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
《乡土中国》
>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乡土中国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知识细练1.作为一部经典的“大家小书”,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采用了 的做法。( )A.下定义B.举例子C.列数字D.作比较2.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的章节为( )A.《文字下乡》B.《再论文字下乡》C.《乡土本色》D.《礼治秩序》3.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 的阐释: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牵绊。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回家,大概是三件事:一是省亲, 思念之苦;二是乡愁,归于故土之亲;三是仪式, 精神传承。A.恰如其分 消除 感悟B.一针见血 慰藉 濡染C.高屋建瓴 抚平 感服D.鞭辟入里 解除 渲染4.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作者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B.《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C13\n.《家族》中,作者认为中国家庭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D.《血缘和地缘》中,认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进行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5.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乡村严格的封建依附关系。B.《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C.《乡土中国》中表示,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二、文本题型精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13\n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就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13\n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有删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礼俗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产生的,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所以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7.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此。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在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从手段到目的间的普遍原则。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9.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13\n答: 10.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举出具体行为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乡土文化既是 ① ,又是 ② ,更是 ③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接踵而至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 ),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3\n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2.文中开头用了下列三个分句阐释乡土文化的内涵,请给它们排列顺序并简要说明理由。①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②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③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答: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与下半句形成对偶。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我们身边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然而, ① 。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生物“时钟”,记录着不同的年龄。这些“时钟”在个体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经常用右手,右手往往看起来比左手更老; ② ,眼角更容易长鱼尾纹。由此可见,皮肤能最直观地呈现衰老。那么,皮肤之外的器官呢?研究人员测算后得到的结论是——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衰老速度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生物“时钟”。此外,每个人每个器官的衰老程度差异, ③ 。科研人员用这些信息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了一些可能与衰老速度相关的基因或者代谢通路。我们并非在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无论个人外表怎样,只要内心是年轻的,依然可以很美很健康。4.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个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修改后的效果要比上一版更好。B.他都老大不小了,个人问题还没解决,大家都为他操心。C.王明前两天获得“抗疫先进个人”荣誉,高兴得不得了。D.个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清楚,不说谁也没办法了解。13\n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13\n“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涌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13\n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话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的社会。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7.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 13\n10.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的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答: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基础积累练1.答案:D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能力。阅读可知费孝通为了避免研究落入以偏概全的弊病,提出了“比较方法和理论结合实际的对策”。为了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性质,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采用了和其他社会体系与社会关系进行对比的做法。2.答案:C解析:通过阅读《乡土本色》,可知土地是不流动的。因此,靠土地谋生的人也是粘着在土地上的,由此可知“土气”的特点。在这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以得出“聚居”的特点。3.答案:B13\n解析: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符合题意,可选。一针见血:现在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符合语境,可选。高屋建瓴:原指自高处往下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形容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不符合语境,排除。鞭辟入里:多用来形容分析问题透彻,切中要害,不符合语境,排除。据此可排除C、D两项,A项中“消除”不符合实际,故选B项。4.答案:B解析:B项内容表述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认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君权神授”始于汉武帝时期,源于董仲舒的理论,历史时间不符。C项,“礼”和“法”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权力机构。6.答案:D解析:A项,“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错。从文章第四段“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可知,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错。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看出,选项中“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没有在文章中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我读《论语》时……因人而异地答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看出,选项中“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并非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因果关系不成立。7.答案:A解析:B项,“公民个体之间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乡土社会”是“有机地团结”;D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至于斯”有误,原文是“无须选择”。8.答案:C13\n解析:A.隔膜,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隔膜的;但若不是同一村落,则是有隔膜的。因此,选项表述有误。B.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真理”“普遍原则”。D.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同于法理社会。9.答案: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答出两点即可)10.答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联系,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解释,并没有进行抽象意义的说明,而是因人而异,告诉每个学生具体的做法。素养提升练1.答案: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保持”和“文化”、“传承”和“特色”不搭配,应将“保持”和“传承”调换位置;二是成分赘余,“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应删掉“一致”。2.答案:排序:②①③。理由:对乡土文化内涵的阐释从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语句②以“一方水土”开头,而语句③“永不过时”则表明结果。由“创造”到“凭借”再到“资源和资本”更合乎事理的递进。3.答案:(示例)历经劫难而不亡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对偶句的相关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下句的内容应有一定联系(相反也是一种联系,如“轻”和“重”是相反关系)。以此为依据,分析对偶句的下句“饱经风霜而新生”,这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词是动词“新生”,“而”是连词,“饱经风霜”是修饰语。其中“饱经风霜”是动宾结构,“饱经”是动词,“风霜”是名词。那么,对偶句的上句也应该是这个结构,我们先要考虑与“新生”相对,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词语,让它来做对偶句上句的中心语,然后再考虑相应的连词和修饰语即可,注意修饰语要与“饱经风霜”相对。13\n4.答案:D解析:文中画横线句的“个人”指“我们每个人”。D项,“个人”也指“我们每一个人”,与文中画横线句用法一致。A项,“个人”为“本人”的意思,是一种在正式场合发言的自称。B项,“个人问题”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可理解为“私人问题”,这里的“个人”代指前面的“他”。C项,“个人”强调单独的个体,与集体相对。5.答案:①有的人却十分显老 ②如果你很爱大笑 ③往往也与基因密切相关解析:第①处,由空前的“然而”可知,所填句子与“有的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构成转折关系,即有些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据此可填“有的人却十分显老”。第②处,由空前的分号可知,所填句子与“如果你经常用右手……”构成并列分句;联系空后“眼角更容易长鱼尾纹”并结合生活经验可知,经常大笑会导致眼角长皱纹,据此可填“如果你很爱大笑”。第③处,联系后文“可能与衰老速度相关的基因……”可知,每个人每个器官的衰老程度差异可能会与个人基因相关,据此可填“往往也与基因密切相关”。6.答案:D解析:“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材料一第五段说“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可见不只表现于当地内部人之间。7.答案:C解析:A项,“乡土小说作品”错,文中说到外国作家时,并未明说他们的“作品”是小说。B项,说法有误,“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D项,“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8.答案:B解析:B项主要谈的是地方性。9.答案: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性,熟悉性产生信任性。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最后分析由熟悉性产生了信任性。10.答案: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意思对即可)13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乡土中国》PPT课件(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乡土中国》PPT课件(1)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一(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练习(附解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一(附解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阅读《乡土中国》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单元主题群文阅读乡土中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7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2.7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