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4

2/164

剩余16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预设2:用手比。\n……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n(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2)认识1厘米。师:尺子上“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3)巩固1厘米的表象。师分步提出如下要求让学生活动:①同桌两人以厘米尺上的1厘米为标准,互相比划1厘米。②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③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④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3.用厘米量。\n(1)从刻度0起量纸条的长度。(课件出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进行对比,明确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2)从非0刻度起量纸条的长度。(课件出示把尺子的刻度“1”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用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4页上面的做一做。(1)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时看数据的方法。(2)学生自主测量。三、巩固运用1.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正确?在括号内画“√”。自主判断。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根据测量结果填写。\n3.填一填。纸条长()厘米。纸条长()厘米。仔细观察,自主填空。4.完成课本第10页第10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课本第8页第1题,第2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长度单位1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n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得统一长度单位,引出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整体设计上环环紧扣,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高涨,整节课下来,所教知识基本都已掌握,只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需多多实践才行。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4、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2.通过测量、比较、观察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记住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课件、1米的直尺、卷尺、绳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谁愿意用自己手上长20厘米的学生用尺来量一量黑板的长?(点名上台测量。)师:说一下你的测量感受。预设:尺子太短,量起来太麻烦,不容易得出结果。\n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预设:用一把更长的尺子量。一、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师:这是一把米尺,拿这把尺子量一量,然后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预设:只量两次就量完了,黑板有两个米尺长。师: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这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长度单位。2.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师:这把米尺的长度是1米,伸直双臂,量一量。预设:一位同学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吗?预设1:我一米二。预设2:我1米25厘米。……师: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预设1:鼻子。预设2:眼睛。预设3:嘴巴。……师:用米尺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对不对。\n(2)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①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②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③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课件演示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知1米=100厘米。(2)每个小组先测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用手上的学生用尺量一量有多少个厘米。师:你是怎么量的?预设1:用直尺量了5次。20+20+20+20+20=100(厘米)预设2:我的尺子最长能量15厘米,我量了6次,还多10厘米。15+15+15+15+15+15+10=100(厘米)……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预设:100个。师:拿自己的学生用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看上面的1厘米是不是一样长?预设:一样长。小结:1米=100厘米,米可以用“m”表示,写成1m=100cm4.动手操作,用米尺量。\n师:你能测量出教室的宽度吗?怎样测量更准确且简便呢?(引导学生先用一根长绳量教室的宽度,接着测量绳子的长度即可。注意拉绳时绳要拉紧,拉直。)师:现在请一组同学来测量绳子的长度,其他同学看他们测量的方法对不对。(测量时,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注意在中间衔接处是否做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观看的同学帮忙。最后部分不够1米的用厘米为单位记录。)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尺子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4页下面做一做。(用卷尺量。对卷尺进行简单的介绍,再次强调无论用哪种尺子测量,都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8页第4题。提示: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部位作标准,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比较,猫的高度与自己的腿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躺椅的长度比较。2.完成课本第9页第5题。按实际测量结果填写。3.看一看,填一填。\n纸条长()厘米。纸条长()米。100厘米=()米(1)自主完成。(2)集体订正。4.单位换算。1米=()厘米100厘米=()米8米=()厘米700厘米=()米(1)自主完成。(2)全班交流、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8~9页第3题,第6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1m=100cm\n【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了一种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存在不足: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偷偷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例6、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n难点:掌握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根直线一根曲线。)师:这两条线哪一根长?哪一根短?说说你是怎么比的。预设:把弯的绳子拉直了可以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二、探究新知☆教学例6。1.感知线段的特征。师: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线段是直的。2.实物感知。师:你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预设1:桌子边、椅子边。预设2:书边。预设3:黑板边。……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还能发现线段有什么特点呢?\n(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是一条直直的线,这条线不能拉长,也不能缩短。)师:生活中你还能在哪里找到线段?自己想一想,也可以拿出学具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寻找线段。3.估线段和量线段。(师在黑板上画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整厘米线段,让学生观察。)师:估计一下,这两条线段哪条长?预设:右边的线段长。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预设: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师:看到这样的测量结果,你有什么感想?预设: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因具体情况而定。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①自主判断。②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理解线段的特征。(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①引导学生画出3条线段。\n②观察画出的是什么图形。☆教学例7。1.学画线段。(1)任意画一条线段。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会画线段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条。预设:学生们按自己的想法画出了长短不一的线段。(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①自主探究。师:看样子同学们都会画线段了,那你能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尝试画线段,师巡视,让几个画法不同的同学上讲台演示。)②交流汇报。师: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预设1:0起点画线段。先画一个点;左手按住尺子,让刻度0与所画的点对齐,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的地方停止;在停止的地方画出另一个点。预设2:非0起点画线段。从尺子的任意一个刻度画起,画到这个刻度再加3厘米对应的刻度处。2.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n预设:学生可能会比着上面一条线画一条。教师提示学生这样画的并不准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方法:①量出给的线段的长度。②画一条同等长度的线段。(2)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①正确审题。弄清起点具体在哪里。②动手画一画。三、巩固运用1.下面图形各有几条线段?(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汇报做题依据和方法。2.画一条比8厘米短4厘米的线段。(1)学生先判断要画一个多长的线段。(2)自己动手画线段,注意方法。3.完成课本第10页第11题。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四、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师:测量的工具很多,实际测量时,根据所测物体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n(自由讨论,说一说上面这些测量工具会用在哪些地方。)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9~10页第7题,第10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点: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画线段:【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课始,要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将弯曲的细线变直,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再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变一变等多种形式建立清晰的表象,从而直观地认识抽象的线段的特征。在画线段时,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方法和注意点。第4课时解决问题\n【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例8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国旗图。)师:每周星期一,学校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我们站在红旗下,高唱国歌,向五星红旗敬礼。那一刻,会感到特别自豪,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热爱五星红旗,也热爱自己的祖国。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n师:旗杆又高又直,你认为旗杆高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你的判断理由又是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派代表汇报。)2.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师: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预设1:排除法:1厘米这么长,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预设2:估算法: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预设3:借助参照物法: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师小结:要确定答案有多种方法,在选择合适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虽然课桌、麻雀、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如果学生判断单位有难度,教学时,可以用学生都熟悉的实物代替课本中选用的实物。)三、巩固运用1.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1)数学书长26米。()(2)房间高3厘米。()(3)大树高8米。()\n(4)教室长10厘米。()2.填上合适的单位。(1)筷子长为15()。(2)一本书厚约1()。(3)电视塔高120()。(4)一根跳绳长2()。3.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把椅子大约高()。A.45米B.45厘米(2)一棵树大约高5()。A.米B.厘米4.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桌子高:8厘米()80厘米()8米()(所有题目学生先自主完成,完成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9页第8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n【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课堂上,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有效地指导来自教师对各类问题对应解决方法的深刻认识与解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还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方法并归纳整理成简洁的语言运用于方法指导教学中,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不进位加(1)【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2.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3.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书写格式。【教学准备】\n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博物馆图。)师: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已知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班有2名老师带队。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学生会根据图中信息提出许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有的是本节课要计算的,有的是后面要计算的。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二、探究新知1.体会加法的意义。师:要解决“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条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预设:二(1)班学生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人数。师:你找到这两个已知条件了吗?你会列式吗?预设:二(1)班学生有35人,带队老师有2人,35+2。2.明白算理,掌握算法。(1)交流口算方法。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n预设:先将个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5+2=7,30+7=37。(2)探究笔算方法。师: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预设:师: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列竖式计算。(课件演示结合小棒图列竖式的过程及要注意的地方。)师相机提问:2为什么不和3对齐?让学生明白列竖式计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同学们刚才看明白竖式的书写步骤了吗?预设:先写35,再写+2,再写,最后写得数。(师补充,相当于横式中的等号。)师:大家自主整理本题解答过程。课件展示本题完整解答: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答: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37人。\n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12页“做一做”第1题。①32+6,竖式中6和谁对齐?②24+3,竖式应该如何写?③5+43,5要和谁对齐写?(2)完成课本第12页“做一做”第2题。①自主看图列式计算。②全班交流。三、巩固运用1.列竖式计算。35+3=7+41=(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2.森林医生。(1)找出错因。(2)订正,计算出正确结果。3.填一填,算一算。(1)学生独立完成。\n(2)集体订正。1.蝴蝶后面藏着数字几?(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说一说是如何思考的。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15页第1题,第2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不进位加(1)35+2=37个位与个位对齐。【教学反思】\n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提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去探索、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认识不同的算法,既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又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突出笔算的方法,既传承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第2课时不进位加(2)【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3.通过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笔算的计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n1.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31+7=41+5=整十数加整十数。30+40=20+60=2.列竖式计算。34+3=6+23=52+4=二、探究新知1.揭示课题。(课件出示例2。)师:要知道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算式?预设:35+32。师: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不进位加法(2))2.明白算理,掌握算法。(1)交流口算方法。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说一说,你是如何口算的。预设:先将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将十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将两部分数相加。5+2=7,30+30=60,7+60=67(2)探究笔算方法。师: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如何计算吗?(学生用小棒摆,师巡视。)\n预设:3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6个十,2个一和5个一合在一起是7个一。6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67。师:你能借助小棒图写出竖式吗?(学生试着写竖式,师课件演示。)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预设:学生说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没有注意运算顺序。师:(强调)先算个位,再算十位。(2)师: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合作归纳,师补充。)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13页“做一做”第1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说一说是怎样看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的。(2)完成课本第13页“做一做”第2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师进行评价,集体订正。三、巩固运用\n1.看图列式计算。(1)自主看图列式计算。(2)全班交流。2.列竖式计算。36+42=23+45=(1)自主完成。(2)集体订正。3.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1)根据条件列出正确算式。(2)口算或笔算出结果。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15页第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不进位加(2)\n35+32=6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这样写竖式,学生也参与了竖式写法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知识。第3课时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掌握正确的竖式书写格式。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n难点: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8+5=9+6=3+3+1=7+5=8+8=2+5+1=5+6=7+8=4+2+1=2.帮小兔找到要拔的萝卜。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3。)1.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师:要知道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算式?预设:35+37。(1)交流口算方法。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说一说,你是如何口算的。预设1:个位5+7=12,十位3+3=6,35+37=62。\n预设2: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预设3:35+30=65,再算65+7=72。师:结果到底是62还是72呢?我们摆小棒看一看。(2)探究笔算方法。(摆小棒。)30+30+10+2=72师:你能借助小棒图写出竖式吗?(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35+37师:该从哪一位算起呢?预设:从个位算起,5+7=12。师:该怎么写呢?(学生自由讨论。)师:个位5加7满十,向十位进1,进的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师:个位上还有2个1怎么办?预设: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位的这个十怎么办?预设:原来十位上\n是3个十加3个十,加进位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小结: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要加上进位的1。2.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教材P14“做一做”。(1)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2)教师点评。三、巩固运用1.笔算下面各题。14+48=57+39=35+26=28+55=2.课本第15页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讨论错误原因,交流改正方法。3.看图列式计算。(1)自主看图列式计算。\n(2)全班交流。4.捡松果。两只松鼠一共捡了多少个松果?(1)根据条件列出正确算式。(2)笔算算式结果。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答案不唯一,学生写出一种即可。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15~16页第6题,第7题,第8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进位加35+37=72\n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要加上进位的1。【教学反思】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知识的迁移,重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第4课时不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能正确笔算。\n【教学准备】课件、圆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小兔子得到了一些萝卜,想把这些萝卜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搬回家,你有什么办法帮着小兔子给这些萝卜排序吗?预设:计算出萝卜上算式的结果,按得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行前往后排。二、探究新知(出示教材第17页的情境图。)1.解读情境图。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学生会根据图中信息提出许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有的是本节课要计算的,有的是后面要计算的。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今天我们来解决有关减法计算的问题。2.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1)体会减法的意义。师: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怎样列算式?预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36-23。\n(2)明白算理,掌握算法。①交流口算方法。师:你会口算此题吗?预设1:30-20=10,6-3=3,10+3=13。预设2:36-20=16,16-3=13。②探究笔算方法。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能不能用竖式计算呢?(引导学生尝试用圆片摆一摆,先自主探索,教师巡视,然后集体交流。)预设:十位摆4个圆片,表示4个十,个位摆8个圆片,表示8个一。减去36,就从十位拿走3个圆片,还剩1个圆片,就是10,从个位拿走6个圆片,还剩2个圆片,就是2,所以得12。(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计算方法。)师: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师小结:列竖式计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得数写在相应数位的下面。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n(1)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互相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圆片图写出减法竖式的。(2)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全班汇报交流结果。三、巩固运用1.帮小动物回家。(1)计算出小动物所带卡片上算式的得数。(2)将小动物送到相应得数的屋子中。2.森林医生。先找出错因,再改正。3.二年级同学去植树,二(1)班植了32棵树,二(2)班植了46棵树。(1)二(2)班比二(1)班多植了多少棵树?\n(2)两个班一共植了多少棵树?4.蝴蝶下面藏着几?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20页第1题,第2题,第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不退位减48-36=1248-361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教学反思】\n这节课中,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环环紧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圆片图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掌握竖式解法及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做计算题的注意点。在强化笔算练习之后,再用所学的笔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课时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会正确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经历操作小棒的学习过程,理解算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探索笔算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列竖式正确计算。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我最棒。16-8=10-4=15-7=12-5=17-8=11-6=12-8=10-5=13-7=2.算一算,连一连。\n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1.获取信息,列式解答。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1:已知美国代表团获得36枚金牌,英国代表团获得19枚金牌。预设2:求美国比英国多获得多少枚金牌?师:该如何列式解答呢?预设:36-19。2.明白算理,掌握算法。(1)自主探究。师:如何计算呢?根据上节课的笔算方法,拿出小棒,试着摆一摆并列竖式计算。(2)交流汇报。师:你们计算出来了吗?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预设:个位上的6不够减9。师:那你是如何解决的呢?\n预设:拆开一捆小棒,10根与原来的1根合在一起是11根。师:非常棒!现在谁能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预设:个位上6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与个位的6合成16,16减9得7写在个位,十位的3退了1,还剩2,减1得1写在十位上。(学生如果在表述过程有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进行引导,理解算理。在此过程中规范退位减竖式书写格式。)师: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让学生试一试从十位减起,引导学生发现退位减从十位减起不方便。)☆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1.学生独立计算。(请两名同学板演。)2.讨论算法,说计算过程。(课件演示。)\n重点强调:从十位退“1”后,个位应算几减几;十位向个位退“1”后,十位应算几减几。3.小组合作,总结算法。师:谁能总结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10再计算;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位的1。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1)学生自主完成。(2)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20页第4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2.完成课本第21页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2)说一说错因及改正方法。3.我会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所提问题不唯一,举一例即可。)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21页第7题,第8题,第9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退位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后再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教授新课时,我直接出示了例题让学生自主探索,目的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实际摆小棒,明确怎样退位,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突破了难点。做习题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做正确,还有个别同学出现了错误,我进行了一一讲解。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n1.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上周的学习中,李亮和王强分别得了7朵小红花和11朵小黄花。师:小黄花比小红花多多少朵?你是怎样想的?(生说自己的想法,师课件演示,得出结果。)二、探究新知1.读懂情境图。(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师:学校开展卫生评比活动,观察二年级卫生评比结果表,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n预设:图的下部分被遮挡,数不出各班获得小红旗的面数,但学生可以观察得到各班之间相差的面数。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课件出示例4(1)。)(1)获取信息。师: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已知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预设2:求二班得了多少面。(2)解决问题。师:怎样解答?同学们试着画一画。预设:(如果学生画得不太标准,教师进行规范指导。)师:现在你会解答了吗?预设: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把和一班同样多的12面与比一班多的3面合起来。12+3=15(面)(3)回顾反思。师:解答正确吗?预设:15-12=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了3面,解答正确。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3.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课件出示例4(2)。)(1)获取信息。\n师:已知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预设:已知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三班比一班少得了4面,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2)解决问题。师:怎样解答?预设:照第(1)题的方法画一画。师:通过画图分析,应该用如何解答?预设:三班比一班的小红旗少了4面,就是比12少4,用减法计算,即12-4=8(面)(3)回顾反思。师:解答正确吗?预设:12减8等于4,三班确实比一班少得了4面,解答正确。总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1)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画图,自主列式计算。三、巩固运用\n1.小明有36枚邮票,小丽的邮票数比小明少8枚,小丽有多少枚邮票?“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点名汇报。)2.乐乐家养了24只鸡,养的鸭比鸡少5只,养的鹅比鸡多6只。乐乐家养了多少只鹅?“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点名汇报。)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课本第2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2+3=15(面)12-4=8(面)【教学反思】整节课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地位,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画图、交流、解决问题,掌握了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学问题。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活学活用。第7课时连加、连减\n【教学内容】课本第27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计算连加、连减的两步算式,掌握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感受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性。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我最棒。7+6+5=24-10-7=7+46+30=72-6-40=2.填一填。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师:南瓜丰收了,幸福小学二(1)班的同学去王大伯家的南瓜地里帮助王大伯摘南瓜,他们分成了三组。第一组摘了28个,第二组摘\n了34个,第三组摘了22个。我们计算一下,这3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2.解决问题。师:想一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内讨论并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巡视。)预设1:28+34=6262+22=84先用28加34等于62,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62个南瓜。再用62加22等于84,3个组一共摘了84个南瓜。预设2:把两个加法横式连起来写,用28+34,接着加22,28+34+22=84。3.探究加法竖式的连写方法。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竖式,他们有什么特点?预设: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就是第二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数。师:大家能不能想办法将这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找到一种简便写法呢?(课件演示。)\n总结:像这样连加的算式,我们用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和第三个数相加就是最后的结果,我们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连加竖式计算时,写成一个连写竖式更简便。☆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题。)1.自主探究。(1)组织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的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3)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交流完后,师课件演示。)2.交流汇报。选取有代表性的解法进行集中展示交流:①分步计算。84-40-26=18(个)②第一步口算,第二步列竖式。84-40-26=18(个)③写连减算式。84-40-26=18(个)\n④(对于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予以肯定。对第四种写法进行提问。)师:能不能这样写呢?预设:这样写不好计算。师:一般竖式计算连减不会这样写。师:除了连减,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预设:84-(40+26),先算运走了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28页上面“做一做”第1~2题。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29页第4题。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先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n3.水果店进了80箱苹果,第一天卖出22箱,第二天卖出25箱,还剩多少箱?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29页第1题,第2题,第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n,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8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课本第28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以及方法。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列竖式计算。45+28+16=92-44-23=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1.获取信息。师: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1:车上原有47人,到南山站下去15人,又上来18人。\n预设2:求现在有多少人?2.解决问题。(1)尝试列式。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预设:原来有47人,下去15人,此时车上剩(47-15)人,再加上又上来的18人。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预设:47-15+18。师: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2)探索计算方法。师:你会计算吗?(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派代表汇报。)预设:师:有没有更简便的竖式计算方法呢?预设:(3)探寻不同解题方法。师:这一题还有其他解法吗?\n预设:先算上车比下车多几人,再算现在有多少人,18-15+47=50(人)☆教学例4。(课件出示例4。)1.探究计算方法。师:这也是一道加减混合的算式,你们会算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预设: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师:怎样列竖式计算呢?(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师:这道题有简便写法吗?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预设:不能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要分步写两个竖式。师:说一说,怎样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呢?(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2.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做一做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点名说计算过程,集体交流订正。三、巩固运用1.认真填一填。\n(1)学生自主完成。(2)集体讲解,订正。2.数学门诊。(1)找出错误原因。(2)独立完成。(3)集体讲解,订正。3.二年级有76人参加宣传“保护地球”活动,已经有26名男生和24名女生集合完毕,还有多少名同学没有集合?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29~30页第5题,第6题,第7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加减混合\n【教学反思】本节课创设了上车下车这一情境,不断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合作探究“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在组内积极参与,发表意见。这一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第9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32页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学会用加、减法计算来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2.明确两问中第一问的结果与第二问的关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连贯思考的习惯。3.\n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题目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难点: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你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吗?(1)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9个蘑菇,(2)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少11本,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5。)1.获取信息。师: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已知美术兴趣小组有女生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师:要解决什么问题?预设:①男生有多少人?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解决问题。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预设:学生可能画图进行分析。\n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14-5=9(人)师: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计算呢?预设: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回顾反思。师:解答正确吗?预设1:14减9等于5,男生确实比女生少5人。预设2:14加9确实等于23。解答正确。师:这一题解决了几个问题?解答时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小结: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和有关联的另一个条件去求第二个问题。所以,一定要保证第一个问题结果的准确性。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一、巩固运用1.有89只鹅,鹅比鸡多78只,鸡有多少只?鸭比鸡多27只,鸭有多少只?(1)学生独立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n(2)先解决第一问,再解决第二问。(3)检验。(4)集体交流,订正。2.明明有25本故事书,画报的本数比故事书少9本,明明有画报多少本?明明有画报和故事书共多少本?(1)学生独立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2)先解决第一问,再解决第二问。(3)检验。(4)集体交流,订正。3.红星小学举办校园画展,一年级展出19幅画,二年级展出39幅画,已经贴好了27幅,还有多少幅没有贴好?师:要解决问题,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33页第1题,第2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n14-5=9(人)9+14=23(人)【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依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相关联的两个问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通过画图,让数量关系直观化,更清晰,解决问题也方便了很多。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认识角【教学内容】课本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2.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对角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画角。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卡纸、扣子。【教学过程】\n一、情境导入师:请大家按照规律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预设:边是直直的边是一条曲线围成的都有“角”没有“角”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1.直观认识角。(课件出示剪刀,钟表,三角尺图)师:这些物品中有角吗?它们的角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课件分别从这些物品中各抽象出一个角。)师:认真观察这些角,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什么特点?(课件演示。)师:一个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的边。3.动手操作。\n(1)制作角。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尝试自己制作角,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再全班交流。)(2)玩角。师:想一想,如何将小组成员做的角变成一样大?预设:学生移动自己手上活动角的一边或两边都移动,将角变成了同样的大小。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3)折角并比较角的大小。①学生动手折角。②比较角的大小。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③编儿歌帮助记忆。儿歌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n只看张口不看边☆教学例2。1.教师示范画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那角该如何画呢?(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画,学生说的不对的地方要纠正。)总结: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了一个角。2.学生练习画角。师:画角的方法大家已经学会了,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学生自己画角。)师:画角时要注意什么?预设:先画顶点,再画边。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43页第1题。(1)同桌交流,互相指角。(2)课件呈现部分角。2.完成课本第43页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说出判断依据。3.完成课本第43页第3题。前三个图形学生都会数,第四个图形学生可能不会判断,因而数错,要明确这个图形中只有两个角。\n4.完成课本第43页第5题。同桌之间交流比较方法。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角的认识及画法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3.画角时,要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教学反思】学生之前对角的认识借助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本节课通过指角、找角、做活动角、折角、比角、画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明确角的构成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并通过动手操作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直观感知角的特征及大小变化,效果不错。第2课时认识直角【教学内容】课本第40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n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2.在“找、比、做、画……”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难点: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你知道角的特征吗?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感受生活中的直角。(课件出示三角尺、椅子、双杠,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寻找角。)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课件抽象出直角,演示直角的特点。)预设:这些角大小相等。师:这些角都是直角。\n(认识直角符号。)2.判断直角。师:如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预设1:用眼睛看。预设2:用三角尺比。师:用眼睛看有时看的不太准确,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课件演示。)不是直角是直角不是直角师:找一找身边的直角,并用自己的三角尺比一比,看一看你找的对不对。3.折直角。师:你能用纸折一个直角吗?(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课件展示折直角的过程。)小结: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师:刚才折角的结果可以验证直角的什么特点?预设:可以验证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教学例4。\n1.探究画法。师:你知道怎样用三角尺画直角吗?(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汇报,派代表板演。)师用课件演示画直角的过程:师:画直角时,应该注意什么?总结:点对点,边对边。2.深入思考。(1)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多少个直角?(2)给一条边又能画多少个直角?(3)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三、巩固运用1.判断下面的角是不是直角。2.数出下面各图形中的直角。\n()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44页第6题,第7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直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直角,课堂设计了判断直角,折直角,画直角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动眼,动手,动脑中逐渐建立直角的概念,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锐角和钝角。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2.\n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和钝角。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纸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是公正小法官。(1)一个直角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2)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黑板上的直角小。()(3)一个直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直角就越大。()(4)直角是最大的角。()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5。)1.找角。师:在图中,你能找到哪些角?预设:\n2.认识锐角和钝角。(课件抽象出图中3个有代表性的角。)师:这些角大小一样吗?预设:不一样。师:我们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一看。预设:第一个角是直角。师:第二个角比直角小,它叫什么名字呢?师介绍:这是锐角,锐角比直角小。师:第三个角比直角大,它叫什么名字呢?师介绍:这是钝角,钝角比直角大。师:你能判断出其他的角各是什么角吗?预设:这几个角特征明显,学生基本都能判断出来。师:有些角,你直接通过眼睛观察判断不出来是什么角,该怎么办呢?预设: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3.认识三角尺上的角。师:你能说出三角尺上各角的名称吗?预设:(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2个锐角。)4.动手操作,深化认知。(两人游戏。)\n(1)一人摆出一个角,另一个说说这是什么角。(2)不停变换角的大小,让对方说出名称。(3)人物角色互换。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2题。①独立完成。②集体讲评。三、巩固运用1.按要求画角。(1)画一个小于直角的角。(2)画一个大于直角的角。(3)画两个不相等的钝角。(4)画两个不相等的锐角。学生自主按要求画角,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课本第44页第10题。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发现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n1.完成课本第44~45页第9题,第12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标准认识锐角和钝角,后来又通过动手操作强化了直角的表象,促使学生学会用直角的表象直接对一些明显的锐角或钝角加以判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对锐角,钝角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基本都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第4课时拼角【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进一步巩固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2.积极参与用三角尺拼角的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3.在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n【重点难点】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带小动物回家。二、探究新知1.读懂题意,旧知回顾。(1)读懂题意。(课件出示例6题干及一副三角尺图。)师: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要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2)旧知回顾。师:一副三角尺中的两个尺各有几个角?分别都是什么角?预设:两个三角尺都各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师:钝角和锐角、直角有什么关系?钝角>直角>锐角\n2.探究方法。师:你会用一副三角尺拼出钝角吗?拿出自己的三角尺拼一拼,看你能拼出几个?(学生动手拼角,并记录下来,全班交流。)预设:用直角和锐角拼。用上的直角和上的锐角拼。用上的直角和上的锐角拼。师:用两个三角尺上的锐角拼一拼,拼出的是钝角吗?预设:师引导小结: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成的角肯定是钝角,用两个锐角拼成的角不一定是钝角。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42页“做一做”。(1)从两幅三角尺中选出两个。(2)学生自主拼角。(3)全班交流。三、巩固运用1.用一副三角尺拼出的角分别是什么角?看一看,拼一拼,正确填空。\n2.把下面的钝角分成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分的方法不唯一,画出一种即可。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45页第1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拼角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成的角肯定是钝角。用两个锐角拼成的角不一定是钝角。【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习活动,本节课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集体交流,在推理过程中,将学生从“分散思考”引导到“有序思考”。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课本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n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图片。)看一看,说一说。二、探究新知1.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1)一共有多少个桃?数——请同学们一盘一盘地数,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桃?\n圈——请同学们把每个盘子里的3个桃圈起来。(课件同步演示。)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盘子里的桃有什么特点?师:你会列式了吗?预设:每个盘子里有3个桃,一共有5个3相加,3+3+3+3+3=15(2)一共有多少个杯子?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个托盘里的杯子有什么特点。预设:每个托盘里有6个杯子。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杯子,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吗?预设:4个6相加,6+6+6+6=24。(3)跳舞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预设:7个2。师:跳舞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预设:2+2+2+2+2+2+2=142.激发需求。师:谁能说说在写上面算式时的感受。预设:太麻烦了。师: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乘法”)\n3.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1)2+2+2+2+2+2+2=147个2求7个2相加的和,可以写成2×7=14或7×2=14。“×”是乘号。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课件演示。)师:大家想一想,加法算式中没有7,乘法算式中的7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完后课件演示。)师:自己试着把3+3+3+3+3=15,6+6+6+6=24写成乘法算式。预设1:3×5=15,6×4=24。预设2:5×3=15,4×6=24。(课件同步演示。)师:读一读自己写的乘法算式。(2)乘号的由来。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51页“你知道吗?”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n(1)完成教材P48“做一做”第1题。①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根据摆法填空。②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P48“做一做”第2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交流评价。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49页第2题。(1)学生独立画图,写算式。(2)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第49页第4题。指名学生读算式,教师指导纠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50页第5题,第7题,第8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1)\n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乘法算式是在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它表示的意思仍然是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只是在书写上更加简便,在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生读算式,写算式。通过看图找到几个几的连加,再改写几乘几的乘法算式,学生在加法改乘法算式上没有大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说算式表示的意义上,说明学生在理解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形式还存在困惑,在下一堂课准备加大这方面练习,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课本第48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会直观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3.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同数求和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n【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计算。难点: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看图写算式。加法算式:加法算式:预设:3+3+3+3=125+5+5+5+5+5=30师:你能把这两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预设:3+3+3+3=12可以写成3×4=12或4×3=12。5+5+5+5+5+5=30可以写成5×6=30或6×5=30。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2。)1.读题,理解题意。师:同学们喜欢气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同学们快看,有多少个?预设1:有3束气球。预设2:每束气球5个。……\n2.解决问题,学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1)解决问题。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如何计算呢?①分小组讨论。②分组汇报计算方法。预设1:5+5+5=15。预设2:列乘法算式计算:5×3=15或3×5=15。师:你能说说每个算式的含义吗?预设:3个5相加的和。(2)学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师:加法算式中每一项都有各自的名称,你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交流汇报,汇报完师课件演示。)师:看下面两道算式,为什么同样是8,有的是和,有的就是积?①小组讨论。②小组派代表汇报。\n预设: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个加数相加所得的结果称为和,在乘法算式中,两数相乘,所得结果称为积。(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师总结时一定要多多关注。)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教材P48“做一做”第3题。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50页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50页第10题。(1)将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的直接改。(2)试着想办法将其他几道算式改成含有乘法的算式。3.完成课本51页第12题。(1)自主完成。(2)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2)5+5+5=155×3=15\n【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熟记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这些内容学生都掌握得较好,只是在“为什么同样是8,有的就是和,有的就是积”的理解上部分同学存在困难,这方面,教师还是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第3课时5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小熊礼盒图。)师:看,这是一个小熊玩具礼盒,数一数,一盒有多少个小熊玩具?预设:5个。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1。)1.数一数。师:一个礼盒有5个小熊玩具,那2盒里面有几个小熊玩具?3盒呢?4盒呢?5盒呢?一起来数一数,怎样数比较方便呢?预设:5个5个地数。(课件演示。)2.算一算。师:还有其他办法吗?预设:用加法计算,连加。(课件演示。)3.列乘法算式计算。师:如果用1个圆点表示1个小熊玩具,表示1盒小熊玩具需要几个圆点?\n预设:5个。师:1个5是5,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预设:1×5=5或5×1=5。师:2盒小熊玩具是多少个?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预设:2个5是10,2×5=10,或5×2=10。(课件演示。)师:用上面的方法,接着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小熊玩具分别有多少个?预设:4.编写乘法口诀。师:刚才的乘法算式,如果编成口诀,以后计算就会非常方便。大家来试着编一下。(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两句学生编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说成一五等于五,二五得十等,这两句师可以直接给出口诀。)师:接着往下编。\n预设1:三五一十五。预设2:三五一五。预设3:三五十五(师引导生统一到三五十五上来。)师:继续往下编。预设: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5.寻找规律,记忆口诀。师: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预设1:5的乘法口诀有5句。预设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预设3: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5。……师: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口诀特点,记一记今天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自由背,开火车背。)6.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①师生对口诀。②同桌互对口诀。(2)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列乘法算式,用口诀计算4枚五角硬币一共是多少钱的问题。三、巩固运用1.击鼓传花。\n2.送数回家。3.完成课本第53页第2题。先列式计算,再填写口诀。4.完成课本第53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53页第4题,第5题,第6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教学反思】\n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一课,我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是在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中依次呈现的,配合点子图,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学习效果很好。本节课的学习还让学生在学知识时学习数学的方法,更好地为后面乘法口诀的学习打下基础。第4课时2、3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2、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2、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2、3的乘法口诀。2.能正确运用2、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参与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n【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二五一十:三五十五:2.根据5的乘法口诀求积。3×5=5×2=4×5=5×3=5×1=5×5=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球拍图。)1.根据图列乘法算式。师:看图,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一副乒乓球拍有2个,两幅乒乓球拍有4个。师: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汇报完师课件演示。)2.编制2的乘法口诀。师:你能编出2的乘法口诀吗?预设:一二得二,二二得四。3.熟记2的乘法口诀。师: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什么特点?\n预设: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2。(记忆2的乘法口诀。)师:为什么5的乘法口诀句数多,2的乘法口诀句数少?有什么规律吗?预设:是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棒棒糖图。)1.根据图列乘法算式。师:看图,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有3捆棒棒糖,每捆都有3根。师: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汇报完后师课件演示。)2.编制3的乘法口诀。师:你能照着2的乘法口诀,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3.熟记3的乘法口诀。师: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什么特点?预设: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3。(记忆3的乘法口诀。)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n(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第1题。先计算,再写出口诀。(2)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第2题。看图写算式,说一说自己用的哪句口诀。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56页第1题。创设小动物跳格子的情境,学生边画边说口诀。2.完成课本第56页第2题。用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想:哪些口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呢?3.想一想,算一算。①学生自主完成。②全班讲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56页第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n2、3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教学反思】因为有了前面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2、3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自主地进行了迁移,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较为顺利。2、3的乘法口诀总共5句,也比较好记,学生学完之后都记下来了。第5课时4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2.正确应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一、复习导入1.填空。3×()=155×()=20()×5=25()×5=102.说口诀算得数。3×5=5×5=5+5+5+5=2×1=3×2=3+3+3=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汤圆图。)1.探究4的乘法口诀。师:一排有几个汤圆?预设:4个。师: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预设:1×4=4,4×1=4。师:你会编上面乘法算式的口诀吗?一四得四师:如何计算2行,3行,4行有几个汤圆呢?预设:可4个4个地往上加。(课件演示。)师:你会先写出乘法算式,再编出乘法口诀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巡视。)\n课件演示:2.熟记4的乘法口诀。师:4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什么特点?预设:4的乘法口诀有四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4。……(记忆4的乘法口诀。)3.整理1~5的乘法口诀。师:我们学了2~5的乘法口诀,那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呢?(师引导学生明确:1个2是2,1×2=2,1个3是3,1×3=3,……由此推出1个1还是1,1×1=1,一一得一。)(课件演示1~5的乘法口诀。)师:按顺序背1~5的乘法口诀。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55页“做一做”第1题。指名学生对口诀,同桌互相对口诀。\n(2)完成课本第5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一说题目隐藏的信息是什么,用了哪句口诀。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57页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2.完成课本第57页第6题。直接背出乘法口诀说得数。3.完成课本第57页第8题。(1)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想一想:用哪句乘法口诀能很快算出括号里应填的数?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56~57页第4题,第7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教学反思】\n教学4的乘法口诀,我充分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注意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认识口诀的结构,领会编口诀的方法,这几句口诀当堂课背诵,学生也都背下来了。第6课时乘加、乘减【教学内容】课本第58页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2.在计算乘加、乘减算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3.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难点: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看图列乘法算式。\n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图片。)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说一说。预设1:有4个鱼缸。预设2:前3个鱼缸里各有3条鱼,第4个鱼缸里有2条鱼。……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一共有多少条鱼?2.解决问题。(1)认识乘加。师:你能列式解答吗?预设1:3+3+3+2=11预设2:3×3+2=11师:你认为哪道算式更简便呢?预设:3×3+2更简便。师:在一道加法算式中,只要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就可以先用乘法来表示,然后再加上那个不同的数,这样就变成了一道乘加算式。师:如何计算呢?\n(引导学生先算3×3=9,再算9+2=11。)(2)认识乘减。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解此题呢?预设:3×4-1=11师:列这个算式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呢?告诉大家?预设:前3个鱼缸里各有3条鱼,把第4个鱼缸里的鱼也想成3条,这样就是(3×4)条,这样就多加了一条鱼,把这条多加的鱼减去,就是实际条数。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称呼呢?预设:乘减。师:如何计算呢?(引导学生让先算3×3=12,再算12-1=11。)(3)理解运算顺序。3×3+2=113×4-1=11师: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预设:计算乘加、乘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第1~2题。(1)学生自主列式计算。(2)全班交流。三、巩固运用\n1.完成课本第59页第4题。(1)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思考怎样列式。(2)学生自主列式计算。(3)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第59页第5题。(1)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2)学生自主列式计算。(3)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59页第3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乘加、乘减3×3+2=11(条)3×4-1=11(条)计算乘加、乘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教学反思】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n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开始数学的学习历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主题图,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乘加或乘减进行列式计算,并能正确叙述做题的思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7课时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6的乘法口诀,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的乘法口诀。2.正确应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重点难点】重点: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难点:记忆6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用大家熟悉的“数青蛙”复习1~5的乘法口诀。\n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4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5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一、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师:一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照这样算,2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3个,4个,5个,6个呢?(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2)集体交流。预设:每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学生会较容易发现12,18,24,30,36这些数。2.填写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师:观察表格,你能看懂表格内容并把表格填写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计算结果说一下,并说说自己使用什么方法计算的。\n预设1:加法计算,如6+6+6=18……预设2:乘法计算,如3×6=18……(课件演示。)4.读,找节奏。师范读,再请同学们有节奏地,按顺序一组一组地读表格中的数。5.自主探索,编6的乘法口诀。(1)根据表中豆荚个数和豆子颗数,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师课件演示。)(2)请一位同学有节奏地把这些算式念出来,其他同学对答案。(3)怎样能很快说出每个算式的得数是多少呢?能不能根据1~5的乘法口诀,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呢?(学生编乘法口诀,师指名口述,课件演示。)\n师:你发现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吗?预设1:6的乘法口诀有6句。预设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六。预设3: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6。……师: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口诀特点,记一记今天学习的6的乘法口诀。(可自行记忆,也可同桌互相对口诀。)6.归纳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课件演示。)7.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同桌互相检查,汇报情况。(2)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2题。\n①学生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汇报。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61页第1题。(1)独立计算。(2)比较每组上下两题的关系,巩固记忆6的乘法口诀。2.完成课本第61页第2题。指名学生说得数和口诀。3.完成课本第62页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对答案。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61~62页第3题,第6题,第10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教学反思】\n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整节课学生表现很好,积极性比较强。到下课时,基本上都能背诵6的乘法口诀了。第8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难点: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数学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借助直观图形表示算式,巩固运算意义。\n师:你能画图表示下面算式的含义吗?5×35+3(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7。)1.读题,理解题意。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通过读(1)知道了有4排桌子,每排5张;读(2)知道了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师:问题是什么?预设:问题一样,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2.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师:请同学们自主尝试解决这两道题。预设1:(1)5×4=20(2)5×4=20预设2:(1)5+4=9(2)5+4=9预设3:(1)5×4=20(2)5+4=9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到底哪种方法正确呢?①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想一想,摆一摆,再列式解答。(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汇报方法,同时课件演示。)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预设1:把\n看作1张桌子,(1)有4排,每排5张,表示4个5。用乘法计算。5×4=20(张)预设2:把看作1张桌子,(2)有2排,有一排5张,另一排4张,求4和5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5+4=9(张)师:同学们现在知道正确的计算方法了吗?3.分析对比,生生互动。师:两道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预设1:4和5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预设2:问题(1)中要把4个5加起来,问题(2)中要把4和5合起来。预设3:求几个几要用乘法,求几和几要用加法。……4.检查订正。师:为了正确解决问题,我们在做完后要对自己列的算式进行检验,该如何检验呢?预设1: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预设2: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预设3:看结果计算的是否正确。……师:请同学们整理刚才说的检验方法,按顺序对自己刚才的解题进行检验。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64页第5题。\n(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1.完成课本第65页第9题。(1)依次完成前3个问题。(2)第4个问题如果学生改变了上面的数字进行提问,也是可以的。3.完成课本第65页第11题。师:观察亚洲象,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脚趾?”这个问题,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预设1:先算前肢共有多少个脚趾,后肢共有多少个脚趾。预设2:前肢脚趾总数加上后肢脚趾总数就是一只亚洲象的脚趾数。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64~65页第2题,第4题,第8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解决问题5×4=20(张)(2)5+4=9(张)【教学反思】\n以“图”求“解”。几何直观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利用直观的图解,让学生直观地看到“4个5加起来”与“4和5合起来”是不一样的。借助几何直观教学,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问题的本质,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内容】课本第68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熊猫玩偶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几个人摸同一头大象,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二、探究新知\n1.观察实物。(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师:现在,每组同学请出自己今天带来的小客人,让它和我们一起学习吧。(每组小组长拿出自己组准备的熊猫玩偶,摆放在桌子的正中间。)(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师:请小组里的四位同学分别坐在熊猫的四周,目光正对熊猫,说说你们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预设1:我看到了熊猫的脸,肚子和脚……预设2:我看到了熊猫的一直胳膊,一只耳朵……预设3:我看到了熊猫的后背和尾巴……预设4:……师小结:看来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熊猫是不同的。(3)换位观察,建立表象。师:请小组中的同学都坐到熊猫的前面,从这个位置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边说边用手比画比画。)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这时看到的熊猫的样子,把它的样子记在脑子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顺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其他三个位置的观察同样按照上面的几个层次展开:看、说、想、记。)(4)重点观察,对比辨析。\n师:刚才有两个位置观察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我们再到这两个位置分别看一看,重点看看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根据熊猫耳朵上的蝴蝶结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手势,指出熊猫脸及四肢的朝向,以帮助区别。)师:刚才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对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熊猫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有了清楚的认识。2.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1)读懂情境图,理解位置关系。师:同学们想一想,从他们各自的角度都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想过之后,举手发言。)(2)情境模拟,明确位置关系。师:请每组的4名同学都站到小明的位置上,对照情境图,看你们站的位置对不对。师:看看小明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师:如果你是小红、小丽或者小亮,又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站一站,看一看。(3)运用表象,正确判断。\n师:根据情境图,想想这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再说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课件出示。)(4)总结方法,提升认识。师: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预设: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熊猫玩具的。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全面地看到熊猫玩具?预设1:四人围着熊猫玩具边转边观察。预设2:转一转熊猫玩偶。3.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68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先同桌两人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70页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点名汇报。2.完成课本第71页第4题。(1)找不同点,相似的不要混淆了。(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五、课后作业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一)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图形不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经历一体验一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高。第2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难点:根据观察到的图形,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n【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个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你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吗?预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1.合作探究,观察长方体。(1)将长方体放在桌子中间,小组里的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师: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预设1:长方形。预设2:正方形。……师:同学们各拿出一张纸,盖住自己看到的面,沿着面的四周按压出图形的轮廓,用笔沿轮廓线描出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2)初步渗透“三视图”。(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①小红,小明和小亮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n预设:第一幅图是小红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明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亮看到的。②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三位同学观察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2.观察正方体。(1)将正方体木块放在桌子中间,小组里的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师: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预设:正方形。(课件出示三位同学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的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三位同学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预设:正方形。小结: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你知道为什么吗?3.观察圆柱。(1)将圆柱放在桌子中间,小组里的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2)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课件出示三位同学从不同位置观察圆柱的情境图。)(3)说一说,图中三位同学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n(学生从前面和侧面观察圆柱,抽象不出平面图形没有关系,这里只需感受从前面和侧面看都是相同的即可。)小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相同的,从上面看到的是圆。4.观察球。(1)将球放在桌子中间,小组里的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2)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课件出示三位同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球的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三位同学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抽象不出平面图形没有关系,这里只需感受从各个面看都是相同的即可。)小结: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1.明确题意。(集体读题: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已知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要猜这个正方形是观察哪个立体图形看到的。2.解决问题。\n(1)生在组内讨论,猜测。预设1: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预设2:长方体(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2)验证猜测。(课件演示。)师:想一想: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预设:长方体。总结: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猜测所观察的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可能是一种或几种。三、巩固运用1.课本第70页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点名汇报。2.课本第71页第5题。(1)仔细观察,说一说看到的形状,独立完成连一连。(2)换一种摆法,再试一试。(调整摆法,让学生说一说从各个面看到的图形。)3.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图形?(1)学生独立完成。\n(2)集体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猜测所观察的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可能是一种或几种。【教学反思】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初步的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n1.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2.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自己编制7的乘法口诀。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师:图中的小朋友在拼七巧板,他们都拼出了哪些美丽的图案呢?预设1:孔雀预设2:稻草人……二、探究新知1.观察思考,填写表格。(课件出示下图。)\n师:这些都是两位小朋友用七巧板拼出来的图案,观察上面的图案,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拼出的每个图案都由7块拼板组成。师: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拼板,那拼2个,3个……7个又需要几块拼版呢?仔细观察,自主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预设:学生能用加法计算出14,21,28,35,42,49。2.列算式,编口诀。师:请大家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多一个图案,拼版块数就多7块。预设2: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7个7是49。……师: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预设:乘法。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表格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出乘法算式。预设:1×7=77×1=72×7=147×2=143×7=217×3=214×7=287×4=285×7=357×5=356×7=427×6=427×7=49\n师:你能自己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①分小组汇报。②根据生汇报,师在课件中完成表格。3.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师: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版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预设:7×4=28,4×7=28,四七二十八师: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版?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加法算式?预设1:42块,六七四十二,7+7+7+7+7+7=42预设2:6+6+6+6+6+6+6=42师:“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预设1:5个7相加的和等于35。预设2:7个5相加的和等于35。师:7的乘法口诀里哪句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预设:七七四十九1.发现规律,记忆口诀。\n(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预设1:7的乘法口诀有7句。预设2: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学生利用发现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难记?和同桌说一说,交流记忆方法。预设1:多读几遍,熟读成诵。预设2:借助故事背诵。想那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72页“做一做”。(1)快速说出结果。\n(1)说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体会“两个乘法算式用一句口诀”这一关键知识。)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73页第1题。师:你们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吗?预设1:5天。预设2:7天。(师引导学生看月历表,明确一个星期有7天。)师: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该如何计算?(学生列式计算。)2.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学生独立连线,全班交流。3.完成课本第74页第10题。(1)先计算每组题目的结果。(2)总结规律:每一组算式的得数都相等。(合理即可。)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73~74页第5题,第6题,第7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n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决,这节课我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编口诀。7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我还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下课时,绝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熟练背诵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8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2.在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简单推理能力,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乘法口诀的能力。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自己编制8的乘法口诀。\n难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章鱼图。)师:1只章鱼有几条腿?预设:8条。师:3只,5只,8只呢?(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汇报。)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图片。)1.观察情境图,补充乘法算式。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n预设:有8行树,每行树有8棵。师:一共有多少棵树?(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师:同学们看一看小狗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师:小狗连续跳了8次,算出了一共有多少人,你有更简便的方法吗?预设1:可以用乘法计算。预设2:1个8是1×8,2个8是2×8……8个8是8×8。师:将书上的乘法算式补充完整。2.编制8的乘法口诀。师:1×8=8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乘法口诀如何编制?预设:一八得八。师:另外几句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自己试着编一编。(点名汇报编写情况。)预设: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3.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课件出示8的乘法口诀。)\n师: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预设1:8的乘法口诀有8句。预设2: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8,积依次多8。……(学生利用发现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师:如果背口诀时突然有一句不会了,怎么办?预设1:可以在前面一句的得数上加个8,得出这一句。预设2:可以在后面一句的得数上减个8,得出这一句。……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75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1)填完第1题后一起读一读。(2)第2题先写出得数再说一说每一题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三、巩固运用\n1.完成课本第76页第2题。(1)学生独立列式。(2)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第76页第4题。(1)计算卡片上的算式结果。(2)和对应的玩具相连。3.一共有多少个?(1)先说一说题意。(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哪个乘法算式的积与上的数相等,请写在括号里。(1)自主填空。(2)集体汇报。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77页第7题,第8题,第11题。\n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亲身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了解了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了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口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课时,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能熟练地背诵8的乘法口诀了。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n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正确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共有多少个蘑菇?预设:每组4个蘑菇,共有8组。求8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二、探究新知(出示例3情境图。)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这是一个文具店,有很多文具在卖。预设2:铅笔3元,橡皮2元,笔袋8元,日记本4元。……师:笔袋8元是什么意思?预设:就是一个笔袋的价钱是8元钱。师:这样说意思就非常明确,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能把信息说完整些,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铅笔每支3元,橡皮每块2元,笔袋8元1个,日记本4元1本。师:我们知道了一些文具的价格,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呢?\n预设: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2.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师:要解决“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预设:要知道1个笔袋的价格。师:怎样解答呢?谁能来向大家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先动手画一画,算一算。)预设1:1个笔袋8元,要求买3个笔袋多少钱,就是求3个8是多少,列式为8+8+8=24(元)。预设2:求3个8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列示为:8×3=24(元)师:你更喜欢哪种计算方法?预设:用乘法计算。师: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预设:三八二十四。(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是怎么想的,怎样列的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3.回顾与反思。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预设1:用加法检验。预设2:再算一遍。求3个笔袋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笔袋的价钱乘买的个数。8×3=24(元)4.小结。\n师:如果要买5个笔袋应该怎样列式解决,买8个呢?预设:8×5=40(元)8×8=64(元)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知道1个笔袋的价钱,求买几个笔袋的总钱数,就可以用1个笔袋的价钱乘买的个数。5.能力迁移。师: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小组内的伙伴们说一说。(派代表汇报,师讲评。)师: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预设1:买5支铅笔多少钱?3×5=15(元)预设2: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4×8=32(元)……一、巩固练习1.课本第79页第2题。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答。2.课本第79页第3题。(1)自主完成。(2)集体订正。3.二(1)班35名同学参加诗词大会,其中抽出几名同学坐在抢答席位,剩下的同学坐在观众席位,刚好坐4排,每排8人。抽出了几名\n同学坐在抢答席位?(1)注意弄清题意,搞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3)做错的同学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79页第4题,第5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笔袋每个8元,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8×3=24(元)【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的意思,读懂题目要求。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第4课时9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n课本第80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活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3.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乐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自主编写9的乘法口诀,探究发现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并熟记口诀。难点:探究发现9的乘法口诀及其规律,熟记口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数九歌吗?(课件展示。)师:你知道数九歌中的九个九加起来是多少天吗?(学生自主计算,交流算法。)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气球图片。)\n1.观察图片,填写数线图。师:每束气球有几个?预设:9个。师:9束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数一数。(引导学生用数线图展示数的过程。)(课件演示。)师:袋鼠连续跳了9次,算出了一共有多少个气球,你有更简便的方法吗?预设1:可以用乘法计算。预设2:1个9是1×9,2个9是2×9……9个9是9×9。师:将书上的乘法算式补充完整。3.编制9的乘法口诀。师:1×9=9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乘法口诀如何编制?预设:一九得九。师:2×9=18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乘法口诀如何编制?预设:2×9=18表示两个9相加的和等于18,口诀是二九十八。师:另外几句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自己试着编一编。(点名汇报编写情况。)\n预设: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1.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课件出示9的乘法口诀。)师:和以前学习过的乘法口诀相比,9的乘法口诀句数比较多。静静地想一想,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这9句口诀?(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汇报交流。)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1:每一句比上一句多一个9。预设2:个位越来越小,十位越来越大。预设3:个位和十位的和都是9。……师: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9的乘法口诀,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各抒己见,师稍作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掌握下面方法。)方法一:用减法来记忆乘法口诀。9×1=10-19×2=20-19×3=30-39×4=40-49×5=50-59×6=60-69×7=70-79×8=80-89×9=90-9方法二:手指操。让学生看课本第83页数学游戏中的手指操,介绍用手指表示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实际表示,借此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n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80页“做一做”。一、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81页第3题。(1)计算出下面算式的结果。(2)对号停车。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1)先计算每组题目的结果。(2)总结规律:每一组算式的得数都相等。(合理即可。)3.完成课本第82页第8题。(1)看图列式,先数出大树之间的间隔数。(2)计算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之间的间距。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82~83页第10题,第11题,第12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n【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多次编制口诀的过程,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初步建立了编制口诀的数学模型。所以,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编制9的乘法口诀。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轻松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掌握9的乘法口诀规律有助于学生记忆口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规律,用多种方法帮助记忆,整体效果不错。当然也有不足,课堂上没有完全照顾到每位学生,而且评价学生的语言也不够丰富。今后,在工作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把工作做到更好。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交流分享的过程,灵活运用所学过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座位数够不够”的问题,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难点: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n【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用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2×7=8×8=9×6=5×6=4×8=5×9=2×8=3×7=7×6=5×4=6×8=9×3=二、探究新知师:二(1)班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馆,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例5。)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师: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准备乘坐下面这辆客车去科技馆。座位示意图预设2:问这辆车坐不坐得下。2.探究解答方法。\n(1)自主探究。师:该怎样解答呢?预设:先算出客车的座位数,再和乘客人数进行比较。师:怎样求客车的座位数呢?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2)交流汇报。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呢?预设1:前面7排4个座位+最后一排5个座位。(课件同步演示。)4×7=28(个)28+5=33(个)预设2:左边座位+右边座位+最后一排5个座位。(课件同步演示。)左边:7×2=14(个)右边:7×2=14(个)14+14+5=33(个)……师:坐得下吗?预设:30+2=32(人)32<33坐得下。3.检验答案。师:解答正确吗?预设:学生和老师一共32人。客车有33个座位,坐得下。解答正确。师:你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小组交流,集体汇报。)4.深化理解。师:回忆刚才求客车座位数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重解决方法。\n预设2: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的算式也不同。预设3:虽然所列算式不同,但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合理即可。)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84“做一做”。(学生自主列式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一、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85页第3题。(1)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第85页第6题。(1)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汇报。3.完成课本第85页第7题。(1)学生自主完成。(2)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85页第2题,第4题,第5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n【板书设计】解决问题30+2=32(人)30+2=32(人)4×7=28(个)7×2=14(个)28+5=33(个)7×2=14(个)14+14+5=33(个)33>32,坐得下。33>32,坐得下。【教学反思】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数学阶段,可见它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会做就行,重要的是理解、明白思考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做,但是没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非常重要。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把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让学生在说计算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第7单元认识时间第1课时认识时间(1)【教学内容】课本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n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2.经历猜一猜、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猜想、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难点: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教学准备】课件、钟表学具。【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师:上课之前呢,我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打一日常用品二、旧知回顾。师: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钟表,今天就再来复习一下。(课件出示。)\n师:钟面上现在显示的是几时?预设:8时。师:你是怎么认的?预设: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师:你认识下面的时刻吗?(课件出示。)预设:8时,3时,6时。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一、探究新知☆教学例1。(课件出示钟面)1.引入新知。师:观察钟面,现在是什么时间?预设:部分同学会认,部分同学不会认。师:今天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钟面。2.深入认识钟面。\n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仔细观察,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数字外,还有什么?预设1:还有长短不一的黑线。预设2:还有很多格子。师:钟面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形成1个大格,共12大格。这些大格又被黑线分成了若干小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预设:5个。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预设1:我一小格一小格地数,1,2,3,4……60,共60小格。预设2:我一大格一大格地数5,10,15,20……60,一共有60个小格。预设3:从12开始看,半圈是30个小格,一圈是60个小格。……师:根据刚才的探索结果,填空。钟面上有(12)个数,一共有(12)个大格。1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3.认识“分”。师:你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吗?(师用教具给大家演示分针从12开始一小格一小格地走。)预设:1分。师:那分针在钟面上走2小格,3小格,4小格呢?预设:2分,3分,4分。\n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呢?预设:1大格里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就是5分。师,分针走2大格是几分?预设: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走2大格就是2个5,2×5=10,是10分。师:读一读,填一填。(课件演示。)4.时与分的关系。师: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有什么关系呢?(拿出实物钟表,拧调时按钮,慢慢转,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向。)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预设:分针走时时针也在走,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师:分针在钟面上走半圈,时针走多少?预设,走半大格。师:分针在钟面上走1圈,时针走多少?\n预设:走1大格。师: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和分的关系是?预设:1时=60分。☆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1.认识几时几分。(1)试读。大家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预设:4时5分。(2)观察时针。师:观察钟面,看看时针的位置。预设1:指向4。预设2:不是正指向4,偏了一点。师:时针没有正指向4,偏了一点,时针指向数字4和5之间,表示时针走过数字4,还不到数字5,应该是4时多。(3)观察分针。师:观察钟面,看看分针的位置。预设:分针走了1大格是5分。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1大格,就是4时5分。2.认识4时半。\n师: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课件出示。)预设:4时30分。师: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走了30小格,就是4时30分。师:看阴影部分,分针从12走到6所显示的阴影部分跟整个钟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阴影部分正好占钟面的一半。师:所以4时30分也可以说是4时半。3.自主认识4时45分。(课件出示。)(自主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同桌之间交流,看自己读的是否正确。)师总结:读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4.记时方法。师:我们刚才认的钟面上的时间,记为4时5分,4时30分,4时45分,还可以怎样写呢?预设:4:54:304:45\n师:写得对吗?预设:不对,4时5分应该写成4:05。师:分钟数没满10,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个0。(4时5分4:054时30分4:304时45分4:45)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91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认、读、写的方法。一、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93页第1题。(1)指名说说什么时间小女孩在做什么。(2)用电子表的显示方法记录钟面上显示的时间。2.完成课本第9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3.完成课本第95页第10题。(1)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再解答。(2)汇报交流。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95页第7题,第8题,第9题。\n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认识时间(1)1时=60分4时5分4时30分4时45分4:054:304:45【教学反思】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会5分5分地数,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和学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第2课时认识时间(2)【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2.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3.使学生感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n【重点难点】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说一说,星期六的这些时间点你一般都在干什么?(课件出示。)(1)读出钟面上显示的时间。(2)想想星期六这些时间点你一般都在干什么。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情境图。)1.收集信息。师: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早上小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小明接下来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课件出示问题。)预设:要从这几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n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预设: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信息?预设:小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师:谁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再说一遍呢?预设:小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2.梳理信息。师:信息较为复杂,我们可以怎样把信息先梳理一下呢?预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一下,锻炼身体--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3.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师:谁能来说说自己的方法?预设1:画图法。踢球的时间要满足“做完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两个条件。(课件演示。)预设2:排除法。\n7:45他还没完成作业,不可能去踢球。10:50时,已经开始看木偶剧了,也不可能在踢球。(课件演示。)……4.回顾与反思。师:你的答案正确吗?谁能来说说你是如何检验的。(学生语言估计组织不好,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检验方法就是将时间和它所发生的事件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不是合理。)三、巩固运用1.星期六上午,妈妈7:15去买早点,准备9:30到商场买衣服,去商场之前要先去银行交水电费。请圈出妈妈交水电费的时间。(1)自主完成。(2)汇报交流。2.完成课本第94页第4题。(1)指名说题意。(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3.完成课本第94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n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94页第6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认识时间(2)7:15--9:00--(9:15)--10:30晨练做完作业踢球看木偶剧【教学反思】本节课用现实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相同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教学内容】课本第97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中了解并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n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难点:在解决问题中,有序全面地思考排列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广角,需要通过这两道山门。这两道山门都各有密码。虽然我们不知道密码是什么,但可以通过提示求出来。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第1道山门:密码是用1和2组成的两位数。)1.理解题意。师:1和2组成的两位数,可能是多少呢?(用卡片摆一摆。)预设:12或21。师:还有一个条件,是10和20之间的一个数。预设:12。师:同学们真厉害,第一道山门的密码是12,山门顺利打开,我们再来求第二道山门密码。(课件出示第2道山门:密码是用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n师: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有3个数字,选其中两个。预设2: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2.感知排列特点。师:你能按要求写数吗?用卡片摆一摆,记录一下。预设:学生都写出了一些两位数,但排列比较乱,也会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3.讨论排列方法。(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写的两位数。)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得多,有的同学写得少呢?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地写出所有数呢?(学生交流汇报,汇报完师课件演示。)(1)(2)师:我们写出了所有可能性,那密码到底是多少呢?还有一个补充条件。(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和是5,个位是2。)预设:十位是3,个位是2,密码是32。师:太好了,山门打开了。4.灵活应用。师:如果从3、5、0这3个数中选出2个数组成两位数,你能快速准确地写出所有两位数吗?\n预设1:35、53、30、50。预设2:35、30、53、50。师:同样是3个数,为什么1、2、3能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3、5、0只能组成4个不同的两位数呢?预设:因为有个0,0不能放在最高位。师小结: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十位数和个位数不重复的两位数,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交换法:每次选2个数,交换位置写出不同的两位数(0不能在十位上)。固定法:将两位数中的其中一位固定,再把其余的数字依次和它组合。从而写出所有可能的数。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完成课本第97页“做一做”。师:怎样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1)学生独立涂色。(2)全班交流。一、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99页第1题。用序号代表同学在纸上画一画。2.完成课本第99页第2题。(1)列表填一填。(2)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n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简单的排列交换法:12、21、13、31、23、32固定法:12、13、21、23、31、32(固定十位)21、31、12、32、13、23(固定个位)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反思】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本节课围绕主题情境图展开,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探索出了不同方法。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教学内容】课本第98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教学准备】\n课件、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题目: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的2个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是哪几个两位数?)师:读题后你都知道了什么?预设1:有3个数,选其中两个组成两位数。预设2: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师:一共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预设: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分别是57、75、59、95、79、97。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2。)1.理解题意。师:读一读这道题,再圈一圈,在小组内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预设:知道了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师:“其中2个”,“求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其中2个”是指从5、7、9中选择两个数,“求和”是将选的两个数相加,看得数是多少。师:问题是什么?预设:“得数有几种可能?”师:这个题目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遍?(点名回答。)2.自主探究。\n师:这个问题的得数有几种可能呢?请大家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写一写,探究一下到底得数有几种可能。(学生活动,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3.交流方法。师:得数有几种可能?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师: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得数有几种可能?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说完后师课件演示。)(1)方法一:列表法。得数有3种可能。师:你看懂这位同学的想法了吗?预设: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所以划掉了三个。(2)方法二:连线法。得数有3种可能,分别为12、14、16。师:这种方法比较好理解吧,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呢?……4.对比、分析、初步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道题目,回顾这两题,你有什么发现?\n预设:都是从5、7、9这3个数中选2个数,一个能组成6个数,一个得数是3种可能。师: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预设:前一题中两个数字前后位置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数,后一题两个数字不管在前还是在后,得数都是一个。师:也就是说前一题的结果与顺序有关,后一题的结果与顺序无关。5.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第1题。①小组内交流解决的方法。②学生解法展示。③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第2题。①学生独立思考。②全班交流。一、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99页第3题。(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搭配。(2)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展示。2.完成课本第99页第4题。(1)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方法。(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方法。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组合问题方法一:列表法去掉重复的情况,得数有3种可能。方法二:连线法得数有3种可能,分别为12、14、16。【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依然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40:07 页数:164
价格:¥9 大小:4.81 MB
文章作者:半路出家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