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案(共6课)(2022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材简析】如今,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一方面承担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的任务,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探索环节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取出核桃仁,二是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这里面既包含了对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也包含了个人使用经验、工具操作技巧对任务效果的影响。学生经历“不用工具—选用工具—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分析生活常见工具,再进行比较、评价,建构对“工具和技术”的个体理解,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列举很多工具,对常见工具的使用较为熟悉。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时,就会感到很困难。生活中学生更多地关注工具是否好用,同种工具的不同用法以及不同工具背后的技术支持是不清晰的。使用工具时,新手和熟手之间也存在经验上的差异。当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能对不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取核桃仁”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科学思维]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在“取核桃仁”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工具,描述使用效果和感受。[态度责任]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取核桃仁”的活动中感受正确使用工具和熟能生巧的重要性。[难点]正确评价工具的使用效果,学会经验和技巧的迁移。【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需准备较硬的小核桃;3.准备常见工具:核桃夹、羊角锤、擀面棍、轮子、砖头、扳手、老虎钳、螺丝刀等。[学生]1.自带部分常见工具;2.作业本。【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工具和技术的关系(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简单工具(老虎钳、扳手、螺丝刀等)1.课件出示石斧图片。提问:图片中是什么工具吗?这样的工具现在还用吗?为什么?现在石斧演变成了什么样子?总结:随着人们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材料在改变,工具也在革新。2.讲述:人类很早就知道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工具和技术,八达岭长城、窗花、电器的发明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和技术。我们把在工作中使用的器具,如剪刀等称之为工具。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手段就叫做技术。3.生活中你用过什么工具和技术?用他们来做了什么?预设:用剪刀用来剪窗花、用开瓶器开酒瓶、用通用技术查询信息……思考: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紧密联系?(揭题: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设计意图]14\n用斧头的演变历史揭示工具的发展是为了服务生活,工具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认识生活中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并通过举例挖掘学生前概念,为后续工具使用,建立工具和技术关系作铺垫。二、探索工具和技术间的联系(预设25分钟)活动一:勇闯核桃关材料准备:每组一套简单工具箱、核桃(较硬无缝小核桃)、作业本出示任务:取出较完整的核桃仁第一关:核桃徒手开1.提问:仔细观察,不同任何工具,借助身体力量能取出核桃仁吗?哪些方法可以呢?温馨提示:为了安全卫生,科学课堂不建议用牙齿咬的方法。请把效果和感受记录在表格中。2.通过尝试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核桃太硬了;不用工具,费时费力;容易手疼,砸不开……第二关:勇士工具开1.请任选一些工具,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取出较为完整的核桃仁,将看到效果和感受记录下来,说说你的发现!温馨提示:在使用工具中,防止手被砸伤或压伤。2.学生汇报。用短语评价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是否省力、是否费时、是否操作方便、是否安全等。总结:①不同工具使用的效果不同;②同种工具,经验不同,效果也不同。③使用工具比不用工具容易许多,但是这些工具不一定完全适用。3.你知道生活中有没有更方便取出核桃仁的工具呢?预设并出示:核桃夹第三关:勇士完整开1.使用核桃夹并取出核桃仁,思考有什么操作技巧和新的发现!预设:夹的方法、取的技巧、用力的方法总结:要省时省力地要取出完整的核桃仁,不仅需要专业的工具,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啊!活动二:生活中的工具1.工具有很多类别,你知道这些工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方便?出示图片: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预设:手机—上网,打电话温度计—测体温,夹在腋下测量螺丝刀—旋转刀柄,拧螺丝钉自行车—出行工具,把稳车把,蹬脚踏板总结:这些工具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快速。不仅降低工作难度,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三、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异同点(预设8分钟)1.通过今天的体验和讨论,你觉得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预设角度:是否省力、是否省事、是否安全2.通过体验,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设计意图]“巧取核桃仁”环节中,从徒手开—工具开—核桃夹开三步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体验使用工具比不使用工具方便省力,合适的工具能事半功倍。同时通过小组对比发现,工具使用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研讨,加深对工具和技术联系的认识。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适用在不同的场合。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2.拓展活动:家务事我会做,简单机器我会修。利用工具为家人做件事。(使用工具)[设计意图]14\n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在生活中也能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热爱劳动。【疑难解答】1.工具和技术有什么联系?工具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工具的革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同一个任务使用一个工具时也可使用不同的技术。2.核桃不合适怎么办?课堂要求用山核桃(原核无缝),体验感强。市场上都是手剥核桃或者纸皮核桃,手剥也很方便,不同工具的使用和核桃夹的使用对比不明显,对课堂的实践和体验造成一定误解。那么上课时老师可以弱化效果,强化不同工具的正确使用和背后的使用技术,强化对比同一任务下同一工具的,不同学生的使用效果,从而体验工具与技术间的紧密联系。当然也可以把“取核桃仁”的活动改成“钉不同钉子,取不同钉子”,这样也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后记】2.斜面【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课则是缩小视角,开始聚焦到一种工具的研究。本课重点研究的是斜面作为一种工具在搬运物体过程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和讨论,认识斜面概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斜面的概念,为探究做好铺垫。接着利用斜面搬运石块、水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斜面能够省力。再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可以发现,不管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搬运,利用斜面比直接搬运都要省力。正因为斜面可以省力,所以对斜面的应用出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科书拓展部分列举了许多斜面应用的例子,既是巩固学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又进一步凸显了“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这一单元大概念。【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斜面并不陌生,比如公路上的斜坡、商场的斜坡式自动扶梯、公园里的滑梯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虽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这些工具都已经有认识、有了解,但是并不知道这些工具和斜面有关。学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认知,还是十分欠缺的。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在探究中体会到斜面的作用。另外,老师还需指导学生用数据来说明结论。【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践活动,知道利用斜面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和从下往上搬运物体都能省力,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并且能以实验数据为证据,说明斜面能省力。[探究实践]通过搭建斜面模拟向下和向上搬运物体,对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态度责任]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认识和研究斜面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塑料槽、塑料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教学准备】14\n[教师]1.教学课件;2.斜面测试记录表。[学生]1.每组提供塑料槽、石块(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水槽、测力计、带钩的木块、抹布;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竹筒引水的图片和诗句。提问:这是什么?竹筒起到了什么作用?揭示概念:像这样倾斜放置的竹筒我们可以称它为“斜面”(板书),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2.追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斜面?它们有什么作用?3.学生汇报,教师点评。[设计意图]由“竹筒引水”引入,并由此展开联想,唤醒学生对斜面的认知。让学生说一说,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二、模拟测试(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塑料槽、塑料板、石头(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水槽、测力计1.用塑料槽搭建斜面向下搬运物体模拟测试(板书)(1)教师出示任务,学生读一读。任务1: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模拟古人搬运物品。任务2:用几段塑料槽搭一个较长的斜面,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引到低处。(2)谈话交流,引出评价指标。为了评价完成任务,通常我们都会设立一些指标,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操作的难度等等。在将物体由高处A沿斜面滑到低处B的任务中,我们可以设定哪些指标?集体交流后,确定把“是否完成任务”和“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作为实验的评价指标。(3)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体验。2.搭建斜面模拟向上搬运物体(板书)(1)教师介绍任务。任务3:将两个物体由低处B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任务4:将两个物体由低处B缓缓地直接提升到高处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教师提示:①保持斜面干净、顺滑,减小阻力。②沿斜面拖动时,尽量用力均匀。③拖动的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指针通常停留在哪里,做好记录。(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并记录。[设计意图]模拟测试1让学生体验利用斜面向下搬运物体很省力;模拟测试2让学生通过数据发现沿斜面向上搬运物体也能省力。三、交流斜面的作用(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记录单1.比较任务1和任务2,沿斜面向下搬运物体过程中是否需要额外施加力?2.设问:如果没有斜面,我们把物品从A点搬到B点来会怎样?小结:沿斜面向下搬运物体,可以节省人力。(板书)3.比较任务3和任务4,看看两种不同的搬运情况是否相同?小结:沿斜面向上搬运物体,可以省力。(板书)4.汇总各小组情况,教师小结:斜面可以帮助我们搬运一些物品,并且具有省力的特点。[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对实验记录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指标来对斜面进行测试与评价,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四、斜面的应用(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教师出示刀的图片,提问:刀的哪个地方是斜面的应用,作用是什么?14\n小结:刀、斧、剪刀、指甲剪这些工具的刃都是斜面,使用起来省力。2.教师出示更多的图片(螺丝钉、车库出入口等)学生说说斜面在这些地方的具体应用。[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体会到斜面的运用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疑难解答】1.沿斜面搬运木块时,遇到省力不明显的情况,怎么办?这是由于有些木块重量较轻,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选择更重的一些物体来测试,效果会好很多,但注意不要超过测力计量程。2.进行斜面省力数据汇报时,数据较多,且有明显错误数据时,怎么办?我们可以采用EXCEL表格数据转图形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后将数据填写到表格中,转成直观的省力条形图或折线图,方便快捷地进行比较。当遇到明显错误的数据时,我们可以邀请该组学生进行复盘,当然在复盘时可以在投影仪或直播课堂拍摄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其实验过程,方便其他同学找问题并分析。3.在斜面生活应用中,学生对螺纹的理解比较难,特别是螺纹稀疏和紧密的选择,怎么办?可以准备两张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三角形纸片(纸斜面),让学生在铅笔上卷一卷,可以直观地看到斜面“卷”起来后就是螺纹状,同时斜面越长的螺纹越密集,反而更省力。【教学后记】3.不简单的杠杆【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用模拟测试的方法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本课内容并不需要学生去发现杠杆原理,而是需要学生通过特定的任务,在使用杠杆的过程中评估杠杆的作用效果。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首先利用已有材料设计杠杆装置,用小石块将大石块撬动起来,紧接着探究如何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最后学生借助自己画出的杠杆装置图,观察总结得出支点的位置和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期望学生能发现杠杆的不同作用效果,还期望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完成任务的经验,感悟到“在实践中操作工具时,技术方法的进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这门学科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本课中研究的是杠杆,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符合边实验操作边观察记录的要求;并且在前一课《斜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简单机械的作用。这些技能储备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杠杆实验,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认识到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科学思维]用比较大石块能否被撬动的方法,能区别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探究实践]在用杠杆撬动大石块的过程中,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会分享自己的观点。[态度责任]通过杠杆实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杠杆这一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4\n[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示记录撬动大石块的装置。[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的装置。【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木棒、木块、小石块、大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2.学习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书本图片,请学生观察工人在干什么。2.教师介绍:像撬棍这样的工具称为“杠杆”。揭示课题:不简单的杠杆(板书)。3.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提问:同学们,你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能说说它的作用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对杠杆的思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杠杆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的兴趣。二、利用木块、木棒、小石块撬和移动大石块(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木棒、木块、小石块、大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学习单(一)利用小石块和木棒撬动大石块1.找出杠杆类工具的共同点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杠杆类的工具,观察这些杠杆类工具,你能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杠杆类工具都有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而不移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2.设计杠杆装置(1)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可以通过搭建简易杠杆装置,使用它来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有以下材料:木棒、木块、小石块、大石块。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用这些材料设计成一个杠杆装置,利用小石块把大石块撬动起来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设计。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交流。(3)提问:你们的杠杆装置是怎么样的,是借助生活中的哪些经验进行设计的?(4)学生上台展示,描述。(预设:借助玩跷跷板的经验进行设计,设计的杠杆装置:木块放在木棒的下面,小石块放在木棒的一端,大石块放在木棒的另一端,通过移动木块位置使小石块撬动大石块。)3.小组合作撬动大石块(1)教师提示:石块较重,注意安全,不要砸到手。(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杠杆装置将大石块撬动起来。(二)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1.小组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使用杠杆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2.小组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尝试过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有了经验,接下来再做一次测试,利用杠杆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在撬动过程中着重观察每一次移动的距离并记录,同时把杠杆装置图用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多测试几次,以获得更多的实验发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操作测试,并记录。[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过组员之间的真实操作,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木块的位置、木块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三、交流我们的记录(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习单1.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14\n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你们是否能成功地将大石块撬动到B处?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在测试过程中,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2.小结:在这个杠杆装置中,木块的位置是支点,大石块的位置是阻力点,小石块的位置是用力点。(1)木块离小石块近,不能撬动大石块。(2)木块靠近大石块,能撬动大石块。(3)木块越靠近大石块,越容易撬动大石块。(4)木块立起来,大石块被撬得更远。[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画出的杠杆装置图,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逐渐摸索总结出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四、观察活动中的新发现(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说一说这些图片中哪里有运用了杠杆,它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小结: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杠杆两端是相同的石块,会有什么作用?课后,我们再去找找这样的杠杆,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延伸到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课后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在做小石块撬动大石块的模拟测试实验时,对材料方面有什么要求?按照理论来说,只要做一个杠杆装置,调整好支点位置,小石块就能撬动大石块,也能将它撬动一段距离。而在实际中,如果选择的石块不合适,就达不到撬动这个目的。如选择的石块比较光滑,在用木棒撬动的时候容易滑动,移动起来也有困难,效果也比较差;如大小石块质量相差很大,用规定的杠杆装置就无法撬动。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时要注意,应选用比较粗糙的,棱角较多的岩石,如花岗岩或砂岩,也可以选用一些混凝土块。同时,整一个杠杆装置都要提前测试过,测试合适后才能拿到课堂上给学生使用。2.学习记录单上大石块移动的格子数不清楚怎么办?记录单上,如果大石块移动的距离无法用格子数进行记录的,可以测量实际的距离进行记录。本记录单主要是观察杠杆装置不同会影响大石块移动的距离,记录的方式可以灵活变化。【教学后记】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4课。这一课以满载矿石的矿用汽车引入,让学生意识到许多交通工具都安装了轮子。教科书提倡通过学生户外活动,比较手推车和平板分别在直线路线和曲线路线的运输重物情况。结合活动体验与评测指标,学生能总结出安装了轮子的交通工具具有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等优点。最后,学生了解轮子的变化历程,感受人类技术的进步。【学情分析】在本单元前两节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继续采用在具体情境中完成相应任务的活动形式。活动要求六年级学生借助平板和手推车这两种工具,在直线和曲线道路上分别完成不同货物的运输。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但这个活动也对学生的探究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评测指标,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不同工具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4\n通过使用带有车轮的工具,认识轮轴这一类简单机械,了解工具安装车轮后具有省力、灵活等优点。[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平板和小推车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道路上的使用感受,归纳带有车轮的工具所具备的优点。[探究实践]能结合不同工具特点,分析并设计对比方案;通过参与工具的使用过程,总结体验感受。[态度责任]能基于探究体验中的证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工具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较,了解工具安装轮子的优点。[难点]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判断运输过程的效果。【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活动场地及路段标记。[学生]平板(无轮)、手推车(四轮)、秒表、固体重物、水、课堂作业本中的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身边的轮子(预设5分钟)1.出示一大堆石头的图片。提问:要将这些石块运走,你能想到哪些运输方法?你们提到的运输工具,有哪些共同特征?2.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装有轮子,为什么要安装轮子呢?这对运输而言有什么帮助呢?3.板书课题:改变运输的车轮。[设计意图]把现在交通工具的重要特点提供给学生,暗示轮子的重要性,以此作为研究轮子安装意义的起点。二、比较平板和小推车(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平板(无轮)、手推车(四轮)、秒表、固体重物、水、课堂作业本中的活动记录单1.直线运送重物:利用平板和手推车在直线道路上运输固体重物,比较两种运输方式。(1)学生四人一组,两人负责推车,一人计时,一人做好观察和记录工作。(2)室外(操场)进行实验,教师提前布置好场地,标好合适长度的直线距离。(3)小组轮流实验,在起点线后方分别准备平板和小推车,在平板和小推车上各安放重量适宜且相同重量的重物,运输过程注意安全。(4)计时开始,由两名力气差不多的同学负责推动这两种运输工具,按照路线进行运输,中途不停歇。(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任务目标工具是否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用力情况其他指标搬运物体(预设:推手推车的同学更快到达终点,且更加省力。)2.曲线运送水:利用平板和小推车在直线路线上运输液体(一盆水),比较两种运输方式。(1)学生四人一组,两人负责推车,一人计时,一人做好观察和记录工作。(2)室外(操场)进行实验,教师提前布置好场地,在操场弯道处选取合适长度,做好标记。(3)小组轮流实验,在起点线后方分别准备平板和小推车,在平板和小推车上各安放一样多的一盆水。(4)计时开始,由两名力气差不多的同学负责推动这两种运输工具,按照路线进行运输,中途不停歇。(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任务目标工具是否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用力情况其他指标搬运物体14\n(预设:推手推车的同学更快到达终点,除了省力之外,运输过程拐弯也方便,用平板运水的过程中水不断洒出。)[设计意图]通过户外探究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完成任务,切身感受带轮子和不带轮子的工具的使用过程,在活动中也能更容易总结出测试活动的评价内容。三、总结两种工具的特点(预设8分钟)1.交流:利用平板和小推车运输货物的感受一样吗?有什么区别?(预设:手推车更省时省力、转弯更容易,平板不够平稳。)2.总结:运输工具安装车轮,运输过程更加省时、省力、灵活、平稳、便利……[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让学生总结出装有轮子的工具所具备的优点。四、介绍轮轴(预设2分钟)1.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的图片,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预设:年代、材料、大小、外观……)2.车轮是一种轮轴,轮轴由轮和轴组成,生活中轮轴的应用也有很多,如:水龙头、扳手、门等。3.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运输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进步,轮子的应用使运输变得更加便利,车轮在运输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内容不可或缺的补充,讲述车轮和水龙头等工具都属于简单机械的一类——轮轴,同时引起学生对现代科技进步态度上的共鸣。【疑难解答】1.用两种工具运输重物的两个实验在室外进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探索活动在室外进行,需要教师提前选好场地,操场弯道附近最好。同时还要跟有室外教学的体育老师、活动课老师商量好,避免课堂上因大家都需要使用这个场地造成不便。出去活动之前,需要让学生做好分工,确定出全班同学都应该遵守的规则,比如小组成员要统一行动;在操场指定区域集中,按照商定的顺序分小组轮流体验等等。必要时,还可以选定几个小助手协助教师组织、管理,保证活动有序进行。【教学后记】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材分析】本课以剪刀为案例,创造使用场景,以特定任务的方式探讨不同用途下工具的选择。在教材聚焦部分,提出剪刀是学生熟悉的工具,激发从材质、结构、使用感受等角度展开联想。在探索部分,分为引导学生观察剪刀的活动1和2个学习任务,分别观察剪刀具有的杠杆、斜面的特征;感受剪刀带来的便利,理解结构与作用之间的联系。拓展部分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了总结与归纳。课本提供了裁衣剪刀、解剖剪、理发剪刀三种剪刀的图片,通过观察异同,分析更多使用场景,感受特定任务下需要特定工具、工具在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特点。本课通过对生活中铁制工具的聚焦及对不同剪刀和材料的体验,充分进行对生活中工具的分析,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些任务,不断地对工具进行改进,工具和技术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学情分析】在前14\n4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诸如杠杆、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生活中,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所使用的机械往往是几种简单机械叠加的结果,本课以剪刀为例,感受、分析其“灵活巧妙”之处,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机械具备更多的复杂性、特定性、发展性。此外,学生对本课的研究主题——剪刀已经有了充分的生活经验,但却很少深究其材质、结构、功能上的特点。【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剪刀的观察和使用体验,理解剪刀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综合结构特点,认识到工具的创造能满足生活的不同需要。[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体验和比较的方法,发现剪刀的材质、结构特点,认识到工具的结构与功能具有一致性。[探究实践]在实践探究中,能够记录工具之间的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并评价使用的效果。责任态度:在实践过程中,能基于实际观察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乐于创新发明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使用剪刀,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价剪刀使用的效果,理解剪刀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难点]使用解剖剪模拟外科手术,感受特定工具的独特设计,理解特定场景下人们不断创造新的工具,特定工具也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教学准备】[教师]普通剪刀、解剖剪、网线、相应课件。教师应在上课前试测解剖剪是否能顺利剪开网线,部分小型解剖剪可能不适用。[小组]普通剪刀、解剖剪、标记圆形和正方形的纸张和布料、网线、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刀、核桃夹的图片,进行提问:随着科技发展,金属成为了工具的主要材料,我们通过熔化、拉伸、弯曲、成形和再成形等方法,制造出了许多工具。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两个工具从结构上来看他们有什么特点?2.出示剪刀图片,进行提问:剪刀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请你回忆剪刀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教师进行“功能”方面的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剪刀已经比较了解,利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在回顾已知工具结构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剪刀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剪刀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二、探索活动1和研讨:(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教师提问:请你结合图片,说说看剪刀在结构上和核桃夹、刀分别有什么共同点?教师进行“结构”方面的板书。[设计意图]利用类比分析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建模,由于难度较低,采用科学观察的方式。三、探索活动2和研讨:(预设25分钟)(一)任务1:感受剪刀的特性材料准备:纸片、布料、普通剪刀(美工剪刀)、记录单1.发布任务:教师总结并提出探索任务:看来剪刀并不是单一结构的简单机械,这样来裁剪物体有什么优势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体验中感受吧。2.任务说明:(1)材料:纸片、布料、普通剪刀(美工剪刀)、记录单(2)过程:进行观察材料→尝试用手撕的方式将纸片分割为圆形,布料分割为正方形→尝试用剪刀裁剪的方式将纸片分割为圆形,布料分割为正方形→完成记录表格(3)要求:过程中要尽量慢和平直。3.学生完成活动。14\n4.研讨:展示学生记录单,并进行研讨:(1)请你对比指标,说一说剪刀的优劣性(教师依据学生所答进行“优势”方面的板书)。(2)请你分析剪刀能够产生这些优势的原因是什么?(预设:杠杆的结构让我们能够活动更大的裁剪距离,增加效率;刀刃的斜面让我们剪裁起来更加省力……)[设计意图]利用实证来说明剪刀裁减物体的优势,并对优势提出猜想。(二)任务2:模拟医生进行外科手术材料准备:网线、解剖剪、普通剪刀(美工剪刀)、记录单1.发布任务:展示解剖剪,教师提出:医生在做外科手术的时候剪刀也是必不可少,解剖剪就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工具。它和我们平时使用的剪刀有很大不同,用解剖剪来做外科手术有什么优势呢?接下来让我们用解剖剪给网线来模拟一场外科手术。2.任务说明(1)材料:网线(教师说明网线内部具有许多细小导线,网线可以模拟人类表皮和内部器官)、解剖剪(教师讲解正确握持方法:大拇指和无名指伸进把手的圆圈内,食指放在转轴处,中指放在把手的圆圈之上)、普通剪刀(2)过程:通过图片学习解剖剪的正确握持姿势沿着网线的方向将外皮剪开观察网线内部结构,并分离出其中的2根导线剪断这2根导线(3)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弯折网线,切口要小。3.学生活动4.研讨:(1)可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外科手术”后的网线,并进行研讨:在模拟外科手术的过程中,解剖剪起到了什么作用?(2)教师展示普通剪刀和解剖剪剪开外皮的对比图片,进行研讨:这里是普通剪刀和解剖剪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对比图,解剖剪为什么能达到比普通剪刀更好的效果?(预设:解剖剪的刀刃锋利,刀柄较长,方便我们剪开外皮和剪断。刀尖细、刀刃薄,方便我们分离……)(3)教师总结:正是解剖剪的结构上的这些特征,让医生在外科手术中更加精细、灵巧。[设计意图]利用解剖剪和普通剪刀的差异对比进行解剖剪的“外科手术”,使用实证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结构的不同导致在实践中差异很大,从而感受到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四、拓展(预设5分钟)1.教师引导:生活中的剪刀远远不止解剖剪一种,比如还有裁衣剪、理发剪。请你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2.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预设:裁衣剪需要长的刀刃来增加效率,需要厚的刀刃增加稳定性;理发剪需要薄的刀刃增加灵活性,长的刀刃增加效率,梳齿能打薄头发,保证剪的过程保证一部分头发不被剪断;解剖剪需要尖的刀尖精准手术,短的刀刃省力……)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拓展部分。4.教师课堂总结:剪刀有许多不同的分类,这些都是我们为了完成某些任务,对剪刀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特定的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剪刀的认识,丰富学生对不同结构工具的认识,从而理解人们根据生活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工具,不同的工具使用的情况有所区别。【疑难解答】14\n1.在使用解剖剪进行模拟外科手术中,学生提到剪开稍有不容易,而常规手术剪开皮肤的方法大多数是使用解剖刀,学生对此有疑问怎么办?如有学生提到剪开稍有不容易,则教师说明:在生活中,外科手术所使用的工具还有很多,比如切口的一般都是用手术刀完成的,但身体存在一些特殊部位,医生也会用解剖剪来开口。2.在使用解剖剪进行模拟外科手术中,学生发现和普通剪刀对比优势不明显可能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可能造成的因素有:①解剖剪有许多分类,如箭头的,弯头的,圆头的,在医学上适合解剖“切开”的主要是尖头解剖剪,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选择此种材料进行操作,也可和学生根据不同形态猜测不同解剖剪之间的功能差异。②网线皮过厚或老化:网线过厚或老化都不能较好模拟身体器官,可选择厚度适中的较新网线作为探究材料。【教学后记】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材简析】本课让学生了解印刷过程,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字印刷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活字印刷。第二部分其一是模拟活字印刷的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了解活字印刷的简单工序,感受它的魅力;其二是通过与手工抄写的对比,体会活字印刷的省时、省力,感受它对文化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让学生了解工具的不断发明,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印刷术不断发展。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模拟活字印刷术,在活动体验中了解活字印刷的简单工序,感受它的魅力。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依赖的手工抄写费时、费事,又容易出错,印刷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工具的不断发明,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印刷术不断发展。【学情分析】学生对“印刷术”有一定的了解,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印刷术演变过程中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也知之甚少。本课设计了模拟活字印刷的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学生将了解活字印刷的简单工序,感受它的魅力。通过与手工抄写的对比活动,学生将深刻体会到活字印刷的省时、省力,感受它对文化传播所起的巨大贡献。【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体验活字印刷术,知道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认识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让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分析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优劣。[探究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制作一页“书籍”,能合理估量手工抄写和模拟活字印刷完成同样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并进行评测。[态度责任]在体验模拟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能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学习科学的志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活字印刷并印制一页印刷作品。[难点]对比分析手抄和印刷的过程,认识到工具和技术对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模拟活字印刷微课。[学生]14\n每组一套活字印刷套材(字模、活字印刷板、白纸、压板、墨水、墨刷)、格子纸、计时器、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讲述: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进着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项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印刷术。以前,人们操作书籍用手工抄写,这样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后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2.提问:对于印刷术,你有哪些了解?3.追问:它是怎样印制图文的?4.揭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做铺垫,用印刷术的发展历史感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二、探索与研讨(预设30分钟)(一)模拟活字印刷材料准备:活字印刷套材1.引导:今天我们来模拟、亲身感受一下活字印刷。请同学们先通过微课了解一下活字印刷术的流程。边看边思考,进行活字印刷有哪些主要步骤,又是如何操作的?2.播放:活字印刷微课3.学生交流进行活字印刷的相关步骤及操作,教师相应地补充完善。①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②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③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④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4.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验活字印刷。请小组长领取材料,然后小组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想一想,如何才能印刷出清晰的字?一会儿我们进行分享交流。5.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关注操作的基本要点。6.学生完成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完成的作品,并交流完成的情况。重点讨论如何印刷出清晰的作品。(二)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材料准备:活动记录表、秒表1.过渡:我们进行了活字印刷的体验活动,感受到活字印刷。那么,手工抄写和印刷术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进行一下对比。2.引导:请小组合作A同学写诗,B同学测量书写的时间,C同学估算印刷所需时间。最后,小组讨论一下,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把数据和想法记录在学习表格中。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评测表任务手工抄写时间估计活字印刷的时间完成一首诗的时间估计完成一本100页的时间两种方式的区别3.学生进行操作,完成相应的记录。4.引导:请小组发言同学根据活动记录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小组的学习情况,同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讨论。主要讨论:(1)手工抄写有什么优点与不足;(2)活字印刷有什么优点与不足;如何改进这些不足之处呢?(比如排版问题、刷墨问题等)5.各小组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补充。6.提问: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有利:节省人力、省钱(请人抄写要花人工费),印刷的版面工整,不会有错字……不利:刻字比较麻烦,油墨不容易干,涂不好容易有墨团……14\n7.归纳: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手工抄写简单,也比较省时,但如果是大量的文字,则用印刷的方式会便捷许多。同时,印刷字体规范方正,便于认读。[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体验活字印刷的过程,亲身体验活字印刷的便利,通过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对比,锻炼学生提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三、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阅读: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也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新的工具和技术。印刷术本身在不断地发展,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人工拓印到用蒸汽做动力的机器印刷,从大型印刷机到家庭印刷机,每一次变化,都让知识的普及和交流更为快速有效。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印刷工具呢?3.小结:印刷术在不断发展,印刷工具也在不断革新,印刷术推动着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设计意图]学生对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作用和对人类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体会。【疑难解答】1.如何引导学生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区别?评测“两种方式的区别”这一栏的填写,是对于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完成一本100页的书的文字质量的比较,可从整体文字是否美观、是否工整、是否容易出现错别字等多个指标去评测。【教学后记】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9-15 09:00:02 页数:14
价格:¥5 大小:84.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