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剩余3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文言文的“文意归纳与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在《考试说明》中属于“归纳内容要点”考点,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力,变为主观题之后,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之外,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筛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第38页共38页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第38页共38页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六、设题特点例析“文意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特点的归纳与概括。这里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①直接考查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如:“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点。”“根据文章第3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②考查传主在治学、做官、为文等方面的特点。如:“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③考查传主从事的某项事业或使用的某个物件的特点。如:第38页共38页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二是原因的归纳与概括。要求概括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理由。如:“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三是事件或角度层面的归纳与概括。题干中给出传主的某个特点,让考生归纳与概括该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几件事。如:“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理清了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题的题型,也就明白了此类题的命题方向,即通常是以传主为中心,归纳与概括传主某个方面的特点或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反过来给出传主某个方面的特点,归纳与概括此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几件上。七、分步作答示例1.精准审题“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这个题干提供的有用信息:第一,指明了答题方向——归纳与概括的是“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第二,指出了答题有效信息区域——“第三段”;第三,提出答题的附加要求——“不超过30字”,这就要求考生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2.筛选关键词找到答题的有效信息区域,筛选出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试题涉及的第三段: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这段文字很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为文根柢”“中的关键词“为文”为界限,前文是讲“治学”,后文是说“为文”。而前文中又有关键词“罔不综览”“至于……”“又深于”“识议超卓”,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汪中在治学上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学科都有涉猎,而且又对《春秋》有精深的研究。而后半部分有关键词“根柢”“陶冶”“取则于古”“卓然成一家言”,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汪中为文的特点是从古人那里学习,不追随当代名人名家,而是自成一家。3.分点表述第38页共38页 答案要求简洁,所以尽量用四字或六字的短语来把归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概括。这里一定不要用文中的原话回答(除非题干要求是用原文回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将自己的语言与文章关键词进行组合,得出答案。比如上面一题的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八、归纳概括题常见答题误区分析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作答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题的障碍除了审题不准,找不准有效信息区域、抓不住关键词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概念区分不清和事件意识淡薄。所谓“概念区分不清”就是指有时学生分不清题目中的一些概念性的词语,比如概括传主的“形象”与“性格”特点,像“正直”既是形象特点,也可以是性格特点;但“能力非凡”则只是形象特点,而不是性格特点。再比如概括传主“为官”与“为人”的特点,“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既可以是为官特点,也可以是为人特点;而像“能力出众”“不辞劳苦”则只能是为官特点,而不是为人的特点。例如:“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参考答案就是“①对待下属:位高不骄,礼待下属;②对待皇帝:诚恳谏上,献计献策;③对待宾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④对待百姓:深得民心,备受爱戴。”而不是概括出具体的哪几件事情,所以分清题干中的一些概念对答题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考试的时间限制,试卷中的文言文文本一般都在650字左右,通常都是对原文进行过删减的。可以说出题者保留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而传记类文本又通常是叙事为主,一篇文章至少保留3—4件事,而这每一件事都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传主的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阅读这些主要事件时,一定要有从每一件事中概括出传主品质或形象特点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到答题全面。例如:“第38页共38页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文本的传主是刘昌裔,文本共6个小节,除了第1小节交代他的籍贯,后面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叙述刘昌裔少年重迟好学;青年以文干边将、单船说杨琳;为官陈许从事时,檄责李纳、助上官涚守城、拒纳韩全义;担任陈许节度使时,与蔡州和平共处、回京师谢罪,一共8件事。从这8件事中可以概括出他的品质:①勤学好思;②胆识过人;③善于辞令(文辞);④顾全大局;⑤宽厚持重;⑥治军有方。如果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把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遗落,从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考题训练解析一.(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第38页共38页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B2.D3.B4.(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第38页共38页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第38页共38页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7.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6.B7.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第38页共38页 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二.(2021年新高考全国乙卷)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38页共38页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11.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8.C9.B10.D11.(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第38页共38页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参考译文:第38页共38页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鄃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如今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臣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听了很开心,免了仁轨的死罪,让乾祐担任侍御史一职。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后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3.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2.D13.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第38页共38页 .“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3).雕栏玉砌应犹在(4).只是朱颜改(5).岸芷汀兰(6).郁郁青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幽”“砌”“芷”。第38页共38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开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体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B.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C.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D.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始建于秦汉。上苑亦是汉武帝射猎游乐之地。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之一。C.关内,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地区的通称,与“关外”相对。D.赠,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在任雍州长史时,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多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第38页共38页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买怪竹之机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恃势弄权,皇帝得知此事,抚慰他并下令将竹投入江中。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D.苏良嗣擅改寺名,时人憾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督为纪念兄长所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遗憾他学问不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2)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5.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简单概括。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第38页共38页 ,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节)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B.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C.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D.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侠,指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朱家可谓任侠之士。B.孝惠,即西汉第二位皇帝刘盈,“孝惠”是其谥号,“惠”有“仁慈、柔顺”之意。C.股肱,原指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得力的帮手,文中用以强调河东郡的地位重要。D.足下,敬辞,旧时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相当于“您”,与“阁下”“在下”同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摧刚为柔,最终得到赦免。他藏身周家,被剃发束颈,扮作奴仆卖给朱家;后经朱家游说,滕公向高祖进言,高祖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郎中。B.季布胆识非凡,阻止用兵匈奴。吕后欲报单于侮辱之仇,樊哙夸言愿意领兵横扫匈奴,众臣附和;季布廷折樊哙,厉陈用兵之害,吕后最终改变主意。C.季布刚直无畏,敢于直谏皇帝。孝文帝听说他是贤者,召他入京,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但又因他人毁谤而作罢;季布直言孝文帝错误,愤而辞官。D.季布一诺千金,受到曹丘宣扬。季布原本不喜曹丘,曹丘想方设法结识他;季布原本重诺,但后来名声越来越大,则是曹丘替他到处宣扬的结果。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2)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第38页共38页 10.为了让滕公在刘邦面前替季布求情,朱家陈述了哪几条理由?请简要概括。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转起居郎。建国公出就傅,以震为赞读。迁中书舍人兼翊善。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②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③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节选自《宋史•朱震传》)(注)①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②越绋:指不受私丧限制,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③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B.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C.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D.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筵,古代帝王为研习儒家经籍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汉代发轫,但宋代始称经筵。B.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等大典,都在此处举行。第38页共38页 C.《公羊传》,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与《左传》《夹氏传》合称春秋三传。D.丐祠,请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震为官清廉,受到赏识。胡安国非常器重他,曾将他推荐给宋高宗。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也向皇上推荐了朱震。B.朱震学识渊博,得到恩宠。受召见时,他的回答得到皇帝认可,授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C.朱震聪明智慧,头脑灵活。他认为造成虔州百姓偷盗成风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建议皇上由当地百姓选任官吏。D.朱震坚持礼制,敢于直言。徽宗去世后尚未安葬,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选文一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第38页共38页 (《左传》)选文二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行李之往来(2)欲肆其西封(3)善刀而藏之(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6.翻译文中的划线句。(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第38页共38页 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去舍市傍舍:居住B.无以离于祸患也离:遭受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客:把……当作客人D.孟子谢,遂留其妇谢:感谢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宫,原本是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教授贵族子弟的场所,其教育功能和建筑形制在后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各个朝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D.姑母,又称姑妈,是亲属关系称谓,指父亲的姊姊或妹妹。有些地方专指父亲的姐姐,父亲的妹妹则称为姑姑。在文中泛指长辈。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2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洪彦升传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第38页共38页 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嶷、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諫、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宰,文中指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用来借指太子即位。C.保伍,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D.给事中,官名。秦始置。秦汉时代为加官名。无论何官,加上“给事中”,就可接近皇帝,出入宫禁。魏晋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第38页共38页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B.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将邓洵仁、任熙明等人的过错逐条列出。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D.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2)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25.洪彦升从哪些方面对蔡京进行了指责?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寻丁父忧,服除,召还,迁国子司业。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第38页共38页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有删改)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著作;也与亡佚的《乐经》合称“六经”。B.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C.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庑,是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林黛玉进贾府》里“……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正是此意。D.服除,守丧期满,去掉孝服。《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制度中,根据生者与死者关系不同制定了相应的丧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六种丧期。其中,穿三周年孝服的人叫“期”。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善于随事纳忠。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C.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D.第38页共38页 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0.“濂性诚谨,未尝讦人之过”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慕容廆,棘城鲜卑人也。帝拜为鲜卑都督。廆致敬于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何龛严兵引见,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龛闻而惭之,弥加敬惮。太安初,素延率众十万围棘城,众咸惧,人无距志。廆曰:“诸君但为力战,无所忧也。”乃躬贯甲胄,驰出击之,素延大败,追奔百里,俘斩万余人。永嘉初,廆自称鲜卑大单于。附塞鲜卑素连、木津等为乱,攻陷诸县,杀掠士庶。廆子翰言于廆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为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业者也。单于宜救倒悬之命,合义兵以诛之。”廆从之。是日,率骑讨连、津,大败斩之,二部悉降。怀帝蒙尘于平阳,建兴中,愍帝遣使拜廆镇军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元帝承制,拜廆散骑常侍、大单于,廆让而不受。征虏将军鲁昌说廆曰:“今两京倾没,天子蒙尘,琅邪承制江东,实人命所系。明公雄据海朔而诸部犹怙众称兵未遵道化者盖以官非王命又自以为强今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然后敷宣帝命,以伐有罪,谁敢不从!”廆善之,乃遣其长史王济浮海劝进。及帝即尊位,遣谒者重申前命,授廆将军、单于,廆固辞公卦。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推举贤才,委以庶政。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时平州刺史崔毖阴结高句丽及宇文、段国等,谋灭廆以分其地。三国攻棘城,廆闭门不战,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大言于众曰:“崔毖昨有使至。”二国疑宇文同于廆也,引兵而归。宇文曰:“吾当独兼其国,何用人为!”尽众逼城。廆简锐士配慕容皝,推锋于前;慕容翰领精骑为奇兵,从旁出,直冲其营。宇文自恃其众,不设备,见廆军之至,方率兵距之。前锋始交,翰已入其营,其众皆震扰,遂大败。咸和八年,廆卒。帝遣使者策赠大将军,谥曰襄。(节选自《晋书·卷一百八》)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公雄据海朔/而诸部犹怙众称兵/未遵道化者/盖以官非王命/又自以为强/今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第38页共38页 B.明公雄据海朔而诸部犹怙/众称兵/未遵道化者/盖以官非王命/又自以为强/今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C.明公雄据海朔/而诸部犹怙众称兵/未遵道化者/盖以官非王命/又自以为强/今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D.明公雄据海朔而诸部犹怙/众称兵/未遵道化者/盖以官非王命/又自以为强/今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尘,即蒙受风尘,美好的事物遭到埋没的意思,这里指怀帝失位逃亡在外。B.劝进,多指劝说已实际掌权且有意做皇帝的人称帝,本文指劝说慕容廆称帝。C.束脩,扎成一捆的干肉,是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酬礼,也可代称教师的报酬。D.刺史,官职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有差异,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慕容廆认为何龛的做法不符合待客之道,因而换穿军装入见,并向他人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何龛听闻后对他更加敬畏。B.面对素延十万大军的包围,慕容廆勉励畏战的众人,并穿上铠甲,骑马出城迎敌,大败素延,追击百余里,俘斩万余人。C.慕容廆曾设郡来统管流民,并把政务交付给贤才;还任命刘赞为东庠祭酒,同时让刘赞的儿子带领贵族子弟向刘赞学习。D.当三国联军进攻棘城时,慕容廆紧闭城门而不应战,派人给宇文送牛送酒,成功离间三国关系,并派奇兵直捣宇文军营。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廆致敬于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2)宇文自恃其众,不设备,见廆军之至,方率兵距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第38页共38页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5.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B.“四海”与六合、九州一样,都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C.“妃嫔媵嫱”,各有等级,这里指秦国王侯的宫妃。D.“族”是古代的一种严酷刑法,是指一人犯死罪而牵连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36.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B.第一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C.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D.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第38页共38页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尚:娶。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B.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C.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D.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39.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指一般河流,这属于词义扩大。B.侯,古代爵位之一。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D.《史记》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38页共38页 A.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魏相田文也承认多方面不如吴起。B.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当田文反问后,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C.吴起为人廉洁而以名声自喜。因此,魏相公叔利用这一点设计让吴起离开,终令吴起离魏奔楚。D.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2)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B.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C.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D.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第38页共38页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古代称人幼年丧父,文中“四岁而孤”是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死了。B.庆历,古代年号之一,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明清时期皇帝只有一个年号。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平民。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4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6.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沧浪亭记[宋]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第38页共38页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以罪废,无所归废:罢黜,罢官B.访诸旧老访:询问C.人固动物耳动物:被外物所感动D.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易:轻视,看不起4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B.构亭北碕,号“沧浪”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身处北宋初期,因受朝中保守派陷害,被削职为民,带着心灵的创痛,流寓苏州。文章先叙写“高爽虚辟”宜居之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土居褊狭不能出气,这与其说是生理上的感觉,不如说是愤懑和抑郁的心理上的感觉。B.孙承祐的池馆遗址,环境优美而僻静,深受作者喜爱。这一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而对具体筑亭之事,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C.作者抒写他从这一佳地获得的情趣,极力渲染内心的舒坦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唯与“鱼鸟共乐”。这种极端化的追求,是作者心灵上对黑暗现实所作出的逆向反应,也说明政治打击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沉重印记。D.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作者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5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第38页共38页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2)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国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节选自《史记·廉颇菌相如列传》)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B.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C.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D.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53.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第38页共38页 A.平原君,赵国贵族,因贤能而闻名,与魏国的春申君、楚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B.谏,原指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为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C.候,本意是指守望、侦察,也指征兆,时节。《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斥候”为侦察兵。D.君,古代的一种封号,如平原君等,秦王封商秧“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里“君”也是尊称。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赵奢有胆识辨才。平原君不肯交租,赵奢毫不手软,依法治罪;面对平原君之怒,他以家国相依来阐述,成功说服了平原君。B.赵奢尚勇不惧危难。秦伐韩,廉颇、乐乘以为救韩路远且险,救助艰难,赵奢否定这一说法,以为只要“将勇”就能取得胜利。C.赵奢沉着且镇定。迷惑敌军方针制定后,即使秦军不停挑战,以致“武安屋瓦尽振”,他还是按兵不动且果断处置进谏之人。D.赵奢灵活不墨守成规。在成功迷惑秦军之后,许历进谏,他不仅让对方把话讲完,且询问且采纳一步策略,最后取得胜利。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2)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6.下列句子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陈太丘与友期行B.非淡泊无以明志博学而笃志C.意与日去目似瞑,意暇甚第38页共38页 D.将复何及及其家穿井57.下列句子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因往晓之B.静以修身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夫君子之行逝者如斯夫D.将复何及白雪纷纷何所似5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全文不足百字,以议论为主,论述了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B.诸葛亮在信中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立志;第二是学习;第三是惜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C.诸葛亮在文中指出“静”是学习的前提,只有“静”才可以摒除杂念和干扰,心无旁骛地学习、沉思及反思自己的作为。D.诸葛亮在信中对儿子晓之以理,先从反面论述了不“静”之害,又从正面说“静”理,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昂首观之B.藐小之物C.心之所向D.下车引之60.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译:不久雪下得紧了。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第38页共38页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欣然接受B.友人惭,下车引之抛砖引玉C.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D.太丘舍去舍生取义6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B.太丘舍去(舍弃)C.去后乃至(才)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6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B.与儿女讲论文义(和)C.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D.未若柳絮因风起(像)6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B.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C.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6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俄而:不久、一会儿。B.期行:相约同行。C.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D.尊君:尊贵的君王。第38页共38页 参考答案1.A2.D3.A4.(1)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多次劝谏周王,并依法制裁了不称职的官员,(因此苏良嗣)颇被人尊重忌惮。(2)(苏良嗣)在朝堂上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并拖他离开。5.①远途运输本身沿路劳民伤财;②宦官沿途弄权作福;③有损皇帝的英明。6.C7.D8.C9.(1)高祖以千金悬赏捉拿季布,(下令说)如果有谁胆敢窝藏季布,论罪要株连三族。(2)直到现在创伤(战争的创伤)还没有治好(平复),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让天下动荡不安。10.①季布多次让刘邦陷入困境,乃各为自主,系忠于职责。②刘邦始得天下,却因私怨而追捕仇人,显得心胸狭窄。③季布是贤者,而逼迫贤者,等于资助敌国,后果严重。④项羽的旧部那么多,不能一一诛杀。11.D12.C13.C14.(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2)(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15.(1)外交使者(2)延伸,扩张(3)揩拭(4)宽绰的样子16.(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的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顺着牛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是大骨呢。17.D18.D19.C20.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21.C22.B23.B24.(1)洪彦升又多次上疏抨击郭天信凭借谈论命相被提拔任用,交结同党贬逐他人。(2)下面的官员们对情势习以为常,顺应时势应付周旋(直译:一举一动顺应时势),不能秉承朝廷旨意,趁机做奸诈之事的人很多。25.败坏法纪;结党营私;恃宠而骄。26.B27.D28.B29.(1)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可以重责他。(2)召唤全部朝臣进行责问,就喊着宋濂的字说道:“不是景濂几乎要错怪进言上书的人。”第38页共38页 30.①如实向太祖禀告宴会情况。②太祖让其臧否朝臣时,他只说以善者为友,不了解不善者。③让太祖审慎对待茹太素上的万言书,体察其忠心,不要深罪。31.A32.B33.C34.(1)慕容廆便到东夷府表达敬意,他戴着头巾,穿着礼服来到东夷府的门口,打算行士大夫之礼。(2)宇文倚仗自己士兵众多,没有设置防御军备,见到慕容廆军前来,才率领军队抵御。35.C36.A37.(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2)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从百姓那里抢来,堆积如山。38.B39.D40.C41.(1)据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比我吴起如何?(2)田文说:“这就是我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明白自己(在这方面)比不上田文。42.A43.B44.D45.(1)(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砂砾,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46.(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47.D48.C49.B50.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51.(1)(有时)举起酒杯放声歌唱,(有时)坐着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2)情感充塞在内心就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52.B53.A54.B55.(1)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窄,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中打斗,哪个骁勇哪个获胜。”(2)秦军没料到赵国的军队已经到了这里,所以他们的士气相当旺盛,将军一定要厚集兵力,严阵以待。56.B57.B58.D59.B60.B61.B62.D63.D64.D65.D第38页共38页 第38页共3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09-12 19:36:31 页数:38
价格:¥3 大小:175.0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