人物的出场、行为及故事的发展具有合理性。C.文中写钱先生的“汨”是“怒,愤,傲,烈,种种感情混合成的”,表示情感的几个字中间使用逗号,是为了对表达的情感进行强调。D.钱先生开始“很高傲而自然地”问,后面被捕时“挺着胸往外走”,作者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钱先生的风骨与气节。(3).你如何理解本文结尾“走了两步,他回头看了看手植的花草,一株秋葵正放着大朵的鹅黄色的花”?请简要分析。(4).文中有多处心理描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些心理描写的作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第22页共22页,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大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痩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出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刘姥姥,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才忍耻说,这是其谨慎性格所致。C.刘姥姥因为家中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这一情节,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板儿”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使她的话语显得不那么突兀。(2).选文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第22页共22页,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燕食记葛亮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竞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竞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第22页共22页,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2).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3).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曹雪芹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第22页共22页,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赋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第22页共22页,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1)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A.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B.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C.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D.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2)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解说横线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第22页共22页,(3)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4)《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封城刘正权不用抬头,余一菲就知道,妞妞又站在阳台上啃手指。已是封城第三天了,该死的冠状病毒,若能抓住它的身影,余一菲是不惧与它贴身肉搏血战到底的,妞妞爸爸那么高大,还是运动员出身,不照样被她给扫地出门了?这场离婚大战,以余一菲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唯一的遗憾,是妞妞在这五年拉锯战中,落下了动辄就啃手指头的后遗症。妞妞六岁了。一岁的孩子啃手指,是因为处于用嘴唇认识这个世界的阶段,会习惯性地吮吸手指。六岁以后还啃手指,心理医生说了,这是孩子情绪紧张,靠啃手指甲分散压力。离婚前,这个家庭哪天不是兵戎相见﹖客厅是主战场,卧室是小校场,厨房是兵器库,卫生间是疗养室。阳台作为唯一的缓冲地带,每每战火蔓延,妞妞就在那儿避难。余一菲曾经发誓,要把阳台密封起来——妞妞在阳台上啃指甲的一幕,无异于昭告天下,他们家又“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了。誓言还未落地,小区已被密封。新型肺炎来势汹汹,是余一菲不曾预料到的,先前忙于内斗,压根没心思过年,等战局落定,全国已打响抗击肺炎的战役。封城封路不封心。话虽这么说,余一菲心里却陷入冰窟窿。她是外省嫁过来的,虽然娘家有人,但鞭长莫及,而妞妞爸爸一气之下远走国外。小区一封,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妞妞有罕见的自闭症,这也是余一菲和妞妞爸爸吵架的一个燃爆点,两人都指责对方应为此事负责任,双方同时都为自己推卸责任。望着妞妞,余一菲绝望了。现在流行的说法,宝宝都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可你为什么不让妈妈看到一星半点可以燎原的光芒呢?病毒肆虐下的小城,没了往日的喧闹,甚至,都有人怀念余一菲家里砸电视机摔玻璃杯的爆裂声了,怎么说,那都是展示勃勃生机的一种生活态度。从卧室到客厅是散步,从客厅到阳台,就是游公园了,毕竟可以极目楚天舒呀。感谢未来得及封闭的阳台,让余一菲有了莫名的慰藉。啃手指头不是孩子的专利,小区阳台上,竟然有成年人,下意识地啃着手指或抓着头发。第22页共22页,每天水涨船高的确诊病例,每天上升的死亡人数,每天严峻的宣传态势,让人内心由对病毒的轻慢迅速过渡成对疫情的恐惧。翻看朋友圈微信,成了余一菲生活的重中之重,她尤其想知道,最早被封城的武汉人是怎么熬过这一周的。借鉴一下别人的生活智慧算是曲线救家吧……果真让她看见了一则:别问我们这些关在家里的武汉人每天怎么过的……下午数了一下,我家阳台木地板三百八十块左右,可能存在误差,明天接着数!我家对面一栋楼,空调挂了一百六十七个,不会错,我数了几遍,我家孩子数了好几遍!余一菲心中一酸,不是为那个把空调数了好几遍的孩子,是为妞妞。妞妞还会不会数数,至今还是个谜,这几年只顾吵架了,压根没跟孩子好好待过一天,就从数数弥补吧。阳台对面是没有楼的,倒是有一条大马路,那就数车吧,人,想数到十位数有相当的难度。以车代步,总归比步行安全系数高。一辆!余一菲指着老远驶过来的一辆车尖叫。妞妞的眼神亮了起来。二辆!余一菲脖子伸出老长,那车才甲壳虫般大小。妞妞的手指从嘴唇边挪开。三辆!余一菲报完数,才有救护车的鸣笛声呼啸而来。妞妞喉咙上下滑动了一下。半天下来,路过的车勉强才凑够五十辆。记得两岁时,妞妞能从一数到五十的,两岁后,却莫名地不再开口。那正是余一菲和妞妞爸爸彼此看对方不顺眼的矛盾高发时段。夜幕降临,第一百辆车终于从街上驶过,余一菲打了鸡血般,对躺在怀里的妞妞说,乖,明天咱们再数,好不?妞妞眼中亮晶晶的,点点头,再眨眨眼。数完车辆,数小区上空飞过的鸟,数完小区上空的鸟,数天上飘过的云朵,数完云朵,数小区绿化带上开了花的腊梅树,四天日子不经意间流淌过去。那天,余一菲正在厨房煮方便面,家里储备的食物已空了,忽然有个似曾熟悉的口音从阳台蹿进厨房:好多人,有一百零八个呢!余一菲激动起来,这不是妞妞的声音吗?果然是妞妞,阳台上,妞妞正凝神看着小区门口数人头。顺着妞妞目光望下去,封闭的小区门已打开,有运送生活物资和医疗防护物资的车一溜儿排在门口,忙个不停卸车的人有当兵的,有医生,有社区干部,还有志愿者,不多不少,真的一百零八人。车是从山东开来支援湖北疫区的,每辆车上都贴着大红的宣传标语:隔山,隔水,不隔爱!余一菲把妞妞抱起来,指着车上的大红宣传标语说,来,乖妞妞,跟妈妈念!妞妞小脸胀得通红,喉咙喘着粗气,一字一句地,说出的却是,妈妈,什么时候再封城?(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子使故事具有真实性,突出了疫情严重时人们的无奈,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封城后的武汉民众寂寞无聊但坚韧、乐观的形象。B.患有深度自闭症的妞妞居然开口说话,是疫情期间的奇迹,也是余一菲在这段时间日夜陪伴,以母爱和耐心让妞妞感到温暖创造的奇迹。第22页共22页,C.山东援鄂车上的标语体现了我国一如既往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共克时艰精神,升华了小说的主题。D.“客厅是主战场,卧室是小校场,厨房是兵器库,卫生间是疗养室”,这个比拟句突出了离婚前余一菲与丈夫剧烈的冲突,也展示了余一菲强悍的“战斗”性格。(2).在小说中,“阳台”这一具体场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小说以妞妞的话“妈妈,什么时候再封城”结尾,试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第22页共22页,参考答案1.答案:(1).C;(2).C;(3).①化用屈原《天问》标题,生动巧妙;既表达出作者对大石棚的思考,又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石问”即“问石”,文本一以“问石”为中心,对大石棚的石料来源、开采、运输、矗立等进行发问,构思全篇。(4).①表明《石问》一文生成的原因:大石棚的图片触动作者心灵,继而产生探问,并以此成文。②表明写作《石问》一文的初衷:植入更多的关于历史的文化的概念,体现我们民族的聪慧、果敢、坚毅、顽强。③师长对《石问》的评价及如此命名的原因。④表达了对待未知历史的态度:要关注、敬畏,怀有好奇与感知。解析:(1).“文章对石棚石料的来源、开采、运输、矗立、切削等场景进行了细致想象”说法错误。根据文本一可知,文中只对石棚石料的运输、矗立场景有细致而形象性的想象,对石棚石料的来源、开采、切削只有发问,并没有想象。(2).A项,“足见现代人的设计能力不如古人”于文无据。导致房屋倒塌的原因有很多,文中将现代建筑在大地震中被摧毁与大石棚在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做对比,是为了凸显大石棚的坚固,表现对古人智慧的惊叹,并未说明现代人设计能力不如古人。B项,“但是,这种方式与史料记载并不相符”说法错误。根据文本一第4段“找不到研究史籍”可知,这一方面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而不是“与史料记载并不相符”。D项,“作者认为《石问》并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完整表达出来”与“这说明作者不够自信”曲解文意。从文本二第4段“我不知道我在散文中是否表达完整”可知,作者只是提及不知道自己的表达是否完整,而不是“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完整表达出来”;而且“我不知道我在散文中是否表达完整”表明的是作者的谦虚,而不是“不够自信”。(3).作答此类题,需要从标题本身的句式和所用手法来分析。首先,由“石问”可联想到屈原的“天问”,可知此处化用了“天问”这个标题;其次,“石问”是“问石”的倒装,让人想象“问什么”,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从全文内容来看,文本一的主体部分就是作者对大石棚诸如石料来自哪里、如何开采、如何运输、又是如何矗立的发问,因此“石问”这一标题起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作答即可。(4).作答本题,首先需要清楚文本二的主要内容:第1~3段主要写大石棚的图片给作者带来的触动以及成文的原因;第4段主要写创作《石问》一文的初衷,及师长对《石问》的评价和命名的原因;第5段则写了对待未知历史的态度。根据以上信息,结合《石问》一文加以分析,列出要点即可。2.答案:(1).B;(2).A;(3).①“花草”是钱先生亲手所种,“秋葵正放着大朵的鹅黄色的花”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代表。钱先生回头看它们,表明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眷恋。②钱先生心有牵挂,仍毅然直面监牢和刑罚,体现了钱先生的视死如归和决不妥协,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第22页共22页,(4).①完善故事情节。如钱先生想到王排长和二儿子的事,想到高第姑娘的警告,这些都使读者了解到前文的一些故事情节,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内容。②推动情节发展。如写白巡长想到不能让敌兵把钱大少爷抓走,之后便做出了拳打他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如通过写钱先生对二儿子的死和自己被抓的看法,刻画了他热爱祖国、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的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B项,“对日本兵的愤怒”理解错误,从此处看不出来他对日本兵的愤怒,这里主要表现的是他担心父亲,急于去保护父亲。(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A项,“还增强了气势”理解错误,文中这处排比没有增强气势的作用。(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认真分析这句话,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有人物动作描写,还有景物描写,这就要思考人物与景物的关系。花草是钱先生亲手种植的,且秋葵正绽放着花,这表明钱先生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面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他最终还是毅然离开,又表现了他的视死如归。(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心理描写的作用有完善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等。解题时联系文本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可。3.答案:(1).A;(2).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时的心情,渲染了氛围,为王熙风的出场做了铺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风的出场,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3).(示例1)凤姐接待刘姥姥时傲慢无礼。①“不接茶”“不抬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凤姐的傲慢;②“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等动作,神态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周姐姐……不敢称呼”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示例2)凤姐接待刘姥姥时比较得体。①“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凤姐的热情;②“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多处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解析:(1).B.“这是其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C.作者这样安排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D.“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刘姥姥到荣国府虽然是寻求经济帮助,但算不上是“行乞”;“使她的话语显得不那么突兀”表述不当,刘姥姥因一见面就张口求人的话语说不出口,才想让板儿这个孩子“童言无忌”地说出她不好意思说的活,并不是她说话“突兀”。(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为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处细节描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表现刘姥姥的身份、情感,表现贾府的富有,为王熙凤出场做铺垫等。(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的能力。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结合文本中关于王熙凤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4.答案:(1).C;(2).①补充说明祖父与同庆楼的渊源和我与荣师傅相识的经历,交代我采访荣师傅的原因;②写出了同庆楼老字号的历史悠久和茶点很受欢迎;③写出了荣师傅热情随和、手艺高超的特点;④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行文富于变化。(3).①作为广式点心传统手艺人代表,荣师傅用传统技艺给食客带来的享受和记忆是一种“常”;②荣师傅七十年来和同庆楼相依相伴,是一种“常”;③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荣师傅从“小学徒”到第22页共22页,“行政总厨”,再到幕后的“大金主”,见证了作为茶楼文化载体的同庆楼,九十六年来的风风雨雨,这是一种“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10-08 09:50:16 页数:22
价格:¥8.88 大小:174.04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