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教案(3、4、5课共8课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3.1维护秩序【走进课标】1.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秩序,理性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2.树立社会安全意识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核心素养】初步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学习重难点】重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难点: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教学过程【必备知识强化巩固】1.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2.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教师过渡: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用“治”表示社会的有序状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巩固,用“乱”表示社会秩序的破坏和社会的无序状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秩序与规则的话题。【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5—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框教材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1.社会秩序的内容包括哪些?2.社会秩序的重要性3.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社会生活有秩序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分类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的形成及类别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第36页共36页【教师点评突破重难点】一、社会生活有秩序活动一:阅读教材P23“探究与分享”及P24“阅读感悟”思考:(1)社会秩序包括哪些内容?(2)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3)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4)根据教材23—24页内容,请你总结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教师小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课堂笔记】社会秩序的内容及重要性二、维护秩序靠规则活动二:阅读教材P24“探究与分享”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2)如何理解规则?【教师小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活动三:阅读教材P25“相关链接”思考:如何理解“一米线”等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教师小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第36页共36页活动四:社会热点分析由安徽蚌埠南站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靠站台,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罗某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小组思考讨论:(1)罗某违反了哪些规则?(2)对罗某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3)“高铁堵门”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教师小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课堂笔记: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课堂小结巩固知识】社会生活有秩序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分类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的形成及类别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课堂限时习题演练】1.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确保企业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我国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表明( )A.社会秩序维护社会规则B.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C.遵守社会规则只能靠他律D.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2.高铁霸座、拒绝查票、公交车乘客殴打司机导致公交车坠落长江等事件一再冲击人性底线。这警示我们()A.自由是不受约束的B.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规则来自社会秩序D.做人做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第36页共36页3.“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都是规则意识的体现。(一)审设问,明确题目的方向和范围;(二)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书面表达,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有的同学认为:遵守规则是大人的事情,中学生是否遵守规则无所谓。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为什么?参考答案:不赞成。理由: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遵守社会规则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3.2遵守规则【走进课标】1.了解生活中的规则,知道在生活中人人都应遵守规则,并学会遵守规则;2.树立规则意识和平等意识,互相尊重;【核心素养】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形成规则意识。【学习重难点】重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难点:为什么要改进规则教学过程【必备知识强化巩固】第36页共36页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秩序?2.为什么说维护社会秩序要靠社会规则?过渡: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遵守规则。【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5—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框教材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如何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3.为什么要改进规则?4.如何改进规则?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体系示例】【教师点评突破重难点】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活动一:阅读教材P27“探究与分享”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教师小结】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活动二:阅读教材P27“探究与分享”思考:为什么这两位乘客看似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处罚?(学生讨论回答)第36页共36页【教师小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课堂笔记: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二、自觉遵守规则活动三: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思考: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教师小结】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活动四:阅读教材P29“探究与分享”思考:(1)你怎么看待以上观点?(2)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交通规则?【教师小结】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笔记:如何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三、维护与改进规则活动五:阅读教材P31“探究与分享”思考: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被改进的规则?【教师小结】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并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课堂笔记:为什么要改进规则?【课堂小结巩固知识】第36页共36页【课堂限时习题演练】1.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下列同学的做法与上述说法不一致的是()A.小明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总是等绿灯亮了再走B.小丽看见小明随地吐痰,她上前告诉他不能随地吐痰的相关规定C.小强看见一行人在翻越护栏,他上前制止并劝说D.小红看见同学折了一枝桃花,她也随手折了一枝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下列行为属于他律的是()A.出租车司机小王将乘客遗忘在车上的钱物拿到公司,并设法寻找失主B.小林坚持锻炼身体C.小强在上网时发现不健康的网页立即关闭D.小亮被妈妈从网吧带回家3.问题探究:情景一:张欢同学由于上学急就闯了红灯,被交警抓到,罚款20元。她说闯红灯是她的自由,不应该受限制。情景二:李亮一天上学到了红绿灯路口,是红灯但没有交警,他没有过去,他说遵守规则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思考:你如何评价两位同学的行为?请你运用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回答。第36页共36页【解题提示】(一)审设问,明确题目的方向和范围;(二)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书面表达,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框题尊重他人【走进课标】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引导学生践行尊重的理念。2.培养学生重视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的能力。3.知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理解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明确必须尊重他人。【核心素养】道德修养: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法治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健全人格:理性平和,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出来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尊重的作用;人与人的平等首先是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学会换位思考。难点: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必备知识强化巩固】教师活动:投影上节课3.2的背诵问题(提前布置)1.如何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自由自己遵守规则?第36页共36页3.如何维护和改进规则?学生活动:侯课时间进行记忆。学生互查。教师抽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投影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记忆更有针对性。过渡: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以礼待人,尊重他人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探讨:4.1尊重他人。【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32-36页。结合下列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尊重他人?2.如何尊重他人?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初步构建。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体系示例】【教师点评突破难点】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活动一:P33探究与分享探究、交流:四位同学的观点回答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第36页共36页引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过渡:我们要尊重哪些人呢?拾荒者值不值的我们尊重呢?◆活动二:辨观点促和谐展示图片:《图书馆里的流浪汉》结合P34探究与分享杭州图书馆接纳拾荒者进馆被赞最温暖图书馆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甲:图书馆这么做,秩序就无法保障。乙:应该尊重每个公民的读书权利……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进馆读书,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设问: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学生思考、讨论小结:不赞成读者甲的观点,赞成读者乙和图书馆长的观点。生命都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也是给低收入者开启了一扇知识的大门,也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本框小结:(笔记区1)过渡:尊重是交往的起点,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二、尊重从我做起◆P34:探究分享---积极关注、重视他人第36页共36页阅读教材34页“探究与分享”想一想: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P35探究与分享—-平等对待他人。材料展示:《萧伯纳与小女孩》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有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设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结:1.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社会生活中,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要做到平等待人。2.在人际交往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将心比心,体会他人感受,理解他人难处,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活动三:漫画赏析—-学会欣赏他人出示漫画:《骆驼和羊》思考:(1)骆驼和羊谁最厉害?(2)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第36页共36页小结:骆驼和羊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人也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学会欣赏他人。本框小结:(笔记区2)【典例剖析提升素养】1.一位满身泥浆的农民工怕弄脏公交车的座位,疲惫地坐到公交车的过道上;司机对他说:“师傅,请坐到座位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品质是( ) A.与人为善,尊重他人B.扶危济困,无私奉献C.挺身而出,舍生忘死D.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答案】A2.陶行知说:“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B.人们享有相同的权利 C.应平等地对待每个人D人们之间没有真平等【答案】C 3.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他人我们应该()①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②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④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第36页共36页【规律提示】1.学会通读材料,分清材料层次。2.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4.“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者,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共同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 (1)“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你知道哪些优秀道德品质?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3)“德不能空谈”,尊重他人也一样,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尊重他人呢? 【参考答案】(1)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宽厚正直、热爱劳动、爱国奉献等。(2)认同这个观点。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3)①尊重从我做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待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解题提示】(一)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4.2以礼待人第36页共36页【走进课标】1.知道礼的表现,掌握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2.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核心素养】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健全人格: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必备知识强化巩固】教师活动:投影背诵问题(提前布置)1.尊重他人的重要性2.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学生活动:侯课时间进行记忆,教师抽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投影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记忆更有针对性。【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37-40页。完成下列问题1.礼的含义及表现。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意义?(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重点掌握)3.怎么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待人礼为先个人(是什么)表现:【体系示例】社会(为什么)重要性:国家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待人做文明有礼的人(怎么做)仪表整洁、举止端庄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实践【易错辨析盲点清零】1.尊重他人也是“礼”的体现。()2.文明有礼体现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国家无关。()第36页共36页【教师点评突破难点】一、待人礼为先活动一:阅读教材——识礼 阅读教材P37内容,思考: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进?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提示:教师引导学生避免就小岩的行为发表过激言论,帮助学生明白客人的反应也体现了他们的素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与小结:小岩不顾及长辈,抢先占座且把脚放在茶几上,对长辈打招呼不理不睬,菜刚上齐就抢先夹菜,这些都是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不注重礼仪的行为会让人感觉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人际关系和谐融洽。餐桌礼仪是中国礼仪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小岩应该重视家人和长辈的需求,和长辈的朋友们打招呼,等长辈夹菜后再夹菜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在场的客人可以委婉地向小岩指出不当之处,并告知改进的方法,或者奉劝小岩的父母提醒小岩注意就餐礼仪。切忌当场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情绪或语言极端。活动二:阅读教材——知礼懂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并回答问题。教师提问:1.你觉得观众鼓掌时,选手可能有哪些感受?2.观众给予外国选手掌声,体现了我们对待外国选手什么样的态度?3.我国外交部经常提醒出国游客遵守该国法律法规,行为文明有礼。你觉得外交部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提示:本材料可以替换为国内案例,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的视频,或者学生参加升旗仪式等活动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后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明确文明有礼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36页共36页观众给失误的外国选手鼓掌,选手会感受到中国观众掌声中的包容、鼓励和暖意,也会被中国观众的善意和礼仪所感动。在国际比赛等场合中,文明有礼反映的不仅是观众的修养,也体现国家的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如庄严的升旗仪式、震撼的阅兵仪式等,也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一、做文明有礼的人活动三:拓展空间——文明有礼,从我做起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尊重他人的经历或典型人物尊重他人的事例,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到文明有礼的?以后打算怎样做?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我们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学礼、明礼、守礼,同时要用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共同营造相互尊重、文明有礼的良好氛围。【典例剖析提升素养】1.(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2021年4月上旬,成都市开展了“深化市民友善优雅行动,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多地集中开展礼仪培训,引导市民学礼守礼。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是因为(A)A.文明有礼能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形象B.只要做到文明有礼,就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C.我们每个市民的文明行为决定着国家的尊严D.是否文明有礼是衡量一个人事业成败的标准2.(2022·陕西汉中·八年级期末)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倡导“亲师友、习礼仪”。小珂想要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做个文明有礼的人,他应该(B)①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②着装得体,举止端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我行我素④从小事做起,将守礼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第36页共36页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3.(2022·全国·八年级)伴随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出境游客种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成为舆论、甚至国际舆论的关注点。中国外交部门非常重视推动中国游客提高自身素质、文明出境旅游,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加大文明出国旅游的宣传力度。外交部这样做是因为(B)A.文明礼貌是个人私事,也不是什么大事B.文明有礼体现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C.讲礼仪可以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尊重和认可D.出国旅游要注意礼仪形象,在国内就没有必要那么讲究了【课堂限时习题演练】(一)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1.(2022·全国·八年级)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托人办事,要说“拜托”;麻烦别人,要说“打扰”;求人谅解,要说“包涵”……直到现在还能在一些场合中听到类似的用语,并且举止文明,那是因为(A)①语言文明、态度亲和是文明有礼的基本要求②讲文明懂礼貌可以提升我们的素质③文明有礼能创造亿万财富让我们享用一生④只要我们用了礼貌用语就一定能得到帮助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2.(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请人批评,要说‘请教’;请人指点,要说‘赐教’;麻烦别人,要说‘打扰’“这启示我们要(B)A.爱岗敬业B.以礼待人C.信守承诺D.奉献社会3第36页共36页.(2022·天津河西·八年级期末)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社会生活中,文明有礼主要表现在(C)①学识渊博②语言文明③仪表端庄④举止文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22·浙江·中考真题)“有礼”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浙江持续推进“浙江有礼”省城文明新实践,让“有礼”成为最具标志性的成果。这是因为,“有礼”(A)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②规定了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③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④是社会进步的唯一评价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实践与创新:全国争创文明城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赣榆区为此也作出一系列整改,居民们真切体会到创建文明城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尤其学习《以礼待人》相关知识后,学生感受颇深,决心从点滴做起,为创文工作添砖加瓦。请完成以下相关任务:(1)请你策划两种形式向全校学生宣传创文活动,引导学生做文明有礼的人。(2)请你就“做文明有礼的人”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作为倡议人,请你写出倡议书的主要内容。答:①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⑤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4.3诚实守信第36页共36页【走进课标】树立诚信意识,自觉践行诚信。【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树立诚信意识,努力践行诚信品质。【学习重难点】重点:诚信的重要性。难点:践行诚信。教学过程【必备知识强化巩固】1.文明有礼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2.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学生活动:侯课时间进行记忆。学生互查。教师抽查。【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5-7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41-45页,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列问题:课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分别讲了哪些内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体系示例】【教师点评突破难点】第36页共36页一、诚信无价活动一:阅读教材42页下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某工艺厂为什么赢得了市场?某公司为何宣告破产?提示:某工艺厂勇于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长期诚信经营,最终赢得了市场和良好的口碑;某公司弄虚作假,最终导致宣告破产。(2)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提示:企业诚信经营,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有利于带来持久的效益。教师点评与小结: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二、践行诚信活动二:阅读教材44页上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2)分析说明应该如何处理诚实与保护隐私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与小结: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即运用诚信智慧。活动三:阅读感悟材料: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其基本原则之一是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加大对诚信主体激励和对严重失信主体惩戒力度,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与小结: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收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我们要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第36页共36页【课堂小结巩固知识】【课堂限时习题演练】1.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名言告诉我们要()A.尊重他人B.以礼待人C.服务他人D.诚实守信 2.中国人民银行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八家机构签订信息采集合作备忘录,对法院判决后有钱不还的人,实施出入境、银行贷款限制等信用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这告诉我们()A.不诚信的人必然要受到经济制裁B.诺言很难实现,不要对人许下诺言C.社会是复杂的,不诚信是正常现象D.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过程中,讲诚实,重诺言,守信用。(1)国家为什么要强调诚信?(2)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诚信?第36页共36页(一)审设问,明确题目的方向和范围;(二)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书面表达,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解题提示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题法不可违【走进课标】1.知道法律的作用;指导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犯罪的含义;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以及如何做到遵章守法。2.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3.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宪法法律至上,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要使尊法学法守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己行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学习重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必备知识强化巩固】教师活动:投影上节课4.2的背诵问题(提前布置)1.为什么要讲诚信?2.怎样践行诚信?学生活动:侯课时间进行记忆。学生互查。教师抽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投影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记忆更有针对性。过渡:第36页共36页第四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社会生活讲道德,除了道德,社会还需要法律。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只能说的行为规范。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己行动。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5.1法不可违。【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46-52页。结合下列两个问题:1.法律有什么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型3.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初步构建。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体系示例】【教师点评突破难点】一、违法无小事◆活动一:小勤的案例教材46页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引导: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过渡:法律是全体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小结:(1)法律的作用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第36页共36页2.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强制作用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说出含义和类型(2)违法行为的含义所谓违法行为就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行为的类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活动二:探究分享教材47页要求:1.阅读教材47页案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2.学生展示,同学评价师生归纳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不同点:材料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罚处罚刑事违法行为相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想不到的一些小错误,却也是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三:观看《准大学生看不惯乱停车,划伤豪车》的案例设疑:1.划伤车和乱停车是违法行为吗?2.是同一类违法行为吗?3.这两类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回答第36页共36页小结:划伤车---民事违法行为乱停车---行政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教师引导,分析总结两者的特点:行政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民事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民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履行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活动四:举案说法: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一般违法行为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列举2个一般违法的例子2.分析这两个案例属于哪种类型?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和提醒?学生讨论,举例,分析,展示,点评(2)学会遵章守法学生举例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法)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守法)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用法)【典例剖析提升素养】1.【2021•桂林】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答案】B第36页共36页2.【2021•柳州】2021年2月5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受贿案,对被告人陈刚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陈刚受到的处罚属( ) A.纪律处分B.行政处分C.刑罚处罚D.行政处罚【答案】C3.【2021•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一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十四周岁调整到十二周岁,这( ) ①表明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将从重处罚②能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发挥法律的警示和威慑作用③可以杜绝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④为惩治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规律提示】1.学会通读材料,分清材料层次。2.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4.【2021•通辽】【以案说法学以致用】 九年二班班长小林经常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生活案例,请你和小林一起完成。 凌晨两三点某烧烤店依然在马路边营业,几位喝酒的年轻人大声喧闹,肆无忌惮,惹恼了楼上休息的居民。劝阻无果后,楼上居民直接向食客们扔下垃圾,食客愤怒地连续将小砖头对着楼上扔去,边扔边骂。随后有群众拨打110报警,民警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36页共3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1)依据社会危害程度,食客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此类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2)请评析楼上居民的行为。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1)一般违法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制裁。 (2)楼上居民的行为是错误的。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台法的权利和自由;楼上居民是没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应该受到法律处罚。 (3)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解题提示】(一)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2预防犯罪【走进课标】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核心素养】Ø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珍惜美好生活。Ø第36页共36页法治观念: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Ø健全人格:学会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防止因激情而违法犯罪。【学习重难点】重点:加强自我防范。难点:了解罪与罚。【教学流程】一、阅读教材构建体系学生活动:8分钟时间。(一)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圈画出答案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刑罚的含义和分类?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二)建构知识体系提示:n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n列关键词:犯罪、刑罚、原因和方法。n列问题。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点评。教师呈现一个体系示例,供参考“运用你的经验”: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图文材料,分析场景中行为人的行为特征。(3分钟。)第36页共36页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活动一:探究与分享(教材P53)目的:解决易混易错点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1.小组合作交流:以上两种行为各是什么性质的行为?2.填写以下表格: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设计:让学生审材料,看看能出什么样的问题?(1)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刑罚可以分为主刑和附加刑。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第36页共36页一、教学流程:活动一:“探究与分享”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小组交流:①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②陈某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1)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经常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活动二: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认清危害,远离犯罪。活动三:1.结合教材P56“相关链接”:说说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有哪些严重不良行为?2.结合【拓展空间】第36页共36页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成果。二、迁移运用:材料:张三因事业、家庭不顺而内心积怨,蓄意伤害中小学生,在大庭众之下持刀伤人,致22名中学生死伤,其中,10人致死,5人重伤、还有几人轻伤,其犯罪动机卑劣,情节特别严重,手段残忍,后果和罪行恶劣,社会影响极坏,社会危害极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被告人张三因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依法判处张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三的行为是犯罪吗?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1.审设问,明确主体、确定答题方向,考查范围。2.审材料,分层归纳,提取关键词,概括主旨。3.联系所学,回顾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把材料里的语言转化为学科语言。4.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答题)第36页共36页【答案】张三的行为属于犯罪。其行为符合犯罪基本特征;“其蓄意伤害中小学生,在大庭众之下持刀伤人,致22名中学生死伤,其中,10人致死,5人重伤、还有几人轻伤”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根据刑法第232条构成故意杀人罪,具有刑事违法性;“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依法判处张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注意:任何人非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称之为罪犯。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3善用法律【走进课标】1.懂得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3.正确认识诉讼,了解诉讼的三种类型。4.懂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核心素养】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遇到不法侵害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善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学习重难点】重难点:懂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必备知识强化巩固】1、犯罪的三个特征2、如何预防犯罪后课三分钟时间学生互查,老师抽查【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7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框教材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权?(遇到侵害时,应该如何依法求助?)2.诉讼的含义以及类型(区分)第36页共36页3.青少年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4.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展示【教师点评突破重难点】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活动一:阅读教材P57上面的“探究与分享”及P58“阅读感悟”思考:1、对比王某和村民的做法,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做法?2、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应付?【师引导点拨,生理解回答】1、通过对比两种做法,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引导学生通过P58阅读感悟在初步理解维权途径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可以通过法律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国家法律救济活动二:阅读教材P59下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权的?2、结合P59相关链接说一说这种维权方式的含义和分类【师引导点拨,生理解回答】1、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也称打官司2、通过相关链接理解区分诉讼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活动三:阅读教材P60“探究与分享”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师点拨引导,生讨论回答结】1、师从态度上引导学生认同: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勇于斗争)2第36页共36页、引导学生理解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要认识自己,要有方法,要智为:青少年因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如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侵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要善于斗争,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灵活机智方式(见方法与技能)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善于斗争)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反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践行法治)【课堂小结巩固知识】1、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等遇到违法侵害,维权法律途径2、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善用法律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勇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勇于斗争2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善于斗争(学生补齐答案本框重点)践行法治【课堂限时习题演练】1、花季少年小明和小刚因沉迷网络而又无钱上网,便盗窃摩托车、三轮车、井盖,后被抓获。当遇到此类盗窃行为时,我们正确的做法是()①我们斗不过他们,保护自己、不理他们是上策②拨打“110”报警电话③暗地里第36页共36页跟踪,看他们把材料偷到哪里去,好为将来破案提供线索④一人去报警,其余的人悄悄跟着不能让他们跑掉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②③④2、某农民工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A.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B.公民的生命健康不受侵犯C.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D.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多3、两个十来岁的少年在福州闽侯县实验中学附近的人行天桥上持刀棒抢劫两名中学生,要求他们交“保护费”,交不出来就要挨打。其中一名学生不遵从,这两个少年拿出刀棒将其打得满脸是血,并抢走了他身上的两百元钱。你认为案例中的受害者维权的途径有(()①学会求得法律救助②找人对侵害者进行报复③到人民法院进行起诉④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据报道,某县工商局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自行设立收费项目,向全县87家个体屠宰户按每头3元的标准收取“屠宰费”这些个体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集体状告该县工商局。为此,该县工商局受到市局批评并被勒令改正。该县个体户集体状告工商局的行为属于(()A.民事诉讼B.行政诉讼C.刑事诉讼D.海事诉讼5、材料一:针对青少年安全事故频发、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公安部宣传局强调青少年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材料二:从某市法律援助中心获悉,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一年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593起,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55%其中刑事案件545件民事案件48件。这些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每年的假期,因为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最终辍学甚至无法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结合材料一谈谈,如果受到了不法侵害,你会如何做?(2)我们要避免材料二中的悲剧重演应如做?第36页共36页【解题提示】(一)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参考答案1D2C3C4B5(1)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侵害",但侵害的程度又较轻时,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方法来解决,还可以借助法律的威力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限时抢购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②青少年要遵纪守法,杜绝不良习惯,远离犯罪。第36页共3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